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文月娥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1-95,共5页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该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后,受到了国内翻译研究者的广泛接受和研究。它在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遭到了质疑和批判。认同者主要对该理论进行译介和对该理论进行本土化的检验,批...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该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后,受到了国内翻译研究者的广泛接受和研究。它在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遭到了质疑和批判。认同者主要对该理论进行译介和对该理论进行本土化的检验,批判者则针对理论本身的不足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目的论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它一反传统的"忠实"观,把翻译研究转向"译语",对一些有违常规的翻译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而其遭受批判则反映了理论本身有欠缜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接受 研究
下载PDF
评价系统态度资源的接受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4期61-64,共4页
评价理论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评价意义的接受以及表达与接受的关系等根本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提出表达到接受的视角转换及其意义,并将这一视角"移植"到评价系统态度资源的接受研究上,从对话性和阅读策略两个方... 评价理论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评价意义的接受以及表达与接受的关系等根本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提出表达到接受的视角转换及其意义,并将这一视角"移植"到评价系统态度资源的接受研究上,从对话性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对评价理论的接受研究进行回顾与分析,提出评价资源的受众解读对于丰富评价理论和该理论的实践应用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系统 接受研究 对话性 阅读策略
原文传递
英语国家受众对中国当代政治宣传语官方英译文接受效果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范勇 俞星月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3期92-99,共8页
本文采用调查表法,以125位在美国的英语本族语读者为受访对象,从"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和"语言规范性"三个维度研究10条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政治宣传语官方英译文在英语国家受众中的实际接受效果,并通过... 本文采用调查表法,以125位在美国的英语本族语读者为受访对象,从"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和"语言规范性"三个维度研究10条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政治宣传语官方英译文在英语国家受众中的实际接受效果,并通过对受访者的后续访谈,从以上三个维度分析了这10条英译文中存在的影响国外受众接受效果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最后就此次研究结果对我国政治宣传语英译的启发意义作了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宣传语 官方英译文 英语国家受众、接受效果 实证研究
下载PDF
从对中国电影的态度看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中的传播——对英国华裔青少年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马琳 刘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44-54,共11页
论文以英国华裔青少年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电影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接收情况,探讨了电影对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传播的作用和效果。论文认为中国电影是华侨华人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知... 论文以英国华裔青少年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电影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接收情况,探讨了电影对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传播的作用和效果。论文认为中国电影是华侨华人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知渴求,希望从中国电影中获取关于中国"言"、"象"、"意"的多层次、多元认知,他们对历史和当代中国的情况并重,对中国电影的解读体现出其文化间性。电影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应该增加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摆脱题材的单一性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国的话语讲好世界的故事,以摆脱文化弱势的处境,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被华侨华人和世界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华裔青少年 中华文化 文化传播 中国电影 受众研究
下载PDF
跨文化旅游外宣资料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被引量:4
5
作者 杨一秋 朱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领军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外宣翻译也就自然成为当前译界比较注重的内容。接受美学的诞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应用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告诉我们...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领军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外宣翻译也就自然成为当前译界比较注重的内容。接受美学的诞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应用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告诉我们,在跨文化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并协调文化、语言、文本、读者等因素,根据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参照不同的理论层面,在全球语境下翻译旅游文本。此外,译者应当增强相关领域的比较研究意识,借鉴吸收国外研究成果,更好地完成宣传中华旅游文化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跨文化旅游 外宣翻译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接受视野中的金圣叹研究——以金评本《水浒传》为接受史研究重点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金圣叹研究一直是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对金圣叹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过。审视金圣叹研究的历程和现状,可以预期,在新的学术视野中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作接受史研究,是拓展和深化金圣叹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金圣叹 小说评点 接受史 研究
下载PDF
科研院所接待服务模式探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方艳玲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分析当前科研院所公务接待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构建科研院所"小机构大接待"公务接待服务模式。并从健全工作机构、完善接待网络、突出科技特色、发扬科研精神、强化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院所 公务接待 新模式 研究
下载PDF
第三届聊斋学高层论坛综述
8
作者 李汉举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4期144-160,共17页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三届聊斋学高层论坛在淄博市淄川区举行。中国聊斋学会(筹)会长王平教授向淄川区授予“聊斋学高层论坛永久会址”牌匾,标志着论坛永久会址正式落户聊斋故里。大会学术探讨环节分为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围绕“...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三届聊斋学高层论坛在淄博市淄川区举行。中国聊斋学会(筹)会长王平教授向淄川区授予“聊斋学高层论坛永久会址”牌匾,标志着论坛永久会址正式落户聊斋故里。大会学术探讨环节分为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围绕“两创”与聊斋文化以及文献、文本、接受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广泛探讨,彰显了聊斋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贡献,推进了聊斋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学 《聊斋志异》 文献研究 文本研究 接受研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印象、观念、知识崇拜:传播的接受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常圆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2-46,共5页
传播的本质是传播者借助媒介将自己的观念、想法和情感传递给传播对象。而传播对象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的接受经过了三个阶段,即获得印象、接受观念和知识崇拜。获得印象是传播对象对于传播内容产生关注的第一步;从印象中归纳出传播内容... 传播的本质是传播者借助媒介将自己的观念、想法和情感传递给传播对象。而传播对象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的接受经过了三个阶段,即获得印象、接受观念和知识崇拜。获得印象是传播对象对于传播内容产生关注的第一步;从印象中归纳出传播内容的特征和价值是传播对象形成关于传播内容的观念的必经之路;由于知识崇拜是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知识渴求的本能反应,因此传播对象对所传内容的知识崇拜才是他们产生想了解、阅读或观看的主要动机。只有传播内容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未知性,才能使得传播对象产生一定的新印象、新观念和知识崇拜。因此,传播的接受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印象-观念-知识崇拜的三步接受机制。无论纸媒还是网络虚拟媒体,其传播内容都必须经过这个三步接受机制。越是能激起传播对象的知识崇拜,其传播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研究 印象落差 观念联结 知识崇拜
下载PDF
林语堂与尼采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怀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115,共5页
林语堂接受过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尼采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尼采"骂德人"的启发,创作《萨天师语录》,痛斥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端与国民劣根性;二是融入尼采"愉快哲学"的因子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但... 林语堂接受过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尼采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尼采"骂德人"的启发,创作《萨天师语录》,痛斥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端与国民劣根性;二是融入尼采"愉快哲学"的因子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但林语堂对尼采思想有所疏离,则又彰显出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对他的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尼采思想 尼采写作艺术 接受研究
下载PDF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作品重译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帆 柏茜茜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88-91,共4页
重译指的是在原作有翻译本的情况下,对原作进行重新翻译的一种行为结果,层出不穷的重译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外文学翻译史上一种令人高度关注的一种现象。重译要想出彩,必须和原译本保持差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理解过程中,要充分关... 重译指的是在原作有翻译本的情况下,对原作进行重新翻译的一种行为结果,层出不穷的重译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外文学翻译史上一种令人高度关注的一种现象。重译要想出彩,必须和原译本保持差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理解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与了解文学重译本的美学意义,利用美学尤其是美学接受的观点对文学重译本间的差异与在读者理解阶段出现的差异因素进行总结。文中讨论的重点在于接受理论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重译工作,分别从译者与读者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理论 重译研究 文学翻译
下载PDF
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
12
作者 刘绍瑾 汪全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4-99,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将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视野引入传统的陶渊明研究,进行接受的、影响的和效果的研究,隐然成为了陶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它不但推动了陶渊明研究领域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研究在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将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视野引入传统的陶渊明研究,进行接受的、影响的和效果的研究,隐然成为了陶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它不但推动了陶渊明研究领域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研究在新时期的开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接受 研究 回顾 反思
下载PDF
文章学视野下茅坤对《史记》的接受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7期56-63,共8页
到了明代,《史记》的文章学经典地位确立,这与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大潮密不可分。作为这一文派的后劲中坚力量,茅坤的贡献是突出和值得重视的。茅坤对于《史记》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古文选本领域,其编选的《史记抄》和《唐... 到了明代,《史记》的文章学经典地位确立,这与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大潮密不可分。作为这一文派的后劲中坚力量,茅坤的贡献是突出和值得重视的。茅坤对于《史记》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古文选本领域,其编选的《史记抄》和《唐宋八大家文钞》声名卓著,影响深远;二是在实际写作上师法《史记》,力倡"史迁风神",颇有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坤 《史记》 史迁风神 接受研究
下载PDF
论元代文学接受和研究的特点及新思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跞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64-69,共6页
元代文学的接受情况并不乐观,元代诗文不被重视,元曲虽为代表,也因俗白特点而处于褒贬之间。而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被附属于其他朝代和地域进行研究,元曲的研究远盛于诗词文,元代文学思想研究总是围绕着王朝和民族差别,其内在都... 元代文学的接受情况并不乐观,元代诗文不被重视,元曲虽为代表,也因俗白特点而处于褒贬之间。而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被附属于其他朝代和地域进行研究,元曲的研究远盛于诗词文,元代文学思想研究总是围绕着王朝和民族差别,其内在都跟"元代"这一历史概念限定被过分突出有关。元代文学接受和研究中的这些问题都不离两个主题,新朝和异族,这构成了"元代"这一历史特色,并成为研究中的历史限定。而打破陈规,打破元代文学研究中模式化固化的先验性历史限定,从文学接受回溯至其生成,进行跨时性的研究,同时基于文本核心而非历史外围来解读元代文学本身,则是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文学 接受 研究 历史 问题
下载PDF
从接受学隐含读者角度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体例
15
作者 赵东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1期226-229,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言明能够探求《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则会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收益良多,指出作者张仲景心目中所设定的隐含读者即理想读者,是了解《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不... 《伤寒杂病论》序中言明能够探求《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则会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收益良多,指出作者张仲景心目中所设定的隐含读者即理想读者,是了解《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内容与理论上与《黄帝内经》相联系,也能找到隐含读者对此书行文与体例的影响。其中的提纲式内容,联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与本书其他内容。条文体的设置,则可调动隐含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中医理论将不同条文以各种方式联系、填充,而且能以条文间不同的对比、结合方式来最大化展示细节,说明脉证及病因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学 隐含读者 《伤寒论》 内容体例
下载PDF
A Reception Aesthetic View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CHUN XIAO
16
作者 张燕飞 张燕玲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3期172-173,192,共3页
Chun Xiao, a famous Tang poetry, written by Meng Haoran, has been translated by some great translators. In translating poems, what is important is not only the transferring of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 Chun Xiao, a famous Tang poetry, written by Meng Haoran, has been translated by some great translators. In translating poems, what is important is not only the transferring of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target language, but keeping its literariness, i.e.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 Three English versions are selected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terms of lexicon, rhyme and synt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ption AESTHETICS Chun XIAO POETRY TRANSLATION
下载PDF
明代温庭筠诗接受研究——以明代唐诗选本为中心
17
作者 廖明星 《唐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5-90,共6页
明代唐诗选本对温庭筠诗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明前、中期受统治者“和而正”主张及诗崇盛唐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人们对温诗普遍持排斥态度,温诗接受在明中期跌入低谷。到了明后期,文学思潮及审美追求趋于多元化,温诗的选录也呈现两... 明代唐诗选本对温庭筠诗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明前、中期受统治者“和而正”主张及诗崇盛唐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人们对温诗普遍持排斥态度,温诗接受在明中期跌入低谷。到了明后期,文学思潮及审美追求趋于多元化,温诗的选录也呈现两极分化:否定者承袭“诗必盛唐”的选诗态度而排斥温诗;肯定者以曹学佺最具胆识,其《石仓历代诗选》选录温诗74首,反映出明后期唐诗选本对温诗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通过对明代唐诗选本的研究可发现,直至明后期的文人们在追求个性和独抒性灵思潮影响下不再一味地贬斥晚唐诗,温诗的价值才得以逐渐被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唐诗选本 温庭筠 接受研究
下载PDF
对吉恩·图默《甘蔗》研究现状的概述(英文)
18
作者 曾巾力 《海外英语》 2015年第4期174-175,共2页
吉恩·图默的《甘蔗》首版于1923年,是美国现代主义和美国黑人文学的一部杰作,同时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锋代表作之一,讲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血统及在美国的生活。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甘蔗》进行了丰... 吉恩·图默的《甘蔗》首版于1923年,是美国现代主义和美国黑人文学的一部杰作,同时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锋代表作之一,讲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血统及在美国的生活。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甘蔗》进行了丰富的系统的研究,基于此,该文将对《甘蔗》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恩·图默 《甘蔗》 批评 研究现状
下载PDF
老舍作品的接受与语文教学
19
作者 张炜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6,共5页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之作品接受史的角度来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效果"实现的过程。老舍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实现,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曾出现以政治、道德等非审美效果为中心的状况。这在新时期以来的文...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之作品接受史的角度来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效果"实现的过程。老舍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实现,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曾出现以政治、道德等非审美效果为中心的状况。这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接受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的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在老舍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中,对老舍作品的接受大体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这也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活动以达到"打动读者的感情,震撼他们的心灵,铸造他们的精神"的目的,是文学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之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接受美学 文学效果 语文教学 作家研究
下载PDF
明代张籍诗接受研究——以唐诗选本为考察中心
20
作者 谭春蓉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76-80,共5页
明前、中期200余年,张籍为元白诗派中接受度最高者,多个选本选诗量位居元白诗派第一;仅在崇祯年间,白居易重选为中唐第一,其诗歌地位才稍有下降。明代对张籍诗歌的接受以七古和七绝为主,对其律诗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明代推崇盛唐诗... 明前、中期200余年,张籍为元白诗派中接受度最高者,多个选本选诗量位居元白诗派第一;仅在崇祯年间,白居易重选为中唐第一,其诗歌地位才稍有下降。明代对张籍诗歌的接受以七古和七绝为主,对其律诗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明代推崇盛唐诗风及“正变”观念,张籍诗歌被评为“俚俗”“变体”,遭受排斥;但其古诗符合诗坛“蕴藉”“古淡”等审美观念,故在元白诗派之中接受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籍 明代 唐诗选本 接受研究 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