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排乘员安全带约束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惠来 武和全 王海涛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8,共6页
为提高不同体型后排乘员的安全性,针对后排乘员在50 km/h下100%正面碰撞工况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然后分别采用THUMS_AM50、THUNS_AF05、CHARM-70模型模拟不同体型的后排乘员,并分别施加恒... 为提高不同体型后排乘员的安全性,针对后排乘员在50 km/h下100%正面碰撞工况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然后分别采用THUMS_AM50、THUNS_AF05、CHARM-70模型模拟不同体型的后排乘员,并分别施加恒定加载限制(Con-LL)曲线、渐进加载限制(Pro-LL)曲线、递减加载限制(Dig-LL)曲线以探究安全带加载曲线对不同体型乘员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工况下乘员的颈部韧带损伤风险较大;遭受正面碰撞时,Dig-LL曲线对CHARM-70保护作用明显,但是对THUMS_AM50保护效果较差;Con-LL曲线不适用于该工况下对THUMS_AM50和CHARM-70的保护;Pro-LL曲线对THUMS_AM50和THUNS_AF05保护效果较好。未来安全带约束系统应根据乘员类型和碰撞工况适配不同的加载曲线,以更好地保护乘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安全带约束 后排乘员 加载曲线 CHARM-70
下载PDF
正面碰撞中轿车前排头枕气囊对后排乘员的保护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洪亮 葛如海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7-1430,共4页
提出了头枕安全气囊的设想:在前排座椅头枕内部增设安全气囊,在正面碰撞中该气囊打开并迅速膨胀,在后排乘员头部与座椅间形成气垫,并吸收碰撞能量,避免头部与前排头枕或靠背发生二次碰撞,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为此,以某型轿车... 提出了头枕安全气囊的设想:在前排座椅头枕内部增设安全气囊,在正面碰撞中该气囊打开并迅速膨胀,在后排乘员头部与座椅间形成气垫,并吸收碰撞能量,避免头部与前排头枕或靠背发生二次碰撞,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为此,以某型轿车相关尺寸与性能参数为依据,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经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前排座椅,头枕气囊能够使后排乘员头部伤害值HIC15下降66.4%,颈部枕骨伸张弯矩下降63.9%,而胸部伤害值T3MS仅增加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前排头枕气囊 后排乘员 保护
下载PDF
正面碰撞下后排乘员损伤预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陆颖 季小洁 +1 位作者 束瑜 殷越洲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共5页
为完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CN)系统对乘员的损伤预测,对后排乘员在正面碰撞下的各部位损伤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实车50km/h下的正面碰撞试验建立正面碰撞下的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其次对模型设置不... 为完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CN)系统对乘员的损伤预测,对后排乘员在正面碰撞下的各部位损伤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实车50km/h下的正面碰撞试验建立正面碰撞下的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其次对模型设置不同的初速度,得到不同速度变化量下的后排乘员头部、胸部、颈部损伤值,然后通过回归建立速度变化量与后排乘员AIS3+的线性关系;最后将后排乘员损伤预测算法写入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中。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准确预测后排乘员伤情,从而提高救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 后排乘员 损伤预测 速度变化量
下载PDF
汽车正面碰撞试验中后排乘员伤害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振东 刘玉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4-668,共5页
提出了正面碰撞中后排乘员假人伤害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通过分析10个车型正面碰撞试验结果,得出了正面碰撞中后排乘员头部、胸部和大腿等部位的伤害特性。
关键词 汽车 正面碰撞试验 后排乘员 AF05女性假人 伤害指标
下载PDF
汽车正面碰撞后排小体位假人伤害研究及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旭东 肖森 +2 位作者 刘宸甫 刘闯 何耀昕 《汽车工程学报》 2024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提出了一种相应的伤害优化方案,基于C-NACP正面碰撞工况搭建碰撞分析模型,同时通过与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的HybridⅡ5th女性假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基于对标结果进行优化设计,对比分析不同优化方案对乘员安... 提出了一种相应的伤害优化方案,基于C-NACP正面碰撞工况搭建碰撞分析模型,同时通过与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的HybridⅡ5th女性假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基于对标结果进行优化设计,对比分析不同优化方案对乘员安全性的影响趋势。确定优化方案,即增加碰撞锁止锁舌、线性预紧器配置,增加座椅刚度,调整安全带限力值。与原始方案相比,在碰撞过程中后排女性假人总体得分提升84%。根据C-NCAP星级评定规程,此后排女性假人得分高于94%,成绩优秀,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可为后排小体位假人伤害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后排女性乘员 乘员约束系统 乘员防护
下载PDF
正面碰撞下后排孕妇乘员损伤防护研究
6
作者 王平 唐友名 +4 位作者 张义 宋兵华 方轶飞 张海洋 毛安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48-257,共10页
为探讨孕妇乘员运输安全下的损伤风险,论文对比研究了常规安全带(三点式)和孕妇专用安全带(组合式)约束系统的防护效果。首先,建立并验证了正面全宽碰撞下后排女性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其次,建立妊娠30周子宫有限元模型,并耦合HybridⅢ5th... 为探讨孕妇乘员运输安全下的损伤风险,论文对比研究了常规安全带(三点式)和孕妇专用安全带(组合式)约束系统的防护效果。首先,建立并验证了正面全宽碰撞下后排女性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其次,建立妊娠30周子宫有限元模型,并耦合HybridⅢ5th女性多面体人体模型构建孕妇模型。最后,基于孕妇乘员及胎儿损伤机理,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价孕妇及胎儿损伤的综合伤害指标WICp(weighted injury criterion of pregnant),研究了不同冲击载荷下孕妇乘员佩戴组合式安全带和三点式安全带的防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三点式安全带相比,孕妇乘员佩戴组合式安全带可使孕妇乘员腹部压缩量平均降低38%,子宫壁与胎盘交界面(uterus placental interface,UPI)应变平均降低18.3%,孕妇及胎儿综合伤害平均降低13.4%;当碰撞速度不超过55 km/h时,可使子宫胎盘交界面UPI应变值不超过极限值60%,从而降低了孕妇胎盘早剥风险。研究成果为孕妇乘员及胎儿开发出更安全更可靠更舒适的孕妇专用安全带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冲击 孕妇安全带 后排乘员 碰撞安全 损伤防护
下载PDF
正面碰撞后排假人颈部力学响应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卢放 张君媛 +2 位作者 马悦 刘静岩 叶文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8-834,共7页
目前车辆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后排假人颈部失分严重,相关研究较少,开发过程缺少科学指导和工程经验。因此,本文中根据对后排假人在碰撞过程中颈力学响应过程的解析分析,获得后排假人颈部力的等效计算公式,分析假人颈部力的组成部分和伤害来... 目前车辆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后排假人颈部失分严重,相关研究较少,开发过程缺少科学指导和工程经验。因此,本文中根据对后排假人在碰撞过程中颈力学响应过程的解析分析,获得后排假人颈部力的等效计算公式,分析假人颈部力的组成部分和伤害来源,以及假人主要部位的理想运动趋势和设计目标;然后建立设计目标与后排约束系统设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用以指导后排约束系统的参数设计,达到降低后排假人颈部力的目标。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某A类乘用车后排乘员约束系统的改进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后排乘员 乘员约束系统 颈部力学响应
下载PDF
H Ⅲ 5th女性假人的下潜机理及防下潜方案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啸 刘双 杨笠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02-209,共8页
为了满足2015-07-01施行的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防止后排女性乘员下潜要求,分析了后排HⅢ5th女性假人下潜力学机理,并提出了若干防下潜设计方案。简化后排HⅢ5th女性假人运动模型,建立腰带与假人不发生相对滑动的等价条件。针对... 为了满足2015-07-01施行的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防止后排女性乘员下潜要求,分析了后排HⅢ5th女性假人下潜力学机理,并提出了若干防下潜设计方案。简化后排HⅢ5th女性假人运动模型,建立腰带与假人不发生相对滑动的等价条件。针对某车型的实际情况,对假人腹部倾斜角与安全带腰带作用力方向夹角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多种防下潜方案。用MADYMO软件,仿真验证了10种方案。实车验证了4种方案。结果显示:假人的髂骨力卸载率小于1 k N/ms。因此,按2015版C-NCAP判定为该方案无下潜发生,防下潜方案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后排女性乘员 下潜 MADYMO软件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下载PDF
汽车后排乘员保护——回顾与展望(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敬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39-354,共16页
事故数据显示,汽车后排乘员保护未能跟上前排乘员安全进步的步伐,可能因为其使用率不高和没有使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该文综述了后排乘员保护,旨在解决后排乘员多样化(从需要儿童座椅的儿童到不同身高、年龄和体型的成年人)造成的不同安... 事故数据显示,汽车后排乘员保护未能跟上前排乘员安全进步的步伐,可能因为其使用率不高和没有使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该文综述了后排乘员保护,旨在解决后排乘员多样化(从需要儿童座椅的儿童到不同身高、年龄和体型的成年人)造成的不同安全需求。基于事故数据分析、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正确使用适龄儿童约束系统和引入可调节、高级、或自适应的约束系统可以改善后排乘员安全。然而,缺乏具有足够人体真实度的代表儿童、老年人、和肥胖者的损伤评估工具或将成为进一步改善后排乘员安全的主要挑战之一。老年人和肥胖人口的比例增加、轻型车辆的增长、智能手机打车服务的普及、以及主动安全和无人驾驶车辆技术的进步将可能增加后座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对后排乘员保护带来额外的挑战。因而,未来需努力优化适应各种碰撞工况、乘员特性和坐姿的后排乘员约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后排乘员保护 多样化人群 安全带 安全气囊 乘员约束系统优化 无人驾驶车辆
下载PDF
后排女性假人下潜控制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欧阳俊 卢静 +2 位作者 郑颢 岳鹏 王玉超 《汽车工程学报》 2019年第4期306-312,共7页
为了控制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现象的发生,避免设计验证阶段出现重复设计,根据设计变更难易程度将下潜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提出了概念阶段优化不可变因素和设计验证阶段优化可变因素相结合的防下潜设计方法。结合某平台车型,... 为了控制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现象的发生,避免设计验证阶段出现重复设计,根据设计变更难易程度将下潜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提出了概念阶段优化不可变因素和设计验证阶段优化可变因素相结合的防下潜设计方法。结合某平台车型,对安全带点位和防下潜结构位置等不可变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全带点位和防下潜结构位置对下潜影响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可变因素量化的设计要求。基于优化好的不可变因素,对防下潜结构的强度、安全带配置等可变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防下潜结构强度、安全带配置对下潜影响大,并提出了可变因素设计要求。在整车项目开发中对6种设计要求分别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下潜问题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后排女性乘员 下潜机理 概念设计 解决方案
下载PDF
正面碰撞后排女性乘员颈部损伤研究及改进方案验证
11
作者 杨明俊 《汽车工程学报》 2023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针对正面碰撞工况中乘用车后排5%女性乘员颈部损伤问题,对乘员颈部损伤与乘员运动及安全带约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颈部损伤机理矩阵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安全带力作用的碰撞过程三区间分段分析改进方案,并通过整车试验对比验证了该改... 针对正面碰撞工况中乘用车后排5%女性乘员颈部损伤问题,对乘员颈部损伤与乘员运动及安全带约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颈部损伤机理矩阵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安全带力作用的碰撞过程三区间分段分析改进方案,并通过整车试验对比验证了该改进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案颈部拉伸力F_(z)平均降低32%,颈部伸展力矩M_(ocy)平均降低67%,头部损伤指标HIC_(15)平均降低61%,提高了后排5%女性乘员头颈部的碰撞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后排女性乘员 颈部损伤 安全带限力
下载PDF
基于框架式全铝车身电动汽车后排女性假人防下潜的研究
12
作者 姚双庆 曾春杰 +1 位作者 梁展 周甘华 《时代汽车》 2022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随着车身轻量化的需求,车身结构在选材方面突破了传统车身,随着铝型材车身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铝型材车身在性能上符合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的要求,控制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现象的发生,避免设计验证阶段出现重复设计,减少重复性方案性验证... 随着车身轻量化的需求,车身结构在选材方面突破了传统车身,随着铝型材车身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铝型材车身在性能上符合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的要求,控制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现象的发生,避免设计验证阶段出现重复设计,减少重复性方案性验证。根据传统车身结构,结合某车型铝型材车身特有结构,对安全带布置和锁扣选用等方面试验验证数据表明,安全带固定点布置和锁扣的选用对防下潜性能影响大。并针对某铝型材车型试验数据和整改方案,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结构选用和优化方案建议,为后续类似结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铝型材车身 后排女性乘员 下潜机理 概念设计 解决方案
下载PDF
某型汽车后碰撞中安全带防护性能改进设计
13
作者 刘鑫 张志勇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年第10期169-170,共2页
本文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汽车后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数值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人体的损伤响应进行研究。针对安全带初始防护性能的不足,通过合理改善安全带固定点的安装位置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这对汽车碰撞乘员防护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工... 本文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汽车后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数值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人体的损伤响应进行研究。针对安全带初始防护性能的不足,通过合理改善安全带固定点的安装位置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这对汽车碰撞乘员防护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后碰撞 乘员约束系统 安全带 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