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身份与伦理表达——《罗摩衍那》中的罗刹王罗波那形象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侯传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通过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表现了印度雅利安文明与非雅利安文明之间的矛盾。罗波那领导的罗刹族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的代表,由征服者雅利安人书写的史诗《罗摩衍那》,对被征服者进行了对立设定,对罗刹王罗... 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通过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表现了印度雅利安文明与非雅利安文明之间的矛盾。罗波那领导的罗刹族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的代表,由征服者雅利安人书写的史诗《罗摩衍那》,对被征服者进行了对立设定,对罗刹王罗波那进行了妖魔化的形象塑造。在蚁垤创作的史诗主体部分,罗波那作为失败的英雄还受到一定的尊重,在后补的第一和第七篇,罗波那成了无恶不作的十首魔王。罗波那形象的妖魔化塑造既是对立设定的结果,也是作品伦理表达的需要。作为善的代表的罗摩,需要一个作为恶的代表的罗波那作为反衬,既树立了典范,也进行了警示,从而使作品所要表现的以"达磨"为核心的伦理体系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摩衍那》 罗波那 对立设定 文化身份 伦理表达
原文传递
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内地的传播——以《李锷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吴正浩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新见《李锷墓志》为一方唐代后期墓志,志文除载有志主李锷的生平外,还详细记载了于阗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该文首先结合墓志和两《唐书》等史书材料,考释了李锷的家族世系。其次,结合于阗、敦煌等地雕塑及壁画等考古文物资料,探讨... 新见《李锷墓志》为一方唐代后期墓志,志文除载有志主李锷的生平外,还详细记载了于阗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该文首先结合墓志和两《唐书》等史书材料,考释了李锷的家族世系。其次,结合于阗、敦煌等地雕塑及壁画等考古文物资料,探讨了于阗毗沙门天王的主要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内地的传播原因。该墓志的出土,提供了唐代潞州地区民众信仰于阗佛教的新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锷 毗沙门天王 于阗 佛教 敦煌
下载PDF
毗沙门天与鼠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鹏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100,144,共8页
本文从毗沙门与鼠二者的关系出发,分析在古印度作为财神象征的鼠与财神毗沙门天的联系,进一步探讨在于阗作为本土崇拜之神的鼠对推动毗沙门天信仰的作用,以及在敦煌及中原毗沙门天与鼠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毗沙门天 古印度 于阗 财神 护国神 战神
原文传递
四川资中西岩五代毗沙门天王大像窟考察
4
作者 刘易斯 《考古学集刊》 2020年第1期254-271,15-23,共27页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考古类型学和美术史图像学方法,对四川资中西岩五代毗沙门天王大像窟及其胁窟的造像内容和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可知,此窟造像群融合了以往四川各地区和不同类型毗沙门天王像因素,在朝廷与地方政权之间矛盾爆发节点和冲...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考古类型学和美术史图像学方法,对四川资中西岩五代毗沙门天王大像窟及其胁窟的造像内容和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可知,此窟造像群融合了以往四川各地区和不同类型毗沙门天王像因素,在朝廷与地方政权之间矛盾爆发节点和冲突激化要地,由资州刺史元弘习等一批后唐军政要员开凿供养。此大像窟与两侧胁窟形成组合关系,将中间守护神作为主要尊像供养,而将更高尊格的佛和菩萨作为其从属内容表现,成为极其罕见的文化现象,反映了施主希冀凭借毗沙门天王神威佑助其军事胜利的核心诉求,以及施主祈求诸菩萨救济以免除各种灾祸,乃至往生佛国净土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资中西岩 石窟 毗沙门天王像 五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