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申伯格与物质化的图像(1974) 被引量:1
1
作者 夏天(译) 《当代美术家》 2021年第5期36-41,共6页
在《劳申伯格与物质化的图像》的开篇,克劳斯写下了与一位朋友的谈话轶事。她的同事认为主流审美效果的变革必须予以杰作的明证,而劳申伯格却并有产生这种东西。但克劳斯却赞同列奥·施坦伯格的观点,认为“混合物”(the Combines)... 在《劳申伯格与物质化的图像》的开篇,克劳斯写下了与一位朋友的谈话轶事。她的同事认为主流审美效果的变革必须予以杰作的明证,而劳申伯格却并有产生这种东西。但克劳斯却赞同列奥·施坦伯格的观点,认为“混合物”(the Combines)代表了艺术实践中的一个彻底转变。克劳斯认为,“物质化的图像”是劳申伯格艺术中出现的完全独创性的东西,这种独创性将他区别于先前所出现的任何平面性图像。劳申伯格的图像不只是物体的转译,它还是对物体的重置。劳申伯格赋予图像一种真实的物理抗性,它是我们在日常经验中从物体或行动那里才能得到的感受,他给图像一种必须在时间内被人接受的感觉。通过这个方法,图像回到了一种完全持续的经验,一种事关记忆、反思、叙事、命题那样的经验。最后,克劳斯认为劳申伯格的作品是一种将物体从商品的命运中救赎而出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化的图像 劳申伯格 绵延 救赎
下载PDF
但丁在1960:劳申伯格《地狱》组画与后现代主义艺术
2
作者 夏天 《美育学刊》 2021年第4期76-82,共7页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于1958—1960年创作了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少有的插图性作品《地狱》(Inferno)组画。通过溶剂移画(solvent-transfer drawing)的方式,劳申伯格在这34幅作品中以大众媒介的图像为要素,在重绘但丁诗篇的同...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于1958—1960年创作了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少有的插图性作品《地狱》(Inferno)组画。通过溶剂移画(solvent-transfer drawing)的方式,劳申伯格在这34幅作品中以大众媒介的图像为要素,在重绘但丁诗篇的同时,视觉性地重整了美国社会的世俗景观。对劳申伯格《地狱》组画的核心作品的分析围绕以下层面展开:劳申伯格对但丁《地狱》篇的视觉在地性的转换、转印画为这种转换所提供的媒介基础、《地狱》系列的两种阐释路径之争,最后回到“平台式画面”概念,考察劳申伯格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申伯格 但丁 平台式画面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1986年“波普热”前后的媒介意识
3
作者 王志亮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4,共5页
在新时期的中国美术界,媒介何以成为问题?面对该问题,本文认为以1986年兴起的"波普热"为切入点,能够得到一定的解释。对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美术界来说,1985年的劳森伯格个展犹如一针催化剂,直接触发了美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从关... 在新时期的中国美术界,媒介何以成为问题?面对该问题,本文认为以1986年兴起的"波普热"为切入点,能够得到一定的解释。对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美术界来说,1985年的劳森伯格个展犹如一针催化剂,直接触发了美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从关注艺术的主题性意义,转而开始讨论新的艺术媒介。当时美术界兴起的"波普热"现象,反映出8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的媒介拓展实验潮流,并促使国内美术界在没有经历一个典型的媒介时代之前,就跨越到了后媒介时代或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一过程中,现成品组合的偶然性被赋予了中国传统的"禅"、"道"思想,从而具备了文化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普热 劳森伯格 媒介 新时期艺术
原文传递
柏拉图与劳森伯格的“床”——一场漫长的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辩论
4
作者 韩文文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9年第9期115-117,共3页
柏拉图的'床喻'认为,'木匠制造的床'是对'理念上的床'的模仿,而模仿木匠制造的床的'画家画的床'则是对模仿的模仿。而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创作的一件轰动舆论界的作品'床',则表现了作者把艺术... 柏拉图的'床喻'认为,'木匠制造的床'是对'理念上的床'的模仿,而模仿木匠制造的床的'画家画的床'则是对模仿的模仿。而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创作的一件轰动舆论界的作品'床',则表现了作者把艺术和实物相等同的观念。由此柏拉图'床的概念'与劳森伯格'具体的床'引发了一场漫长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森伯格 柏拉图 苏格拉底
原文传递
艺术创造观众——对施坦伯格“平台式画面”一说的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弘远 《理论界》 2018年第11期87-92,共6页
艺术批评家列奥·施坦伯格认为,罗伯特·劳申伯格的"组合"作品开创了绘画平面的新形式,即"平台式画面"。这种平面不同于格林伯格强调的现代主义绘画表面的平面性,而是存在于观众感知中的水平方向平台,向现... 艺术批评家列奥·施坦伯格认为,罗伯特·劳申伯格的"组合"作品开创了绘画平面的新形式,即"平台式画面"。这种平面不同于格林伯格强调的现代主义绘画表面的平面性,而是存在于观众感知中的水平方向平台,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敞开,拓展了艺术的边界,由此促进了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施坦伯格的批评没有完全抛弃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理论框架,而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引入观众维度,更新了形式主义的重要观点,指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没有完全背离现代艺术的轨道,二者具有内在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奥·施坦伯格 罗伯特·劳申伯格 格林伯格 “平台式画面” 观众
原文传递
一场误会的“波普热”——围绕劳生柏首次中国个展的考察
6
作者 唐晓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文追溯1985年末劳生柏中国首次个展的起因、展览内容及其影响,历史地辨析现代主义与先锋派艺术之差异,对比当时国内外艺术语境的不同,提出正是基于是对劳生柏艺术的误解,1980年代,中国艺术界才形成一场"波普热",进而阐述厘... 本文追溯1985年末劳生柏中国首次个展的起因、展览内容及其影响,历史地辨析现代主义与先锋派艺术之差异,对比当时国内外艺术语境的不同,提出正是基于是对劳生柏艺术的误解,1980年代,中国艺术界才形成一场"波普热",进而阐述厘清这场误会对今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生柏 波普艺术 先锋派艺术 现代主义
下载PDF
Rauschenberg in China
7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6年第4期62-,共1页
'Rauschenberg in China will be present in UCCA from 12 June to 21 August 2016,the exhibition centers on Robert Rauschenberg’s(1925-2008)magnum opus 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1981-1998),its 191 parts stretch... 'Rauschenberg in China will be present in UCCA from 12 June to 21 August 2016,the exhibition centers on Robert Rauschenberg’s(1925-2008)magnum opus 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1981-1998),its 191 parts stretching305 meters and exhibi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2000.Also included in the exhibition are a selection of Rauschenberg’s color photograp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uschenberg in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