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工增雨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良 王式功 +1 位作者 尚可政 杨德保 《干旱气象》 2006年第4期73-81,共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人工增雨的发展历史,概述了当今国内外人工增雨的发展状况,归纳了各地区云状、积云特征、液态含水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人工增雨的发展历史,概述了当今国内外人工增雨的发展状况,归纳了各地区云状、积云特征、液态含水量、冰晶浓度等云物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增雨潜力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了人工增雨的常用手段、经验和检验人工增雨效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云物理特征 效果检验
下载PDF
依据雷达回波自动选取对比云进行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方法 被引量:29
2
作者 唐仁茂 袁正腾 +3 位作者 向玉春 叶建元 刘剑 高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100,共5页
针对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物理检验,提出了一种根据雷达回波参量自动选取对比云并进行效果分析的方法。以多普勒雷达的数据产品为基础,在作业时存在的所有对流单体中,通过比较它们与目标云的生成时间和空间位置,并应用相似离度法判... 针对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物理检验,提出了一种根据雷达回波参量自动选取对比云并进行效果分析的方法。以多普勒雷达的数据产品为基础,在作业时存在的所有对流单体中,通过比较它们与目标云的生成时间和空间位置,并应用相似离度法判别从其初始生成到作业时的回波参量及其变化特征的相似程度,自动找出对比云,最后给出在整个生命期内目标云的回波参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目标云和对比云回波参量在同一时刻和同一发展时期的比较结果。依据该方法,研制了对流云人工增雨雷达效果分析软件。试验证明:该方法实用性较强,能够快速识别出对比云,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判别的误差,提高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催化效果 多普勒雷达 相似离度 自动选取对比云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雪)的气候分析及其有利天气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宗义 杨建才 +1 位作者 李荣庆 程瑛 《干旱气象》 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
重点分析了祁连山下肃南的天气气候特点,探讨在祁连山区中段进行人工增雨(雪)的有利天气条件及其日数。结果表明,祁连山区中段的降水量远远大于河西盆地;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有利人工增雨(雪)的年平均日数有146.4d;... 重点分析了祁连山下肃南的天气气候特点,探讨在祁连山区中段进行人工增雨(雪)的有利天气条件及其日数。结果表明,祁连山区中段的降水量远远大于河西盆地;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有利人工增雨(雪)的年平均日数有146.4d;一年中3—10月每月有雨(雪)日在10d以上;5—8月以对流性降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增雨 气候分析 有利日数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产品在祁连山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玲 李国昌 +2 位作者 郭建华 陈和平 窦永祥 《干旱气象》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1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1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强度场、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速度图上的辐合流场、风廓线产品特征及雷达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产品对进行强降水落区、降水系统移动、地面降水估计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反射率因子图上的零度层亮带和速度图上的汇合流场特征是把握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重要依据。祁连山中段沿山不同海拔高度地面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检验增雨效果提供了研究依据。另外,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祁连山区 层状云降水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层状云催化宏微观物理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卫国 陶玥 周毓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57,共21页
层状云系是进行人工增雨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重要对象,增雨作业需要有科学可行的技术指标来指导实际作业的科学实施,而合理准确评估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数值模式合理地仿真模拟实际催化作业的过程,进而研... 层状云系是进行人工增雨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重要对象,增雨作业需要有科学可行的技术指标来指导实际作业的科学实施,而合理准确评估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数值模式合理地仿真模拟实际催化作业的过程,进而研究增雨作业后云和降水的一系列宏微观特征的变化及其机理,是建立和改进催化作业技术的必要途径,也是评估实际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使用三维中尺度冷云催化模式对2014年4月15日河北省一次层状云降水的飞机催化作业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力图对实际作业过程进行合理再现,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飞机播撒的AgI(Silver iodide)催化剂在空中的扩散传输特征,分析催化对云和降水宏微观特性的影响,并对此次飞机催化作业的增雨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播撒的AgI催化剂烟羽扩展的水平尺度可达数十公里以上,垂直方向上,大部分AgI粒子则主要集中在作业层上下约1 km的厚度范围内,AgI粒子的向上输送明显强于向下的输送;催化后云中的冰晶和雪粒子明显增加,导致催化模拟前期的霰增长受到抑制,之后随着霰碰并雪过程及零度层附近冰相粒子淞附过程的增强,云中霰的总量逐渐增加;催化作业后,催化云的雷达回波强度有明显增强,且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催化导致地面降水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时间变化特征,催化后3小时,作业影响区向作业区下游扩展100 km以上,总体呈现减雨—增雨的区域分布特征;数值模拟评估表明,整个评估区内的净增雨量达到3.6×10^7 kg,平均增雨率为1.1%,暖层霰粒浓度和尺度的增加是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作业目标云系的催化条件一般,而播撒的AgI剂量偏大,造成增雨作业效果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冷云催化模式 催化仿真模拟 人工增雨 物理响应 效果评估
下载PDF
层状云人工增雨宏观判据在MICAPS平台上的演示与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连志鸾 邢开成 《气象科技》 2005年第5期445-450,共6页
针对地市级普遍缺乏可业务应用的人工增雨潜力实时分析及预测系统的情况,以常规探空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资料,开发了几种人工增雨宏观诊断场,并实现了这些诊断场的定时自动处理和在MICAPS平台上的实时分析显示.其中,冰面过饱... 针对地市级普遍缺乏可业务应用的人工增雨潜力实时分析及预测系统的情况,以常规探空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资料,开发了几种人工增雨宏观诊断场,并实现了这些诊断场的定时自动处理和在MICAPS平台上的实时分析显示.其中,冰面过饱和度可诊断'冰水转化区'的垂直分布,进而为确定合适的播撒高度提供判据.T-Td垂直分布可反映准饱和湿层伸展的高度和厚度,其顶部为合适的播撒高度;特征温度层高度可提供'播云温度窗区'的高度和厚度,也可为进一步确定播撒高度提供判据.几种方法综合应用可确定最佳播撒高度.增雨潜力系数与降水的演变趋势很一致,可为选择合适的作业时机提供参考.以一次典型过程为例,对上述方法做了试用.为了定量确定人工增雨潜力的大小,综合考虑了各种物理量(要素)场对降水的贡献以及降水预报对宏观增雨潜力的指示意义,应用多因子权重集成法,制作人工增雨潜力等级预报,并用2004年2~5月7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实例应用检验,证明具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人工增雨 宏观判据 MICAPS平台 增雨潜力 等级预报 MICAPS平台 人工增雨潜力 业务应用 层状云 判据 宏观 T213数值预报产品 演示 降水预报
下载PDF
随机森林算法在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伟健 姚展予 +5 位作者 贾烁 赵文慧 谭超 张沛 高亮书 祝晓芸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2期111-117,共7页
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通常需通过一定的方法近似求出未作业时的降水量,传统的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统计检验方法以线性回归为主,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的历史回归方程。但实际上,降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历史回归方法... 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通常需通过一定的方法近似求出未作业时的降水量,传统的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统计检验方法以线性回归为主,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的历史回归方程。但实际上,降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历史回归方法无法解决降水量非线性的问题。为解决降水估算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提高降水量估算精度,引入了当下流行的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算法。使用优选出的多个与降水量相关的预报因子,分别构建了月、日降水估算模型,然后利用江西省南昌市1961-2010年降水数据及环流指数数据,并结合2012-2014年南昌市地面增雨作业信息,验证所建模型估算降水的可行性和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统计检验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估算精度较高、泛化能力强,能较准确地估算月、日降水量,对于稳定性降水的估算准确率达90%;但随机森林模型对汛期的月降水量和强对流天气影响下的日降水量估算结果较观测值偏低,有待进一步订正和研究。总体来说,随机森林模型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收敛快、不用进行数据预处理、参数少、操作便捷等特性,在综合性能上具有一定优势和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统计检验 随机森林 降水估算
下载PDF
江西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雷达回波参数指标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郭艳 蔡哲 +1 位作者 杨建超 张志红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年第4期67-71,共5页
根据江西省2007-2008年人工增雨作业记录和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选取了621个人工增雨作业样本,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获得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低层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参数指... 根据江西省2007-2008年人工增雨作业记录和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选取了621个人工增雨作业样本,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获得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低层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参数指标,并建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作业条件 雷达 参数 指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洱海流域人工增雨效果评估
9
作者 陈焘 高月忠 +2 位作者 严天鹤 张振秀 杨葳葳 《气象科技》 2024年第4期583-591,共9页
采用区域回归数值模拟评价方案对2005—2020年洱海流域火箭人工增雨效果进行统计检验,得出洱海流域层云、混合云增雨效率分别为16.57%和20.09%。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激光雨滴谱仪对2020年1月31日层云降水和8月13日混合云降水进行增雨... 采用区域回归数值模拟评价方案对2005—2020年洱海流域火箭人工增雨效果进行统计检验,得出洱海流域层云、混合云增雨效率分别为16.57%和20.09%。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激光雨滴谱仪对2020年1月31日层云降水和8月13日混合云降水进行增雨效果物理检验发现:作业后试验区层云目标云体雷达最大回波强度和平均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略有降低,回波顶高变化不大,混合云目标云体最大回波强度、平均VIL和回波顶高均出现跃增,两种类型增雨作业后地面降雨强度均显著增强。雨滴谱特征表明,试验区层云和混合云雨强和雨滴数浓度在作业后10~15 min开始增加,最大数浓度所在直径由0.437 mm增加到0.562 mm,雨滴谱的谱宽增加,峰型由单峰变为双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统计检验 物理检验 气象雷达 雨滴谱
下载PDF
2020年雾灵山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试验
10
作者 孙跃 肖辉 +4 位作者 冯强 张云 舒未希 付丹红 杨慧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为了研究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作业手段的效果,使用最大声压级为155 dB的电声低频强声波装置原型机,于2020年8—9月在河北省雾灵山开展增雨和消雾外场作业观测试验。具有明显消雾效果的两个典型个例显示:作业开始后2~3 min内尺度小... 为了研究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作业手段的效果,使用最大声压级为155 dB的电声低频强声波装置原型机,于2020年8—9月在河北省雾灵山开展增雨和消雾外场作业观测试验。具有明显消雾效果的两个典型个例显示:作业开始后2~3 min内尺度小于10μm的雾滴减少,尺度大于10μm的雾滴增多;随后大部分尺度的雾滴明显减少,10 min内能见度可从小于100 m回升至最高1000 m。在风速、风向与消雾效果的关系方面,消雾效果明显的个例均发生在平均风速小于1.5 m·s^(-1)且风向可使雾能够途经声波装置影响范围近侧的条件下,而平均风速大于2m·s^(-1)的个例能见度几乎未出现趋势性变化。在一次地面平均风速为1.4 m·s^(-1)的对流云增雨作业中观测到符合试验预期的结果,开始作业后的3 min内地面雨强从0.3 mm·h^(-1)迅速增至7 mm·h^(-1)以上,并观测到出现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的大雨滴。其他增雨个例在作业时段的平均风速均超过3 m·s^(-1),可能受风速偏大和观测点单一的影响,未能观测到明确且一致的增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强声波 增雨 消雾 雾灵山
下载PDF
有限区域流函数和速度势的3种求解方法在分析台风Bilis暴雨增幅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晨平 曹洁 +1 位作者 王黎娟 崔晓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1-732,共12页
将有限区域流函数、速度势求解中常用的两种张驰法(即理查逊法和加速利布曼法)与调和—余弦谱展开法(H-C法)进行了比较,理论研究表明:H-C法单独考虑边界影响分量,物理意义明确,且不会丢失边界上的天气系统;从计算上看,H-C法重建的风场... 将有限区域流函数、速度势求解中常用的两种张驰法(即理查逊法和加速利布曼法)与调和—余弦谱展开法(H-C法)进行了比较,理论研究表明:H-C法单独考虑边界影响分量,物理意义明确,且不会丢失边界上的天气系统;从计算上看,H-C法重建的风场能精确还原原始风场,且计算效率明显高于两种张驰法,即收敛更快。通过在台风Bilis(0604)暴雨增幅过程诊断中的应用发现,常用的两种张驰迭代方法在求解有限区域流函数和速度势的问题上效果都不是很好,即:用理查逊法和加速利布曼法计算的流函数和速度势重建的风场与原始风场差别较大,不能准确还原原始风场;用H-C法不仅计算效率高,还原的风场与原始风场差异极小,且不受南边界较强的西南季风涌影响,在暴雨增幅前期能较好地反映与暴雨增幅相关的强辐合信号。因此,可用H-C法计算得到的无辐散风和无旋风对有限区域的天气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动力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区域 调和一余弦谱展开法 台风Bilis 暴雨增幅
下载PDF
吉林省一次飞机增雨过程方案设计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海燕 谷笑楠 +1 位作者 王旗 齐彦斌 《气象科技进展》 2019年第6期104-109,共6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降水、飞机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东移北抬影响吉林省的河套低压系统进行人工增雨方案设计和效果分析,根据作业需求设计了增雨作业实施方案,选取影响区和对比区,分析了作业前后雷达回波的变化、地面降水量变...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降水、飞机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东移北抬影响吉林省的河套低压系统进行人工增雨方案设计和效果分析,根据作业需求设计了增雨作业实施方案,选取影响区和对比区,分析了作业前后雷达回波的变化、地面降水量变化。结果表明:此次河套低压北上天气系统,与高空槽配合,在吉林省境内水汽输送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作业条件。通过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设计了飞行作业方案,实施作业;通过影响区和对比区雷达回波对比,作业后影响区回波具有明显强于对比区回波的特点,且增加了回波维持时间;降水量分析显示,影响区地面降水维持时间也较对比区维持时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雨 影响区 对比区
下载PDF
模拟增雨对巴里坤湖干涸湖底沉积物CO_(2)通量的影响
13
作者 张语馨 蒋靖佰伦 +4 位作者 李典鹏 姚美思 孙涛 周建勤 贾宏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0-218,共9页
明确湖泊沉积物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面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环节。为探究未来降雨增加对沉积物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哈密巴里坤盐湖干涸湖底原状沉积物为对象,基于1960年以来新疆哈密地区降雨量增加速率(4 mm·... 明确湖泊沉积物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面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环节。为探究未来降雨增加对沉积物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哈密巴里坤盐湖干涸湖底原状沉积物为对象,基于1960年以来新疆哈密地区降雨量增加速率(4 mm·10 a^(-1))以及植物生长季多年降雨量分布特征,以2016年生长季(5—10月)降雨量(86 mm)为对照(T_(0)),设置4个模拟增雨处理,降雨量分别为94 mm(T_(1))、102 mm(T_(2))、110 mm(T_(3))、126 mm(T_(4)),分析模拟增雨对沉积物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降雨前相比,各处理降雨1 d后的沉积物CO_(2)通量均呈增加趋势;与5—7月相比,8—10月各处理沉积物CO_(2)通量均有所下降。5—10月,T_(0)~T_(3)处理之间CO_(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T_(3)处理CO_(2)平均排放速率(0.22μmol·m^(-2)·s^(-1))显著高于T_(4)处理(0.14μmol·m^(-2)·s^(-1))。每月降雨第1天各处理均表现为CO_(2)汇,T_(4)处理(-0.13μmol·m^(-2)·s^(-1))"碳汇"功能最强;每月降雨1 d后各处理沉积物表现为CO_(2)源,T_(3)处理CO_(2)平均排放速率(0.34μmol·m^(-2)·s^(-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5月相比,T_(2)~T_(4)处理CO_(2)排放通量显著高于8—10月。在温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沉积物CO_(2)通量与含水量、空气湿度显著相关。未来60年,降雨持续增加可能是促进干旱区盐湖沉积物CO_(2)排放和影响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盐湖 降雨增加 碳通量 湖底沉积物
原文传递
浙江省夏秋季人工增雨作业雷达指标研究
14
作者 张磊 宋哲 +1 位作者 徐铖 黄旋旋 《干旱气象》 2022年第5期888-896,共9页
为指导地市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基于2018—2020年夏秋季浙江人工增雨作业记录、多普勒雷达数据、MICAPS数据、自动站小时雨量及探空数据,在对增雨作业效果分析后利用逆推法对浙江省夏秋季人工增雨作业雷达指标进行研究。浙... 为指导地市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基于2018—2020年夏秋季浙江人工增雨作业记录、多普勒雷达数据、MICAPS数据、自动站小时雨量及探空数据,在对增雨作业效果分析后利用逆推法对浙江省夏秋季人工增雨作业雷达指标进行研究。浙江有利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切变线、高空槽和台风,占比分别为28.6%、21.4%和21.4%。根据雷达回波和降水特征,作业云系可分为层状云、积状云、层状云为主和积状云为主的混合云,其中混合云是最常见的作业云系,占比高达82.5%。在日常增雨作业中,增雨效果明显的作业比例较低,占比仅13.4%。回波强度、回波顶高、负温层厚度、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为增雨作业条件判别的有效指标,不同季节和不同云系对应的雷达指标有所不同。统计发现未能合理开展作业是无法获取正增雨效果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49.2%,其他常见原因还包括作业时机不合适、作业部位不合适和作业对象不合适。本文所建立的雷达指标在临近作业指挥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雷达指标 浙江
下载PDF
克拉玛依夏秋季地面火箭增水作业效果的区域回归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斌 郑博华 +2 位作者 兰文杰 杨琳 窦春苓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3-961,共9页
利用1990—2017年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气象站、百口泉气象站及1994—2017年石化场气象站6—9月月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的区域回归分析法,将百口泉气象站作为对比站点,克拉玛依区气象站和石化场气象站作为目标站点,对克拉玛依在2015—201... 利用1990—2017年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气象站、百口泉气象站及1994—2017年石化场气象站6—9月月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的区域回归分析法,将百口泉气象站作为对比站点,克拉玛依区气象站和石化场气象站作为目标站点,对克拉玛依在2015—2017年夏秋季开展的地面火箭人工增水作业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距作业点约9 km的石化场气象站作业效果好于距作业点约4 km的克拉玛依区气象站,说明作业效果较好的区域应位于距作业点适当的距离处;(2)2016年7月和2015年7月各作业了13次和9次,作业次数多的相对作业效果好些,作业效果与月作业次数成正相关;(3)每次作业火箭弹数量5—7枚相对作业效果好些。因此,地面增水作业效果好的位置应位于作业点下风方一定的距离处。每次人工增水作业的火箭弹用量应适当,作业量太大会造成减少降水,作业量太少可能又达不到催化效果。通过对克拉玛依市近年来开展的夏秋季地面火箭人工增水作业效果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得出了地面火箭人工增水作业效果与作业方法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科学设计实施地面火箭人工增水作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水 区域回归 效果分析 克拉玛依
下载PDF
夏季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评价方法初探 被引量:29
16
作者 蒋年冲 曾光平 +2 位作者 袁野 蔡辉 王成章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由于对流云尺度小、生消快,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对其进行人工增雨效果评价是十分困难的事。本文利用2003年在“江淮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外场试验”试验区获取的对流云人工增雨监测资料,采用成对对流云试验方案,开展对对流云人... 由于对流云尺度小、生消快,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对其进行人工增雨效果评价是十分困难的事。本文利用2003年在“江淮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外场试验”试验区获取的对流云人工增雨监测资料,采用成对对流云试验方案,开展对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催化云催化前后雷达特征量和地面雨量变化分析,以及催化云与非催化云自身对比分析和双比分析,初步得出:人工催化后10~20min增雨效果不明显,人工催化30min后才能产生明显的增雨效果,其效果在1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对流云 人工增雨 效果评价
下载PDF
火箭增雨作业部位和催化剂量的确定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红斌 周德平 濮文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2-46,共5页
讨论了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指挥火箭增雨作业时,对大连地区不同类型云催化时目标云选择、催化潜力判断、催化时机把握、催化部位确定的技术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火箭增雨 催化部位 催化剂量
下载PDF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人工增雨云系模式云微观场预报能力的检验 被引量:17
18
作者 马占山 刘奇俊 +2 位作者 秦琰琰 康志明 延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0-271,共12页
文中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探测反演的云水、雨水、云冰和降冰4种云参数产品及实况降水资料,对比检验该人工增雨云系业务模式对云微观场和地面降水场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云系模式系统对降水的预报能力要略优于现行业务运行的GR... 文中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探测反演的云水、雨水、云冰和降冰4种云参数产品及实况降水资料,对比检验该人工增雨云系业务模式对云微观场和地面降水场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云系模式系统对降水的预报能力要略优于现行业务运行的GRAPES模式;人工增雨云系模式系统能较好地预报云系系统云物理微观量的垂直结构特征,模式预报的微观场与卫星监测吻合较好;在播撒窗区的水平分布上,模式预报的各水凝物分布形势和强中心位置与卫星监测一致,其大小也接近监测值;人工增雨云系模式能较好地预报云的微观场和天气形势场,可作为云系人工增雨条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云系模式 云微观场 TRMM卫星 检验
下载PDF
河南省一次秋季层状云降水增雨潜力的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石爱丽 郑国光 +1 位作者 孙晶 段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3,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和气象卫星资料,结合数值模式MM5V3分析了2002年10月19日河南省层状云降水人工增雨潜力。资料分析表明,这次降水过程的潜力区主要分布在700~300 hPa高度上,07:00、13:00和16:00时刻...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和气象卫星资料,结合数值模式MM5V3分析了2002年10月19日河南省层状云降水人工增雨潜力。资料分析表明,这次降水过程的潜力区主要分布在700~300 hPa高度上,07:00、13:00和16:00时刻;从数值模拟结果看,增雨潜力的时空分布同探空分析大体上一致,云系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过冷水,冰晶粒子浓度不是很多,这种水成物的配置存在引晶催化的增雨潜力,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增雨潜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湖南单块积云高炮增雨随机化试验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耀宗 王治平 陈历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6-21,共6页
根据湖南8年夏秋积云随机化高炮AgI增雨试验获得的28块作业云和20块对比云的观测资料,经雷达回波和降水参数的统计和双比分析表明,催化作业对积云的顶高和面积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增加回波强度和降低其强中心高度,使作业积云... 根据湖南8年夏秋积云随机化高炮AgI增雨试验获得的28块作业云和20块对比云的观测资料,经雷达回波和降水参数的统计和双比分析表明,催化作业对积云的顶高和面积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增加回波强度和降低其强中心高度,使作业积云总降水量增加17%,雨量增加28%,雨强增大24%,降雨持续时间延长7%,但统计样本少,显著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夏秋 积云 高炮增雨 随机化试验 效果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