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8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凯麟 曾柳庭 葛金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407-413,共7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丹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中医药数据库和文献收集筛选丹参有效成分信息的基础上,应用PharmMapper预测化学成分的已知靶点与潜在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和GO富集分析。根据...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丹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中医药数据库和文献收集筛选丹参有效成分信息的基础上,应用PharmMapper预测化学成分的已知靶点与潜在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和GO富集分析。根据丹参的潜在靶点预测和富集分析的结果运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预测靶点网络模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及成分-靶点-生物过程网络模型,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丹参的16个化学成分返回了344个潜在靶点,并获得了6条相关信号通路和28个生物过程。其中生物过程可分为四个模块——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抗氧化作用、抗斑块形成、调理血脂水平。结论这些发现体现了丹参对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的分子机制。不仅为丹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丹参等传统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动脉粥样硬化 网络药理学 潜在靶点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人参、丹参、葶苈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黎燚华 陈琦 +3 位作者 康亮 张志敏 赵新军 李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21期3855-3863,共9页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医“药物金三角”的代表用药人参、丹参、葶苈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从公开数据库获取中医“药物金三角”的代表用药人参、丹参、葶苈子的活性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将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医“药物金三角”的代表用药人参、丹参、葶苈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从公开数据库获取中医“药物金三角”的代表用药人参、丹参、葶苈子的活性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将其与心力衰竭致病基因相映射以获取作用靶点。随后对药物作用于心力衰竭的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对关键信号通路中的靶点与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获得药物潜在活性成分187个,对应靶点455个,作用于心力衰竭的靶点共97个,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8(MAPK8)、清蛋白(ALB)为关键靶点。经过富集分析,发现中医“药物金三角”治疗心力衰竭涉及对药物的反应、炎症应答、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可作用于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心肌收缩、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信号、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等重要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信号通路中的靶点与成分平均结合能为-29.246 kJ/mol,说明靶点与成分之间具有良好的对接关系。结论 中医“药物金三角”的代表用药人参、丹参、葶苈子可通过复杂网络形式调控心肌收缩、心脏负荷、心室重构等生理病理过程,从而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人参 丹参 葶苈子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全国中药材市场商品丹参中4种丹参酮成分的HPLC测定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海青 吕东 +2 位作者 陈岳蓉 王慧春 杨凤梅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国中药材市场商品丹参中4种丹参酮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Elite—ODS(5μm,1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水(75:25),柱温22℃,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结果:丹参酮Ⅱ_A、丹参...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国中药材市场商品丹参中4种丹参酮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Elite—ODS(5μm,1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水(75:25),柱温22℃,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结果:丹参酮Ⅱ_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100.0%,94.5%,96.6%(RSD=0.9%,1.1%,1.8%,1.4%,n=3)。结论:商品丹参所含的4种丹参酮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市场 商品丹参 丹参酮 HPLC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葛根-丹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罗新新 刘玲 +2 位作者 吴文明 刘静 胡建新 《江西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157-1162,1166,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葛根-丹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检索葛根、丹参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2型糖尿病相关靶标基因,运用Cytoscape3.7.1构建成分-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葛根-丹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检索葛根、丹参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2型糖尿病相关靶标基因,运用Cytoscape3.7.1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综合活性化合物与T2DM的交集基因,获取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筛选出核心靶点。基于分子对接(AutoDock Vina)对筛选所得葛根、丹参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进行GO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葛根-丹参药对成分-靶点网络包含60个成分,155个相应靶点,其中57个靶点为葛根-丹参治疗T2DM的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葛根素、芒柄花黄素、丹参酮ⅡA和木犀草素活性化合物与STAT3、AKT1、JUN、MAPK1有较佳的结合活性。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血管的生成、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神经保护作用,主要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网络药理学是从整体角度上阐述中药作用机制的有效工具,葛根-丹参药对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分子机制达到治疗T2DM的作用,为葛根-丹参药对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丹参 2型糖尿病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热活血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柯丽青 成文翔 +4 位作者 林结桃 陈建海 巩勋 姜泉 张鹏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2期3292-3297,共6页
目的:清热活血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效果显著,但其成分多样,作用机制不明,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清热活血方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药物成分并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 目的:清热活血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效果显著,但其成分多样,作用机制不明,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清热活血方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药物成分并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靶点,同时通过药物数据库(Drugbank)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收集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拓展并拓扑获取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类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entiscape计算获取hub节点。结果:从清热活血方中筛选出活性成分31个,预测靶点419个,数据库挖掘疾病靶点共430个。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拓扑分析获得清热活血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靶点113个,GO分析共获得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共479个富集结果。KEGG富集表明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MAPK、Estrogen、PI3K-AKT、Thyroid hormone、Neurotrophin、HIF-1、ErbB、FoxO、B cell receptor等通路干预RA。拓扑得到CULI、EP300、HSP90AA1、TP53、HSPA8、CDC5L、UBC、RPS27A共8个干预RA的Hub节点。结论: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进行调控,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活血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土茯苓 金银花 丹参
下载PDF
丹参有效成分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洋 郭璐萱 +2 位作者 赵芃博 李嘉琦 郝娜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93-98,共6页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往往采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调整生活方式等干预糖尿病肾病的进程,但是疗效往往有限。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往往采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调整生活方式等干预糖尿病肾病的进程,但是疗效往往有限。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延缓疾病的进展。丹参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其有效成分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本文从丹参的有效成分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临床研究以及安全性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其干预糖尿病肾病的全面深入研究和临床广泛应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有效成分 糖尿病肾病 机制 临床 综述
下载PDF
复方淫羊藿胶囊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姚红 黄少华 曾惠芳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对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等症的复方淫羊藿胶囊进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1)用NIH小白鼠40只,随机分4个剂量组。第1天受试药物灌胃2次,每次间隔4h,观察1周。观察小鼠急性毒性(LD50 )。(2)用NIH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其中4组给予... 目的:对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等症的复方淫羊藿胶囊进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1)用NIH小白鼠40只,随机分4个剂量组。第1天受试药物灌胃2次,每次间隔4h,观察1周。观察小鼠急性毒性(LD50 )。(2)用NIH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其中4组给予不同剂量的口服受试药物, 1组为空白对照组, 1组给予环磷酰胺口服染毒。按30h给受试药物方法试验:分2次灌胃,于第2次灌胃6h后,处死小鼠取胸骨骨髓做微核试验。(3)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7、TA98、TA100、TA102菌株,受试药物10g,以平板掺入法做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酶试验(Ames试验)。结果: (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未观察到动物有任何不良反应,雌雄小鼠LD50 >21. 50 /g.b.w,相当于受试药物推荐量的2150倍; (2)小鼠骨髓微核试验阴性; (3)Ames试验阴性。结论:复方淫羊藿胶囊属无毒级物质,对体细胞无致诱变及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丹参 虫草 毒理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丹参配伍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彭文虎 刘玲 +1 位作者 吴文明 罗新新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4-91,共8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丹参配伍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获取黄芪、丹参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1构建成分-靶点-疾病靶点网络图,获取有效成分和DN交集基因...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丹参配伍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获取黄芪、丹参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1构建成分-靶点-疾病靶点网络图,获取有效成分和DN交集基因,构建PPI网络,运用分子对接对筛选出的有效成分与核心靶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运用Bioconductor对靶基因进行GO生物学过程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黄芪、丹参共获得81个有效成分,获取交集基因22个,分子对接预测丹参酮ⅡA与MYC、VCAM1、CASP3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槲皮素和山奈酚与ADRB2有较强的结合活性。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黄芪-丹参治疗DN主要参与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MAPK、HIF-1等多条信号通路等。结论 黄芪-丹参主要是通过活性成分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等通过靶向ADRB2、CASP3、VCAM1、MYC等相关靶点,参与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MAPK、HIF-1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DN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丹参 糖尿病肾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
9
作者 林书帆 肖雅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2期1429-1433,1439,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异病同治”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黄芪、丹参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异病同治”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黄芪、丹参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收集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病的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筛选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检索得到黄芪-丹参药对-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交集靶点92个。黄芪-丹参药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丹参酮ⅡA和异鼠李素。PPI拓扑分析结果显示,黄芪-丹参药对治疗高血压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共同核心靶点为血红素加氧酶1、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β和B淋巴细胞瘤2等。GO富集分析共获得779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625个,细胞组分61个,分子功能93个;KEGG富集分析共获得158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山柰酚、丹参酮ⅡA、异鼠李素与肿瘤蛋白p53具有较强的结合潜力。结论:黄芪-丹参药对具有同时治疗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的共同分子靶点,本研究可为阐明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理论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高血压肾病 黄芪 丹参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补虚活血法对rd10小鼠视网膜Caspase-12前体、Caspase-2成熟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鹏飞 欧晨 +5 位作者 彭俊 姚震 田野 杨毅敬 宋厚盼 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4-177,共4页
目的:观察补虚活血法对rd10小鼠视网膜Caspase-12前体、Caspase-2成熟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rd10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维生素A溶剂)、枸杞组(枸杞子中药配方颗粒溶液)、丹参组(丹参中药配方颗粒溶液)、... 目的:观察补虚活血法对rd10小鼠视网膜Caspase-12前体、Caspase-2成熟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rd10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维生素A溶剂)、枸杞组(枸杞子中药配方颗粒溶液)、丹参组(丹参中药配方颗粒溶液)、杞参组(枸杞子加丹参中药配方颗粒溶液),每组8只;8只C57小鼠为野生组(0.9%氯化钠溶液)。给药28 d后,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Caspase-12前体、Caspase-2成熟体表达情况。结果:空白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萎缩变薄,视细胞萎缩变性;杞参组小鼠视网膜厚度高于空白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连续可见,视网膜感光细胞核数量多于空白组。各组rd10小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12前体、Caspase-2成熟体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野生组(P<0.05),杞参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12前体、Caspase-2成熟体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对照组(P<0.05)。结论:补虚活血法可以降低rd10小鼠视网膜凋亡因子Caspase-12前体、Caspase-2成熟体的表达,保护视网膜正常功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补虚活血法 细胞凋亡 枸杞子 丹参 视网膜 Caspase-12前体 Caspase-2成熟体
原文传递
肝康丸质量标准研究
11
作者 何德云 王艳丽 +1 位作者 姜玉 杜建红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目的 :研究肝康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肝康丸中黄芪、丹参进行色谱鉴别 ,HPLC法测定三七中人参皂苷Rgl的含量 ,采用YWGC1 8色谱柱 ,流动相为乙腈 -水 (3 :7,v/v)。结果 :TLC法鉴别方法专属性较强 ,人参皂苷Rgl在 4 0 5~ 2 4 ... 目的 :研究肝康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肝康丸中黄芪、丹参进行色谱鉴别 ,HPLC法测定三七中人参皂苷Rgl的含量 ,采用YWGC1 8色谱柱 ,流动相为乙腈 -水 (3 :7,v/v)。结果 :TLC法鉴别方法专属性较强 ,人参皂苷Rgl在 4 0 5~ 2 4 3 0 μg范围内 ,浓度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5 ) ,平均回收率 94.41 % ,RSD3 0 4%。结论 :本标准可有效地控制肝康丸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康丸 黄芪 丹参 人参皂苷RGL
下载PDF
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续一) 被引量:247
12
作者 杜冠华 张均田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6期355-360,共6页
近年来,对丹参的生物学特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临床制剂和临床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丹参含有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是造成其临床效果不一的主要原因。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可以... 近年来,对丹参的生物学特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临床制剂和临床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丹参含有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是造成其临床效果不一的主要原因。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丹参酮和丹酚酸两大类化合物。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有二萜结构,目前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30余种;丹酚酸类化合物多具有酚酸结构,结构明确的丹酚酸有20余种,这些化合物构成了丹参的有效成分,是丹参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丹参有效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丹参酮类化合物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茵和抗炎作用为主;而丹酚酸类化合物则以抗氧化、抗凝血和细胞保护作用特别突出。利用丹参已经研究成功多种临床应用的药物,包括注射剂、口服制剂等20余种,分别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皮肤病、肝肾疾病等,并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 丹酚酸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川芎嗪、丹参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9
13
作者 宋德明 苏海 +1 位作者 吴美华 黄学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23-425,共3页
目的 :为了研究川芎嗪、丹参两味中药对体外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s)的胶原合成与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SD大鼠的心肌组织块 ,制备成纤维细胞的单细胞悬液 ,按不同药物及药物的不同浓度分组研究... 目的 :为了研究川芎嗪、丹参两味中药对体外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s)的胶原合成与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SD大鼠的心肌组织块 ,制备成纤维细胞的单细胞悬液 ,按不同药物及药物的不同浓度分组研究它们对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增殖影响。结果 :中、高浓度的川芎嗪、丹参能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增殖。低浓度的川芎嗪、丹参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对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与细胞增殖。结论 :川芎嗪、丹参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与细胞增殖。这些效应的机制可能与它们的钙离子拮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丹参 心肌成纤维 胶原 增殖
下载PDF
丹参对肝癌转移复发防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7
14
作者 孙婧璟 周信达 刘银坤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对SMMC-7721肝癌细胞株(7721细胞)侵袭粘附能力和对裸鼠人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仪测量丹参对7721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的影响。以细胞侵袭实验... 目的:观察丹参对SMMC-7721肝癌细胞株(7721细胞)侵袭粘附能力和对裸鼠人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仪测量丹参对7721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的影响。以细胞侵袭实验观察丹参对SMMC7721细胞侵袭运动能力及对已与纤维连接蛋白(FN)粘附的7721细胞脱落的影响。以MTT法测量丹参对7721细胞与FN粘附的影响。以细胞粘附实验观察丹参对7721-7721细胞,7721-内皮细胞,7721-淋巴细胞之间粘附的影响。以LCID20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为材料,观察丹参对早期和晚期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结果:丹参处理的7721细胞ICAM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丹参可抑制7721细胞的侵袭能力,促进已粘附细胞的脱落,可抑制7721与7721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并对早期和晚期裸鼠人肝癌切除术后的肝内和远处转移复发有防治作用。结论:丹参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侵袭粘附能力,防治裸鼠人肝癌切除术后的转移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转移 粘附分 抗粘附 丹参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丹参不同提取工艺比较 被引量:78
15
作者 刘重芳 张钰泉 +2 位作者 戴居云 陶建生 朱艳 《中成药》 CAS CSCD 1999年第8期385-388,共4页
通过丹参多种提取工艺的比较(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动态温浸法、超声波法、渗漉法等),以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酮ⅡA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量,为丹参制剂的前处理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丹参 丹参素 原儿茶醛 丹参酮Ⅱ 提取工艺
下载PDF
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道地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0
16
作者 郭宝林 林生 +1 位作者 冯毓秀 赵杨景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13-1116,共4页
目的 研究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的道地性问题。方法 选择丹参主要产地样本 4 4个 (包括 9个居群样本 ) ,进行 RAPD分析 ,得到的扩增条带用 NTSYS- pc和 AMOV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从 10 0多个引物中选择出 11个多态... 目的 研究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的道地性问题。方法 选择丹参主要产地样本 4 4个 (包括 9个居群样本 ) ,进行 RAPD分析 ,得到的扩增条带用 NTSYS- pc和 AMOV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从 10 0多个引物中选择出 11个多态性强和重复性好的引物 ,扩增得到 12 9条带 ;(2 )不同居群内多态位点比率为2 0 .9%~ 5 5 .0 % ;(3)用 U PGMA法得到所有样本的聚类图 ,可分为 6个主要分支组和 3个组外个体 ,其中四川中江居群的 5个样本聚为一组 ,并与其他样本遗传距离较大 ;(4)按产地分组 ,遗传差异的 80 .4 4 %存在于居群内 ,8.2 9%来自于组内居群间 ,11.2 7%的遗传差异来自于组间。结论  (1)丹参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 ;(2 )山东和河南的栽培居群栽培种源来自于当地野生居群 ,尚没有进行人工选择 ,丹参酮 A 等成分的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栽培条件不理想 ;(3)地区间居群的遗传分化不均衡 ,四川中江和河北承德居群与其他居群距离较远 ;(4)丹参的道地性的确定应当依据现代的优质药材评价系统 ,山东和河南产的丹参也可认为是丹参的道地药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RAPD 居群遗传关系 药材道地性 植物药
下载PDF
丹参有效部位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2
17
作者 史炜镔 符诗聪 +2 位作者 杜宁 张凤华 张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9-271,共3页
观察丹参有效部位(RS9403)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前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分析RS9403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24只,作双侧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成... 观察丹参有效部位(RS9403)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前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分析RS9403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24只,作双侧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成RS9403组、阳性对照药三花接骨散组(三花组)和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以RS9403、三花接骨散和生理盐水灌胃给药,术后3天、 1周、 2周和 4周后处死大鼠取材,采用不脱钙的大鼠骨痂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观察骨痂组织中前胶原和 TGFβ1基因的表达。结果:骨折后第 3天,RS9403组与三花组的骨折端 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子空白组,并已出现血型胶原基因的表达。骨折第1周末,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样细胞的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占主导,RS9403组与三花组Ⅱ、Ⅰ型前胶原与 TGFβ1基因的表达较空白组里同步增强趋势。骨折第 2周末, Ⅰ型前胶原 mRNA表达明显增加,RS9403组和三花组中肥大软骨细胞明显多于空白组,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呈现显著的衰落趋势。同时证实共有表型表达现象的存在,尤以RS9403组与三花组更为明显。骨折第4周末,软骨骨痂基本被骨组织替代。 RS9403组和三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有效部位 骨折愈合 前胶原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续前) 被引量:57
18
作者 杜冠华 张均田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7期435-440,共6页
近年来 ,对丹参的生物学特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临床制剂和临床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的丹参含有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是造成其临床效果不一的主要原因。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近年来 ,对丹参的生物学特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临床制剂和临床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的丹参含有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是造成其临床效果不一的主要原因。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可以分为丹参酮和丹酚酸两大类化合物。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有二萜结构 ,目前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 3 0余种 ;丹酚酸类化合物多具有酚酸结构 ,结构明确的丹酚酸有 2 0余种 ,这些化合物构成了丹参的有效成分 ,是丹参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丹参有效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丹参酮类化合物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作用为主 ;而丹酚酸类化合物则以抗氧化、抗凝血和细胞保护作用特别突出。利用丹参已经研究成功多种临床应用的药物 ,包括注射剂、口服制剂等 2 0余种 ,分别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皮肤病、肝肾疾病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 丹酚酸 药理作用
下载PDF
丹参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79
19
作者 冯彦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30期46-47,共2页
丹参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又名赤参、紫丹参,性微寒、味苦,在中医临床上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应用经验。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对丹参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丹参具有抗肿瘤、改善血液循环系统、保肝、抗炎抗菌、抗缺氧等多种药理... 丹参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又名赤参、紫丹参,性微寒、味苦,在中医临床上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应用经验。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对丹参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丹参具有抗肿瘤、改善血液循环系统、保肝、抗炎抗菌、抗缺氧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以下就主要对丹参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临床上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酒制丹参、大黄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抗凝血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2
20
作者 黄政德 蒋孟良 +3 位作者 易延逵 曾嵘 黄莺 吴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1-342,共2页
目的 :探讨酒制对丹参、大黄活血祛瘀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肾上腺素 (Adr)致怒及寒冷造成大鼠血瘀模型 ,比较丹参、大黄各炮制品对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凝血活酶时间 (PTT)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黄... 目的 :探讨酒制对丹参、大黄活血祛瘀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肾上腺素 (Adr)致怒及寒冷造成大鼠血瘀模型 ,比较丹参、大黄各炮制品对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凝血活酶时间 (PTT)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黄酒与白酒炙丹参及生丹参、酒炖大黄均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的作用 ,使PT、TT、PTT等显著延长 ;酒炙丹参和酒炖大黄均比其生品作用显著增强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酒制丹参、大黄可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白酒制较黄酒制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大黄 酒炙 炮制 活血祛瘀 药理实验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