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赤道异常区电离层F区不均匀体发展过程中的闪烁谱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甄卫民 龙其利 +1 位作者 马健敏 曹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本文对我国磁赤道异常区海口站的夜间电离层不均匀体引起的闪烁进行了谱分析,并进行了理论模拟.大部分闪烁出现在午夜前后且持续时间较长.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闪烁的末期和初期的闪烁港结构有显著差异,末期闪烁谱高频... 本文对我国磁赤道异常区海口站的夜间电离层不均匀体引起的闪烁进行了谱分析,并进行了理论模拟.大部分闪烁出现在午夜前后且持续时间较长.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闪烁的末期和初期的闪烁港结构有显著差异,末期闪烁谱高频段较初期要明显陡峭,即谱指数显著增大.由此推测出不均匀体发展末期费涅耳尺度以下的不均匀体首先衰减消失,这与国外某些轨道卫星就地测量结果大致相符.同时还从闪烁港推测出不均匀体发展末期的漂移速度较初期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波闪烁 赤道电离层 不均匀体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ionospheric thin shell height on TEC retrieval from GPS observ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Xiao-Lan Wang Qing-Tao Wan +2 位作者 Guan-Yi Ma Jing-Hua Li Jiang-Tao Fa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43-152,共10页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ssumed height for the thin shell ionosphere model on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 derived from a small scal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network. TEC and instrumental bias ar...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ssumed height for the thin shell ionosphere model on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 derived from a small scal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network. TEC and instrumental bias are determined by applying a grid-based algorithm to the data on several geomagnetically quiet days covering a 10 month period in 2006. Comparisons of TEC and instrumental bias are made among assumed heights from 250 km to 700 km with an interval of 10 km. While the TEC variations with time follow the same trend, TEC tends to increase with the height of the thin shell. The difference in TEC between heights 250 km and 700 km can be as large as~8 TECU in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The times at which the TEC reaches its peak or valley do not vary much with the assumed heights. The instrumental biases, especially bias from the satellite, can vary irregularly with assumed height. Several satellites show a large deviation of~3 ns for heights larger than 550 km. The goodness of fit for different assumed heights is also examined. The data can be generally well-fitted for heights from 350 km to 700 km. A large deviation happens at heights lower than 350 km. Using the grid-based algorithm,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assumed height as related to data fitting. A thin shell height in the range 350-500 km can be a reasonable compromise between data fitting and peak height of the ion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wave propagation Ionospheric TEC Ionospheric height GPS observation Instrumental bias
下载PDF
The Giant Radio Array for Neutrino Detection(GRAND):Science and design 被引量:3
3
作者 Jaime Alvarez-Muniz Rafael Alves Batista +47 位作者 Aswathi Balagopal V. Julien Bolmont Mauricio Bustamante Washington Carvalho Jr. Didier Charrier Ismael Cognard Valentin Decoene Peter B.Denton Sijbrand De Jong Krijn D.De Vries Ralph Engel Ke Fang Chad Finley Stefano Gabici Quan Bu Gou Jun Hua Gu Claire Guépin Hong Bo Hu Yan Huang Kumiko Kotera Sandra Le Coz Jean-Philippe Lenain Guo Liang Léü Olivier Martineau-Huynh Miguel Mostafá Fabrice Mottez Kohta Murase Valentin Niess Foteini Oikonomou Tanguy Pierog Xiang Li Qian Bo Qin Duan Ran Nicolas Renault-Tinacci Markus Roth Frank G.Schroder Fabian Schüssler Cyril Tasse Charles Timmerman Matías Tueros Xiang Ping Wu Philippe Zarka Andreas Zech B.Theodore Zhang Jian Li Zhang Yi Zhang Qian Zheng Anne Zilles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43,共43页
The Giant Radio Array for Neutrino Detection(GRAND)is a planned large-scale observatory of ultra-high-energy(UHE)cosmic particles,with energies exceeding 10~8 Ge V.Its goal is to solve the long-standing mystery of the... The Giant Radio Array for Neutrino Detection(GRAND)is a planned large-scale observatory of ultra-high-energy(UHE)cosmic particles,with energies exceeding 10~8 Ge V.Its goal is to solve the long-standing mystery of the origin of UHE cosmic rays.To do this,GRAND will detect an unprecedented number of UHE cosmic rays and search for the undiscovered UHE neutrinos and gamma rays associated to them with unmatched sensitivity.GRAND will use large arrays of antennas to detect the radio emission coming from extensive air showers initiated by UHE 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Its design is modular:20 separate,independent sub-arrays,each of 10000 radio antennas deployed over 10000 km^2.A staged construction plan will validate key detection techniques while achieving important science goals early.Here we present the science goals,detection strategy,preliminary design,performance goals,and construction plans for GR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 telescopes neutrinos in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cosmic rays in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radiowave radiation:sources galactic and extragalactic cosmic rays:galactic and extragalactic
原文传递
Radio Wave Propagation Experiment in Sugarcane Fire Environments
4
作者 Douglas Letsholathebe Kgakgamatso M. Mphale +1 位作者 Samuel Chimidza Malcolm L. Heron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6年第7期124-131,共8页
Large fires have an effect of suppressing Very or Ultra High Frequency (VHF/UHF) radio wave signals strength which consequently impact negatively on the efficiency of radio communications at the frequency ranges. Mobi... Large fires have an effect of suppressing Very or Ultra High Frequency (VHF/UHF) radio wave signals strength which consequently impact negatively on the efficiency of radio communications at the frequency ranges. Mobile hand-held radio operating at the frequency ranges is a major communication tool during fire suppression;therefore inefficient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put lives of fire fighters at risk. One of the causes of signal attenuation in fire environment is plume ionization. Plume species which include graphitic carbon, alkalis and thermally excited radicals such as methyl are responsible for ionization. As atmospheric pressure ionized medium (combustion plasma), sugarcane fire has momentum transfer electron-neutral collision frequency much higher than plasma frequency, hence propagation of VHF/UHF radio waves through such a medium is predicted to suffer a significant attenuation and phase shift. Radiowave propagation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moderate intensity prescribed sugarcane fire at 151 MHz frequency over a 590 m path using a radiowave interferometer. The radio wave interferometer measured signal attenuation of 0.43 dB through the fire with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flame depth of 1154 K and 8.7 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efire radiowave Loss ATTENUATION Thermal Ionization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Series Recommendations in ITU-R
5
作者 Wei Li Zhaojun Qian Huiyu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System Sciences》 2016年第5期117-125,共9页
As ITU-R Recommendations is widely implemented for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ole and status of ITU-R Recommendation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field of radio engineering. ITU and ITU-R Study Groups ar... As ITU-R Recommendations is widely implemented for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ole and status of ITU-R Recommendation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field of radio engineering. ITU and ITU-R Study Groups are summarized. Furthermore,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e third study group, and the input documents are interpreted in detail. Lastly, from both wireless system design and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alysis perspective, all of 79 P-series Recommendations are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Recommendation are summarized. The above research promote P-series Recommendations are widely used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U P-Series Recommendations Classification radiowave Propagation Propagation Prediction Method
下载PDF
无线电波透视快速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肖玉林 吴荣新 +1 位作者 张平松 郭立全 《中国煤炭地质》 2010年第4期65-68,共4页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作为探测煤层工作面内地质构造的一种较为成熟方法,具有快速、轻便、透距大、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现场观测系统单一、耗时长、接收操作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通过对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现场观测系统的改进,提出"一发双...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作为探测煤层工作面内地质构造的一种较为成熟方法,具有快速、轻便、透距大、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现场观测系统单一、耗时长、接收操作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通过对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现场观测系统的改进,提出"一发双收"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校正处理技术。由于"一发双收"的数据是由两个接收机同时接收,因此其数据必须经过校正才能使用。在数据采集中:一是要求两台接收机在一条测线同一地点的场强值差别很小;二是要求做到数据采集中至少存在一个重合接收点,且其重合点数据比值应在0.98~1.02范围内。"一发双收"数据使用无线电波透视CT软件系统处理软件进行拼接,若数据曲线出现阶梯跳跃,则应把低值(或者高值)乘以该重合点数据的比值以保证曲线平滑。在张集煤矿1114(3)工作面探测实践中,使用该技术探测画出其工作面存在三个主要异常区:1#异常区在退尺20~100m处为断层影响区;2#异常区退尺480~560m处为断层影响区;3#异常区在退尺1200~1300m处为断层和薄煤影响区。目前该工作面探测区已经回采,探测结果与实际回采验证结果比较吻合,说明一发双收的探测方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波透视 “一发双收”观测系统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抛物型波方程方法研究复杂环境对雷达和通信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康士峰 葛德彪 +1 位作者 罗贤云 张忠治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71,共4页
复杂环境是制约雷达特别是机载雷达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也是通信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对流层大气结构随时间和地域的分布特点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分形理论描述地海表面的空时变化特征 ,采用分步Fourier变换... 复杂环境是制约雷达特别是机载雷达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也是通信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对流层大气结构随时间和地域的分布特点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分形理论描述地海表面的空时变化特征 ,采用分步Fourier变换法数值求解抛物型波方程研究了不同大气剖面和地海粗糙面动态结构对雷达和通信系统的传播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物型波方程 雷达 通信 电波传播
下载PDF
雷达至目标的电波射线描迹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瑜 袁秋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3,共4页
要精确测量空中目标的位置,常用雷达必须进行电波折射修正,因此就必须搞清电波射线的传播情况.本文根据有关数学定理和电波传播理论,推导并给出了确定雷达到目标电波传播射线轨迹的公式及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
关键词 雷达 射线轨迹 电波折射修正
下载PDF
电波环境及微波超视距传播 被引量:11
9
作者 康士峰 郭相明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8-123,共6页
电波环境是信息化系统和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波超视距传播基于对流层电波环境中的大气超折射(大气波导)和散射机制,可实现数百千米的地基/岸基/船载雷达微波超视距远距离目标探测或无中继微波超视距远距离通信,具有较大的实际应... 电波环境是信息化系统和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波超视距传播基于对流层电波环境中的大气超折射(大气波导)和散射机制,可实现数百千米的地基/岸基/船载雷达微波超视距远距离目标探测或无中继微波超视距远距离通信,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电波环境的概念和数据要素、对流层大气波导和散射传播的特点以及微波超视距效应评估技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微波超视距雷达探测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波环境 微波 超视距 对流层 大气波导 散射
下载PDF
“五九”型探空仪对折射修正精度的限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瑜 杨伏林 +1 位作者 吴希德 高霞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1年第3期404-408,共5页
要对空中目标进行精确测速定位 ,必须进行电波折射误差修正。基于常用“五九”型探空仪的精度 ,分析了用该仪器测量大气结构的测量误差 ,以及它对电波折射修正精度的限制。结果表明 ,用“五九”型探空仪测量大气结构时 ,大气测量误差随... 要对空中目标进行精确测速定位 ,必须进行电波折射误差修正。基于常用“五九”型探空仪的精度 ,分析了用该仪器测量大气结构的测量误差 ,以及它对电波折射修正精度的限制。结果表明 ,用“五九”型探空仪测量大气结构时 ,大气测量误差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电波折射修正精度随仰角的增加而增高 ,在 1°以上仰角 ,引起电波折射修正的残差小于修正量的 1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仪 电波折射修正精度 电波传播
下载PDF
微波超视距雷达大气波导环境 被引量:10
11
作者 康士峰 张玉生 王红光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3年第5期85-89,共5页
针对岸基/舰载微波超视距雷达远距离海上低空或海面目标探测的实际需求,首先对大气波导的直接测量和遥感反演等探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基于对大气波导形成机制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有效预报大气波导需要解决的3个基本问题... 针对岸基/舰载微波超视距雷达远距离海上低空或海面目标探测的实际需求,首先对大气波导的直接测量和遥感反演等探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基于对大气波导形成机制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有效预报大气波导需要解决的3个基本问题,最后对微波超视距雷达电波传播模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超视距 雷达 电波传播 大气波导 预报
下载PDF
全国降雨率累积分布R_1(0.01)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侯光明 王健 +1 位作者 郭巧 闫绪娴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2-264,共3页
根据 10年 ( 1970~ 1979年 ) 65个气象站雨量自记录 ,65 4个一般站气象资料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技术 ,研究 0 .0 1%时间百分数的降雨率累计分布 ,包括年平均、季平均、月平均、最坏月的分布 .还探索了对无降雨资料地区进行有效的... 根据 10年 ( 1970~ 1979年 ) 65个气象站雨量自记录 ,65 4个一般站气象资料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技术 ,研究 0 .0 1%时间百分数的降雨率累计分布 ,包括年平均、季平均、月平均、最坏月的分布 .还探索了对无降雨资料地区进行有效的 1m in降雨率累计分布研究的新方法 ,可作为对 ITU - R Rep.5 63 - 4等的补充 .研究成果可用于毫米波传播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率 累积分布 电波传播 地理信息系统 降雨衰减 降雨散射
下载PDF
矿井综合物探技术在隐伏含水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鹏飞 马玉龙 +1 位作者 张杰 高彬 《中国煤炭地质》 2022年第10期60-65,共6页
矿井物探工作不仅需要判断中小隐伏构造的有无以及空间位置,还需要对构造进行含水性分析,单一的物探方法因物性参数的单一,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根据地质构造与围岩的弹性差异以及含水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采用槽波地震法、无线电波透视法... 矿井物探工作不仅需要判断中小隐伏构造的有无以及空间位置,还需要对构造进行含水性分析,单一的物探方法因物性参数的单一,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根据地质构造与围岩的弹性差异以及含水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采用槽波地震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对工作面内的中小地质构造进行精确勘查,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地质构造内的含水性进行分析。通过三种物探方法进行联合探测、综合分析,圈定的物探异常与已知地质构造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槽波和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中小断裂构造探查具有较好的横向刻画精度,结合矿井瞬变电磁解释的低阻异常区,可以对隐伏断裂构造的含水性进行分析,勘探结果经矿方采掘验证,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物探 槽波 无线电波透视 矿井瞬变电磁 隐伏含水构造
下载PDF
GIS技术在无线电波场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红云 王亮 +1 位作者 王涛 范荣双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106,共3页
无线电波场强分析在广播电视台站规划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采用传统的电波传播模型进行场强预测时,相关的计算大多依据纸质地图用手工进行,工作强度高,结果精确性低。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数据管理、数字地形分析等技术,构建... 无线电波场强分析在广播电视台站规划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采用传统的电波传播模型进行场强预测时,相关的计算大多依据纸质地图用手工进行,工作强度高,结果精确性低。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数据管理、数字地形分析等技术,构建台站与发射机实体对象,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环境实现了典型电波传播场强分析模型,提高了场强计算的效率和空间位置精度,同时将人口分布信息应用到模型中,增强了台站规划的科学性;最后讨论了GIS技术在电波传播模型中进一步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强分析 电波传播模型 GIS 地形分析
下载PDF
900MHz频段电波在山区隧道的覆盖特性和应用设计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惠生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4-98,共5页
分析900MHz频段电波在山区长直隧道、隧道群和弯曲隧道中的测试数据,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公式,得出900MHz频段电波在不同类型隧道中传播的初步特性参数。认为采用光纤直放站加天线辐射的方法,解决900MHz频段的GSM R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山区... 分析900MHz频段电波在山区长直隧道、隧道群和弯曲隧道中的测试数据,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公式,得出900MHz频段电波在不同类型隧道中传播的初步特性参数。认为采用光纤直放站加天线辐射的方法,解决900MHz频段的GSM R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山区的应用是有效和可靠的。结合大秦双线铁路的线路情况,提出采用天线辐射方式解决GSM R移动通信系统在山区隧道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通信 铁路隧道 电波传播 衰减特性 GSM-R系统
下载PDF
用辐射计进行低角电波折射修正的补偿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瑜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6-100,共5页
用微波辐射计进行电波折射修正是一种快速、精确的好方法。但由于它没有考虑电波射线弯曲所引起的折射误差 ,因此只适用在雷达天线仰角较高的条件 ,如在低仰角下使用该方法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 ,本文提出了用微波辐... 用微波辐射计进行电波折射修正是一种快速、精确的好方法。但由于它没有考虑电波射线弯曲所引起的折射误差 ,因此只适用在雷达天线仰角较高的条件 ,如在低仰角下使用该方法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 ,本文提出了用微波辐射计进行低角电波折射修正的补偿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波折射修正 微波辐射计 补偿方法 电波传播
下载PDF
表面波导对雷达低空探测误差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小毛 张永刚 +2 位作者 唐海川 王华 李云波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3-36,40,共5页
电磁波在海洋大气环境中传播,受表面波导这种异常现象的影响常常呈现出复杂的折射特征,这对雷达定位的精确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建立了表面波导环境下电磁波传播真实轨迹的精确算法,利用仿真手段研究了表面波导对雷达低空探... 电磁波在海洋大气环境中传播,受表面波导这种异常现象的影响常常呈现出复杂的折射特征,这对雷达定位的精确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建立了表面波导环境下电磁波传播真实轨迹的精确算法,利用仿真手段研究了表面波导对雷达低空探测(仰角<5°)误差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表面波导环境下电磁波出现“陷获”传播时,射线的真实轨迹明显偏离视在轨迹,形成了雷达低空探测时极明显的异常高度误差和仰角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导 电波折射 传播轨迹 异常误差特征
下载PDF
对流层大气波导超视距传播技术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康士峰 张玉生 +1 位作者 王红光 郭相明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0-624,共15页
全面介绍了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建所60年来,在对流层大气波导超视距电波环境及传播专业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对流层大气波导机理与预测模型研究、大气波导探测感知与预测预报方法、超短波/微波超视距传播算法、无线电信息化... 全面介绍了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建所60年来,在对流层大气波导超视距电波环境及传播专业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对流层大气波导机理与预测模型研究、大气波导探测感知与预测预报方法、超短波/微波超视距传播算法、无线电信息化系统装备超视距验证评估及信息保障等反映该领域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了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大气波导 电波环境 超视距传播 超短波 微波
下载PDF
射线跟踪技术用于分析波导环境下电波异常折射误差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小毛 张永刚 +1 位作者 王华 唐海川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6期192-198,共7页
海洋大气环境中电磁波传播受大气波导影响常呈现出复杂的折射特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射线跟踪技术的电波传播轨迹微分计算方法,研究了电波受蒸发波导和表面波导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电波折射误差(仰角和高度误差)的异常特性,并对雷达试验的... 海洋大气环境中电磁波传播受大气波导影响常呈现出复杂的折射特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射线跟踪技术的电波传播轨迹微分计算方法,研究了电波受蒸发波导和表面波导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电波折射误差(仰角和高度误差)的异常特性,并对雷达试验的实际测量数据的误差进行了分析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波导 表面波导 电波折射 传播轨迹 异常误差特征
下载PDF
北极地区海雾数值模拟及其电波衰减研究
20
作者 张玉生 郭相明 +2 位作者 郝晓静 赵强 张蕊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北极地区气候恶劣,但提供了北美洲、欧洲北部和亚洲北部国家之间最短交通往来路径,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极航行需要气象、导航、通讯、雷达等方面的保障,北极海雾降低了海上能见度,会使航行船只迷失方向造成搁浅、碰撞等重大事故... 北极地区气候恶劣,但提供了北美洲、欧洲北部和亚洲北部国家之间最短交通往来路径,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极航行需要气象、导航、通讯、雷达等方面的保障,北极海雾降低了海上能见度,会使航行船只迷失方向造成搁浅、碰撞等重大事故,并引发大气波导超视距、毫米波严重衰减等电波传播现象。本文根据全球再分析数据,基于适合北极地区的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通过改进Noah陆面过程方案、长波辐射方案(RRTMG方案)等设置,成功模拟了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遇见的某次浓雾及其演变发展,并基于米氏(Mie)散射和瑞利(Rayleigh)散射理论评估了其对毫米波和远红外波段上的单位距离衰减值。对于毫米波段两代表频率(频段高低端100 GHz和30 GHz),在频率30 GHz,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逐渐增大,但变化平缓;在频率100 GHz,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迅速增大。对于红外波段两代表波长(波段高低端0.1 cm和50μm),在波长0.1 cm,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逐渐增大但变化平缓;在波长50μm,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迅速增大,单位距离衰减值可迅速增大到几百dB·km^(-1),两波长的衰减值相差很大。对于相同液态含水量雾区的单位距离衰减值来说,远红外衰减值远远大于毫米波衰减值,毫米波频段高低端和红外波段波长最高端0.1 cm衰减值一般在几dB以下,而红外波段波长最低端50μm衰减值在几百dB,与其他波段相比单位距离衰减值甚大,Polar WRF模式能够模拟获取较准确的北极海雾特性,也能够用于评估北极海雾对电磁波传播衰减以及对无线电信息系统特性的时空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雾 数值模拟 电波传播 衰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