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吴小红 张弛 +4 位作者 保罗.格德伯格 大卫.科恩 潘岩 蒂娜.阿平 欧弗.巴尔-约瑟夫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2000~3000年。洞穴内遗存证明这些陶器是在末次冰盛期由采集狩猎者所制造,可能被用做炊煮器。说明陶器在农业出现以前一万年甚至更早就被制造和使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陶器 碳十四测年 江西仙人洞
下载PDF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Ⅱ)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宏 范昌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156,共16页
作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年代测定的一种重要手段,14C测年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样品的年代测定。但对于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在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 (Ⅰ )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421个由其他研究者获得的环渤海海岸... 作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年代测定的一种重要手段,14C测年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样品的年代测定。但对于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在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 (Ⅰ )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421个由其他研究者获得的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进行了系统校正。并讨论了百年、千年与万年尺度的14C数据校正效果。结果表明,直接测定值与系统校正值之间的差值常有数百年至两千年的差别。经统一校正的14C年龄,最大限度地接近样品太阳历纪年的“真实”年龄,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重建该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质年代史,并可与考古纪年及其他测年方法获得的绝对年龄直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海岸带 放射性碳测年 系统校正
下载PDF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Ⅰ) 被引量:41
3
作者 王宏 李凤林 +4 位作者 范昌福 M.Frechen M.van Strydonck 裴艳东 王云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1-613,共13页
环渤海泥质海岸带近30年来获得的600余个放射性碳测年数据,确定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年代地层序列。但是,对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应用14C数据解释地层和地质现象的年代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文章... 环渤海泥质海岸带近30年来获得的600余个放射性碳测年数据,确定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年代地层序列。但是,对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应用14C数据解释地层和地质现象的年代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文章对作者自己所采集和由国内外有关实验室测定的126个14C数据进行了系统校正,主要步骤包括分馏效应、地区性海洋贮存库效应及大气14C含量变化校正等。建议以-2.68‰PDB作为环渤海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半咸水和开放浅海区(潮间带与潮下带上部)贝壳的地区性δ13C平均值。另外,讨论了在地区性海洋贮存库效应值获得之前的1990年代,以MARINE 93与INTCAL 93程序的平均校正年龄近似地视作该地区贝壳的校正值,以抵消这一类地区小型水体与大气迅速进行14CO2交换而对年龄值的影响。CALIB 4.4校正结果表明,前述近似校正是可行的,其结果仍可沿用。文章经统一校正的年龄,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太阳历纪年的"真实"年龄,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重建该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质年代史,并可与考古纪年及其他测年方法获得的绝对年龄直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海岸带 放射性碳测年 系统校正
下载PDF
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全新世地质环境变迁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建芬 王宏 +3 位作者 李凤林 张金起 张玉发 王云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的有孔虫组合划分为5种沉积环境7个带(亚环境),从下向上依次为晚更新世陆相(VII带)、早全新世海陆过渡相(VI带:沿海低地与潮间带)、中晚全新世海相(Ⅴ带:潮下带-浅海,Ⅳ带:低潮线附近)、晚全新世海陆过渡相... 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的有孔虫组合划分为5种沉积环境7个带(亚环境),从下向上依次为晚更新世陆相(VII带)、早全新世海陆过渡相(VI带:沿海低地与潮间带)、中晚全新世海相(Ⅴ带:潮下带-浅海,Ⅳ带:低潮线附近)、晚全新世海陆过渡相(Ⅲ带:开放潮间带Ⅱ带:湖)和河流泛滥相(Ⅰ带:古土壤及洪积层)。14C确定了全新世底泥炭始于9486calBP,Ⅳ带始于约4696calBP。Ⅱ带所处的湖环境,从约4000calBP直至隋唐温暖期之前,历时约2700年。隋唐暖期古土壤发育向南东减弱至逐渐消失,说明在比兴坨更靠近渤海湾的地方,湖持续的时间更长。广泛存在的湖,是牡蛎礁平原晚全新世的重要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有孔虫群组合 放射性碳测年 潟湖 渤海湾
下载PDF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早期陶器及其地层堆积的碳十四年代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吴小红 伊丽莎贝塔.博阿雷托 +12 位作者 袁家荣 欧弗.巴尔-约瑟夫 潘岩 曲彤丽 刘克新 丁杏芳 李水城 顾海滨 韦琪.居 大卫.科恩 天朗.娇 保罗.戈德伯格 史蒂夫.韦纳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7-15,6,共10页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期。微形态学研究显示堆积中的红色粘土条带是当时人类从洞外搬进来的。该遗址还出土了若干陶片,可以复原成2件或更多的陶器。多数陶片出自于1993和1995年的发掘。另有10多件陶片在2004和2005年的发掘中被发现。我们将在本文介绍该洞穴堆积的年代研究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的采集、预筛选和前处理过程,以及最后对保存好的炭屑和骨头样品的测年。玉蟾岩遗址的年代为距今21000~13800年(校正后,后同),年代数据表明下层堆积中存在人类栖居的间断,陶片的年代为距今17,000~18,000年。这些陶片是在中国发现的制造陶器的最早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蟾岩遗址 早期陶器 碳十四测年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的^(14)C和光释光测年——以固城湖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家富 周力平 +2 位作者 姚书春 薛滨 王小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2-528,共7页
富含有机质的湖泊沉积物被认为是14C测年建立古环境记录年代标尺的理想材料,光释光测年方法近年开始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应用14C和光释光两种方法对江苏固城湖湖心钻孔岩芯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全样有机质的14C年龄与石英的光... 富含有机质的湖泊沉积物被认为是14C测年建立古环境记录年代标尺的理想材料,光释光测年方法近年开始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应用14C和光释光两种方法对江苏固城湖湖心钻孔岩芯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全样有机质的14C年龄与石英的光释光年龄存在系统差异,后者较前者年轻约2000年。系统光释光测年研究排除了光释光年龄低估的可能性,所以,二者的差异可能是湖泊沉积物碳库效应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14C测年 碳库效应 固城湖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测年与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27
7
作者 范昌福 李建芬 +4 位作者 王宏 阎玉忠 王福 裴艳东 商志文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5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对位于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东部的大吴庄牡蛎礁一个完整剖面的系统14C年代测定与校正表明,该礁体的持续时间约为1 600年(7 200~5 600 cal BP).以壳体生长纹层氧、碳同位素获得的礁体平均建造速率1 cm/yr来计算礁体的持续时间,结果仅为14C... 对位于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东部的大吴庄牡蛎礁一个完整剖面的系统14C年代测定与校正表明,该礁体的持续时间约为1 600年(7 200~5 600 cal BP).以壳体生长纹层氧、碳同位素获得的礁体平均建造速率1 cm/yr来计算礁体的持续时间,结果仅为14C计年历时的三分之一.14C测年与壳体同位素计年结果的对比表明,礁体的每一水平层平均占据了一定的时间(约200年),这一时间段是不适宜礁体正常建造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礁体正常建礁层及水平夹层的时空分布与地区性气候变化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水平夹层与正常建礁层的转换与地区性气温波动相对应.水平夹层代表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对应着地区性气温偏冷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年代测定 地质环境变化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沙隆卡遗址史前人群活动和生存环境基础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宗礼 曹辉辉 +3 位作者 肖永明 何建华 张山佳 董广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1-213,共13页
位于黄河上游群尖盆地的沙隆卡遗址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目前唯一同时出土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文化遗存的遗址,但由于缺乏系统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该遗址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晰。本文在沙隆卡遗址发掘基础上,系统... 位于黄河上游群尖盆地的沙隆卡遗址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目前唯一同时出土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文化遗存的遗址,但由于缺乏系统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该遗址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晰。本文在沙隆卡遗址发掘基础上,系统采集炭屑样品开展碳十四年代测定,建立了沙隆卡遗址年代序列,结合出土的遗存和群尖盆地已发表的研究资料,揭示了史前人群的活动历史。结果显示,史前人群在约8500~7300 cal.a B.P.、约5300~4600 cal.a B.P.、约4100~3900 cal.a B.P.以及约3200~2900 cal.a B.P.在沙隆卡遗址活动。沙隆卡遗址的海拔和地貌特征适合渔猎、粟黍和麦类作物种植,而其所处的群尖盆地海拔高差大的特点也为多种生业模式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是促成不同生业人群在沙隆卡遗址活动的主要因素,而群尖盆地漫滩洪水的频率以及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对沙隆卡遗址的人群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从沙隆卡遗址史前人类活动与局地-区域尺度环境和文化关系研究入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人群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青铜时代 14C年代 生业模式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北京大学AMS^(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克新 丁杏芳 +4 位作者 傅东坡 潘岩 吴小红 周力平 郭之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3,共5页
介绍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实验室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第五届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制备、小型14C测量加速器质谱计装置和比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北京大学的测量结果与IAEA加权统计平均值的偏差... 介绍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实验室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第五届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制备、小型14C测量加速器质谱计装置和比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北京大学的测量结果与IAEA加权统计平均值的偏差在1σ之内,这一结果较客观地体现了我国14CAMS年代测定在国际同类实验室中所处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14测年 国际比对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炭化木的^(14)C年代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8,共6页
摘 要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的灰白色空降浮石层、黑色熔结凝灰角砾层和火山碎屑堆积物中 16个炭化木作了系统的14C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天池火山喷发年代为 (1215±15)AD。从火山碎屑堆积中采集的炭化木测定的14C年代要比火... 摘 要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的灰白色空降浮石层、黑色熔结凝灰角砾层和火山碎屑堆积物中 16个炭化木作了系统的14C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天池火山喷发年代为 (1215±15)AD。从火山碎屑堆积中采集的炭化木测定的14C年代要比火山喷发年代偏老,最大可偏离 800a;炭化木树皮的测定结果比较接近火山喷发年代;黑石河、浮石林、锦江大峡谷等地的黑色熔结凝灰角砾层的14C年代结果表明它们也属于(1215±15)AD大喷发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火山喷发 年龄测定 年代 浮石 堆积 峡谷 碎屑 炭化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庆强 沈承德 +2 位作者 孙彦敏 易惟熙 邢长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7-1334,共8页
根据长江口崇明东滩典型高程部位柱状样与鼎湖山不同海拔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SOC同位素资料(δ13C、Δ14C),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元素与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剖面δ13C最大值(δ13Cmax)深度以上土层的SOC含量与δ13C... 根据长江口崇明东滩典型高程部位柱状样与鼎湖山不同海拔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SOC同位素资料(δ13C、Δ14C),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元素与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剖面δ13C最大值(δ13Cmax)深度以上土层的SOC含量与δ13C值呈负相关,该深度以下呈正相关。土壤SOC含量与δ13C呈负相关,说明有机质分解程度低,有机质中快循环组分的比例较高,为土壤表层新鲜有机质,有机质14C表观年龄不足200年;二者呈正相关指示有机质分解程度较高,为中、下部土层较稳定的有机质组分,成土年龄在300年以上。土壤SOC含量随时间下降的速率与成土时间呈负相关,δ13Cmax深度以下土层的下降速率明显低于该深度以上土层,且年代越老,SOC含量下降速率越慢,表明其有机质主要为慢循环组分。不同土壤剖面δ13C的时间趋势基本一致,在δ13Cmax深度以上土层,δ13C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该深度以下δ13C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土壤有机碳δ13C与SOC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表明二者的变化机制存在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碳循环 同位素示踪 ^14C计年
下载PDF
古地震^(14)C年龄的日历年代校正 被引量:12
12
作者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8-688,共11页
文中简要概述了古地震14C年龄转换成日历年龄的必要性和树轮校正曲线研究历史以及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树轮校正方法和相关校正软件,分析了日历年龄区间变宽的原因,这将有助于正确理解14C年龄及其时间标尺的内涵。
关键词 14^C测年 树轮年代学 14C^校正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Vertisols in Huaibei Plain 被引量:12
13
作者 LIU LIANG-WU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P.O. Box 821, Nanjing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15,共13页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paper are to restore soil-forming environment of the Vertisols,to reveal their regularitie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nd to found soil chronology.In regard to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paper are to restore soil-forming environment of the Vertisols,to reveal their regularitie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nd to found soil chronology.In regard to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Vertisols in the Huaibei Plain,they have undergone 3 cycles of deposition-formation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 time (Q3^3;Q4^2 and Q4^3).Therefore,they are considered as the soils developed on heterogeneous parent material.The Vertisols as a paleosol can be divided into relict Vertisols and buried Vertisols.The former is shajiang black soils called by local people,the latter is shajiang black soils underlying Warp soil or warp soil horiz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FORMATION radiocarbon dating VERTISOLS
下载PDF
湖泊碳库效应及校正方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宗礼 何建华 陈亚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3-688,共6页
湖泊作为过去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可以很好地提供高分辨率的连续记录,因此常被用来进行定年研究。湖泊沉积物放射性碳定年由于缺乏陆源植物残体、碳屑等可靠的定年材料,多选用其他材料(如全样有机质、水生残体及各类壳体),但是这些材料... 湖泊作为过去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可以很好地提供高分辨率的连续记录,因此常被用来进行定年研究。湖泊沉积物放射性碳定年由于缺乏陆源植物残体、碳屑等可靠的定年材料,多选用其他材料(如全样有机质、水生残体及各类壳体),但是这些材料通常受到"碳库效应"(The reservoir effect)的影响,而使得年代结果失真,导致难以建立高精度的年代框架,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放射性碳年代应用的瓶颈。因此,如何对湖相沉积物14 C年代结果进行有效的碳库效应校正,对高精度年代序列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览了近几十年来针对湖泊碳库效应进行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详细总结了影响湖泊碳库效应的各种因素,讨论了碳库效应对湖泊沉积物定年结果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对湖泊碳库的各类校正方法,包括使用同一测年手段、不同测年材料建立点上碳库大小以及采用不同测年手段对碳库的校正等。本文为湖泊沉积物高精度年代序列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碳测年 湖泊碳库 校正
原文传递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South Yellow Sea since late MIS 3 被引量:10
15
作者 XIA Fei ZHANG Yongzhan +3 位作者 WANG Qiang YIN Yong Karl W. WEGMANN J. Paul LI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883-914,共32页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 South Yellow Sea middle Jiangsu coast tidal sand ridge tidal channe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adiocarbon dating seismic stratigraphy sequence 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7
16
作者 卢雪峰 周卫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7,共5页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4C实验室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第四届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FIRI),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初步分析了本届比对活动的测年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14C测年方法对测年结果无明显的影响,不同现代碳标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4C实验室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第四届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FIRI),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初步分析了本届比对活动的测年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14C测年方法对测年结果无明显的影响,不同现代碳标准的选择对大部分样品的测年结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本底物质仅对老年龄样品的定年有显著影响;加速器质谱测年法在各种14C测年方法中最准确、精度最高,正逐渐成为国际14C测年方法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碳测年 国际比对 加速器质谱法 液体闪烁计数法 气体正比计数法 同位素年代学
下载PDF
新疆轮台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空间考古综合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于丽君 聂跃平 +4 位作者 杨林 朱建峰 孙雨 刘芳 高华光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位于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地处新疆轮台县境内,但城址具体的地理位置目前尚无定论。根据西部干旱区的环境特点,整合了遥感、地球物理、田野调查及空间分析方法,选取了可见光、雷达影像、历史航... 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位于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地处新疆轮台县境内,但城址具体的地理位置目前尚无定论。根据西部干旱区的环境特点,整合了遥感、地球物理、田野调查及空间分析方法,选取了可见光、雷达影像、历史航片,分析不同时相、不同尺度影像上的形状和光谱特征,提取了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的考古异常区域,发现了疑似壕沟、城墙和城门等遗迹;根据遥感异常区域采用地球物理和考古钻探进行了验证,确认考古目标,初步探明了遗址的内部结构。基于该遗址的地望、距西域各国城址的距离、城址形制、规格、绝对年代测定等综合考证,提出了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就是西域都护府的治所所在地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 遥感 地球物理 14 C测年 无损探测 西域都护府
原文传递
张掖市西城驿遗址的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雪莲 张良仁 +3 位作者 王辉 卢雪峰 陈国科 王鹏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45,共8页
马厂文化和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是西北地区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但马厂文化和四坝文化的绝对年代框架尚不清晰。本文通过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考古地层系列出土植物种子、木炭等遗存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获得四坝-马厂文化年代序列,为四坝文... 马厂文化和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是西北地区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但马厂文化和四坝文化的绝对年代框架尚不清晰。本文通过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考古地层系列出土植物种子、木炭等遗存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获得四坝-马厂文化年代序列,为四坝文化-马厂文化年代框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测年 张掖西城驿遗址 四坝文化-马厂文化年代序列
原文传递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被引量:7
19
作者 LI HaiMing ZUO XinXin +7 位作者 KANG LiHong REN LeLe LIU FengWen LIU HongGao ZHANG NaiMeng MIN Rui LIU Xu DONG Guang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562-1573,共12页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using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from excavated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Res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using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from excavated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Research on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in the valley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of southwest China, an important passageway for human migration into Southeast Asia, still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paper, based on macrofossil and microfossil analysis and radiocarbon dating at the Shilinggang site, we investigate plan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Bronze Age perio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archaeobotanical studie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we explo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rice and foxtail millet were cultivated in Shilinggang around 2500 cal a BP. Three phases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can be identified: rice cultivation from 4800–3900 cal a BP, mixed rice and millet crop(foxtail millet and broomcorn millet) cultivation from 3900–3400 cal a BP, and mixed rice, millet crop and wheat cultivation from 3400–2300 cal a B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was primarily promoted by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expansion across Eurasia, agricultural expansion which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jiang River valley Yunnan-Guizhou Plateau NEOLITHIC Bronze Age Macrofossil analysis Phytolith analysis radiocarbon dating
原文传递
关于考古系列样品碳十四测年方法的可靠性问题 被引量:7
20
作者 仇士华 蔡莲珍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77-79,共3页
The method of radiocarbon dating of series samples unearth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briefly explained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Some questions raised by archaeologists are answered. It is emphasi... The method of radiocarbon dating of series samples unearth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briefly explained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Some questions raised by archaeologists are answered.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method of radiocarbon dating of series samples should be widely used especially when chronological problems in ancient civilization studies need to be s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测年方法 系列样品 考古工作 考古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