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淡地质雷达在工程勘察中的干扰因素及图像特征 被引量:51
1
作者 兰樟松 张虎生 +1 位作者 张炎孙 孙文才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87-390,共4页
介绍了地质雷达在工程勘察中的几种干扰因素 ,并对一些主要干扰因素图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对如何抑制干扰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
关键词 地质雷达 工程勘察 图像特征 树枝 建筑物 地形
下载PDF
北京2004年“7.10”突发性对流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陈明轩 俞小鼎 +1 位作者 谭晓光 高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345,共13页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一个雷暴单体识别、追踪和分析算法,对2004年7月10日下午造成北京局地短时强降水的雷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偏南暖湿气流中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北京上空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区的β-中尺度对流...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一个雷暴单体识别、追踪和分析算法,对2004年7月10日下午造成北京局地短时强降水的雷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偏南暖湿气流中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北京上空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区的β-中尺度对流超级复合体,导致了这次强降水过程。详细分析表明,强对流主要是来自城区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生成和发展起来的雷暴。在北京西南部的雷暴逐渐向东北的城近郊区移动和发展,并与新生成的雷暴合并加强,造成了石景山、门头沟和海淀部分地区的大雨。在北京东南部逐渐形成的两个小雷暴单体迅速增长并向西北方的城区移动,在到达城区时合并且迅速加强,但移速缓慢,在北京城区维持了两个多小时,造成了城区的大暴雨过程,降水量大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暴顶高度和最大反射率因子的关系呈反位相变化,雷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出现的高度均位于0℃等温线之下(≥0℃)或其附近,雷暴的中心和反射率因子权重质心也基本位于0℃等温线之下,均证实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分析还表明,20:00(北京时)左右的超强雷达回波是由大气异常传播造成的虚假超折射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大暴雨 雷达回波 识别追踪
下载PDF
1522号台风“彩虹”外围佛山强龙卷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彩玲 炎利军 +2 位作者 李兆慧 麦雪湖 黄先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6-424,共9页
2015年10月4日15:28-16:03(北京时间,下同),强龙卷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影响了佛山市顺德、禅城和南海区的十多个村居,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等,对这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 2015年10月4日15:28-16:03(北京时间,下同),强龙卷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影响了佛山市顺德、禅城和南海区的十多个村居,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等,对这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1)强龙卷发生在1522号台风“彩虹”外围螺旋云带中,龙卷发生地位于台风中心的45°方向约340~360km处。(2)大尺度环境场利于龙卷的发生。低空急流、低空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均利于龙卷的发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弱冷空气的低层入侵等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3)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强龙卷发生的抬升机制之一,珠l一角喇叭口地形以及佛山东南低、西北高的地形有利于低层辐合的加强。(4)在螺旋雨带中发展加强的超级单体风暴发展至强盛阶段,雷达上探测到典型的钩状回波、人流缺口等特征;中气旋由弱中气旋加强到强中气旋,由中层向低层发展且切变不断增强时,龙卷触地或继续加强。(5)此次强龙卷是发生在中气旋和TVS底高顶高下降,切变急剧增强期间,龙卷发生时强中气旋底高距离地面小于1km,TVS底高低于500m,龙卷发生前16rain出现弱中气旋,龙卷发生前4min出现强中气旋并伴有TVS特征;TVS的底高、顶高明显下降,最强切变剧增是龙卷迅速增强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外围龙卷 垂直风切变 雷达特征 中气旋 龙卷涡旋(TVS)
下载PDF
滇中地区冰雹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周泓 段玮 +1 位作者 赵爽 王宝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2-1144,共13页
利用雷达数据和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对滇中地区2006~2011年6次典型降雹过程中的雷达回波和闪电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冰雹回波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如弓形回波、三体散射、旁瓣回波、有界(无界)弱回波... 利用雷达数据和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对滇中地区2006~2011年6次典型降雹过程中的雷达回波和闪电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冰雹回波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如弓形回波、三体散射、旁瓣回波、有界(无界)弱回波区、"V"型槽口以及钩状回波等。地面降雹区基本出现在雹暴反射率因子强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也就是负地闪密集活跃区或者临近区域。闪电密集区的移动可作为预测冰雹回波移动路径的一个指标。降雹时段是负地闪的活跃期,正地闪出现频率极少,这与我国北方地区冰雹出现时高正地闪频数特征存在明显不同。负地闪每5 min频数峰值的出现时间略超前地面降雹时间5~12 min,可作为滇中出现冰雹的一个参考指标。闪电频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于滇中地区冰雹天气的监测、I临近预警以及防雹作业指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地区 冰雹 多普勒雷达 回波特征 闪电活动特征
下载PDF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被引量:26
5
作者 马林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共7页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是集传感器、目标、环境为一体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雷达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文中总结了目标特性的研究现状,针对不同的识别对象,如弹道导弹、空中目标、海上目标和地面等目标,对现有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梳理...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是集传感器、目标、环境为一体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雷达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文中总结了目标特性的研究现状,针对不同的识别对象,如弹道导弹、空中目标、海上目标和地面等目标,对现有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目标识别 目标特性
下载PDF
云南冰雹灾害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统计及预警指标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湘 张腾飞 +1 位作者 胡娟 鲁韦坤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3期88-93,98,共7页
利用云南省2006-2007年多普勒雷达产品及冰雹灾情资料,选取冰雹直径大于5 mm的22次灾害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型统计。结果表明:云南春季南支槽影响型雹灾回波水平尺度大,回波核高度高,易出现典型钩状回波、弓形回波、"V"型缺... 利用云南省2006-2007年多普勒雷达产品及冰雹灾情资料,选取冰雹直径大于5 mm的22次灾害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型统计。结果表明:云南春季南支槽影响型雹灾回波水平尺度大,回波核高度高,易出现典型钩状回波、弓形回波、"V"型缺口、弱回波区、悬垂结构等典型的超级单体特征;夏季中纬度西风槽影响型和减弱的西行台风影响型雹灾水平尺度、回波形状和垂直伸展高度均不如前者典型,但易出现三体散射现象。春季南支槽影响型雹灾的联合预警指标有回波强度大于50 d Bz、回波核高于6 km、30 d Bz水平尺度大于30 km、WER大于4 km、出现典型超级单体特征、速度场出现风场辐合、气旋性辐合、逆风区等、VIL出现明显跃增(最好大于30 kg/m2)、冰雹概率大于100%、出现中尺度气旋;夏季中纬度西风槽影响型和减弱的西行台风影响型雹灾的联合预警指标有回波强度大于50 d Bz、回波核高于4 km、30 d Bz水平尺度大于20 km、速度场出现风场辐合、气旋性辐合、逆风区等、出现三体散射现象、VIL出现明显跃增(最好大于30 kg/m2)、冰雹概率大于80%、出现中尺度气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灾害 多普勒雷达 统计特征 预警指标 云南
下载PDF
钻孔雷达探测地下不良地质体的正演模拟及其复信号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尧 李术才 +4 位作者 刘斌 聂利超 张凤凯 徐磊 王传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0-308,共9页
在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诸如溶洞、裂隙带和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如果不能提前探明地下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体及其含水情况,将会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钻孔雷达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探测方法,但迄今,尚未见有针对典型不良地质体进行正演模拟... 在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诸如溶洞、裂隙带和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如果不能提前探明地下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体及其含水情况,将会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钻孔雷达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探测方法,但迄今,尚未见有针对典型不良地质体进行正演模拟并进行复信号分析的工作。结合复信号分析技术,利用振幅、相位和频率等瞬时信息对钻孔雷达探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提高解译的精度和准确性。针对溶洞、裂隙和断层等典型不良地质体无水和含水的情况分别建立了数值模型,利用地质雷达正演软件GprMax对数值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并使用复信号分析技术对正演结果进行了分析,获取了典型不良地质体的响应特征,且当不良地质体含水时,反射信号振幅增强、相位反转、频率降低。结合工程实例对钻孔雷达探测数据进行了复信号分析,正演模拟和工程实例都表明,利用复信号分析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地对地质异常体的形态分布及其含水情况进行分析,提高了钻孔雷达解译的精度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地质体 钻孔雷达 正演模拟 响应特征 复信号分析
下载PDF
太赫兹雷达技术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宏强 邓彬 秦玉亮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共21页
太赫兹雷达具有带宽大、分辨率高、多普勒敏感、抗干扰等独特优势,是目标探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文首先回顾和介绍了电子学和光学太赫兹雷达系统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其次对太赫兹雷达目标特性从机理、计算、测量3个方面进行了梳... 太赫兹雷达具有带宽大、分辨率高、多普勒敏感、抗干扰等独特优势,是目标探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文首先回顾和介绍了电子学和光学太赫兹雷达系统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其次对太赫兹雷达目标特性从机理、计算、测量3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概要介绍,同时阐述了太赫兹ISAR、SAR、阵列和孔径编码成像研究状况,简要介绍了太赫兹雷达在预警探测、安检反恐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太赫兹雷达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雷达 散射特性 雷达散射截面(RCS) 成像
下载PDF
云南省一次切变冷锋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泓 杨若文 +2 位作者 钟爱华 尤红 金少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53-963,共11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初夏云南省一次典型冷锋切变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云南省,地面冷锋与切变线位置...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初夏云南省一次典型冷锋切变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云南省,地面冷锋与切变线位置基本一致,冷暖空气交汇于切变线和冷锋附近,产生强降水。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合理配置及相互作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CAPE高能区和等Δθ_(se)_((500-800))线密集区的分布与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对应关系。暴雨发生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等中小尺度特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密切相关。地面锋面及叠加在其上的加密地面风场辐合区的位置和移动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地面强降水强度和落区与对流云团的TBB等值线梯度大小以及梯度大值区的位置相关。地闪频数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判据之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低纬高原不同暴雨点的地闪频数峰值出现时间与强降水峰值时间的关系复杂。大风区、第二类γ中尺度辐合区的存在和"列车效应"是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边界层急流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强迫和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冷锋型暴雨 地面风场辐合区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地闪特征 雷达特征
下载PDF
一次对流性强降雨过程的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赵静 青泉 顾清源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2期46-50,共5页
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自动站雨量资料,针对2008年9月22~23日夜间四川省北川附近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基于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体扫雨量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内对流性强降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①四川... 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自动站雨量资料,针对2008年9月22~23日夜间四川省北川附近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基于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体扫雨量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内对流性强降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①四川盆地内对流性强降雨天气的强风暴单体具有前倾、低质心、悬垂结构等特征,且引起强降雨的强对流风暴移动缓慢。②低仰角反射率因子强度与雨强有较好对应关系,2.4~6.0度仰角的回波强度越强,降雨强度也就越强,当2.4度仰角的回波强度超过50dbz时,将出现雨强〉1mm/分钟的短时强降雨。③四川盆地内产生对流性强降雨的强对流风暴在其生消过程中有一个回波强度质心下移的过程,而当6.0度仰角的回波强度下降迅速时,降雨强度也相应地趋于减弱。④四川盆地内产生对流性强降雨的强对流风暴雷达回波特征有较明显的跃增现象,当低仰角的回波强度增率≥14dbz/体扫,垂直液态水含量增率≥10 kg/m2时,20~30分钟后强降雨产生,可作为短时强降雨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性 强降雨 雷达特征
下载PDF
地质雷达在不同岩性介质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伟和 邱庆程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2-315,共4页
通过 3个勘察实例 ,阐述地质雷达技术在花岗岩、石灰岩及砂岩等不同岩性介质中探测断裂、岩溶和旧开采矿坑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地质雷达 图像特征 花岗岩 石灰岩 砂岩 岩溶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Radar Observations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loud Properties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黎平 郑佳锋 +5 位作者 阮征 崔哲虎 胡志群 吴松华 戴光耀 吴亚昊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546-561,共16页
Intensive field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obtain microphysical information about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 July to 31 August 2014, the third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Science Experiment was carri... Intensive field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obtain microphysical information about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 July to 31 August 2014, the third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Scienc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s of water vapor,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were conducted at Naqu. The most advanced radars in China, such as Ka-band millimeter-wave cloud radar, Ku-band micro-rain radar, C-band continuous-wave radar and lidar, and microwave radiometer and disdrometer were deployed to observe high spatial-temporal vertical structures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The C-band dual- linear polarization radar was coordinated with the China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to constitute a dual- Doppler radar system for the measurements of three-dimensional wind fields within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hydrometeors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radar measurements in this experiment,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several important cloud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cloud top and base, cloud depth, cloud cover, number of cloud layers, and their vertical structures during summertime over Naqu. The features of reflectivity, velocity, and depolarization ratio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louds observed by cloud radar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oud properties were successfully measured by using various radars in this field experiment. During the summertime over Naqu, most of the clouds were located above 6 km and below 4 km above ground level.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otal amounts of clouds, the top of high-level clouds, and cloud depth, all demonstrated a distinct diurnal variation. Few clouds formed at 1000 LST (local standard time), whereas large amounts of clouds formed at 2000 LST. Newly formed cumulus and stratus clouds were often found at 3-km height, where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updrafts. Deep convection reached up to 16.5 km (21 km above the mean sea level), and updrafts and downdrafts coexisted in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ibetan Plateau cloud characteristics cloud radar
原文传递
天津城区暴雪的环流形势与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胡玲 刘锦 +3 位作者 东高红 易笑园 杨晓君 孙密娜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1期34-4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22017年发生在天津城区的4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却不尽相同;暴雪主要产生在500 hPa和700 hPa高空槽、850 hPa切变线东...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22017年发生在天津城区的4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却不尽相同;暴雪主要产生在500 hPa和700 hPa高空槽、850 hPa切变线东移的形势下;水汽主要来源于700 hPa西南急流及850 hPa低空和925 hPa超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回流东北风在天津地区形成冷空气垫,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通过对暴雪过程的雷达径向速度场分析看到,暴雪过程具有零速度等值线闭合特征,此特征是冬季降雪过程独有的特征,反映了近地面层与中高层之间的风切变,闭合越完整表明切变越强烈,可以直观地预警暴雪量级。另外,高仰角上中尺度辐合线维持时间的长短与降雪量之间对应关系较好,可以作为预警降雪量级的一个指标。VWP图上从观测到西北风出现到降雪结束平均需要12 h,这可以作为暴雪结束时间的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环流形势 回流 雷达特征
下载PDF
隧道质量无损检测中雷达波形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常要 邓新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通过对不同衬砌类型下的衬砌密实性、拱架的特征波形做进一步地梳理和深入探讨,分析不同衬砌工况下空洞、拱架对应的主要判定特征;对衬砌结构划分类别,并对衬砌密实性、拱架的判定特征在不同衬砌工况下多条隧道雷达波形差异性进行分析... 通过对不同衬砌类型下的衬砌密实性、拱架的特征波形做进一步地梳理和深入探讨,分析不同衬砌工况下空洞、拱架对应的主要判定特征;对衬砌结构划分类别,并对衬砌密实性、拱架的判定特征在不同衬砌工况下多条隧道雷达波形差异性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出不同衬砌工况下的共性。在隧道二次衬砌内无钢筋布设时,空洞和拱架之间存在影响,但可以判定;在隧道二次衬砌内存在钢筋布设时,钢筋对背后的脱空和拱架具有屏蔽作用,影响雷达图像的判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无损检测 判定特征 探地雷达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 GPR)
下载PDF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揭示的台风云娜(Rananim)登陆前后特征演变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薛根元 赵放 +1 位作者 冀春晓 周丽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0-383,共14页
温州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建于面临东海的大罗山顶(海拔714m),探测环境较好,它对0414号台风云娜(Rananim)进行了系统性跟踪探测,取得了完整的基数据资料.应用该多普勒天气雷达连续探测资料,配合地面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 温州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建于面临东海的大罗山顶(海拔714m),探测环境较好,它对0414号台风云娜(Rananim)进行了系统性跟踪探测,取得了完整的基数据资料.应用该多普勒天气雷达连续探测资料,配合地面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通过云娜台风登陆前后的螺旋云带、台风“眼”眼壁、垂直累积含水量和降水量与眼区速度谱宽、台风内中尺度环流等分析,研究了登陆前后台风强度和雷达径向速度的演变特征;同时使用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雷达数值产品分析,就地形对台风演变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地形影响的一些主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云娜台风中心登陆之前,位于海上的台风“眼”眼壁在8km高度以下基本垂直,在8km高度以上“眼”的直径明显增大.当台风登陆时,由于受地形影响,其眼壁出现向前或向右前方倾斜,台风“眼”内回波由低层向高层“填塞”.台风眼“填塞”后,台风环流重又加强,使得强回波主体(>35dbz)仍可保持眼壁轮廓并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一现象在数值试验中得到了证实;在台风暴雨系统中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相同时,由于液态水含量的密实程度不同“降水效率”差异极大,有时可使降水量的差异达到2.5倍甚至更大;台风登陆时,眼壁速度谱宽急剧变化,从到达陆地眼壁前部的低层起到高层增大.多普勒速度谱宽的这种变化与低空西南急流的维持与否相一致.在3~5km高度以上,谱宽较为稳定,表明该高度层的西南急流稳定维持;台风登陆时,受到地形和山脉影响,最大风速半径及台风环流强度随时间的推延,低层最大环流中心移速减慢、最大风速半径开始缩小;台风暴雨的降雨强度与其气旋性涡旋的动力辐合上升强度趋于一致,从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产品可以直观地识别、判断和分析辐合辐散运动与冷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探测资料 台风 登陆 特征演变
下载PDF
台风“艾云尼”(2018)外围两次近距离龙卷的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彩玲 吴乃庚 +2 位作者 王硕甫 蔡康龙 李兆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6-457,共12页
2018年6月8日在距台风“艾云尼”中心80km、160km的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两地罕见地先后出现了龙卷天气。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组网、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近距离台风龙... 2018年6月8日在距台风“艾云尼”中心80km、160km的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两地罕见地先后出现了龙卷天气。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组网、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近距离台风龙卷过程的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环境条件分析表明,两次龙卷发生地位于低层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辐合区,所处环境为弱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环境中,0~1km垂直风切变值超过15×10-3s-1。中小尺度雷达特征分析表明:(1)两地龙卷由台风外围微型超级单体引起,超级单体在发展强盛阶段有钩状回波、入流缺口、中层回波悬垂等典型特征,最强反射率因子55~60dBz,强度≥50dBz强回波发展高度在4km以下,微型超级单体有水平尺度2~3km的中气旋,由于速度模糊影响,仅在南海龙卷发生前9min广州S波段雷达能自动识别中气旋。(2)与南沙龙卷相联系的中气旋核心高度低,强度进一步加强紧缩导致龙卷发生;而与南海龙卷相联系的中气旋从中层发展,中气旋加强紧缩下降到更低导致龙卷发生。(3)两地弱龙卷发生时广州和南海双偏振雷达没能捕捉到龙卷碎片(TDS)特征,南海X波段雷达能提前30min监测到入流急流,提前27min探测出钩状回波等特征,并通过分析ZDR弧和KDP弧可判断低层强盛的上升气流和强的垂直风切变利于风暴的发展。(4)佛山四部X波段组网雷达反演的1km水平风场可分析出小尺度涡旋结构,对应钩状回波尾端有强的风向切变,这对龙卷发生地点的判断和风暴的流场结构有较好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龙卷 X波段双偏振雷达 雷达特征 钩状回波 中气旋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林磊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73-1480,共8页
利用WRF ARW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4月18日华北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进行模拟。首先,对实况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反射率及垂直剖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垂直剖面对其流场结构概念图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 利用WRF ARW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4月18日华北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进行模拟。首先,对实况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反射率及垂直剖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垂直剖面对其流场结构概念图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和雷达反射率的垂直剖面与实测结果也基本一致;通过分析云中各要素的分布,了解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和动力特征;最后对积层混合云降水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水凝物含水量分布不均匀,对流云和层状云相互粘连跨接,水平方向充分混合,雨水的大值中心、云水的大值中心及冰晶的大值区相互对应,存在播撒-供给机制。从动力场来看,在低层对流云区域垂直上升速度较大,高层对流云区域的旁侧有较明显的下沉气流,云区低层存在辐合,高层存在辐散,此种配置有利于维持云系的发展。积层混合云不仅在层状云区有层状云的简单的"播撒-供给"机制,或在积状云区有粒子群的循环增长机制,而且可以发生层云—积云间的粒子群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系 WRF中尺度模式 雷达反射率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2010·05”湘中突发性强降水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彭双姿 姚蓉 +5 位作者 刘从省 田泽云 林明丽 刘红武 陈静静 尹忠海 《暴雨灾害》 2010年第4期363-369,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5月5日晚至6日湘中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加大的过程,K指数和沙氏指数在暴雨发生前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东南急流的建立与强降水发...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5月5日晚至6日湘中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加大的过程,K指数和沙氏指数在暴雨发生前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东南急流的建立与强降水发生时间几乎同步;雷达产品资料分析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风辐合区,地面辐合线和中低层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且位置接近,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强回波带内含有超级单体风暴和多单体风暴;本次过程中中尺度地面气象监测站逐时气旋性(反气旋)流场、负变压中心与随后的强降水落区或移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短时强降水的落区、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强降水 多普勒雷达 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08年桂林冰冻雨雪灾害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熠 廖慕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年第2期26-29,共4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对2008年1~2月的低温冻害和雨雪天气进行分析:桂林处于雨雪区域边缘,冻害天气有自己本地特点。(1)反射率上呈现出零度层亮度带,表明对于处于南方的桂林来说,冷空气势力很强;(2)径向速度图上有环型零速度圈、... 利用多普勒雷达,对2008年1~2月的低温冻害和雨雪天气进行分析:桂林处于雨雪区域边缘,冻害天气有自己本地特点。(1)反射率上呈现出零度层亮度带,表明对于处于南方的桂林来说,冷空气势力很强;(2)径向速度图上有环型零速度圈、速度模糊区、牛眼。表明大气低层有急流,高层有大风区。高层的“S”型零速度线表明有强暖平流有利于产生逆温;(3)VWP风廓线图上,有风向的突变,突变区的位置对降水的形态有一定指示意义,较低的突变层对冻雨有利。高层的西南风过于强大,低层的东北风无法向上突破,这也是这次过程逆温迟迟没有遭到破坏,造成桂林以冻雨为主的灾害的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桂林冻害 特征分析
下载PDF
春季与夏季两次雷暴大气结构及地闪特征对比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哲 魏鸣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南京、常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南京2012年2月22日春季雷暴和2011年8月10日夏季雷暴两次过程,研究不同季节影响雷暴发生的大气结构以及强弱雷暴地闪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风矢位温...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南京、常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南京2012年2月22日春季雷暴和2011年8月10日夏季雷暴两次过程,研究不同季节影响雷暴发生的大气结构以及强弱雷暴地闪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风矢位温(V-3θ)图揭示的大气动力热力水汽特征能够为雷暴的潜势预报提供先兆信息。两者相较而言,春季雷暴的动力抬升作用明显;夏季雷暴主要由热对流引起,对流层上层的动力抽吸作用不明显。春季弱雷暴正地闪在总地闪中所占比例较高。无论春季弱雷暴还是夏季强雷暴,地闪落点与辐合区对应关系明显,且地闪的落点也与雷达反射率因子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闪主要分布在强回波区(大于40 d Bz)及其外围区域。但在较强雷暴云的发展阶段,地闪多发生在风暴体伸展方向的一侧,具有引导雷达回波移动的作用,夏季强雷暴地闪簇集在垂直风切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雷达回波 雷暴 动力 热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