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军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系统多标签共存性验证过程中容易受到攻击的特点,通过对现有已知多标签共存性验证协议进行安全分析,对其进行改进,在服务器、读写器、标签中增加共享信息、时间戳等要素,提...针对军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系统多标签共存性验证过程中容易受到攻击的特点,通过对现有已知多标签共存性验证协议进行安全分析,对其进行改进,在服务器、读写器、标签中增加共享信息、时间戳等要素,提出了一种可以抵抗重放、跟踪、信息泄漏的新型证明协议,并结合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证明协议的可靠性。展开更多
针对温度感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应用于冷链物流温度监测中缺乏有效数据验证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将42个温度感知RFID标签部署于冷链模拟平台中,划分了7个横截面、3个纵截面和两个层,设置了机械降温-冷链维持-自然回...针对温度感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应用于冷链物流温度监测中缺乏有效数据验证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将42个温度感知RFID标签部署于冷链模拟平台中,划分了7个横截面、3个纵截面和两个层,设置了机械降温-冷链维持-自然回温3个不同阶段,同时在42个监测位点中选择7个位点同步部署了便携式温度记录仪,获取了不同条件下的温度监测数据,并与便携式温度记录仪数据和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数据进行了比较。7个温度感知RFID标签与便携式温度记录仪同步监测位点的数据表明,两种监测方法温差分布于±0.5℃范围内的数据点最多,占43.6%,温差分布于-1.0^-0.5℃区间的数据占了24.6%,考虑到2种设备自身的温度采集精度,温差在±0.8℃范围内可接的,其比例占71.3%,因此利用温度感知RFID标签进行冷链温度监测是可行的。对42个位点在3个不同阶段的温度监测数据表明,机械降温阶段各位点用时在1 h以内、冷链维持阶段大部分位点表现出温度在在0~4℃之间振荡的特征、自然回温阶段用时约49 h。深入分析机械降温阶段及冷链维持阶段不同截面的温度监测数据,结果表明3种截面均表现为降温初始阶段温度差值不稳定、稳定后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且离出风口较近降温较快的特点。以横截面2和横截面6平均温度为例,将温度感知RFID标签数据采集数据与CFD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去除测量精度的干扰,截面2的均方根误差为0.73℃、平均相对误差为13.58%、截面6的均方根误差为0.56℃、平均相对误差为10.94%,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冷链物流中低成本、连续的温度监测奠定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军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系统多标签共存性验证过程中容易受到攻击的特点,通过对现有已知多标签共存性验证协议进行安全分析,对其进行改进,在服务器、读写器、标签中增加共享信息、时间戳等要素,提出了一种可以抵抗重放、跟踪、信息泄漏的新型证明协议,并结合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证明协议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