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刑的德性 被引量:46
1
作者 邱兴隆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4,共4页
死刑在道德上是一种不能证明其正当性的刑罚。既然如此 ,在中国 ,废除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 ,中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基础与信仰理念 ,而且 ,在威慑主义刑罚理念的支撑下 ,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适用。这就决定... 死刑在道德上是一种不能证明其正当性的刑罚。既然如此 ,在中国 ,废除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 ,中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基础与信仰理念 ,而且 ,在威慑主义刑罚理念的支撑下 ,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适用。这就决定了中国要废除死刑困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废除 威慑 刑事司法 刑罚理念 正当性 适用 刑事立法 道德 主义
下载PDF
报应刑的价值悖论——以社会秩序、正义与个人自由为视角 被引量:29
2
作者 邱兴隆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30,共10页
报应刑隐含着三个价值悖论。就正义自身而言 ,报应刑具有双重性 ,即在既存规范合乎正义的前提下 ,其正义性无可非议 ,但若既存规范不合正义 ,所谓报应正义便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不义 ;着眼于正义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报应正义意味着对保护社... 报应刑隐含着三个价值悖论。就正义自身而言 ,报应刑具有双重性 ,即在既存规范合乎正义的前提下 ,其正义性无可非议 ,但若既存规范不合正义 ,所谓报应正义便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不义 ;着眼于正义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报应正义意味着对保护社会秩序的需要的抑制与牺牲 ;从正义与个人自由的联结来看 ,报应正义因构成对刑罚的宽容性的抑制而可能构成对个人自由的更大剥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应刑 法律价值 社会秩序 正义 个人自由 宽容 刑罚 刑法学
原文传递
行政处罚的概念构造 新《行政处罚法》第2条解释 被引量:32
3
作者 熊樟林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6-1302,共17页
新《行政处罚法》第2条增设了行政处罚的概念条款。该条内含的"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惩戒"三项要素,应分别以"不利益性""违法性""报应性"加以... 新《行政处罚法》第2条增设了行政处罚的概念条款。该条内含的"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惩戒"三项要素,应分别以"不利益性""违法性""报应性"加以归纳和解释。其中,"不利益性"是行政处罚的第一要素。行政处罚的标的是"利益"而非"权利"。利益是价值中立的,本身并不存在合法与非法之分,行政处罚的制裁对象并不必然是合法的。"违法性"是行政处罚的第二要素。在"违法性"判断上,应奉行实质违法性立场。"违法性"决定了"面向合法行为实施的行政强制措施"等同样具有"不利益性"的制裁行为,不是行政处罚。"报应性"是行政处罚的第三要素。行政处罚主要是出于惩戒、打击和报复,而非恢复和预防,这是区分行政处罚与"责令限期改正"等行为不可或缺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处罚的概念 不利益性 违法性 报应性
原文传递
论认罪认罚从宽的报应刑根据——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峰铭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4-211,共18页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量刑时要尊重报应刑相对于预防刑的主导地位。主流观点认为认罪认罚从宽的主要根据在于预防,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形成张力。对从宽根据的预防式理解仅允许较为轻微的从宽,无法为当下全面深入的制度改革提供正当性...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量刑时要尊重报应刑相对于预防刑的主导地位。主流观点认为认罪认罚从宽的主要根据在于预防,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形成张力。对从宽根据的预防式理解仅允许较为轻微的从宽,无法为当下全面深入的制度改革提供正当性基础。将仁慈与社会和解等新因素引入从宽根据同样无法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间的冲突。将认罪认罚定位为报应刑层面的从宽情节能够支持较大的从宽幅度,但这将冲击经典报应理念。一种不同于行为报应主义和品格报应主义的生活报应主义能够在尊重现实制度和报应理念的基础上将罪犯的真诚悔罪纳入报应刑的量刑情节,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这既实现了对实在法的最佳解释,又能为须认之"罪"的内涵和从宽限度等实践问题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预防 仁慈 报应
原文传递
恢复性司法功能和过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闾刚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5-58,共4页
恢复性司法是西方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刑事司法模式。这一司法模式认为,犯罪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伤害了被害人、所有社区以及他们自己。强调通过恢复性过程中的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方式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 恢复性司法是西方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刑事司法模式。这一司法模式认为,犯罪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伤害了被害人、所有社区以及他们自己。强调通过恢复性过程中的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方式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犯罪受影响的生活恢复常态,同时亦使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融入社区,并赢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谅解。恢复性司法在加强对被害人的关怀,促进犯罪人的自发矫正,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与传统刑事司法模式相比,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因而有必要对其功能和过程作深入分析,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加以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 恢复性司法 刑事司法 犯罪人 精神损失 司法模式 犯罪行为 社区成员 过程 促进
下载PDF
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重构:基于普遍正义观的立场 被引量:8
6
作者 孙道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5,共7页
犯罪预防说作为刑罚目的之通说违背了统一论的共识,而其他学说则是统一论的演绎变种,都有各自的缺陷。重构刑罚目的理论需要首先摆正其与刑法目的、刑罚体系的关系,尤其是由国家一元主导设定到国家社会二元沟通互动评价体系的视角转换... 犯罪预防说作为刑罚目的之通说违背了统一论的共识,而其他学说则是统一论的演绎变种,都有各自的缺陷。重构刑罚目的理论需要首先摆正其与刑法目的、刑罚体系的关系,尤其是由国家一元主导设定到国家社会二元沟通互动评价体系的视角转换。在普遍正义观下,应该提倡以报应、预防和恢复协同重构我国的"三位一体"之多层次、类型化刑罚目的理论体系,以彰显刑罚目的理论之程序的独立性、内在民意性、广泛民主性和理性实践化及国际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目的 国家社会二元评价体系 普遍正义观 报应 预防 恢复
下载PDF
中国古代死刑观念论要 被引量:6
7
作者 赵秉志 王东阳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中国古代的死刑观念可以概括为复仇观念、刑罚报应观念、威慑观念、慎刑恤刑观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纵观中国古代死刑观念的发展,虽然其总体上向着宽缓、人道的方向发展,但在根本上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关键词 死刑观念 复仇 报应 威慑 慎刑恤刑
下载PDF
我国缺陷产品惩罚性赔偿责任研究——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207条为中心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竹 龚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完全赔偿原则是我国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原则,惩罚性赔偿责任则是对完全赔偿原则的限度和偏颇的有益补充和调整。学说上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正当性基础主要包括损害填补理论、威慑理论和报应理论。我国侵权法中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正当性理论... 完全赔偿原则是我国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原则,惩罚性赔偿责任则是对完全赔偿原则的限度和偏颇的有益补充和调整。学说上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正当性基础主要包括损害填补理论、威慑理论和报应理论。我国侵权法中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正当性理论应建立在威慑理论与报应理论的综合之上,应同时满足应得报应与可以达到威慑效果的条件才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正当性理论之外,法政策也影响了我国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范围。根据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正当性理论和法政策,《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207条规定的“明知”应严格限定为故意的主观过错,应认定轻伤以上伤害足以构成“健康严重损害”,应以人身损害和严重精神损害作为基数,以食品、药品领域惩罚性赔偿责任规定的倍数作为参考基线来计算“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产品 惩罚性赔偿 威慑 报应 金额确定方式 侵权责任
下载PDF
间接一般预防是刑罚的根本目的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振生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1,共4页
刑罚的目的是刑罚论的核心问题。在评析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刑罚目的论———“统一说”,即“坚持一个中心兼顾两个基本点”。刑罚的目的应坚持以间接一般预防为中心,兼顾报应与特殊预防的要求,在间接一般预防的基础上实现报应与... 刑罚的目的是刑罚论的核心问题。在评析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刑罚目的论———“统一说”,即“坚持一个中心兼顾两个基本点”。刑罚的目的应坚持以间接一般预防为中心,兼顾报应与特殊预防的要求,在间接一般预防的基础上实现报应与特殊预防的有机统一。“统一说”为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刑事政策调整的战略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目的 间接一般预防 报应 特殊预防 刑事政策
下载PDF
西方刑罚一体论的九大模式 被引量:7
10
作者 邱兴隆 《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8-25,共8页
一体论是当代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刑罚根据论。然而,虽然所有一体论者均主张刑罚的根据应该是报应与功利的统一,但不同的一体论者在两者为何应该统一与应该如何统一问题上所持主张各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一体论模式。
关键词 刑罚 一体论 一般预防论 个别预防论 费尔巴哈模式 迈耶模式 喻特模式 报应论 功利论
下载PDF
西方刑罚民粹主义的缘起、立场与策略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怀胜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领域出现了民粹主义的倾向,即所谓的刑罚民粹主义。它借助媒体对司法个案的过分渲染,以及对犯罪受害人的过分关注,鼓动大众对犯罪的集体恐惧,进而要求出台更加严厉的刑罚反击措施。它强调刑罚的报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领域出现了民粹主义的倾向,即所谓的刑罚民粹主义。它借助媒体对司法个案的过分渲染,以及对犯罪受害人的过分关注,鼓动大众对犯罪的集体恐惧,进而要求出台更加严厉的刑罚反击措施。它强调刑罚的报应,忽视甚至拒绝犯罪人的复归。表面上刑罚民粹主义服务于民众对安宁秩序的追求,实则源自政客的选举策略,并变成政客与被害人各取所需的表演。刑罚民粹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犯罪治理"不再被专业精英所垄断,而是进入到社会公众领域,并已成为大众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粹主义 刑罚民粹主义 报应 选举策略
原文传递
Moral Perspective as Depicted in the Archetypes on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of Dianshizhai Pictorial
12
作者 REN Siying LIAO Chenx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5期324-327,共4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rchetypes related to the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in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and uses the basic theory of“Myth-Archetype Criticism”to analyze the concepts of moral perspective and the vi...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rchetypes related to the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in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and uses the basic theory of“Myth-Archetype Criticism”to analyze the concepts of moral perspective and the view of cause and effect reflected in the text.It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ve modes and various archetypes of cause and effect in three contexts:gods to humans,humans to gods,and humans to humans,explores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relevant views of moral perspective and causality reflected in the illustrated magazine,and reveals the archetype foundation of the narrative of moral perspective retribution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sychology,literature,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nshizhai Pictorial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archetype study cause and effect retribution view of moral perspective
下载PDF
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否定
13
作者 任彦君 聂冉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在是否应当赋予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论战中,否定论具有逻辑严密性与结论正当性。首先,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路中,存在大量科技、哲学难题,强人工智能时代难以来临。其次,假设强人工智能存在,其所具备的辨认与... 在是否应当赋予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论战中,否定论具有逻辑严密性与结论正当性。首先,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路中,存在大量科技、哲学难题,强人工智能时代难以来临。其次,假设强人工智能存在,其所具备的辨认与控制能力也并无刑法意义,因此无法被认定为刑事责任主体。再次,对强人工智能施加刑罚,难以实现报应目的与预防目的。最后,基于刑法人类中心主义,理应排除强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人工智能 责任非难 报应 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下载PDF
前科消灭的刑罚理论基础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平寿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9-41,共3页
我国刑法在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时,既考虑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又兼顾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刑罚的裁量是报应和预防综合评价的结果。故而前科的消灭乃是我国量刑原则的必然要求。前科在一定时期内予以保留的基础不应是预防再犯、防卫社会,... 我国刑法在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时,既考虑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又兼顾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刑罚的裁量是报应和预防综合评价的结果。故而前科的消灭乃是我国量刑原则的必然要求。前科在一定时期内予以保留的基础不应是预防再犯、防卫社会,而主要是检验和衡量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是否业已消除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科消灭 报应 人身危险性
下载PDF
文化视域中的慧远报应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承贵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12,21,共6页
慧远主要站在佛教的立场,对中土报应思想进行了改铸,从而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报应思想体系。慧远报应思想具有一些特殊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慧远 报应思想 形成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制度理想与行为选择:刑罚目的一体化剥离及其宣谕 被引量:5
16
作者 姜敏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6,共11页
刑罚目的是报应抑或预防的持久论争,最终在互相借势和依势中走向妥协,并形成融报应和预防于一炉的刑罚目的"一体化"论,其旨意在于既实现预防又实现报应正义。但预防失效引起的反思性思考、西方行为学发展中的现实人有限理性... 刑罚目的是报应抑或预防的持久论争,最终在互相借势和依势中走向妥协,并形成融报应和预防于一炉的刑罚目的"一体化"论,其旨意在于既实现预防又实现报应正义。但预防失效引起的反思性思考、西方行为学发展中的现实人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论对理性人论祛伪,佐证了预防论实现的必要条件的不自足;犯罪人行为选择的双曲贴现和满意原则对犯罪人行为的牵引,翻转出预防观理性人逻辑前提与现实人行为选择的异曲;监禁刑特殊预防的负效应、预防性刑事立法遭受的诟病及社会对刑罚该当度内报应正义的认同,使刑罚的犯罪预防止于制度构建。刑罚预防逻辑与现实人行为选择背离使刑罚一体化与实践剥离,宣谕了刑罚应基于(潜在)犯罪人的非理性,慎重构建刑罚样态,采取多维预防措施修饬和提升人类理性继而矫正和预防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目的 预防犯罪 该当报应 双曲贴现 满意原则
下载PDF
事有定数:明人对科举功名的认识 被引量:4
17
作者 汪维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8,共7页
自隋、唐以降,伴随着科举制的创立、发展与完善,科举入仕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理想人生模式, 以科举制度、科举人物、科举故事为核心内容的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构成部分。观照明人关于科举人物、科举故事的诸多记载和议论... 自隋、唐以降,伴随着科举制的创立、发展与完善,科举入仕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理想人生模式, 以科举制度、科举人物、科举故事为核心内容的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构成部分。观照明人关于科举人物、科举故事的诸多记载和议论,基本上可以认为,命定、风水、报应等传统思想,因其理论上的包容性和阐释中的灵活性,是明人解释科举功名现象的主要理论依据。这种现象的生成,既是科场激烈竞争所引发的焦虑与无奈的结果,也是明人对社会、自然整体认知局限的自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科举 命定 风水 报应 科举文化
下载PDF
惩恶还是扶弱:7~10岁儿童第三方惩罚的动机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睿 吴南 +1 位作者 田莫千 伍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58-2268,共11页
作为维持社会公平规范的利他性行为,第三方惩罚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但其背后的动机究竟是惩罚违规者还是帮扶受害者,仍有待进一步厘清.本研究借鉴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N=109)探查了7~10岁儿童在有... 作为维持社会公平规范的利他性行为,第三方惩罚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但其背后的动机究竟是惩罚违规者还是帮扶受害者,仍有待进一步厘清.本研究借鉴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N=109)探查了7~10岁儿童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动机及其年龄发展特征,实验二(N=122)进一步明晰在不利不公平情境下儿童第三方惩罚动机的表现.结果发现,多数7~10岁儿童在面对不公平分配时都愿意付出代价,做出维护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惩罚行为,且背后动机多指向帮助性的扶弱动机.此外,7~9岁儿童第三方惩罚动机的发展轨迹受不公平类型的影响表现出两种模式,而9岁后发展轨迹趋于一致,即惩恶动机逐渐显现增多,与扶弱动机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第三方惩罚 动机 惩恶 扶弱
原文传递
报与死刑:中国古代死刑报应思想的基本样貌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洪泳 《民间法》 CSSCI 2016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施与报,乃属中国古代社会建构人类秩序的基本出发点。远古氏族社会扩散开来的私力复仇这一以暴制暴的施报关系,逐渐孕育了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死刑报应观念,为文明国家的死刑制度提供了报复刑的思想基础。同时,施报观念又促成了刑官报应... 施与报,乃属中国古代社会建构人类秩序的基本出发点。远古氏族社会扩散开来的私力复仇这一以暴制暴的施报关系,逐渐孕育了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死刑报应观念,为文明国家的死刑制度提供了报复刑的思想基础。同时,施报观念又促成了刑官报应这一司法伦理。'报'与死刑之间的内在联系,足可为我们今天思考死刑问题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应 死刑 复仇 报复刑 刑官报应
原文传递
生命苦谛的慧悟与反抗——周作人“苦质情结”的佛学底蕴 被引量:4
20
作者 顾琅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之所谓周作人的'苦质情结',是指他往往偏于从悲苦、绝望一面去体悟人生、解释世界的一种气质特征.文章提出,周作人这一气质特征之形成,与佛学苦谛所体现的生命本体观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在这一总命题下,文章分别论述了周... 本文之所谓周作人的'苦质情结',是指他往往偏于从悲苦、绝望一面去体悟人生、解释世界的一种气质特征.文章提出,周作人这一气质特征之形成,与佛学苦谛所体现的生命本体观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在这一总命题下,文章分别论述了周作人之抗争残虐无道与'佛性说'、历史循环观念与'业力轮回说'、挑战虚空与佛学坚苦卓绝的愍世情怀间的内在因缘,从而具体析离出周作人苦质情结中的佛学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苦质情结 佛学 佛性种子 业力果报 愍世情怀 中国现代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