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4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 被引量:90
1
作者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895-1900,共6页
通过梳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为"仁、和、精、诚"四个字的过程,阐明四个字的层面,即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仁"是中医学与中医人的出发点,是内心的信仰,表现为医术之仁与医者之仁;"和"是中医... 通过梳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为"仁、和、精、诚"四个字的过程,阐明四个字的层面,即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仁"是中医学与中医人的出发点,是内心的信仰,表现为医术之仁与医者之仁;"和"是中医药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所在,表现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和"、在社会观上是"人我相和"、在身体观上是"形神相和"、在治疗观上是"阴阳相和";"精"是掌握中医药技术的根本要求,表现为学医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研医要"惟精惟一,精思妙悟";"诚"是对中医药从业者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表现为医者发愿必须"心地诚谨,心怀至诚"、医者对待患者必须"真诚恳切、守信戒欺"、医者自我行为必须"诚信求真、慎独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
原文传递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杨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3,共3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仁”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翻译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探讨——以《论语》核心词“仁”英译为例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白玉 扈珺 刘夏青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0,共5页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翻译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仁"不仅是《论语》中最核心的词,而且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通过收集和分析16种有代表性的有关"仁"的翻译成果和研究成果,及对《论语》的5种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翻译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仁"不仅是《论语》中最核心的词,而且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通过收集和分析16种有代表性的有关"仁"的翻译成果和研究成果,及对《论语》的5种文化翻译策略研究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应该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视野下,采取"和谐法"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 和谐翻译
下载PDF
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被引量:21
4
作者 石中英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4,共8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孔子与学生间的多次问答都是围绕着"仁"展开的。从《论语》中有关内容分析来看,孔子对"仁"的论述最核心的有三句话,即&qu...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孔子与学生间的多次问答都是围绕着"仁"展开的。从《论语》中有关内容分析来看,孔子对"仁"的论述最核心的有三句话,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中,"爱人"可谓是"仁"的总纲领,后面两句是基本行为准则,分别表达了"仁"的消极和积极含义与要求。从方法上说,践"仁"的根本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孔子"仁"的哲学思想及其相关行动建议,对于当代的中国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启迪教育者重新思考教育的人性基础、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感包括同情心在道德教育和人的形成中的重要性。当然,对孔子"仁"的思想中存在的一些理论不足,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也要加以批判性分析和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性 道德情感 教育价值
原文传递
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阳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66-69,共4页
文化名著的翻译与传播受译者的经历和为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制约。文章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关键词、文化事实的翻译特点,指出文化典籍的翻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有效的翻译策略能够弘扬... 文化名著的翻译与传播受译者的经历和为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制约。文章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关键词、文化事实的翻译特点,指出文化典籍的翻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有效的翻译策略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翻译 文学型翻译 文化事实 “仁” “礼”
下载PDF
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植物景观营造理论体系构建——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风景园林设计论研究(二)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树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56,共6页
从"天地人三才之道"出发,对植物景观营造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讨。"天才"指的是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植物景观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地才"指的是地形、土壤、水系、动... 从"天地人三才之道"出发,对植物景观营造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讨。"天才"指的是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植物景观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地才"指的是地形、土壤、水系、动植物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作用、影响之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人才"指的是各种人文(为)因素,在这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多种人文(为)植物景观。由这些研究结论衍生、发展而来的有乡土植物理论、植物群落理论、潜生植被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适地适树原则等。我们称前者为"植物景观营造基础理论体系",称后者为"植物景观营造发展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天地人三才之道 植物景观营造 设计结合天、地、人 理论体系
下载PDF
“天地人三才之道”在风景园林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探解——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风景园林设计论研究(一)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树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7,共5页
"天地人三才之道(简称‘三才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对"三才之道"进行了溯源和新解,在此基础上,先后探讨了在景观类型划分、人居环境形成过程、传统园林形成过程中"三才之道"的... "天地人三才之道(简称‘三才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对"三才之道"进行了溯源和新解,在此基础上,先后探讨了在景观类型划分、人居环境形成过程、传统园林形成过程中"三才之道"的应用,并从"三才之道"的视点出发总结了风景园林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基于天、地、人的风景园林设计论(或者设计结合天、地、人)"的学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天地人三才之道 设计结合天、地、人 人居环境 探解
下载PDF
《论语》之中“仁”的英汉译解原理简论 被引量:15
8
作者 蔡新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83,149,共16页
《论语》的解释鲜见点明以何种方法论来展开,而对思想的忽视造成的是,今译中儒家宇宙论元素"天"和"心"的缺席,甚至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替换表达方式。英译则因直接以目的语中相应词语取代原词,亦将夫子之教阻挡于外... 《论语》的解释鲜见点明以何种方法论来展开,而对思想的忽视造成的是,今译中儒家宇宙论元素"天"和"心"的缺席,甚至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替换表达方式。英译则因直接以目的语中相应词语取代原词,亦将夫子之教阻挡于外。本文探讨的"仁"的中英译解即是如此。若以中庸为据,参照德里达所论的亚里士多德的"反思"的英文译解,以及海德格尔有关"世界世界化"等表达,则可发现,中外不仅有一致的表达方式,也同样存在近似或相同的思维方式。如此,不仅"仁"可得新的英译,且依"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之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也可在翻译中得到相宜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中庸 中英文翻译
原文传递
《论语》“民”、“人”的实际所指与词义特点 被引量:11
9
作者 宋永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6期21-40,共20页
本文对《论语》中的单音词“民”与“人”的使用情况作了穷尽性的考察,认为《论语》“人”的词义主要指称“有仁德与才能者”、“在位者”;“民”的词义指称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民”的词义特点是“下”,“人”... 本文对《论语》中的单音词“民”与“人”的使用情况作了穷尽性的考察,认为《论语》“人”的词义主要指称“有仁德与才能者”、“在位者”;“民”的词义指称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民”的词义特点是“下”,“人”的词义特点是“上”。这种“下”、“上”的区别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在春秋时代,孔子与弟子有仁德,仁人、贤人、善土、人才有贤能,但不在位;而居于上位的君王、诸侯、卿大夫大多“不仁”、“不德”、“不贤”。众庶则处于为“君”所“使”的“低下”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下载PDF
人权需要统一根基吗——《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宗教和哲学论争 被引量:13
10
作者 化国宇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2,共10页
《世界人权宣言》起草正值自然法复兴的重要时刻,作为新自然法学派的一大分支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曾参与到《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哲学讨论。而作为托马斯主义法学主要依归的天主教会,也对《宣言》起草施加了自己的影响。但是最终除了"... 《世界人权宣言》起草正值自然法复兴的重要时刻,作为新自然法学派的一大分支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曾参与到《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哲学讨论。而作为托马斯主义法学主要依归的天主教会,也对《宣言》起草施加了自己的影响。但是最终除了"理性"概念之外,"上帝""造物主""自然"等自然法的标志性词汇并未出现在《宣言》文本中。而"良心"作为儒家"仁"的替代词则被写入了《宣言》。从宗教和哲学论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起草者们在《宣言》中融入自己的哲学、宗教观念并非是希望为人权定立统一的或者一个杂糅的理论基础,毋宁是为了通过思想争搏最大程度地寻求和延展国际人权理念中的价值公约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自然法 托马斯主义 张彭春
原文传递
人权普遍性的仁学基础:从《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出发 被引量:12
11
作者 化国宇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54-64,共11页
《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一条关于"良心"的表述,其哲学根基并非是欧洲传统中的良心哲学,而是中国儒家传统中"仁"的观念。"仁"可以理解为熟人伦理和主体间的移情,将"仁"视为人性基础,弥补了理性在... 《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一条关于"良心"的表述,其哲学根基并非是欧洲传统中的良心哲学,而是中国儒家传统中"仁"的观念。"仁"可以理解为熟人伦理和主体间的移情,将"仁"视为人性基础,弥补了理性在人权普遍性论证上的不足。以"仁"为基础的人权具有了内在超越的道德维度,赋予其造就更好的人性的职责。这将为克服人权自身内部的矛盾,实现从"个人人权"走向"全人类解放"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普遍性 良心 人类解放
下载PDF
中国人自我的本土化心理研究--“忍”的和谐思想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姜永志 张海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忍"作为中国本土心理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展,尤其是以传统文化的"忍"为基础的心理思想,则成为中国人自我的核心要素。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忍"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人和谐心理观和指导当代中国... "忍"作为中国本土心理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展,尤其是以传统文化的"忍"为基础的心理思想,则成为中国人自我的核心要素。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忍"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人和谐心理观和指导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都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自我 本土心理 “忍” 和谐
下载PDF
仁权高于主权——孟子的正义战争观 被引量:10
13
作者 白彤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孟子的正义战争理论的基础是仁,也就是以"仁权高于主权"为原则,来判断自卫与征伐战争的正当性。孟子不仅给出了判断战争正义性的具体条件和表征,而且他对仁与国家力量之间关系也有着现实性的理解。这些展示了理想主义儒家孟... 孟子的正义战争理论的基础是仁,也就是以"仁权高于主权"为原则,来判断自卫与征伐战争的正当性。孟子不仅给出了判断战争正义性的具体条件和表征,而且他对仁与国家力量之间关系也有着现实性的理解。这些展示了理想主义儒家孟子的现实性一面。孟子的正义战争学说与"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主流学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差别。孟子的"仁权高于主权"的观念,也许是在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正义战争理论之外的一条新的、更好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正义战争 主权 仁权 人权
下载PDF
“性质美”:荀子人性论辩诬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曾振宇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性善 性质美
原文传递
《论语》中“仁”的内涵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表征:基于扎根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颜士梅 张钢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49-958,共10页
为了阐明"仁"的内涵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表征,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针对《论语》中出现的109个"仁"的内涵进行归纳式多级编码,发现其包含孝悌爱人、持续践行、社会规范、自我修养4个维度;其次,... 为了阐明"仁"的内涵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表征,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针对《论语》中出现的109个"仁"的内涵进行归纳式多级编码,发现其包含孝悌爱人、持续践行、社会规范、自我修养4个维度;其次,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针对3家企业的质性内容分析发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孝悌爱人表现为家氛围导向,持续践行体现为长期导向,社会规范落脚为类亲情关系,自我修养具化为高忠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爱人 持续践行 社会规范 自我修养 人力资源管理
下载PDF
儒学:本然形态、历史分化与未来走向——以“仁”与“礼”为视域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219,共8页
儒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仁"与"礼"的统一。"仁"首先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并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相涉。在价值原则这一层面,"仁"以肯定人之为人的存在价值为基本内涵;内在的精神世界则往往取得人格... 儒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仁"与"礼"的统一。"仁"首先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并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相涉。在价值原则这一层面,"仁"以肯定人之为人的存在价值为基本内涵;内在的精神世界则往往取得人格、德性、境界等形态。相对于仁,"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就社会规范来说,"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社会体制,"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从"仁"与"礼"本身的关系看,二者之间更多地呈现相关性和互渗性,后者同时构成了儒学的原初取向。作为历史的产物,儒学本身经历了历史演化的过程,儒学的这种历史演化,同时伴随着其历史的分化,后者主要体现于"仁"与"礼"的分野。从儒学的发展看,如何在更高的历史层面回到"仁"和"礼"统一的儒学原初形态,是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回归"仁"和"礼"的统一,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归,它的前提之一是"仁"和"礼"本身的具体化。以"仁"与"礼"为视域,自由人格与现实规范、个体领域与公共领域、和谐与正义相互统一,并赋予"仁"和"礼"的统一以新的时代意义。对儒学的以上理解,同时体现了广义的理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下载PDF
解析《论语》的核心理念:仁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振纲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61,共5页
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奠定了儒家道德人学的基本路向。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为本,为仁由己,构成"仁"的四重内涵。"仁"统摄"恭、宽、信、敏、惠&q... 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奠定了儒家道德人学的基本路向。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为本,为仁由己,构成"仁"的四重内涵。"仁"统摄"恭、宽、信、敏、惠"诸德及孔子的德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核心理念 《论语》
下载PDF
民间概念研究:“仁”的内隐结构初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美婷 李朝旭 +2 位作者 宋广文 孔芳 刘佳 《心理研究》 2009年第4期41-47,共7页
本文对大学生"仁"概念的表征进行了初步探究。依据原型理论搜集说明"仁"的特征及涵义的项目并简化合并得出原型,选取高频原型制成问卷,请大学生按每个原型与"仁"涵义的接近度进行评价,然后对结果进行因... 本文对大学生"仁"概念的表征进行了初步探究。依据原型理论搜集说明"仁"的特征及涵义的项目并简化合并得出原型,选取高频原型制成问卷,请大学生按每个原型与"仁"涵义的接近度进行评价,然后对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原型进行编码分类。结果发现,"仁"在大学生心目中是由以下6个方面来进行表征的:(1)凌楷信守;(2)辨博修为;(3)孝悌关爱;(4)仁政治国;(5)仁义心肠;(6)志士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因素分析 内容分析 社会认知
下载PDF
孔子文学批评思想新探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4-127,共4页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除了其著名的诗论外,对一般文学理论批评亦有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且自成体系。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以“仁”为基础,以“文”为目标,以“中庸”为准则,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理论问题。孔子的上述文学...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除了其著名的诗论外,对一般文学理论批评亦有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且自成体系。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以“仁”为基础,以“文”为目标,以“中庸”为准则,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理论问题。孔子的上述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及文学批评理论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文学思想 中庸 探讨
下载PDF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辨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汉苗 傅永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
学者们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理解颇有争议。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既有丰富的修己成仁之学,也有德化、礼治等治国思想,还有性与天道的形上哲理。孔子之"道"是多维的,而以尽己、推己为核心理念的忠恕之道,则是其多... 学者们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理解颇有争议。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既有丰富的修己成仁之学,也有德化、礼治等治国思想,还有性与天道的形上哲理。孔子之"道"是多维的,而以尽己、推己为核心理念的忠恕之道,则是其多维理想之道的根基所在。曾子对"夫子之道"的概括是切合孔子思想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忠恕 人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