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走向生成性的教学——从教学实体论到教学关系论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建鲲 张广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62,共5页
教学思维方式从实体到关系的转换,有利于克服教育领域中的“钟摆”现象。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首先表现在教学概念从实体论到关系论的转向上。这种转向为实践“生成性的教学”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教学 生成性 实体论 关系论
原文传递
关系主义与中国学派 被引量:24
2
作者 高尚涛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6-138,共23页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尽管取得了广泛的成就,但仍有一些重要领域没有深入开拓,这些领域恰好与"关系主义"有关,可以与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关系性"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学派的分析框架。中国关系主义假定关系性是本体性的和...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尽管取得了广泛的成就,但仍有一些重要领域没有深入开拓,这些领域恰好与"关系主义"有关,可以与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关系性"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学派的分析框架。中国关系主义假定关系性是本体性的和结构化的,在认识上具有经验主义、整体主义和规范主义三个基本倾向。从逻辑方式上看,关系主义坚持关系理性,强调主动创造最优共在关系并在共在关系中界定和实现最大可及利益,而儒家的仁义策略成为实践关系理性的可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关系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假定国际体系结构为内含国家的主权共在关系结构,国家坚持关系理性践行仁义,推动最优主权共在关系的出现和最大可及利益的实现。关系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将国家面临的问题理解为在主权共在关系结构中的相互作用问题,并可能围绕主权共在关系结构的构建及其对国家和国家行为的影响提出自己的核心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主义 关系理性 共在关系 国际政治 中国学派
原文传递
民族研究认识论转向与民族学知识体系重构 被引量:17
3
作者 何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我国民族研究缺乏解释力、信度和效度的深层次原因,为初民社会研究范式、本质论和实在主义的旧认识论。只有推动民族研究的认识论转向,建立起复杂社会研究范式、实践论和关系主义的新认识论,才有可能实现我国民族学的知识体系重构。
关键词 民族研究危机 认识论转向 复杂社会范式 关系主义
下载PDF
试述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 被引量:15
4
作者 郭海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45-48,共4页
布迪厄从关系主义的角度出发,试图在打破长期的二元对立中走向一种综合,继而能够完整地、科学地揭示社会的结构及转化的机制。场域、惯习既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他从关系论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二者的建构、生成关系来揭示社... 布迪厄从关系主义的角度出发,试图在打破长期的二元对立中走向一种综合,继而能够完整地、科学地揭示社会的结构及转化的机制。场域、惯习既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他从关系论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二者的建构、生成关系来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实践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场域 惯习 关系主义
下载PDF
从“实体论”到“关系论”——兼谈“关系研究”的认识论原则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军 杨辉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134,共6页
近百年来,学术思潮正在由实体论走向关系论。实体论有两种观念即自—动观和互—动观,其基础是要素—集合观,该观念未能"真实地"描述现实世界;关系论来源于"交—互观"。关系论坚持交—互作用、过程优先、关系视角、... 近百年来,学术思潮正在由实体论走向关系论。实体论有两种观念即自—动观和互—动观,其基础是要素—集合观,该观念未能"真实地"描述现实世界;关系论来源于"交—互观"。关系论坚持交—互作用、过程优先、关系视角、去物化以及涌现性五个原则,其意义在于摈弃实体论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就是动态的关系网"。关系层次的划分以及深层"潜蕴性关系"的把握,是关系研究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整体论 关系论 潜蕴联系
下载PDF
关系认同:结构与行为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尚涛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119,共28页
基于关系主义研究对"关系"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的多方面论述,本文认同"关系是一种具有本体属性的友好但密切程度不同的人际联系"的界定,并从"关系理论"的关系性国际体系研究出发,提出了"关系认同构成... 基于关系主义研究对"关系"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的多方面论述,本文认同"关系是一种具有本体属性的友好但密切程度不同的人际联系"的界定,并从"关系理论"的关系性国际体系研究出发,提出了"关系认同构成关系结构"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关系结构建构的微观机制及其作用原理。该观点认为,所有关系世界中的行为体都处于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由关系认同确立起来的关系认同结构之中。行为体依据不同关系认同的亲密程度和强烈程度,决定其对其他行为体的支持力度与合作程度。但是,关系认同结构本身会随着自身结构内相关行为体关注领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一"关系认同结构理论"可以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体系结构和特朗普政府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状态与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好的解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主义 “中国学派” 关系认同结构 国际体系 美国与中东
原文传递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被引量:11
7
作者 叶立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0-36,共7页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理论层次的重大突破。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学科定位方面,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具有跨学科特征;在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在理论特征方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理论层次的重大突破。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学科定位方面,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具有跨学科特征;在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在理论特征方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生成论成为了系统科学的灵魂;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从"实物性"向"关系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科学 理论突破 建构论 跨学科 整体论 生成论 关系论
原文传递
我国法律信任缺失的原因——历史、文化视角的解释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金兰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共9页
学界在讨论我国法律为什么难以获得人们的信任时,多从体制内寻找原因。然而,要探寻我国法律信任缺失的原因,不能局限于体制之内,而应当采取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即历史和文化的视野。唯有如此,才能对我国法律不被信任的原因进行全方位的揭... 学界在讨论我国法律为什么难以获得人们的信任时,多从体制内寻找原因。然而,要探寻我国法律信任缺失的原因,不能局限于体制之内,而应当采取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即历史和文化的视野。唯有如此,才能对我国法律不被信任的原因进行全方位的揭示,也才能为我国法律信任的培育提供一些富于建设性的启示。总体而言,我国法律信任的缺失,与性恶论的人性理论、关系主义的社会交往理念、法律的唯工具性以及社会中间组织的匮乏等都有着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任 性恶论 关系主义 法律唯工具性 社会中间组织
原文传递
关系转向与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基于中西学理对话和比较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秦亚青 付清 《国际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4,共21页
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在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中兴起,随着本世纪初的“关系转向”而发展。关系主义是一个理论集群,包含多种流派,但都将社会性关系视为具有本体意义的实在。关系主义理论与量子力学有着相通的世界观,与关系社会学有... 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在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中兴起,随着本世纪初的“关系转向”而发展。关系主义是一个理论集群,包含多种流派,但都将社会性关系视为具有本体意义的实在。关系主义理论与量子力学有着相通的世界观,与关系社会学有着相似的假定。将世界视为关系构成的世界,将关系作为研究重心和基本分析单位,这是所有关系主义的最大公约数。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的兴起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中西国际关系学界的关系主义大致在同一时期出现,成为世界国际关系领域关系主义的两支主要力量,在对话、辩论和比较中共同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转向。中文国际关系学界的关系主义属于深度关系主义,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识营养,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性、贯通性和动态转化意识,对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叠加状态和发展演进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主义 关系转向 关系本体论 深度关系主义 中国学派
原文传递
城乡社会学: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雪松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88,共6页
本文致力于以"城乡关系"为中心建构一个城乡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沿袭费孝通的城乡研究传统,从城乡关联的角度考察中国正在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转型。这个理论框架立足于"关系主义",试图纠偏经... 本文致力于以"城乡关系"为中心建构一个城乡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沿袭费孝通的城乡研究传统,从城乡关联的角度考察中国正在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转型。这个理论框架立足于"关系主义",试图纠偏经典社会转型理论的个人主义倾向,从而可以更好地阐释中国社会转型的经验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社会学 关系主义 点线面体
原文传递
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路径:以东南亚研究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包广将 《国际关系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7-33,155,156,共19页
区域国别研究已然成了一门“显学”。然而,在区域国别研究的“迅猛”发展中也涌现不少问题。其中,追求区域国别本土化知识与普遍性知识之间的分野,促使区域国别研究呈现出两种难以兼容的研究路径:强调区域国别内部因素的内因路径和注重... 区域国别研究已然成了一门“显学”。然而,在区域国别研究的“迅猛”发展中也涌现不少问题。其中,追求区域国别本土化知识与普遍性知识之间的分野,促使区域国别研究呈现出两种难以兼容的研究路径:强调区域国别内部因素的内因路径和注重外部因素的外因路径。这两种路径之所以难以兼容,根本原因在于两种路径未能跳出实体主义的窠臼。对此,文章以东南亚研究为案例,从关系主义提出区域国别研究的一种关系路径。这种路径不仅“平视”区域国别内外因素,而且将区域国别的内外互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研究 东南亚 关系主义
原文传递
Relational and Euclidean Temporal Space
12
作者 Steven D. P. Moore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2期683-719,共37页
In mathematics, space encompasses various structured sets such as Euclidean, metric, or vector spa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emporal space—a novel concept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spatial dimensions and frames of... In mathematics, space encompasses various structured sets such as Euclidean, metric, or vector spa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emporal space—a novel concept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spatial dimensions and frames of reference, accommodating multiple object-oriented durations in a dynamical system. The novelty of building temporal space using finite geometry is rooted in r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 theory of relationalism which utilizes Euclidean geometry, set theory,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a causal signal system. Multiple independent and co-existing cyclic durations are measurable as a network of finite one-dimensional timelines. The work aligns with Leibniz’s comments on relational measures of duration with the addition of using discrete cyclic relational events that define these finite temporal spaces, applicable to quantum and classical physics. Ancient formulas have symmetry along with divisional and subdivisional orders of operations that create discrete and ordered temporal geometric elements. Elements have cyclically conserved symmetry but unique cyclic dimensional quantities applicable for anchoring temporal equivalence relations in linear time. We present both fixed equivalences and expanded periods of temporal space offering a non-Greek calendar methodology consistent with ancient global timekeeping descriptions. Novel applications of Euclid’s division algorithm and Cantor’s pairing function introduce a novel paired function equation. The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of finite temporal space within relationalism theory offers an alternative discrete geometric methodology for examining ancient timekeeping with new hypotheses for Egyptian calend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alism Pairing Function Equation Discrete Euclidean Timelines Ancient Timekeeping
下载PDF
Separating Space and Time for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Euclidean Relational Modeling
13
作者 Steven D. P. Moore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3年第9期2704-2738,共35页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links space and time to account for observed events in four-dimensional space.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n alternative static state causal discrete time modeling system using an omniscient ...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links space and time to account for observed events in four-dimensional space.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n alternative static state causal discrete time modeling system using an omniscient viewpoint of dynamical systems that can express object relations in the moment(s) they are observed. To do this, three key components are required,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independent object-relative dimensional metrics, a zero-dimensional frame of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Euclidean geometry for modeling. Procedures separate planes of matter, extensions of space (relational distance) and time (duration) using object-oriented dimensional quantities. Quantities are converted into base units using symmetry for space (Dihedral<sub>360</sub>), time (Dihedral<sub>12</sub>), rotation (Dihedral<sub>24</sub>), and scale (Dihedral<sub>10</sub>). Geometric elements construct static state outputs in discrete time models rather than continuous time using calculus, thereby using dimensional and positional natural number numerals that can visually encode complex data instead of using abstraction and irrationals. Static state Euclidean geometric models of object relations are both measured and expressed in the state they are observed in zero-time as defined by a signal. The frame can include multiple observer frames of reference where each origin, point, is the location of a distinct privileged point of reference. Two broad and diverse applications are presented: a one-dimensional spatiotemporal orbital model, and a thought experiment related to a physical theory beyond Planck limits. We suggest that expanding methodologies and continued formalization, novel tools for physics can be considered along with applications for computational discrete geometric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TIME relationalism QUANTUM CLASSICAL SIGNAL Discrete Geometry
下载PDF
关系主义方法论视角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评估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爽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80,共11页
实践领域自下而上生长的多种集团化办学样态给评估带来了挑战,"行为选择"先于"理论思维"的评估工作在实践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评估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价值问题。教育评估从"测量&... 实践领域自下而上生长的多种集团化办学样态给评估带来了挑战,"行为选择"先于"理论思维"的评估工作在实践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评估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价值问题。教育评估从"测量"、"描述"、"判断"到"建构",体现了评估哲学从"实证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转变,但这仍然是在"二元主义"的研究范式中理解和解释问题。运用关系主义方法论,才是构建集团化办学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应遵循"焦点化—标准化—社会化—常识化"的评估路径,这既符合了知识生产的逻辑,同时将客观与主观有机整合实现了动态转换,达成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集团化办学 评估 关系主义
原文传递
关系主义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者入场路径研究
15
作者 金超然 席小华 《社会建设》 2024年第5期39-58,共20页
实现在场域中的“入场”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已有“入场”研究多从整体主义出发,难以明晰场域内多重关系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本文尝试突破整体主义,从关系主义出发讨论社会工作者入场问题。研究将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拆分... 实现在场域中的“入场”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已有“入场”研究多从整体主义出发,难以明晰场域内多重关系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本文尝试突破整体主义,从关系主义出发讨论社会工作者入场问题。研究将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拆分为管理子场域、业务子场域和人际子场域,讨论社会工作者进入不同子场域的顺序、路径和方式。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实践场域中存在的不同子场域及其关系,并根据当下的资本情况选择进入的子场域。其次,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识别场域的游戏规则,并通过调试自身行动来缴纳入场费,进而开展场域游戏。此外,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可能积累新的资本,并推动社会工作者识别和进入更多的子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入场 场域 关系主义
下载PDF
理论尚未终结: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话”
16
作者 袁正清 谷翔宇 《世界经济与政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9,156,157,共39页
十年前,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认为国际关系宏大理论已经终结。但这只是跨大西洋两岸辩论范式的终结,它遮蔽了世界其他地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当今的国际关系理论正在经历知识生产的文化地理迁徙,开启了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 十年前,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认为国际关系宏大理论已经终结。但这只是跨大西洋两岸辩论范式的终结,它遮蔽了世界其他地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当今的国际关系理论正在经历知识生产的文化地理迁徙,开启了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话”的“奥德赛之旅”。来自中西方两种文明背景下的学者围绕“关系”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展开了对话。这种对话超越了西方单一文明背景下范式之间的辩论以及“哥伦布式”国际关系学知识生产模式,蕴含了不同文明与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下的“丝绸之路式”知识生产模式。“跨大西洋辩论”中西方单一文明背景下的理论终结反映了“哥伦布式”知识生产模式的不足,而“跨太平洋对话”中基于中西文明互容互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现了“丝绸之路式”知识生产模式的优势。两种知识生产模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国际关系知识生产空间。当然,它们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国际关系理论生产模式,国际关系学面向的是一个多元多维的世界,存在着无数实践和理论的可能。“跨太平洋对话”的展开和“丝绸之路式”国际关系理论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不仅是对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使命的呼应,而且随着“跨太平洋对话”的到来,以文明间对话为核心,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生产会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中迎来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也将在多元文明中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大西洋辩论 跨太平洋对话 关系主义 文明交流互鉴 知识生产
原文传递
再论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塑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智 赵振宇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7期28-32,共5页
国家形象是近年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从总体上看,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一般对国家形象作出反映论、实体论和本质主义的理解。鉴于国家形象问题的复杂性与国家形象提升和改善上的现实问题,有必要对国家形象的内涵予以再... 国家形象是近年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从总体上看,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一般对国家形象作出反映论、实体论和本质主义的理解。鉴于国家形象问题的复杂性与国家形象提升和改善上的现实问题,有必要对国家形象的内涵予以再认识,破除传统上对国家形象所持的认识论、实体性和本质化思维,以确立存在论、关系性和过程主义的国家形象观——一种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在新的建构主义国家形象观观照下,若要塑造一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从该国与对象国或目标国之间的国际交往互动着手,通过共享国际(文化)观念结构,进而建构起国家间相互身份认同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家形象的塑造建立在国家间交往互动的基础之上,而被塑造的国家形象的优劣取决于国家间的交往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建构主义 存在论 关系论 过程主义
下载PDF
颜色本体的关系论表征
18
作者 刘龙根 杨雅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颜色关系论一反将颜色视为某种物理性质或自成一类的独立性质的看法,主张将颜色定义为主体、客体以及感知环境的三位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理论、原初论等颜色理论的局限性,凸显了主体感知变异在颜色性质认知与表征中的独特作用。然而... 颜色关系论一反将颜色视为某种物理性质或自成一类的独立性质的看法,主张将颜色定义为主体、客体以及感知环境的三位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理论、原初论等颜色理论的局限性,凸显了主体感知变异在颜色性质认知与表征中的独特作用。然而,颜色关系论似有将主体对客体颜色的感知表征混同于客体颜色本身之嫌,未能恰当地将颜色的形而上学性质与颜色的认识论特性区别开来。更加科学合理的颜色本体论表征应当兼顾颜色的主客观性质,择取一种辩证、动态、多维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性质 关系论 三位关系 感知变异
下载PDF
颜色本体论与复合式颜色关系主义
19
作者 纪少文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4,共7页
颜色本体论问题指颜色属性是否是实在属性。颜色实在论认为颜色是知觉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而颜色非实在论认为颜色并非物体的实在属性。前者遭遇等色现象、拮抗加工模型以及颜色变化现象的冲击,而后者需要解释颜色词的成功交流如何可能... 颜色本体论问题指颜色属性是否是实在属性。颜色实在论认为颜色是知觉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而颜色非实在论认为颜色并非物体的实在属性。前者遭遇等色现象、拮抗加工模型以及颜色变化现象的冲击,而后者需要解释颜色词的成功交流如何可能、颜色恒常性现象以及颜色知觉何时出错。当前的理论都无法同时恰当地解释上述现象,因此文章提出一种复合式颜色关系主义以达成这一任务。据此,颜色本身是作为一个物种例示的知觉者个体与表面光谱反射率类型间的关系,而颜色显象则仅是我们知觉活动的特征。这一解释也与我们的自然世界观更为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本体论 关系主义 初始主义 副词主义 颜色恒常性 通感 颜色哲学
原文传递
线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框架与研究展望
20
作者 杨效忠 李冬花 +1 位作者 黄剑锋 陆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39-2957,共19页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空间规模、空间关系的线性发展需要我们立足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视角,针对线性旅游目的地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完善已有的旅游目的地认知体系。本文基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构建...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空间规模、空间关系的线性发展需要我们立足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视角,针对线性旅游目的地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完善已有的旅游目的地认知体系。本文基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构建线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框架与研究体系,以期建立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旅游目的地反馈机制。研究认为:①线性旅游目的地是以特定的自然、文化主题为引领,以旅游基础要素的线性延展为基础,以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产品、旅游信息、旅游服务等各类要素主体的流动关系为根本,形成的沿特定方向关联互动的目的地组织共同体与空间连续体,具备关联性、流动性、动态性的空间组织特征。②线性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目的地时空关系交替演化的结果,具备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既包括时间维度上组织结构线性整合的过程演化,也包括空间维度上各类要素主体集聚扩散的空间优化。③后结构主义的关系思维与尺度认知为线性旅游目的地关系的建构、关系的流动、空间的生成以及尺度的转换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综合性的认知框架,而线性旅游目的地概念框架与研究体系的确立,也推动了后结构主义向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拓展与实践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旅游目的地 后结构主义 关系主义 关系空间 概念框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