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流体装置的微血管网内红细胞流动和分布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芬 胡瑞清 +2 位作者 山田崇 贺缨 小野直树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实体肿瘤血管具有扩张、扭曲、不规则分支以及分支间连接絮乱等特征.为了考察这些特征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将肿瘤血管简化为垂直相互贯通的微血管网,借助微流体实验装置,以一定浓度的红细胞悬液作为流动介质,研究红细胞在微血管网中的流... 实体肿瘤血管具有扩张、扭曲、不规则分支以及分支间连接絮乱等特征.为了考察这些特征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将肿瘤血管简化为垂直相互贯通的微血管网,借助微流体实验装置,以一定浓度的红细胞悬液作为流动介质,研究红细胞在微血管网中的流动和分布特性.具体实验方案如下:首先,采用软刻蚀技术,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上加工出微血管网;然后,采用微注射泵控制微血管网入口处的红细胞悬液流量,使用倒置显微镜和高速摄影系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最后,通过Matlab软件包Piv-lab及高速摄影配套软件对获得的视频图像进行处理,提取红细胞在微血管网中的流动和分布数据.数据处理结果显示,红细胞在微血管网中的流动和分布特性受悬液内的红细胞压积(hematocit,Hct)的影响.红细胞随悬液Hct的不同呈现2种运动轨迹:一种为仅沿着轴向微管道流动;另一种是从轴向微管道流入并穿过径向微管道,再进入另一侧的轴向微管道.另外,入口流量相同时,红细胞在微血管网中的流动速度随Hct变化呈现不同,Hct为3%和5%的红细胞速度要明显高于Hct为1%的红细胞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 微流体装置 红细胞悬液 流动特征 红细胞分布
下载PDF
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不同比例输注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永珍 胡子成 植贺锡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研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不同比例输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6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根据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不同输注比例划分为A组(22例)、B组(26例)、C组(17例)。A组... 目的:研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不同比例输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6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根据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不同输注比例划分为A组(22例)、B组(26例)、C组(17例)。A组选用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低比例(2.5∶1)输注,B组选用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等比例(1∶1)输注,C组选用用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高比例(1∶1.5)输注。比较三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输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输血前,三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A、C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输血前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输血前延长(P<0.05);B组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输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应选择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血浆为1∶1比例输注方式,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血液低凝现象,预防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大出血 输血 红细胞悬液 病毒灭活血浆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广州地区医院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滕青 夏文杰 +2 位作者 付涌水 李晓帆 黎美娜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对广州地区医院采用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抽样调查广州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5—2008年期间用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去除白细胞与非去除白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 目的:对广州地区医院采用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抽样调查广州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5—2008年期间用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去除白细胞与非去除白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红细胞悬液的用量×100%)。结果:三家医院输全血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在0.08%至0.48%之间,去除白细胞后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与非去除白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广州地区医院采用红细胞悬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各个医院有差异,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明显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大量输血或反复输血的病人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去白细胞 红细胞悬液
下载PDF
两种红细胞制品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姣杰 李建斌 单泓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5-556,共2页
目的观察2种红细胞制品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郑州某3家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60名,随机分为A、B组,A组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B组输注洗涤红细胞,观察2组... 目的观察2种红细胞制品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郑州某3家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60名,随机分为A、B组,A组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B组输注洗涤红细胞,观察2组患者输血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A组30名患者,有效16例,部分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B组30名患者,有效15例,部分有效8,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不良反应相似,发生率均较低,2组均未出现明确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疗效确切,而且不会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 去白悬浮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下载PDF
滤除白细胞对保存期内红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冯倩 罗圆圆 +5 位作者 陈麟凤 潘继春 桂萍 付丽辉 庄远 汪德清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387-390,395,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健康献血员捐献的血液制备成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白细胞滤除组,使用BC.L400型去白细胞滤器(成都双流公司)]和对照组,常规保存。分别在第0、7、14、21、28、35天进行红细胞的血...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健康献血员捐献的血液制备成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白细胞滤除组,使用BC.L400型去白细胞滤器(成都双流公司)]和对照组,常规保存。分别在第0、7、14、21、28、35天进行红细胞的血常规、Na+、K+、乳酸(LD)、葡萄糖(Glu)、血气、血流变、Na+-K+-ATP酶、游离血红蛋白(FHb)等指标检测。结果红细胞悬液滤过后其中的白细胞显著减少(P<0.01);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红细胞的血常规、Na+、K+、LD、Glu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Hb含量明显增加,且在保存28d时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保存0~14d时两组红细胞内Na+-K+-ATP酶逐渐减少,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气指标中保存液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保存第35天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P50)等检测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值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21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种国产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可能对维持体外保存红细胞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滤除 悬浮红细胞 血流变 血气分析
下载PDF
保存前白细胞滤除对红细胞悬液质量和保存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鑫 于洋 +5 位作者 马春娅 关晓珍 冯倩 张晓娟 付丽辉 汪德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8期1951-1954,共4页
为研究保存前白细胞滤除对于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影响,用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血袋(规格200mL)采集健康无偿献血者全血30袋,采集后6h内进行白细胞滤除。通过离心将全血制备为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4℃保存。收集过滤前后全血血样,分别检测过... 为研究保存前白细胞滤除对于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影响,用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血袋(规格200mL)采集健康无偿献血者全血30袋,采集后6h内进行白细胞滤除。通过离心将全血制备为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4℃保存。收集过滤前后全血血样,分别检测过滤前后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游离血红蛋白(FHb),乳酸脱氢酶(LDH),K+,及全血容积变化。计算红细胞回收率和白细胞去除率。取10袋在4℃保存35d后,检测FHb,LDH及K+,并与相同环境保存35d后的未去白红细胞悬液进行比较。结果在保存前进行去白细胞滤除的红细胞悬液其白细胞残留量为(0.72±0.46)×106个/U,白细胞去除率为(97.59±1.47)%,红细胞回收率(87.74±2.42)%。过滤前后全血的血样FHb指标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滤后LDH明显低于滤前(P<0.01)。滤后K+则高于滤前(P<0.01)。保存35d后,去白红细胞悬液K+与未去白组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去白组FHb略高于未去白组(P<0.05),去白组LDH明显低于未去白组(P<0.01)。说明保存前白细胞滤除过程可能会对红细胞造成轻微损伤。但是,保存前白细胞滤除更有利于红细胞悬液的保存和输注安全,更适合临床尤其是白血病患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滤除 红细胞悬液保存 红细胞悬液质量
下载PDF
钴^(60)辐照对存储红细胞体内清除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胡雪 陈里里 +3 位作者 余泽波 李青 詹廷西 张国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评估钴60辐照对MAP保存液中红细胞体内清除相关指标造成的影响,寻找辐照促进红细胞在体内清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分3组:对照组不予辐照,即刻辐照组在采集后立刻辐照,14 d辐照组在保存14 d后进行辐照。在储存... 目的评估钴60辐照对MAP保存液中红细胞体内清除相关指标造成的影响,寻找辐照促进红细胞在体内清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分3组:对照组不予辐照,即刻辐照组在采集后立刻辐照,14 d辐照组在保存14 d后进行辐照。在储存期的d1、7、14、21、28、35检测3组红细胞平均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刚性指数及丝氨酸磷脂(PS)。结果辐照后短时间内3组间MCV无差异,d14日起即刻辐照组与其它2组出现差异,且差异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大。14 d辐照组在辐照前MCV升高缓慢,辐照后升高加速,但至d35时仍低于即刻辐照组。这种变化规律同样可以见于红细胞刚性指数。PS呈缓慢升高,存储至d28天3组才开始出现明显差异,即刻辐照组PS阳性率最高,对照组最低。结论钴60辐照可能通过影响平均细胞体积及红细胞变形性,促进红细胞体内清除,降低红细胞活力。辐照可促进丝氨酸磷脂缓慢外化,但在血液存储有效期内应该不是引起红细胞清除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 白细胞滤除红细胞悬液 丝氨酸磷脂 平均细胞体积 红细胞刚性指数
下载PDF
噻唑橙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病毒及细菌灭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玲玲 朱家明 +2 位作者 王卓妍 宋美兰 任芙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噻唑橙(TO)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病毒及细菌灭活效果。方法以伪狂犬病毒(PRV)和辛德毕斯(Sindbis)病毒为指示病毒,分别加入红细胞比积为20%的红细胞悬液中,TO孵育1 h后做476 nm光照射处理;研究病毒灭活动力学特征;做TO浓度(C)、... 目的探讨噻唑橙(TO)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病毒及细菌灭活效果。方法以伪狂犬病毒(PRV)和辛德毕斯(Sindbis)病毒为指示病毒,分别加入红细胞比积为20%的红细胞悬液中,TO孵育1 h后做476 nm光照射处理;研究病毒灭活动力学特征;做TO浓度(C)、光照强度(I)、光照时间(T)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灭活条件;最优条件下检测裸照、密闭血袋中、密闭血袋充氧后的病毒灭活效果;最优条件下检测血液污染常见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灭活效果。结果病毒灭活动力学研究显示:在60μmol/LTO、1.06E-01 w·m-2·nm-1光强条件下,照射5 min可将大部分PRV和Sindbis病毒灭活,20 min灭活作用达峰值,分别为5.88和5.12 LogTCID50;正交试验显示:裸照时PRV及Sindbis病毒灭活最优条件均为I=1.33E-01 w·m-2·nm-1,T=20 min,C=80μmol/L;在此条件下,可灭活红细胞中PRV≥6.13LogTCID50(裸照,n=4)、(4.75±0.62)LogTCID50(密闭血袋,n=4)、(6.06±0.16)LogTCID50(密闭血袋充氧,n=4);可灭活红细胞中Sindbis病毒(5.41±0.12)LogTCID50(裸照,n=4)、(3.72±0.77)LogTCID50(密闭血袋,n=4)、(5.76±0.25)LogTCID50(密闭血袋充氧,n=4)。在此条件下细菌灭活效果: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5.91±0.13)Log10、金黄色葡萄球菌>6.8Log10、表皮葡萄球菌>6.0 Log10。结论 TO光化学法可有效灭活红细胞中病毒,有氧情况下(裸照或充氧)病毒灭活效果好于密闭无氧。TO光化学法可有效灭活红细胞中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橙 光化学法 红细胞 病毒灭活 细菌灭活 伪狂犬病毒 辛德毕斯病毒
下载PDF
SAGS红细胞悬液的血液流变学实验研究与SAGM红细胞悬液的比较
9
作者 何若书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1992年第2期49-52,共4页
SAGS和SAGM红细胞悬液是中国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杨氏提供3名健康供血者的血液标本按常法制备后,贮存于4℃冰箱内,分O天、14天、21天和35天保存期,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井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1)SAG... SAGS和SAGM红细胞悬液是中国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杨氏提供3名健康供血者的血液标本按常法制备后,贮存于4℃冰箱内,分O天、14天、21天和35天保存期,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井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1)SAGS红细胞悬液保存14天、21天时的血流变学检测结果与O天相比,全血粘度的高切变、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率与O天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35天时的全血粘度高切变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率与O天相比则有显著差异(P<0.05),明显高于(或低于)O天。(2)SAGS和SAGM两种红细胞悬液在各保存期的血流变学检测结果,各项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SAGM红细胞悬液是国际惟荐的保存液。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AGS红细胞悬液确具有良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S红细胞悬液 SAGM红细胞悬液
下载PDF
改进血型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0
作者 彭晓云 王焰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8期896-898,共3页
改进血型定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试制血型诊断抗体和诊断红细胞悬液,满足中学生血型实验试剂需求。自正常A、B型血样分离血清或红细胞,玻片法定性倍比稀释定量检测抗A、抗B,滤菌后冷藏;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离心沉淀,冷藏。用自制诊断抗... 改进血型定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试制血型诊断抗体和诊断红细胞悬液,满足中学生血型实验试剂需求。自正常A、B型血样分离血清或红细胞,玻片法定性倍比稀释定量检测抗A、抗B,滤菌后冷藏;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离心沉淀,冷藏。用自制诊断抗体和诊断红细胞悬液与标准试剂对比检测样本60例。自制诊断抗体与诊断红细胞悬液的诊断结果与标准试剂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自制诊断抗体与诊断红细胞悬液基本达到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的标准,大大降低学校用血型试剂成本,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抗体 诊断 诊断红细胞悬液 效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