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汉语变读别义中去声和浊辅音的标记功能
1
作者 谢维维 《语言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传统研究对变读别义现象的分类既有句法层面的,又有语义层面的。同一种语音形式在标记对立且纷繁的语法意义时往往难以解释。着眼于句法-语义界面,去声的标记功能可归结为:呈现隐含论元、指派新论元、强调原有论元、凸显新论元,以上四... 传统研究对变读别义现象的分类既有句法层面的,又有语义层面的。同一种语音形式在标记对立且纷繁的语法意义时往往难以解释。着眼于句法-语义界面,去声的标记功能可归结为:呈现隐含论元、指派新论元、强调原有论元、凸显新论元,以上四者皆在于凸显某一论元,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与去声不同,浊辅音的标记功能则在于消减论元。上古汉语异读材料中,去声和浊辅音无论是在分布上还是在功能上均呈“不完全互补”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声 浊辅音 变读别义 标记功能
原文传递
对“去声”、“于/於”的再认识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月婷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83,共10页
以"及物"系列变读为切入点,考察其"变读形式"所处的句法结构跟相平行的用"于/於"作标记的句法结构的异同,据此得出:"去声"的功能是把非必有论元提升至必有论元的常规位置,"于/於"则... 以"及物"系列变读为切入点,考察其"变读形式"所处的句法结构跟相平行的用"于/於"作标记的句法结构的异同,据此得出:"去声"的功能是把非必有论元提升至必有论元的常规位置,"于/於"则仅用于标记非必有论元,并不具备提升作用,当然以上是就域内而言。伴随着变读的衰落,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宾语语义角色的不断扩大、"于/於"在两汉前后的大量消失、"V+受事+与事"双宾结构的形成等。除此之外,亦可见"动词+于/於+必有论元"以表完成体的现象,它跟"于/於"是非必有论元的标记并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声 于/於 升格 完成体 双宾结构
原文传递
西部粤语的调值分韵 被引量:13
3
作者 侯兴泉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0-317,共8页
西部粤语普遍存在调值分韵现象,该地区的调值分韵主要集中在遇、蟹、止或流摄三四等韵的去声韵中,规律是去声韵的韵腹元音变高乃至复化。文章认为这种变化是由早期西部粤语去声中的升调特征导致的。升调容易导致GVG、GV和(G)VC结构中的... 西部粤语普遍存在调值分韵现象,该地区的调值分韵主要集中在遇、蟹、止或流摄三四等韵的去声韵中,规律是去声韵的韵腹元音变高乃至复化。文章认为这种变化是由早期西部粤语去声中的升调特征导致的。升调容易导致GVG、GV和(G)VC结构中的韵母主元音升高有发音生理上的依据。与前人用低调解释西部粤语横县话止、遇摄去声韵中的复化现象不同,文章主张用升调影响进行解释。这种解释还可以为其他汉语方言中的元音高顶出位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元音高顶出位中的前裂化现象有时候是由声调的调值来驱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粤语 调值分韵 去声 元音高化 元音裂化
下载PDF
对韩汉语声调教学的一种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少英 牛振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21-124,共4页
声调教学是对韩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习者来说,汉字声调的辨识和记忆是一大难题。笔者尝试利用韩国汉字音中次浊入声字与普通话去声字的对应关系,帮助学习者进行去声字的识记,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声调 识记 次浊入声字 去声
下载PDF
“秦陇去声为入”实证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张尚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58,共3页
陆法言《切韵序》说"秦陇去声为入",表明当时秦陇方言不同于正音,更主要的,我们想弄清楚:陆法言是依据什么来得出这个结论的。本文认为,陆法言等人依据金陵洛下正音来评说方言,关中的秦音并非标准音。
关键词 古方言 金陵、洛下正音 秦音 去声为入
原文传递
元刊杂剧说白语言即是清入作上、次入作去 被引量:2
6
作者 黎新第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在元刊杂剧说白语言中,清入声字与次浊入声字的表现,分别同上声字和去声字趋于一致。由此可见,这些清入声字与次浊入声字也应当是分别读作上声和去声。
关键词 元刊杂剧 说白语言 清入作上 次入作去
下载PDF
古莱州方言“去分阴阳”——基于对共时材料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克敏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4,共7页
莱州方言的去声曾分化为阴去和阳去两个调类。依据内部证据,推断出"去分阴阳"的形成时间应早于阳去与阳平合流,也早于"次浊入归去"。
关键词 胶辽官话 去分阴阳 轻声前调 相关系数
原文传递
试论宋金时期北方话入近去声 被引量:4
8
作者 朱蕾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3,共6页
本文在具体分析诗词用韵和宋人笔记中相关记载两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入声在宋金时期北方话中仍作为一个独立的调类存在,还未分化,可能保留喉塞韵尾,听感上和去声很接近,正处在入声消变过程中的"入近去声"阶段。
关键词 宋金时期 阴入通押 入近去声
下载PDF
河北高邑方言的异调分韵 被引量:3
9
作者 武松静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2,共5页
提要河北高邑方言除果、遇、假以外的十三个韵摄均出现异调分韵现象,去声■51、阳平■54与阴平■31、上声■55、入声■23在韵母上有明显差异,涉及主要元音的高低、鼻尾鼻化的有无和韵尾长短。本文描写了高邑方言的异调分韵现象,并从异... 提要河北高邑方言除果、遇、假以外的十三个韵摄均出现异调分韵现象,去声■51、阳平■54与阴平■31、上声■55、入声■23在韵母上有明显差异,涉及主要元音的高低、鼻尾鼻化的有无和韵尾长短。本文描写了高邑方言的异调分韵现象,并从异调分韵的角度分析高邑方言阳平和上声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高邑方言 冀鲁官话 异调分韵 去声■51 阳平■54
原文传递
《音韵日月灯》的入作去声现象——兼与“入声归去”、“入近去声”、“入似二声”论商榷
10
作者 辛彩凤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6,共5页
从《音韵日月灯》的入声读为去声现象看,"入作去声"并非自然音变,而是对读书音处理方式的指称,意即"入声在读书音中读作去声"。自然音变应称为"入声归去"。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具有浓厚的读... 从《音韵日月灯》的入声读为去声现象看,"入作去声"并非自然音变,而是对读书音处理方式的指称,意即"入声在读书音中读作去声"。自然音变应称为"入声归去"。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具有浓厚的读书音色彩;共同语、读书音入声演变与方言所循路径不同。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入声字的演变轨迹是,北方各方言有清入主要变平、上、去三种类型,共同语则保留入声调类,部分变读舒声者主要变读为去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日月灯》 入作去声 入声归去 入近去声 入似二声 共同语 读书音
原文传递
《论语》“可逝”解——从因声求义到因声析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洪波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1,共3页
文章利用近年来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成果来解读《论语.雍也》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一句中的"逝",认为当依俞樾训为"摧折",并进一步论证"逝"的"摧折"义乃是禅母入声"折"... 文章利用近年来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成果来解读《论语.雍也》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一句中的"逝",认为当依俞樾训为"摧折",并进一步论证"逝"的"摧折"义乃是禅母入声"折"的及物化用法在该语境中的意义。文章提出,从"因声求义"到"因声析义"是训诂学的当代转向,"因声析义"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训诂学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逝 去声别义 及物化 因声求义
原文传递
延安方言上声的分化和“清上归去”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建华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6-364,共9页
文章讨论延安方言上声的分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延安方言上声和去声的合并,认为延安方言上声复杂的分化类型由两个因素致使:一是古上声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发生的分化,二是声调之间的合并。
关键词 延安方言 晋语 中原官话 上声分化 清上归去 合并 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