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测量曲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唐娟 王小龙 +1 位作者 廖兴富 欧阳鹏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8期69-71,共3页
目的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三个年龄段及三种体型患者曲骨穴(CV2)针刺危险深度,并分析各自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检查的不同年龄段患者35例,根据罗氏指数再将各年龄组分为瘦长型、适中... 目的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三个年龄段及三种体型患者曲骨穴(CV2)针刺危险深度,并分析各自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检查的不同年龄段患者35例,根据罗氏指数再将各年龄组分为瘦长型、适中型与肥胖型,取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危险深度。结果在不同年龄组的针刺深度比较中,其针刺深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5岁组与45~60岁组相比较,P=0.112,18~〈45岁组与〉60岁组相比较,P=0.077,45~60岁组与〉60岁组相比较,P=0.496。在不同体型组的针刺深度比较中,其针刺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瘦长型与适中型相比较,P=0.79,瘦长型与肥胖型相比较,P=0.55,适中型与肥胖型相比较,P=0.509。但在所有患者中,曲骨穴的针刺深度变化,与年龄变化及罗氏指数的变化均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罗氏指数的升高,曲骨穴的针刺深度会随之增加,而曲骨穴与年龄和罗氏指数的回归方程为Y=0.2×年龄+23.80×罗氏指数-7.173。结论曲骨穴(CV2)的危险深度与罗氏指数存在正相关,曲骨穴(CV2)的危险深度随着罗氏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曲骨穴 针刺危险深度 针灸
下载PDF
电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对患者雌雄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入文 胡慧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9-602,607,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中极、曲骨穴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口服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0.2 m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6周。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中极、曲骨穴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口服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0.2 m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雌二醇(E_2)水平及雌雄激素比(E_2/T)的变化,采用国际标准进行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阴茎勃起功能评分(IIEF5),并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电针组治疗前后血清T、E_2、E_2/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组治疗前后E_2/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T、E_2、E_2/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组IP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药物组IP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IPSS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电针组治疗后症状严重者明显减少,整体情况优于药物组(P<0.05)。两组IIEF5评分、PSA值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0.7%(17/28),明显优于药物组的30.8%(8/26,P<0.05)。结论:电针中极、曲骨穴能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口服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对患者血清T、E_2水平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电针 中极 曲骨 激素水平
原文传递
CT下“曲骨穴针刺至前列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宝赢 汤翰 +3 位作者 孟玉莲 任华 付建华 陆永辉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4期58-61,共4页
目的:评价CT下“曲骨穴针刺至前列腺”技术在临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0例,治疗前CT下测量曲骨穴针刺至前列腺的深度和角度;治疗时参考CT下测量的针刺深度和角度,针刺曲骨穴,使针尖沿耻骨后缘和... 目的:评价CT下“曲骨穴针刺至前列腺”技术在临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0例,治疗前CT下测量曲骨穴针刺至前列腺的深度和角度;治疗时参考CT下测量的针刺深度和角度,针刺曲骨穴,使针尖沿耻骨后缘和膀胱间缝隙,触及前列腺包膜;治疗后CT下测量毫针实际针刺深度和角度,以及针刺后毫针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和角度。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CT下测量的针刺深度和角度,以及患者针刺安全性评价、针刺不适感视觉模拟评分、针刺承受性评分,评价临床治疗的安全可行性。结果:治疗前、治疗后CT下测量针刺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CT下测量针刺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毫针偏离正中矢状面平均距离5.16 mm,偏离平均角度4.80°。结论:CT下“曲骨穴针刺至前列腺”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治疗前后针刺角度的差异,对治疗安全性无影响,原因在于针刺治疗时为了避免损伤膀胱,须结合解剖位置,不断调整针刺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曲骨穴 针刺深度 针刺角度 安全性 可行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