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from Quanzhou Bay, China 被引量:74
1
作者 YU Ruilian YUAN Xing +2 位作者 ZHAO Yuanhui HU Gongren TU Xiangl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64-669,共6页
The concentrations of eight heavy metals (Cu, Zn, Pb, Cd, Cr, Ni, Hg, and As) in the intertidal surface sediments from Quanzhou Bay were determined to evaluate their level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due to urbanizati... The concentrations of eight heavy metals (Cu, Zn, Pb, Cd, Cr, Ni, Hg, and As) in the intertidal surface sediments from Quanzhou Bay were determined to evaluate their level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due to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Quanzhou region, southeast China. The ranges of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in the sediments are as follows: 24.8-119.7 mg/kg for Cu, 105.5-241.9 mg/kg for Zn, 34.3-100. 9 mg/kg for Pb, 0.28-0. 89 mg/kg for Cd, 51.1-121.7 mg/kg for Cr, 16.1-45.7 mg/kg for Ni, 0.17-0.74 mg/kg for Hg, and 17.7-30.2 mg/kg for As. The overal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above metals exceed the primary standard criteria but meet the secondary standard criteria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of Marine Sediment Quality. Several contents of Cu and Hg exceed the secondary standard criteria at some stations. The results of geoaccumulation index (Igeo) show that Cd causes strong pollution in most of the study area.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most of these heavy metals, indicating they have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sources. Some locations present severe pollution by heavy metals depending on the sources, of which sewage outlets, aquatic breeding, and commercial port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ontaminants to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intertidal sediment CONTAMINATION geoaccumulation index quanzhou bay
下载PDF
泉州湾围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9
2
作者 陈彬 王金坑 +4 位作者 张玉生 唐森铭 林景宏 郑凤武 张继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2-198,共7页
采用现场调查资料与历史资料对比的方法,从海岸和海底地貌、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等几方面分析了近几十年来福建泉州湾围海工程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围海工程促进了海滩的淤浅,减小了内湾的纳潮量和环境容量,使得泉州湾... 采用现场调查资料与历史资料对比的方法,从海岸和海底地貌、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等几方面分析了近几十年来福建泉州湾围海工程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围海工程促进了海滩的淤浅,减小了内湾的纳潮量和环境容量,使得泉州湾内湾水质恶化;其最终后果为围海工程附近海区生物种类多样性普遍降低,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围海工程效应 海底地貌 环境质量 泉州湾
下载PDF
福建省泉州湾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元素的沉降特征 被引量:30
3
作者 吴辰熙 祁士华 +1 位作者 方敏 苏秋克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7-30,共4页
2004年7月—2005年7月分季度对泉州湾大气降尘样品进行采集.利用ICP-AES对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ICP-MS对样品中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年沉降通量的计算及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区的对比发现,泉州地... 2004年7月—2005年7月分季度对泉州湾大气降尘样品进行采集.利用ICP-AES对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ICP-MS对样品中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年沉降通量的计算及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区的对比发现,泉州地区大气降尘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但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空气质量相对较好.Pb同位素研究表明,人们的生产活动可能是大气沉降中Pb污染的主要来源.富集因子的计算表明,Cd,Pb,Zn,Cr,Cu和Ni明显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化石燃料的燃烧、污染土壤风化过程等可能是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降尘 重金属 PB同位素
下载PDF
泉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31
4
作者 袁建军 谢嘉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4-18,共5页
在 2 0 0 1年 1~ 1 2月期间 ,对泉州湾近岸海域水质进行了 3期的监测 ,对样品的水温及pH值、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总汞、铜、铅、镉、石油类等 1 4项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并对该湾水质现状... 在 2 0 0 1年 1~ 1 2月期间 ,对泉州湾近岸海域水质进行了 3期的监测 ,对样品的水温及pH值、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总汞、铜、铅、镉、石油类等 1 4项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并对该湾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其结果表明 :无机氮含量测值 1 0 0 %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值 ,活性磷酸盐含量基本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 (超标率为 33% ) ,其他指标测值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 ,营养指数E值为 2 3( >1 ) ,属富营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水质调查 泉州湾 营养指数 水温 盐度 溶解度
下载PDF
泉州湾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伟 祁士华 +2 位作者 龚香宜 吕春玲 苏秋克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8,共5页
参照美国EPA8000系列方法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将泉州湾表层沉积物分为上(0~2cm)、下(2~10cm)2层,分析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特征。结果表明,OCP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内湾、秀涂-石湖-线和外湾,吸附性强... 参照美国EPA8000系列方法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将泉州湾表层沉积物分为上(0~2cm)、下(2~10cm)2层,分析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特征。结果表明,OCP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内湾、秀涂-石湖-线和外湾,吸附性强的硫丹硫酸盐、七氯环氧化合物倾向于在上层富集.残留有机氯农药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厌氧环境下,上层降解程度大于下层.西南偏南向潮流造成来自江河的污染物长期滞留,降低了内湾自净化能力.对照Ingersoll风险评估标准,认为泉州湾上、下层沉积物中有机残留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性,会对该海域深水养殖和底栖食泥生物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 DDTS HCHS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泉州湾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云海 陈坚 +2 位作者 黄财宾 王爱军 李东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1-938,共8页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泉州湾4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Cr、Ni、Cu、Zn、As、Cd和Pb等元素的含量,其平均值分别为47.66、52.2、30.86、111.6、5.29、0.399和50.3μg/g.表层沉积物中各元素分布特征显示Cd、Pb、Zn和As元素主要来源...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泉州湾4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Cr、Ni、Cu、Zn、As、Cd和Pb等元素的含量,其平均值分别为47.66、52.2、30.86、111.6、5.29、0.399和50.3μg/g.表层沉积物中各元素分布特征显示Cd、Pb、Zn和As元素主要来源于晋江径流;Cr元素主要来源于海湾周边输入;Ni和Cu元素既有晋江河流输入也有海湾周边输入.多元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Cd元素为强污染强潜在生态风险外,其他元素污染指数在中度污染左右,潜在生态风险轻微;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综合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在中等以上,主要的污染和生态风险重金属是Ni和Cd;高污染区域与高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区域一致,位于晋江与洛阳江入海口交汇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仍然严重,应继续加强控制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环境评价 污染
原文传递
泉州湾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25
7
作者 于瑞莲 胡恭任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9-423,共5页
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分析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Mn主要以弱酸溶态存在,Pb,Cu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而Fe,V,Cr主要以残渣态为主,重金属的迁移性顺序为Mn>Pb>Cu>Co>Zn>Ni>Cr>V... 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分析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Mn主要以弱酸溶态存在,Pb,Cu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而Fe,V,Cr主要以残渣态为主,重金属的迁移性顺序为Mn>Pb>Cu>Co>Zn>Ni>Cr>V>Fe.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u,Ni生态危害程度较高,Zn,Pb生态危害程度较低;Cu,Zn,Ni,Cr,Pb 5种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赋存形态 潜在生态风险 沉积物 泉州湾
下载PDF
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C、N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1 位作者 李东义 卓志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61-2368,共8页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介于9.2~18.5 μm之间;水头光滩湿地沉积物TIC含量约为0.137%,高于附近互花米草湿地的含量(0.014%~0.038%),TIC主要集中在粗颗粒部分.沉积物TOC、TN含量分别介于0.939%~2.057%和0.163%~0.260%之间,互花米草对C、N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红树林对C、N的富集能力很弱;周边的排污活动使水头地区的TOC含量明显高于洛阳江河口地区.沉积物TOC、TN含量与中值粒径之间的相关性很弱,TOC与TN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花米草湿地TN含量与C/N、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湿地的TOC与C/N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初步说明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的TOC主要来源于周边污染物的排放及植被自身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湿地 沉积物 总有机碳(TOC) 总无机碳(TIC) 总氮(TN) 泉州湾
下载PDF
泉州湾海域鱼类多样性及营养级变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杜建国 陈彬 +4 位作者 卢振彬 宋普庆 许章程 俞炜炜 宋希坤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0-427,共8页
利用2008年5月和10月在泉州湾进行的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两次拖网调查共鉴定鱼类54种,隶属于2纲13目32科。其中中上层鱼类12种,近底层鱼类19种,底层鱼类23种;暖水性鱼类40种,暖... 利用2008年5月和10月在泉州湾进行的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两次拖网调查共鉴定鱼类54种,隶属于2纲13目32科。其中中上层鱼类12种,近底层鱼类19种,底层鱼类23种;暖水性鱼类40种,暖温性鱼类14种,未发现冷温性和冷水性种类;杂食性鱼类4种,低级肉食性鱼类37种,中级肉食性鱼类8种,高级肉食性鱼类5种。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是5月份最主要的优势种,凤鲚(Coiliamyst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10月份最主要的优势种。与1985年的调查资料相比,泉州湾鱼类组成和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样性指数由3.05下降到2.32,均匀度指数由0.76下降到0.58,营养级指数由2.79下降到2.54。泉州湾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群落结构 优势种 营养级指数
原文传递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4
10
作者 卓异 蔡立哲 +3 位作者 郭涛 傅素晶 陈昕韡 吴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4-1252,共9页
为了比较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沙滩、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3种生境(3个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取样。在3种生境共获得85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20种,节肢... 为了比较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沙滩、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3种生境(3个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取样。在3种生境共获得85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21种,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纽虫动物、星虫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春季和冬季泉州湾蟳埔潮间带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夏季和秋季互花米草滩与牡蛎石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而与沙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其次是牡蛎石泥滩,而互花米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不明显。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潮层降低而增加。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不同生境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的物种数较少,栖息密度较低,但优势种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个体较大,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的优势种为加州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个体相对弧边招潮蟹小。不同季节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元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物种数少,但个体分布比较均匀,而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物种数较多,个体分布较不均匀。以上结果表明,潮汐、沉积物粒径和生境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潮汐导致潮间带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时空分布 潮间带 泉州湾
下载PDF
福建省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18
11
作者 龚香宜 祁士华 +3 位作者 吕春玲 苏秋克 吴辰熙 张菲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28,34,共3页
于2004年7月在泉州湾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8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基本呈现出由河流入海口向湾内及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据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泉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都较小。
关键词 泉州湾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下载PDF
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国勇 许文宝 刘杰斌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8-233,共6页
本文根据 1 988~ 1 999年进行 4次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调查资料 ,研究了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概况 ,首次报道了该区鸟类 1 3目 3 0科 1 0 8种 ,指出泉州湾河口地区鸟类栖息地面临的威胁因素 。
关键词 泉州湾 河口湿地 鸟类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 气候条件
下载PDF
福建泉州湾贝类养殖容量评估 被引量:15
13
作者 卢振彬 杜琦 +3 位作者 许翠娅 钱小明 方明杰 蔡清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9,共8页
通过对泉州湾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及扣除... 通过对泉州湾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及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来估算贝类养殖容量。还采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品种的适养面积。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43 171t、220 991×104个,46 388 t、237 464×104个,44 049t、225 490×104个。贝类适养总面积为2 878hm2,其中牡蛎Ostrea1 349hm2,缢蛏Sinoncvacula con-stricta1 268 h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117hm2,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144hm2。1999年实际养殖面积2 615 hm2,尚有263 hm2可扩大养殖面积。还讨论了模型的实用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量 养殖容量 适养面积 贝类 泉州湾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蔡龙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31,共7页
通过测定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并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对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发现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状况可分为4类:无污染(Igeo<0)的元素为Co(Igeo=-0.67);轻-中度污染(0<Igeo<... 通过测定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并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对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发现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状况可分为4类:无污染(Igeo<0)的元素为Co(Igeo=-0.67);轻-中度污染(0<Igeo<1)的元素为Cr(Igeo=0.65)、As(Igeo=0.52)、Zn(Igeo=0.75)、Pb(Igeo=0.11);中度污染(1<Igeo<2)的元素为Cu(Igeo=1.58)、Ni(Igeo=1.32)、Mn(Igeo=1.08);极严重污染(Igeo>5)的元素为Cd(Igeo=8.70).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进一步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2.884%、31.676%、21.988%.这表明重金属污染主要有3个来源:即工业点源排污;矿物开采及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的非点源污染;岩石的自然风化侵蚀过程和有机质降解产生的内源释放.同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9个站位根据其在重金属污染程度上的差异,可分为3个大类:2~7号站位为第1类;1号站位为第2类;8、9号站位为第3类.这反映了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空间分布特点即重金属污染物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同时也支持了晋江和洛阳江的工业点源排污、矿物开采和化肥农药残留的非点源污染是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污染源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主成分分析(PCA) 地质累积指数Igeo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来源 泉州湾
下载PDF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朝新 刘焱光 +3 位作者 刘振夏 胡泽建 边淑华 刁少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4,共9页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趋势分析 泉州湾 泥沙运移 冲淤变化
下载PDF
泉州湾沉积物柱状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龚香宜 祁士华 +3 位作者 吕春玲 苏秋克 王伟 李敏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用GC-ECD内标法测定了泉州湾沉积物柱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通过研究有机氯农药在沉积物柱样中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氯农药在泉州湾的污染历史。该柱样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0.00~5.61)×10^-9、(1.18~50.65)&... 用GC-ECD内标法测定了泉州湾沉积物柱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通过研究有机氯农药在沉积物柱样中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氯农药在泉州湾的污染历史。该柱样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0.00~5.61)×10^-9、(1.18~50.65)×10^-9。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物未受到HCHs的明显污染,但已受到DDTs的轻微污染。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变化基本反映了它在我国及福建的生产使用历史。在近年泉州湾仍有新的DDT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沉积物柱样 有机氯农药 污染历史
下载PDF
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被引量:18
17
作者 叶翔 王爱军 +1 位作者 马牧 方建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0,共7页
由于滨海湿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环境,人们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滨海湿地的丧失与生态退化。滨海湿地位于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总结泉州湾滨海湿地水动力、地貌、生态、环境质量... 由于滨海湿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环境,人们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滨海湿地的丧失与生态退化。滨海湿地位于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总结泉州湾滨海湿地水动力、地貌、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分析围填海、养殖、污染物排放及人工生态工程等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泉州湾滨海湿地面积减小,输水及输沙的路径和方式发生变化,湿地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减少。为了实现泉州湾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对策:(1)加强围海造地的科学管理,提倡新的围海造地方式;(2)开展海岸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特色湿地公园;(3)挖掘海洋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本研究揭示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为开展滨海湿地研究、整治与修复,为制定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人类活动 围海造地 海岸整治 泉州湾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泉州湾红树林湿地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路春燕 高弋斌 +3 位作者 陈远丽 贾明明 傅玮韦华 熊怡林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明确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对于保护和管理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与不同季相红树林、滩涂和米草光谱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Landsat TM/OLI RS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得到1... 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明确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对于保护和管理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与不同季相红树林、滩涂和米草光谱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Landsat TM/OLI RS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得到1990、1997、2005、2010和2017年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空间分布数据,并结合动态度、空间叠置分析、质心迁移等方法分析红树林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7年,红树林面积整体呈大幅度增加,仅在1997—2005年间呈现小面积减少,其中在2010—2017年间面积增加最为剧烈,动态度为32.78%。相对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米草和滩涂与红树林的面积转化最大,其中1997—2005年共有4.70 hm2红树林转出为米草和滩涂,而2010—2017年间共有178.60 hm2滩涂和米草转入为红树林。1990—2017年,红树林与米草质心均向海迁移,且彼此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红树林面积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变化、外来植被入侵和养殖业发展对红树林的存在与繁衍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而人工造林工程与入侵植被治理对其具有积极作用,且作用大于前者。继续实施和深入研究红树林人工造林工程、米草治理方法和建立健全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是保护和管理红树林湿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面向对象分类 质心迁移 泉州湾 遥感
下载PDF
泉州湾海水及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及化学组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庄婉娥 姚文松 +2 位作者 汪厦霞 黄东仁 弓振斌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探讨泉州湾海水及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含量分布、化学组成及环境意义。方法于2009年3月采集泉州湾表层海水(n=12)和沉积物(n=20)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13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进行定... 目的探讨泉州湾海水及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含量分布、化学组成及环境意义。方法于2009年3月采集泉州湾表层海水(n=12)和沉积物(n=20)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13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泉州湾表层海水中13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总含量(∑PAEs)在18.77~191.51 ng/L之间,平均值为82.28 ng/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为主要成分,占∑PAEs含量的71.15%;表层沉积物中∑PAEs在171.50~1 435.61μg/kg之间,平均值为467.38μg/kg,DEHP、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为主要成分,占∑PAEs含量的99.02%。∑PAEs含量在湾内呈南岸高于北岸、内湾大于外湾、随与岸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AEs的来源和理化性质可能是控制泉州湾沉积相中PAEs的主要因素。结论泉州湾海水及沉积物中含一定量的PAEs,与其他地区比较,表层海水的PAEs含量较低,而沉积物中PAEs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泉州湾
原文传递
泉州湾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Ⅰ.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郑成兴 李荣冠 +4 位作者 江锦祥 郑风武 王建军 黄心光 林俊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94-610,共17页
20 0 1年 11月至 2 0 0 2年 8月在泉州湾浮山 (R1)、下洋 (R2 )、头 (R3)和大坠岛 (R4 )选择 4条岩相潮间带断面对底栖生物分布进行了调查 ,共采集了 6 6 87号标本。经分析鉴定共有 32 4种 ,其中有藻类 17种 ,多毛类 10 2种 ,软体动物 9... 20 0 1年 11月至 2 0 0 2年 8月在泉州湾浮山 (R1)、下洋 (R2 )、头 (R3)和大坠岛 (R4 )选择 4条岩相潮间带断面对底栖生物分布进行了调查 ,共采集了 6 6 87号标本。经分析鉴定共有 32 4种 ,其中有藻类 17种 ,多毛类 10 2种 ,软体动物 96种 ,节肢动物 6 2种 ,棘皮动物 11种 ,其他动物共有 36种。岩相断面种类的水平分布受制于潮流和海浪 ,不同断面的种数排序是浮山 (2 0 6种 ) >下洋 (197种 ) >大坠岛 (193种 ) >头 (16 6种 )。垂直分布主要受制于潮汐和海浪。各断面不同潮区的共同特征是 :中潮区的物种最多 ,在 12 9- 15 6种之间 ;低潮区居第二 ,在 87- 116种之间 ;高潮区的种类最少 ,在 9- 2 0种之间。种数的季节变化反映生物对水温的适应性 ,不同季节种数排序为夏季 (190种 ) >春季 (16 4种 ) >秋季 (15 8种 ) >冬季 (15 0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潮间带 底栖生物 种类分布 季节变化 泉州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