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in carbon dots (graphene quantum dots, carbon nanodots, and polymer dots):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erspective 被引量:137
1
作者 Shoujun Zhu Yubin Song Xiaohuan Zhao Jieren Shao Junhu Zhang Bai Y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55-381,共27页
At present, the actual mechanism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of fluorescent carbon dots (CDs) is still an open debate among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CDs, it is highly important to summarize the PL ... At present, the actual mechanism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of fluorescent carbon dots (CDs) is still an open debate among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CDs, it is highly important to summarize the PL mechanism for these kinds of carbon materials; doing so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ynthesis routes and novel application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PL mechanism of CDs. Three types of fluorescent CDs were involv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GQDs), carbon nanodots (CNDs), and polymer dots (PDs). Four reasonable PL mechanisms have been confirmed: the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or conjugated 7x-domain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carbon core; the surface stat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hybridization of the carbon backbone and the connected chemical groups; the molecule state, which is determined solely by the fluorescent molecules connected on the surface or interior of the CDs; and the crosslink- enhanced emission (CEE) effect. To give a thorough summary, the category and synthesis routes, as well as the chemical/physical properties for the CD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adv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ots graphene quantum dots carbon nanodots polymer dots 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原文传递
煤表面对氧分子物理吸附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继仁 邓存宝 +1 位作者 邓汉忠 陆卫东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1,28,共5页
应用量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煤这种非晶体物质的物理吸附机理,从微观上揭示其吸附机理和吸附过程,定量研究煤对氧分子发生物理吸附过程中吸附量和放出热量的关系,从而揭示煤炭氧化自燃初始反应的本质.从煤表面对多个氧分子吸附优化后... 应用量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煤这种非晶体物质的物理吸附机理,从微观上揭示其吸附机理和吸附过程,定量研究煤对氧分子发生物理吸附过程中吸附量和放出热量的关系,从而揭示煤炭氧化自燃初始反应的本质.从煤表面对多个氧分子吸附优化后的平衡几何构型可以看出,煤表面吸附5个以下的氧分子时,1个氧分子在煤表面含氮的侧链吸附,其余的氧分子被苯环所吸附.煤表面吸附6个氧分子以上时,苯环对氧分子的吸附减弱,被吸附的氧分子偏向侧链端,在煤表面侧链部位吸附了大量的氧分子,这也证明了在煤的氧化自燃过程中侧链首先被氧化的结论的正确性.煤表面对氧分子的吸附量与吸附能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体物质 煤表面分子 量子化学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咪唑啉缓蚀剂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的量子化学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胡松青 贾晓林 +2 位作者 胡建春 石鑫 郭爱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50,共5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考察6种十一烷基咪唑啉缓蚀剂的缓蚀性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前线轨道分布、Fukui指数、自然电荷分布以及分子中重原子对前线轨道贡献等分析缓蚀剂分子的反应活性位点。结果表明:咪唑啉类缓蚀剂分子与金属...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考察6种十一烷基咪唑啉缓蚀剂的缓蚀性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前线轨道分布、Fukui指数、自然电荷分布以及分子中重原子对前线轨道贡献等分析缓蚀剂分子的反应活性位点。结果表明:咪唑啉类缓蚀剂分子与金属界面作用时,主要是咪唑环和亲水支链上的极性基团起作用,分子的活性位点主要分布在咪唑环及亲水取代基上的N、O、S等杂原子处;缓蚀剂的缓蚀效率与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量(EHOMO)、最低空轨道能量(ELUMO)及分子负电荷总数(nTNC)都有较好的相关性;咪唑啉缓蚀剂与金属相互作用时,既能向金属原子的空轨道提供电子形成配位键,又可从金属中接受电子到缓蚀剂分子最低空轨道上形成反馈键,从而形成稳定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咪唑啉 缓蚀机制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基于量子博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贺一堂 谢富纪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5-1448,共14页
本文引入了量子博弈的分析范式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纠缠态的情形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了纠缠态后,努力的一方不必再承担对方“背叛”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典博... 本文引入了量子博弈的分析范式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纠缠态的情形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了纠缠态后,努力的一方不必再承担对方“背叛”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典博弈中的“囚徒困境”问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情境下,协同双方需要在协同开始前商榷并委托第三方确定可被观测到的、易于量化的相关绩效指标,并签订“纠缠合同”,确保协同双方均没有动机去采取非量子策略,这时采用最大努力程度的完全量子策略对协同双方来说均是最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 量子博弈 激励机制 合同理论 量子纠缠
原文传递
电化学基础(Ⅴ)——电极过程动力学及电荷传递过程 被引量:11
5
作者 贾志军 马洪运 +2 位作者 吴旭冉 廖斯达 王保国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402-409,共8页
电荷传递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电荷传递过程有助于揭示电化学反应的内在规律,实现电化学工业过程控制和电化学反应设计。本文通过回顾电极过程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数学表达式的演化过程,阐述电化学反应中电荷传递过程的科学... 电荷传递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电荷传递过程有助于揭示电化学反应的内在规律,实现电化学工业过程控制和电化学反应设计。本文通过回顾电极过程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数学表达式的演化过程,阐述电化学反应中电荷传递过程的科学背景,理解其中的科学思想,相信对于促进现代电化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电荷传递 塔菲尔公式 巴特勒-沃尔默公式 量子力学机理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类离子液体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秋辰 张光华 +2 位作者 张万斌 张雪 刘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56-2565,共10页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为母体、对氯甲基苯乙烯为季铵化试剂,合成了一种具有疏水结构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型离子液体(DEMA).通过失重实验、电化学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等研究了DEMA在1 mol/L盐酸...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为母体、对氯甲基苯乙烯为季铵化试剂,合成了一种具有疏水结构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型离子液体(DEMA).通过失重实验、电化学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等研究了DEMA在1 mol/L盐酸中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并揭示了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失重实验结果表明,DEMA在盐酸中对Q235钢具有优异的缓蚀效果,且在较高温度(60℃)下也能保持高效吸附;电化学实验结果与失重测试结果一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DEMA可明显增强Q235钢表面的疏水性;分析热力学参数可知,DEMA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为自发、放热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式,且以化学吸附为主;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证实DEMA的结构中包含大量吸附活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离子液体 吸附 量子化学 缓蚀机理
下载PDF
量子领导力构建: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10
7
作者 彭剑锋 马晓苗 甘罗娜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4-156,共13页
从牛顿思维到量子思维的转变是一场精神和认知论的革命,基于量子思维产生的量子领导力也有利于打破牛顿思维下的传统领导力范式,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新的领导力科学体系。本文通过对量子理论基本原理的概括梳理,从量子思维与牛顿思维的... 从牛顿思维到量子思维的转变是一场精神和认知论的革命,基于量子思维产生的量子领导力也有利于打破牛顿思维下的传统领导力范式,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新的领导力科学体系。本文通过对量子理论基本原理的概括梳理,从量子思维与牛顿思维的比较视角出发,分析归纳了量子思维5方面的基本内涵;以量子思维内涵为框架,从思维预设、基础条件、触发因素、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5方面概括总结出量子领导力的构建机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申出量子领导力的构建路径。研究深化拓展了量子领导力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思维创新的角度为量子领导力的构建应用提供了思路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领导力 量子思维 构建机理 牛顿思维
原文传递
量子化学在缓蚀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会华 张静 杜敏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6-39,共4页
近年来,量子化学在缓蚀剂分子结构和缓蚀机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概述了半经验算法,从头算和密度泛函方法3种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在缓蚀剂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量子化学 缓蚀剂 量化参数 缓蚀机理 分子结构
下载PDF
司他夫定的热分解机理及动力学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学杰 游金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9-715,共7页
采用TG-DTG-DSC测定司他夫定(STVD)在N2气和空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及其在热分解过程中不同阶段残留物的红外光谱,运用量子化学GAMESS软件计算STVD分子的键级,探讨了STVD的热分解机理。采用Ozawa方法计算STVD各阶段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 采用TG-DTG-DSC测定司他夫定(STVD)在N2气和空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及其在热分解过程中不同阶段残留物的红外光谱,运用量子化学GAMESS软件计算STVD分子的键级,探讨了STVD的热分解机理。采用Ozawa方法计算STVD各阶段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采用Dakin方程推算了不同使用温度下STVD的预期寿命。结果表明,STVD的热分解过程是一个三阶段过程,起始热分解步骤是联接胸腺嘧啶环与五元环的C—N键的断裂。在N2气中,第一阶段热分解温度范围为139-173℃,失重21.2%,反应活化能Ea=168.9 kJ/mol,指前因子A=2.884×1019min-1;第二阶段热分解温度范围为173-313℃,失重56.2%,Ea=96.4 kJ/mol,A=2.884×108min-1;第三阶段分解速率缓慢,至880℃仍有10.9%残重。在空气中,第一阶段热分解温度范围为139-166℃,失重19.1%,Ea=168.1 kJ/mol,A=2.188×1019min-1;第二阶段热分解温度范围为166-314℃,失重53.9%,Ea=154.9 kJ/mol,A=8.913×1013min-1;第三阶段热分解温度范围314-550℃,失重27%,Ea=116.9 kJ/mol,A=3.548×108min-1。STVD在常温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他夫定(STVD) 量子化学 热分析 机理 热重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
下载PDF
三唑醇、三唑酮对人肝细胞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瑞娟 郭晶 +1 位作者 宋千千 宋文华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8,共6页
首先通过人肝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研究三唑醇与三唑酮对人肝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在得出其对人肝细胞的毒性大小和毒性规律后,结合量子化学参数推测它们对人肝细胞的致毒机理.目的是为今后农药残留对人体肝脏的影响研究提供量化参考,并为... 首先通过人肝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研究三唑醇与三唑酮对人肝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在得出其对人肝细胞的毒性大小和毒性规律后,结合量子化学参数推测它们对人肝细胞的致毒机理.目的是为今后农药残留对人体肝脏的影响研究提供量化参考,并为三唑类新型药物目标分子的设计、合成、研发及筛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醇 三唑酮 人肝细胞 生长抑制率 量子化学 致毒机理
下载PDF
量子点/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卫思颖 马建中 范倩倩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2-721,共10页
近年,光催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CO_(2)还原、制氢等多个领域。在光催化材料中,TiO_(2)由于具有化学稳定性高、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应用最广泛。但较宽的带隙及较高的电子及空穴复合效率使TiO_(2)的光催化性能受到极大... 近年,光催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CO_(2)还原、制氢等多个领域。在光催化材料中,TiO_(2)由于具有化学稳定性高、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应用最广泛。但较宽的带隙及较高的电子及空穴复合效率使TiO_(2)的光催化性能受到极大限制。量子点(QDs)作为一种受量子约束效应影响的纳米尺度粒子,具有载流子易调控和表面位点丰富等优势。因此,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将TiO_(2)与QDs复合,以增强TiO_(2)的光催化性能,获得了系列具有优异光催化性能的QDs/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本文主要综述了QDs/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QDs/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就QDs对TiO_(2)光催化性能的增强机制进行了剖析;然后,总结了QDs/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制氢及CO_(2)还原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围绕QDs/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现阶段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量子点 光催化 纳米复合材料 催化机制
原文传递
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酸碱催化缩聚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大喜 杜永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3,共6页
采用MNDO(Modifiedneglectofdiatomicoverlap ,改进的忽略双原子微分重叠 )量子化学方法全优化计算了烷基苯酚与环氧乙烷在酸、碱催化下的SN2缩聚反应位能曲线 ,探讨了酸、碱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计算得到酸、碱催化下的反应活化能分别... 采用MNDO(Modifiedneglectofdiatomicoverlap ,改进的忽略双原子微分重叠 )量子化学方法全优化计算了烷基苯酚与环氧乙烷在酸、碱催化下的SN2缩聚反应位能曲线 ,探讨了酸、碱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计算得到酸、碱催化下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 74 6和 196 5kJ/mol。酸催化比碱催化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酸、碱催化均按SN2反应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很好地解释了酸催化副产物多和碱催化产物纯度高的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量子化学 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 催化剂 位能曲线 反应机理 缩聚机理
下载PDF
量子化学计算法分析蒙古黄芪中部分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彦雷 张骥 +2 位作者 蒋建勤 林克江 沈剑刚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3,共5页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蒙古黄芪中12个黄酮类化合物量子化学参数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用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逐差(ΔEHOMO)法预测的目标化合物活性强弱顺序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在表征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方...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蒙古黄芪中12个黄酮类化合物量子化学参数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用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逐差(ΔEHOMO)法预测的目标化合物活性强弱顺序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在表征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方面,该方法可能会为预测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黄酮 抗氧化 机制 最高占据分子轨道
下载PDF
四氢萘微观结构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哲 宗士猛 龙军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5-468,共4页
为了研究氢化芳烃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氢化芳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反应特性。以四氢萘为模型化合物,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对四氢萘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四氢萘不同位置C-H键和C-C... 为了研究氢化芳烃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氢化芳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反应特性。以四氢萘为模型化合物,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对四氢萘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四氢萘不同位置C-H键和C-C键的键长、键级、键能以及电子云密度、前线轨道分布等微观结构信息。发现四氢萘结构具有轴对称特性,苯环上的C-C键和C-H键要远比环烷环的C-C键和C-H键稳定。由于受苯环的影响,会使得其环烷环上不同位置的C-C键的键长、键级和键能均具有明显差异,也导致环烷环上不同位置C-H键的键长、键级和键能有较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对C-C键而言,与苯环相连的C-C键的键长较短,键级较高,键能也明显较高,而苯环β位C-C键的键能则明显较低;对C-H键而言,与苯环β位环烷碳原子上的C-H键相比,苯环α位环烷碳原子上的C-H键的键能明显较低。电子云分布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给出的这些C-C键和C-H键结构特征差异的原因。前线轨道计算结果表明,在催化裂化过程中,苯环α位环烷碳原子上的C-H键和β位C-C键较易受到催化剂酸性中心的进攻,是酸催化反应的位点。这些计算结果对于认识与理解氢化芳烃的反应特性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萘 微观结构 量子化学 化学键
原文传递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降凝作用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大喜 郭磊 +2 位作者 王亮 刘益华 王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4-319,共6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全优化计算了沥青质模型化合物I及其双层结构ID的几何结构,设计了一种带强亲水磺酸基团的降黏剂,计算研究了其降黏降凝作用机理。双层沥青质结构分子间的层间距在0.4097~0.4258 nm范围,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0...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全优化计算了沥青质模型化合物I及其双层结构ID的几何结构,设计了一种带强亲水磺酸基团的降黏剂,计算研究了其降黏降凝作用机理。双层沥青质结构分子间的层间距在0.4097~0.4258 nm范围,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0.3570~0.3590 nm)相近;分子间作用能为-67.6 kJ/mol。计算发现设计的降黏剂可与沥青质形成强分子间氢键,破坏了沥青质分子间的氢键,分离了沥青质的层状结构,预示设计的降黏剂可起到降黏作用。计算还发现降黏剂的烷基部分可与沥青质的烷基共晶,阻止沥青质似晶结构的有序生长,预示该降黏剂还可起到降凝作用。用自制的降黏剂测试降黏降凝性能发现,降黏剂浓度为1000 mg/L时,80℃下稠油的降黏率达84.62%;同样浓度下稠油凝点从32℃降至4℃。实验结果很好地考证了理论分析的降黏降凝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方法 降黏 降凝 作用机理
下载PDF
一种基于量子机制的分类属性数据模糊聚类算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志华 王士同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119-2122,共4页
分类属性数据的样本间的分布不平衡、样本的分布与空间距离无关的特点与量子力学中粒子的分布状态由能量决定、粒子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相似。基于此,参照量子聚类QC算法确定聚类中心的聚类策略,重写距离量子势能公式,定义相似性度... 分类属性数据的样本间的分布不平衡、样本的分布与空间距离无关的特点与量子力学中粒子的分布状态由能量决定、粒子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相似。基于此,参照量子聚类QC算法确定聚类中心的聚类策略,重写距离量子势能公式,定义相似性度量测度和相异性度量测度的新概念,提出了针对分类属性数据的量子聚类CQC算法,并对算法的聚类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同其它几个已有的算法的仿真实验比较,证明该算法是有效的、有一定的可扩展性,算法的一些性能优于已有的其它几个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机制 相似性度量测度 相异性度量测度 量子势能 聚类算法
下载PDF
硝酸酯类的量子化学研究——硝化甘油的热解机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鹤鸣 王大喜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1-46,共6页
用量子化学方法对硝化甘油(NG)及其热解机理进行了研究。用能量梯度全优化计算获得NG的平衡几何构型,其生成热(-363.34kJ/mol)与实验值(-370.82kJ/mol)相一致。计算发现NG分子中O—NO_2键的Wiberg键级(W_(ON))最小,推测NG在热解过程中O... 用量子化学方法对硝化甘油(NG)及其热解机理进行了研究。用能量梯度全优化计算获得NG的平衡几何构型,其生成热(-363.34kJ/mol)与实验值(-370.82kJ/mol)相一致。计算发现NG分子中O—NO_2键的Wiberg键级(W_(ON))最小,推测NG在热解过程中O—NO_2键有可能优先断裂。计算出NG热裂解和β-H转移消除反应位能曲线。求得β-H转移消除反应活化能为177.32kJ/mol,介于实验测定值107.86~209.20kJ/mol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机理 量子化学 硝化甘油
下载PDF
量子点的神经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添舒 唐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电学特性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因而其安全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中枢神经系统作为量子点作用的潜在靶器官之一,量子点的神经毒性研究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量子点可跨越血脑屏障...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电学特性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因而其安全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中枢神经系统作为量子点作用的潜在靶器官之一,量子点的神经毒性研究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量子点可跨越血脑屏障或通过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破坏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神经突触可塑性等神经毒性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离子通道改变3条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毒性效应 毒性机制
下载PDF
Bi quantum dots implanted 2D C-doped BiOCl nanosheets: Enhance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is efficiency and reaction pathway 被引量:7
19
作者 Ye He Jieyuan Li +6 位作者 Kanglu Li Minglu Sun Chaowei Yuan Ruimin Chen Jianping Sheng Geng Leng Fan Do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30-1438,共9页
The simultaneous integration of heteroatom doping an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modulation on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 could be capable of improving visible light utilization and charge separation, achieving ... The simultaneous integration of heteroatom doping an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modulation on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 could be capable of improving visible light utilization and charge separation, achieving better solar light conversion and photocatalysis efficiency.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designed a novel Bi quantum dots(QDs) implanted C-doped BiOCl photocatalyst(C/BOC/B) for NOx removal. The feasibility was firstly evaluated throug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calculations method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could be expected owing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doped C heteroatoms and loaded Bi QDs. Then, the C/BOC/B was synthesized via a facile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exhibited efficient and stable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NO removal.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doped C atoms can serve as electron guides to induce oriented charge transfer from Bi QDs to BiOCl, while the Bi QDs can act as light-capture and electron-donating sites. The reaction pathway and mechanism for NO conversion was unveiled by in situ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DFT calculation. The enhanced adsorption of reactants and intermediates could promote the overall reaction efficiency and selectivity in photocatalytic NO conversion. This work coul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toward non-metal doping and SPR effects in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 and this presented technique could be extended for other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l Carbon doping Bi quantum dot PHOTOCATALYSIS Rea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一种推进剂分解机理的量子化学方法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志勇 闫华 +2 位作者 刘海峰 王少龙 王大喜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共5页
运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计算得到了硝酸异丙酯的稳定几何构型,结合该构型对其静态性质进行了分析。使用两种不同的算法,分别计算了气相状态下硝酸异丙酯热分解和碱性环境下水解反应的路径及其活化能,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量... 运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计算得到了硝酸异丙酯的稳定几何构型,结合该构型对其静态性质进行了分析。使用两种不同的算法,分别计算了气相状态下硝酸异丙酯热分解和碱性环境下水解反应的路径及其活化能,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量化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和计算分解路径,但对活化能的准确计算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硝酸异丙酯 几何构型 分解机理 活化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