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 被引量:114
1
作者 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8,125,共18页
本文首先介绍生成词库论为词项设计的四种语义表达平面(论元结构、事件结构、物性结构、词汇继承结构),着重讨论了其中的物性结构,追溯物性角色的哲学渊源(即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然后,根据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 本文首先介绍生成词库论为词项设计的四种语义表达平面(论元结构、事件结构、物性结构、词汇继承结构),着重讨论了其中的物性结构,追溯物性角色的哲学渊源(即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然后,根据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提出了一种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定义了十种物性角色(形式、构成、单位、评价、施成、材料、功用、行为、处置和定位),并且给出名词"水、椅子"的物性结构的描述样例。最后,展示了用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来分析汉语复杂的句法、语义现象的五个研究案例(隐含谓词、有价名词、中动句、话题结构、准定语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词库论 语义表达平面 物性结构 物性角色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原文传递
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概念整合和物性结构的杂合分析模式 被引量:39
2
作者 张辉 范瑞萍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9,共12页
本文在综述前人对形名组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概念整合理论和物性结构理论杂合的分析模式,并试图用这一模式分析三种不同语义类型的形名组合。这一新的杂合分析模式的优点是,物性结构为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名词心理空间提供明确的知识框... 本文在综述前人对形名组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概念整合理论和物性结构理论杂合的分析模式,并试图用这一模式分析三种不同语义类型的形名组合。这一新的杂合分析模式的优点是,物性结构为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名词心理空间提供明确的知识框架,从而更清晰地说明,名词心理空间与形容词心理空间之间的映现和相互制约关系以及这两个空间与体现形名意义的整合空间之间的映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组合 心理空间 概念整合 物性结构 名词 形容词
原文传递
从供用句到功用句——“一锅饭吃十个人”的物性结构解读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韧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193,共13页
本文依据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理论,对汉语中"一锅饭吃十个人"句式做出新的解读。过去,无论是以动词中心为背景的论元结构分析,还是强调句子整体意义的构式分析,对这类句式的研究都存在一定局限。本文认为,从主语名词的物... 本文依据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理论,对汉语中"一锅饭吃十个人"句式做出新的解读。过去,无论是以动词中心为背景的论元结构分析,还是强调句子整体意义的构式分析,对这类句式的研究都存在一定局限。本文认为,从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看,"一锅饭吃十个人"更适合被看成是一种功用句,因为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充当了主语名词的功用角色。而为了更准确地抓住"一锅饭吃十个人"的句法语义特点,本文进一步尝试在"功用角色"中划分出"占用性功用角色"的小类。本文认为,如果摆脱施事和受事的观念,改用物性结构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在汉语中,跟"一锅饭吃十个人"更为接近的句式不是"十个人吃一锅饭",而是"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和"一个厨师炒十盘菜"这样的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词库论 物性结构 供用句 功用角色 占用角色
原文传递
基于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的名词隐喻现象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强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53,共10页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工具。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关背景下,结合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描写体系,对名词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提供四个例证,本文强调物性角色可以为概念整合的心理...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工具。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关背景下,结合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描写体系,对名词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提供四个例证,本文强调物性角色可以为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而帮助我们对名词隐喻的识别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名词 物性结构 概念整合
原文传递
名名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多样性的认知理据 被引量:19
5
作者 黄洁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共7页
名名复合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之一,其中以定中结构数量最多。本文以汉语定中结构名名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讨论在两个名词性成分组合成一个复合结构名词时语义关系呈现多样性的动因。研究表明,构式义对词汇义的压制是定... 名名复合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之一,其中以定中结构数量最多。本文以汉语定中结构名名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讨论在两个名词性成分组合成一个复合结构名词时语义关系呈现多样性的动因。研究表明,构式义对词汇义的压制是定中结构名名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多样化的动因;名词具有丰富的本质结构是语义压制(semantic coercion)实现的概念基础;与名词1相关的区域激活是语义压制实现的途径,区域激活要遵循相关度、凸显度、接受度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名复合词 语义压制 本质结构 激活区
原文传递
基于构式理论与物性结构的动名定中复合词研究——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 被引量:17
6
作者 宋作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8,共16页
动名定中复合词以名词性成分为中心,基于转换生成理论与论元结构的动词视角研究却以动词性成分为中心,关注N是V的什么论元角色。视角错位是因为抛开表层看意义,抛开整体看成分,割裂了形式与意义的联系,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名词视角研究... 动名定中复合词以名词性成分为中心,基于转换生成理论与论元结构的动词视角研究却以动词性成分为中心,关注N是V的什么论元角色。视角错位是因为抛开表层看意义,抛开整体看成分,割裂了形式与意义的联系,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名词视角研究从构式理论和物性结构获得理论支持,着眼于表层和整体,关注V限定N的什么物性角色。定中复合词构式的功能是命名与分类,语义关系是"物性+事物"。构式决定了V不表动作,而表物性,涉及功用、施成、状态、规约化属性和构成等物性。重要的不是潜在的语义关系(格关系),而是构式中实现的语义关系(物性关系)。名词视角可以一以贯之,优化分类和释义,揭示生成机制,解决视角错位造成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词法 定中复合词 名词视角 物性结构 论元结构
原文传递
名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 被引量:16
7
作者 宋作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5-310,383,共17页
名词转动词研究经历了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的拓展,前者关注名词在动词的论元结构中担当什么论元角色,而后者关注动词在名词的物性结构中担当什么物性角色。本文探讨了引入名词视角的意义和两种视角之间的关系。名词视角可以揭示什么样... 名词转动词研究经历了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的拓展,前者关注名词在动词的论元结构中担当什么论元角色,而后者关注动词在名词的物性结构中担当什么物性角色。本文探讨了引入名词视角的意义和两种视角之间的关系。名词视角可以揭示什么样的名词易于转用为动词,也可以揭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尤其是事物功用与事件目的之间的互通性;这一视角具有跨语言的普适性,不仅适用于名转动,在含动词化词缀的名源动词中也有表现;还有利于解释名源动词的意义泛化、多义性、不同语言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动转名等问题。两种视角互为补充,名转动是物性结构与论元结构互动的结果:动词化是物性结构驱动的,但哪个物性角色被激活以及如何实现为动词义受制于论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转动 名源动词 物性结构 论元结构 互动
原文传递
汉语三音节名名复合词的物性结构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周韧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80,共11页
本文以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体系为理论背景,对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偏正名名复合词进行了内部的语义分析。本文认为,复合词内部物性结构与其整体韵律模式有重要关联,在1+2式的名名复合词中,定语名词充当了中心名词的构成角色或形式角色... 本文以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体系为理论背景,对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偏正名名复合词进行了内部的语义分析。本文认为,复合词内部物性结构与其整体韵律模式有重要关联,在1+2式的名名复合词中,定语名词充当了中心名词的构成角色或形式角色;而在2+1式名名复合词的大多数例子中,定语名词和中心名词之间存在隐含动词,而这个隐含动词为中心名词的功用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音节 名名复合词 韵律模式 物性结构 隐含动词
原文传递
汉语复合名词语义信息标注词库:基于生成词库理论 被引量:16
9
作者 宋作艳 赵青青 亢世勇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33,43,共8页
复合名词分析一直是语言研究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未登录词的识别、自动释义以及词典编纂等。生成词库理论是目前较新的一种语义学理论,我们拟利用该理论对汉语复合名词进行语义信息标注,建立一个词库。该文首先介... 复合名词分析一直是语言研究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未登录词的识别、自动释义以及词典编纂等。生成词库理论是目前较新的一种语义学理论,我们拟利用该理论对汉语复合名词进行语义信息标注,建立一个词库。该文首先介绍了这一词库的标注框架,然后通过对"纸"、"石"构成的复合词的对比分析,展示了这一词库在复合名词构词、语义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物性角色、自然类和人造类是非常重要的语义信息,能揭示复合名词构词和语义的一些模式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信息标注词库 复合名词 生成词库理论 物性结构 语义类型
下载PDF
汉语形名复合词的语义建构:基于物性结构与概念整合理论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念歆 宋作艳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8-45,共8页
该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形名复合词的物性修饰关系,发现形语素有选择地约束名语素的不同物性角色。当形语素修饰名语素的形式角色或构成角色时,语义解读时常需要补充名词;当形语素修饰名语素的施成角色... 该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形名复合词的物性修饰关系,发现形语素有选择地约束名语素的不同物性角色。当形语素修饰名语素的形式角色或构成角色时,语义解读时常需要补充名词;当形语素修饰名语素的施成角色、功用角色或规约化属性时,语义解读时常需要补充动词。形名复合词的语义建构是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形语素激活的物性角色或物性值不止一个时,就会出现多义或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复合词 语义建构 生成词库理论 物性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
下载PDF
怎样用物性结构知识解决“网球问题”? 被引量:12
11
作者 袁毓林 李强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23,共13页
"网球问题"指怎样把racquet(网球拍)、ball(网球)和net(球网)之类具有情境联想关系的词汇概念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推理关系。这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的语言知识资源建设的世界性难题。该文以求解"网球问... "网球问题"指怎样把racquet(网球拍)、ball(网球)和net(球网)之类具有情境联想关系的词汇概念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推理关系。这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的语言知识资源建设的世界性难题。该文以求解"网球问题"为目标,对目前比较主流的几种语言词汇和概念知识库系统(包括WordNet、VerbNet、FrameNet、ConceptNet等)进行检讨,指出它们在解决"网球问题"上还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着重分析它们为什么不能解决"网球问题"。进而指出基于生成词库论的名词物性结构知识描写体系可以解决"网球问题",主张用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和相关的句法组合知识来构建一种以名词(实体)为核心的词汇概念网络,以弥补上述几种知识库系统的不足,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词汇概念知识库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球问题” WORDNET VerbNet FRAMENET ConceptNet 物性结构
下载PDF
影子论元的句法效应及其认知解释 被引量:12
12
作者 施春宏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7,共15页
本文借助论元结构理论、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和生成词库论等理论多角度地描写和解释与影子论元相关的句法-语义接口现象。首先通过汉英对比描写了影子论元的显隐对句法表达的影响,考察汉语动结式中影子论元的句法表现,然后分析了相关... 本文借助论元结构理论、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和生成词库论等理论多角度地描写和解释与影子论元相关的句法-语义接口现象。首先通过汉英对比描写了影子论元的显隐对句法表达的影响,考察汉语动结式中影子论元的句法表现,然后分析了相关句法效应的认知动因,并从构式压制和物性结构两个角度对影子论元构式的生成机制予以阐释。我们认为,影子论元的特殊句法效应,既与影子论元自身的语义内容有关,也与跟影子论元相组合的结构成分的语义内容有关,更与特定语言句法系统所提供的句法条件有关;与影子论元相关的句法表现,在语序类型上既有共性,也呈现出鲜明的特性。这种特例表现从一个角度揭示了"语言大同而大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在特定句法系统中考察句法形式和概念结构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子论元 句法效应 动词拷贝句 构式压制 物性结构 句法-语义接口
下载PDF
“NP+好V”构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雷冬平 胡丽珍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0-484,共15页
"NP+好V"是一个事物特征主观模糊凸显的构式,由于物性认知框架和视角的不同,具有主观评判功能的"好"激活与定指NP发生语义关系的V的认知模型,通过"好V"转喻来凸显NP的认知聚焦特征。因此,"好V"... "NP+好V"是一个事物特征主观模糊凸显的构式,由于物性认知框架和视角的不同,具有主观评判功能的"好"激活与定指NP发生语义关系的V的认知模型,通过"好V"转喻来凸显NP的认知聚焦特征。因此,"好V"的语义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但"好V"却并不都是形容词,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结构,其内部成员并不整齐划一,除少数已经词汇化外(如"好看"),绝大部分还处于跨层短语组合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好V” 构式语法 框架 物性结构 词汇化
原文传递
汉语形名组合的语义分析与识解——基于物性结构的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50,共9页
形容词并不直接修饰名词本身,而是修饰与名词相关的事物或事件,此类现象称为"非事件强迫"。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提出的物性结构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着重探讨语义上并不直接相关的两个成分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原因和动因以及这... 形容词并不直接修饰名词本身,而是修饰与名词相关的事物或事件,此类现象称为"非事件强迫"。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提出的物性结构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着重探讨语义上并不直接相关的两个成分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原因和动因以及这一组合的语义分析和识解的过程。本研究将有助于计算机准确地理解这类组合并提供正确的释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组合 非事件强迫 物性结构 语义识解
下载PDF
修辞构式“一量名”的生成基础与机制——兼论修辞构式生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邱莹 施春宏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77,共13页
本文基于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来探讨修辞构式"一量名"的生成基础与机制。文章首先使用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分析了修辞构式"一量名"中构件"量"和"名"之间的语义依存关系,阐释了该修辞构式的... 本文基于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来探讨修辞构式"一量名"的生成基础与机制。文章首先使用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分析了修辞构式"一量名"中构件"量"和"名"之间的语义依存关系,阐释了该修辞构式的生成基础。接着,基于构体对构件的"招聘"和构件向构体"求职"的双向合力互动视角,解析了构式的生成过程,进而概括了两个子构式"一量错位名"和"一量移用名"的不同生成机制。文章最后延伸讨论了修辞构式生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 一量名 物性结构 生成机制 可能性和现实性
原文传递
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剖析及对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承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56,共6页
本文的主旨是针对翻译的"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探讨文化信息在译语重构时所显露的意涵、功能、特征,及其衍生为译语之际,译者如何透过原则性的选择与限制,以弥补源语与译语信息不对等的缺口。透过Pustejovsky(1995)的... 本文的主旨是针对翻译的"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探讨文化信息在译语重构时所显露的意涵、功能、特征,及其衍生为译语之际,译者如何透过原则性的选择与限制,以弥补源语与译语信息不对等的缺口。透过Pustejovsky(1995)的"衍生词汇理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本文将针对文本中的实例,探讨当文化语境以词语的形式表征出现时,词义在"属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的检视之下,源语意旨的流失、省略、变形等,如何透过置换、挪用、增补、重组、调节等手法,而在形式或功能上得到"可回复"(recoverable)的弥补或调整。本议题的讨论,可使原属无声语言的文化信息,透过对词语信息的翻译研究,彰显文化语境的信息内涵及角色功能,并归纳出源语转化为译语信息时的普遍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境的属性结构 衍生词汇理论 信息的可回复性 文化语境的转化原则
原文传递
复合词内部功用义实现方式的语义解释与选择规则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孟凯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3,共11页
功用在名词的物性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功用+名"是汉语中常见而能产的复合词构造方式。(宋作艳2016)本文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复合词内部选择N或V实现功用义的差异,包括N、V与同一中心成分构词的合法性、词语缺位、由语义相关的N... 功用在名词的物性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功用+名"是汉语中常见而能产的复合词构造方式。(宋作艳2016)本文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复合词内部选择N或V实现功用义的差异,包括N、V与同一中心成分构词的合法性、词语缺位、由语义相关的N、V与同一中心成分构成的同义词语的语义语用差异等;表功用义的N、V内部的语义差异体现在N1是N2功用义隐含谓词的客体或结果,可能具有叠加功用义或功用多解性,而V在体现N的原型默认功用或特殊功用时具有不同的呈现可能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炼出定中式复合词内部功用义实现方式的三条选择规则:Ⅰ.组构双音词,表达常规功用,V常常隐含,优先提取V的客体或结果组构NN定中式;Ⅱ.组构双音词,若需凸显特殊或细分功用,会选择V(主要是Vi)组构VN定中式;Ⅲ.组构多音词,优先选择V双表达特殊或细分功用,组构VN定中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词 物性结构 功用义 语义解释 选择规则
原文传递
论构式压制的转喻阐释 被引量:9
18
作者 袁野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7,共7页
压制(coercion)这一非常规语言现象早已存在,近些年来随着构式语法的兴起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转喻理论认为,构式观对压制只给出了语法描述,没有关注其心理过程,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转喻和语法化来对压制进行解释。尝试建立广义转喻框架... 压制(coercion)这一非常规语言现象早已存在,近些年来随着构式语法的兴起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转喻理论认为,构式观对压制只给出了语法描述,没有关注其心理过程,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转喻和语法化来对压制进行解释。尝试建立广义转喻框架,将构式语法和转喻理论都纳入其中。结合Lakoff的ICM理论与Pustejovsky的物性结构理论,对汉语中的转喻用法进行了新的区分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制 构式语法 转喻 物性结构
下载PDF
从语言关联看生成词库的认知取向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作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生成词库理论是自然语言意义的计算与认知模型,无论是词汇表征还是语义生成机制都融入了认知视角。相比之下,生成词库更加注重认知的语言关联,通过物性结构将一些重要的百科知识引入词义描写,建立了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的接口,丰富了名... 生成词库理论是自然语言意义的计算与认知模型,无论是词汇表征还是语义生成机制都融入了认知视角。相比之下,生成词库更加注重认知的语言关联,通过物性结构将一些重要的百科知识引入词义描写,建立了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的接口,丰富了名词的词汇表征。这些百科知识在语义生成(组合)中起重要作用。物性结构在范畴化、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进一步揭示百科知识的语言关联,同时说明生成词库与认知语言学有相通之处。百科知识的语言关联在不同语言中有普遍性,也有相对性,反映了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共性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词库理论 认知语言学 物性结构 百科知识 语言关联
原文传递
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与多种解释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作艳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50,共8页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部分转喻动词的考察,从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角度重新分析了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和多种解释。文章认为,逻辑转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压缩结构,其生成是压缩过程,而其理解和解释则是解压缩的过程。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主要源于语...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部分转喻动词的考察,从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角度重新分析了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和多种解释。文章认为,逻辑转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压缩结构,其生成是压缩过程,而其理解和解释则是解压缩的过程。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主要源于语言的规约化,其生成可以通过细化的规则来控制;其解释是转喻动词和宾语名词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喻动词对生成和解释有更细致的语义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转喻 生成词库理论 类型强迫 物性结构 功用角色 施成角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