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受质、意识体验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耀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5-133,共9页
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儿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意识体验的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表象主义和外在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主体性是... 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儿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意识体验的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表象主义和外在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主体性是解开意识体验及其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这个心灵哲学难解之谜的钥匙。意识体验的主体性是指它除了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显现之外,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向他人显现,即意识体验总是作为"我的意识体验"、以"被我意识到"的方式存在。就此而言,任何意识体验都隐含着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与反思高阶理论把自我意识看作第二位的反思行为的结果不同的是,胡塞尔把自我意识看作是内在于意识体验之中的前反思、非对象化、不自觉的意识。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认为,体验的有意识地被给予不是体验的某种附加的性质,而是体验的存在方式。正如空间中的物体是以三维的方式存在,体验只能作为自我意识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质 意识体验 主体性 自我意识 胡塞尔 海德格尔 萨特
原文传递
表征概念的起源、理论演变及本质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魏屹东 《哲学分析》 2012年第3期96-118,166,共24页
表征是心灵呈现客体和知识的方式。心灵作为表征者,通过感觉、感知、意象等把它之外的客体以命题、公式、图像等方式呈现于心中,然后以文字、符号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知识。古代哲学家把表征分为感觉表征、内在表征和概念表征。心灵哲学家... 表征是心灵呈现客体和知识的方式。心灵作为表征者,通过感觉、感知、意象等把它之外的客体以命题、公式、图像等方式呈现于心中,然后以文字、符号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知识。古代哲学家把表征分为感觉表征、内在表征和概念表征。心灵哲学家关于表征的观点有纯的、强的和弱的表征主义,窄内容与宽内容的表征主义,还原与非还原表征主义,显在和潜在表征主义。在人工智能中,表征是关于知识的表达,它是数据结构和解释程序的联合,能够引起知识行为。命题态度、感受性是具有表征特性的心理现象,它们具有意向内容。表征表现出承载性、语义性、意向性、解释性和中介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 心灵表征 意向性 命题态度 感受性
下载PDF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晓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21,共5页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心-身问题 还原论 感受性质 多重实现
下载PDF
关联理论视域下隐喻的感受意——兼论心智哲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 被引量:9
4
作者 范振强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8-13,共6页
关联理论重视隐喻理解的在线加工过程,但对语言的虚拟性重视不足,所以不能全面揭示隐喻的语境效果。根据心智哲学,隐喻使用的原因(即语境效果)之一是为了让受话者以一种事物来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感受质。虽然感受质具有"随附性"... 关联理论重视隐喻理解的在线加工过程,但对语言的虚拟性重视不足,所以不能全面揭示隐喻的语境效果。根据心智哲学,隐喻使用的原因(即语境效果)之一是为了让受话者以一种事物来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感受质。虽然感受质具有"随附性",但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只有交际者意欲传递的感受质才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称为感受意。研究同时表明,心智哲学的感受质研究可以丰富关联理论对隐喻语境效果的成果,关联理论可以为心智哲学的感受质理论提供语言学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关联理论 语境效果 心智哲学 感受质(意)
下载PDF
机器意识研究综述 被引量:8
5
作者 秦瑞琳 周昌乐 晁飞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4,共17页
意识问题是尚未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与科学问题.机器意识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研发意识机器人对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意识与感受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详细讨论了机器意... 意识问题是尚未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与科学问题.机器意识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研发意识机器人对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意识与感受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详细讨论了机器意识的概念与研究分类、实现方法与计算模型,重点论述了实现机器意识的量子方法;最后,总结了机器意识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未来可能的发展,并给出了一套机器意识总体实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机器意识 意识机器人 感受性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感觉质与呈符化:当今符号美学的“新感性”趋势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毅衡 《符号与传媒》 2023年第1期5-21,共17页
本文讨论的是感觉质、呈符与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艺术符号学的关系,以及与当今艺术产业的关系。从符号美学审视,可以发现当代艺术与艺术学的总趋势是越来越重视感性,而感性的基础是皮尔斯首先阐述的“感觉质”,而感... 本文讨论的是感觉质、呈符与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艺术符号学的关系,以及与当今艺术产业的关系。从符号美学审视,可以发现当代艺术与艺术学的总趋势是越来越重视感性,而感性的基础是皮尔斯首先阐述的“感觉质”,而感觉质尚非符号。一旦它开始携带意义,就成为能影响解释的最基本符号“呈符”。围绕这两个关键概念,皮尔斯提出了符号文本的十分类,即符号文本从简单到复杂的十个阶段。艺术符号文本往往停留在呈符的阶段,“呈符化”是当代艺术中明显可见的趋势。符号美学称这个现象为“新感性”。这不是艺术的退步,而是当代艺术,尤其是产业艺术彰显人的创造精神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进阶 感觉质 呈符化 符号美学
下载PDF
认知叙述学中不确定元素之商榷
7
作者 邱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6,共7页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认知叙述学融合了认知科学和叙述理论,致力于探讨叙事与思维或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叙述元素是如何理解、处理和影响人类认知的。然而,由于认知固有的个体化、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认知叙述学无...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认知叙述学融合了认知科学和叙述理论,致力于探讨叙事与思维或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叙述元素是如何理解、处理和影响人类认知的。然而,由于认知固有的个体化、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认知叙述学无法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通过对认知叙述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故事世界”“脚本”“体验性”“感受质”批判性地审视,不难发现认知叙述学依然面临一些不发达领域,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因此,认知叙述学的理论假设、论证过程和研究发现是否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是需要进一步考察和验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述学 故事世界 脚本 体验性 感受质
下载PDF
意识书写:文学中主体性的建构和解构
8
作者 郭珂濛 金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82-92,共11页
在“情感研究”与“认知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意识与文学”问题有待专门的考察。“意识”与“情感”“认知”有所交叉却也不尽相同,在包括“认知”指向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与“情感”指向的原初身体感受及被历史现实命名的情绪体验的... 在“情感研究”与“认知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意识与文学”问题有待专门的考察。“意识”与“情感”“认知”有所交叉却也不尽相同,在包括“认知”指向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与“情感”指向的原初身体感受及被历史现实命名的情绪体验的同时,“意识”更强调与“自我”无法分割的“觉知”过程。“觉知”过程与人的主体性构建息息相关,因此相较于“情感”或“认知”,关键词“意识”能更清晰地描述人之主体性如何生成与运作。但是停留于哲学或科学领域的意识研究始终难以克服意识的“困难问题”,即意识永远是主观的,个体第一人称视角的经验永远难以被外在于其自身的他者真正体认。文学文本为回应意识的困难问题提供了契机,将意识哲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同文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可以发现文学文本凭借叙事的灵活性,突破了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限制,予以了读者自由探索意识运作模式及其主体性塑造功能的空间。叙事语言的结构形式特征不仅能呈现意识的运作方式,更能对意识产生反作用,服务于主体性的建构或解构。文学与意识的互动为理解主体性及其背后的历史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路径,文学叙事之于回答意识问题的巨大潜力有待在未来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与叙事 主体性 感质
下载PDF
“感觉质”与“呈符化”——“听见美”的符号过程解析
9
作者 田海龙 艾静 《当代修辞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共9页
在假设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举办的“听见美”朗诵会能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基础上,探究这种“美”如何被听众感受到这类“感觉质”问题。为此,选取濮存昕朗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音频语料作为分析对象,借助Praat语音学软件对濮存昕的朗诵... 在假设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举办的“听见美”朗诵会能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基础上,探究这种“美”如何被听众感受到这类“感觉质”问题。为此,选取濮存昕朗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音频语料作为分析对象,借助Praat语音学软件对濮存昕的朗诵在语调、语速、音强、音高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之后借助“呈符化”的概念性工具解析濮存昕朗诵之“美”化作听众“感觉质”的符号过程。研究发现,听众之所以能够(或不能够)感受到濮存昕的朗诵之“美”,与其说是因为濮存昕的朗诵具有(或不具有)某些“美”的潜质,不如说是因为听众依据自己既有的关于朗诵和朗诵者的刻板印象做出了主观判断。研究进一步指出,如此依据听众自身刻板印象生成的“感觉质”具有一定的评判力,对朗诵者身份的建构具有影响力,这对探究修辞的建构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质” “呈符化” 符号过程 模式化观念 朗诵
原文传递
后经典语境下重构叙事学研究的基础工程——论赫尔曼《叙事的基本要件》 被引量:6
10
作者 尚必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91,共7页
"什么是叙事?""怎么研究叙事?"是叙事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不仅反映了叙事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方法取向,甚至决定了叙事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在"什么是叙事?"这个问题上,戴维·赫尔曼绕开了经典叙事... "什么是叙事?""怎么研究叙事?"是叙事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不仅反映了叙事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方法取向,甚至决定了叙事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在"什么是叙事?"这个问题上,戴维·赫尔曼绕开了经典叙事学家关于叙事的"二分法"(故事与话语)或"三分法"(故事、文本、叙述)的老路,提出了叙事的"四分法"(情境、事件序列、建构世界/分裂世界、感受质);在"怎么研究叙事?"这个问题上,赫尔曼倡导包含认知科学、语言学、语言哲学等在内的跨学科方法,为重构叙事学研究的基础工程做出了颇有意义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 事件序列 建构世界 感受质 后经典叙事学
原文传递
北京胡同的“老北京”特质及其感知的符号过程
11
作者 田海龙 代薇 《符号与传媒》 2024年第1期179-193,共15页
本文基于戈尔和厄文关于“符号过程”的论述,通过对游记《胡同情缘》的分析,探究北京胡同的“老北京”特质如何被感知,进而形成“老北京”感觉质的符号过程。首先借助“区分轴”和“抹除”的概念进行分析,发现该游记对北京胡同的描述镶... 本文基于戈尔和厄文关于“符号过程”的论述,通过对游记《胡同情缘》的分析,探究北京胡同的“老北京”特质如何被感知,进而形成“老北京”感觉质的符号过程。首先借助“区分轴”和“抹除”的概念进行分析,发现该游记对北京胡同的描述镶嵌在关于“古老”对“现代”的区分轴上,在描述砖木青瓦、狭窄街道、街头小贩,以及胡同居民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同时,游记将与之相对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环境和人物从描述中抹除,在语言使用形式上呈现出北京胡同的“老北京”特质。之后借助“呈符化”和“分型递归”的概念,发现北京胡同内的建筑(如麦当劳餐厅)在该游记中从指示符转向了像似符,使得胡同内的新建筑不再具有“现代”的指向意义,而与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像似关系,进而被赋予“传统”的像似意义;同时,中国胡同的紧凑与美国建筑的疏阔被“分形递归”到胡同居民与美国人的交往方式层面,突显出胡同内居民交往密切的“老北京”特征。文章认为北京胡同“老北京”的特质通过该游记作者建立的“区分轴”以及运用的“抹除”和“呈符化”等手段,从一种潜在的抽象特质转变为具体且被经历的“老北京”感觉质,这一符号过程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过程 意识形态 北京胡同 感觉质 呈符化
下载PDF
意识的“难问题”及其解释进路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恒威 于爽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8-22,共5页
自笛卡尔提出二元论以来 ,身心关系一直是一个未解的“世界之结”和“难问题”。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 ,这个困难问题集中到了主观性和主观特性 (qualia) ,即意识经验如何可能从脑的神经过程中产生出来。为了解释这个难问题是否是一... 自笛卡尔提出二元论以来 ,身心关系一直是一个未解的“世界之结”和“难问题”。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 ,这个困难问题集中到了主观性和主观特性 (qualia) ,即意识经验如何可能从脑的神经过程中产生出来。为了解释这个难问题是否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一些相应的方案被提出来 ,诸如 ,斯佩里的突现相互作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难问题 主观特性 一元论 二元论
下载PDF
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一种自然主义解释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英瑾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2,共8页
长久以来,属性二元论者都以"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为借口,怀疑物理主义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够捕捉到精神生活之现象面相。然而,二元论的此项辩论策略,已然预设"感受质"为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然类。但更精细的语言分析将向... 长久以来,属性二元论者都以"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为借口,怀疑物理主义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够捕捉到精神生活之现象面相。然而,二元论的此项辩论策略,已然预设"感受质"为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然类。但更精细的语言分析将向我们揭示,"感受质"实为从不同感官道之认知输出的不同特性中随意拼凑出的一个人工概念造物,故此,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追问,必须被转换为对于不同感官道之最终输出的不可言说性的追问,才得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合法的"被解释项"。而此辩论策略之转换无疑会对物理主义有利,因为科学共同体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以视觉系统为例的认知输出的丰富性,往往是自然语言的表征手段所无法涵盖的,而二者之间的落差恰恰就是前者难以被言说的根源。由此看来,二元论者是将"感受质在自然语言框架中的难以言说性",误作为"感受质在物理主义框架中的难以解释性",由此才得到了反对物理主义的错误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质 二元论 物理主义 不可言说性 自然类
原文传递
心智如何生成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 被引量:5
14
作者 滕超 黄缅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3,共4页
本文研究心智如何通过意识的涌现形成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源于心智的意向性,感知主体将对"事件"的感受质涌现为对"用例事件"的心理建构,然后把用例事件用语言符号固化下来形成的。事件转化为用... 本文研究心智如何通过意识的涌现形成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源于心智的意向性,感知主体将对"事件"的感受质涌现为对"用例事件"的心理建构,然后把用例事件用语言符号固化下来形成的。事件转化为用例事件是依靠格式塔转换的心智活动。借助心智哲学,可以对一般会话含义生成过程作出更为深刻的心智哲学视角的学理概括和抽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 用例事件 一般会话含义 涌现 感受质
原文传递
拟人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被引量:4
15
作者 龙德银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88-94,共7页
以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意识感受性、同一性等原理,构建了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对拟人生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认知视角分析,拟人生成受制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语言主体在意识感受性的作用下基于事件的自... 以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意识感受性、同一性等原理,构建了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对拟人生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认知视角分析,拟人生成受制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语言主体在意识感受性的作用下基于事件的自主成分经过格式塔转换发展成为依存成分,即用例事件。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具有同一性,语言主体根据自主成分在记忆、创造性想象和相似联想的基础上经过类比推理推衍出依存成分。依存成分首先以意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里,之后再用语码将它固化下来,最终就形成了拟人表达。拟人表达所表征的是意识突现事物及其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依存框架 拟人生成 意向性 意识感受性 同一性
下载PDF
Solving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of Entailing Deep Implicit Relations by Qualia Syntax-Semantic Model
16
作者 Hao Meng Xinguo Yu +3 位作者 Bin He Litian Huang Liang Xue Zongyou Qiu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3年第10期541-555,共15页
Solving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that entail deep implicit relations is still a challenging problem.However,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olving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AWP)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This pap... Solving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that entail deep implicit relations is still a challenging problem.However,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olving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AWP)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This paper proposes to discover deep implicit relations by qualia inference to solve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entailing Deep Implicit Relations(DIR-AWP),such as entailing commonsense or subject-domain knowledge involved in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This paper proposes to take three steps to solve DIR-AWPs,in which the first three steps are used to conduct the qualia inference process.The first step uses the prepared set of qualia-quantity models to identify qualia scenes from the explicit relations extracted by the Syntax-Semantic(S2)method from the given problem.The second step adds missing entities and deep implicit relations in order using the identified qualia scenes and the qualia-quantity models,respectively.The third step distills the relations for solving the given problem by pruning the spare branches of the qualia dependency graph of all the acquired relations.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he field by present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combining explicit and implicit knowledge to enhance reasoning abiliti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Math23K demonstrate 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the baseline algorithms in solving AWPs requiring deep implicit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thmetic word problem implicit quantity relations qualia syntax-semantic model
下载PDF
心智哲学视角下反语的英译研究
17
作者 黄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100,共8页
反语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反语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实际意图相反。本文试图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反语并恰当翻译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基于心智哲学视角下语言运用双重结构的假设,提出反语的翻译标准是心理属性对等。心理属性随附于... 反语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反语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实际意图相反。本文试图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反语并恰当翻译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基于心智哲学视角下语言运用双重结构的假设,提出反语的翻译标准是心理属性对等。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在与语境的相互作用下,涌现出感受质。反语翻译过程就是源语到目的语的格式塔转换。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根据感受质的相似或相异性,译者可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感受质保留、感受质舍弃、感受质转换和感受质增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语 心智哲学 感受质 心理属性
下载PDF
Qualia Role-Based Quantity Relation Extraction for Solving Algebra Story Problems
18
作者 Bin He Hao Meng +2 位作者 Zhejin Zhang Rui Liu Ting Zhang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3年第7期403-419,共17页
A qualia role-based entity-dependency graph(EDG)is proposed to represent and extract quantity relations for solving algebra story problems stated in Chinese.Traditional neural solvers use end-to-end models to translat... A qualia role-based entity-dependency graph(EDG)is proposed to represent and extract quantity relations for solving algebra story problems stated in Chinese.Traditional neural solvers use end-to-end models to translate problem texts into math expressions,which lack quantity relation acquisition in sophisticated scenarios.To address the problem,the proposed method leverages EDG to represent quantity relations hidden in qualia roles of math objects.Algorithms were designed for EDG generation and quantity relation extraction for solving algebra story problems.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method achieved an average accuracy of 82.2%on quantity relation extraction compared to 74.5%of baseline method.Another prompt learning result shows a 5%increase obtained in problem solving by injecting the extracted quantity relations into the baseline neural solv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y relation extraction algebra story problem solving qualia role entity dependency graph
下载PDF
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巍 丁峻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作为西方心灵哲学主流思想的功能主义,其理论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赞同,但也有哲学家对其提出了严肃的质疑。通过对功能主义及由其引起的相关争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认为功能主义在解释心身关系的前提下,感受性问题始终是功能主义无法回避的... 作为西方心灵哲学主流思想的功能主义,其理论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赞同,但也有哲学家对其提出了严肃的质疑。通过对功能主义及由其引起的相关争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认为功能主义在解释心身关系的前提下,感受性问题始终是功能主义无法回避的最大挑战。功能主义有其本身不能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硬核",是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误解和简单化,最主要体现在其机械论基调(而非唯物论取向)。心灵本体论的意识主观特性研究转向,才是较合理的解释心身问题的进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关系 功能主义 感受性 感受性之筝模型
下载PDF
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构建的感受质解读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振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39,共5页
Panther提出言外转喻是自然的推理模式之一,其假设为间接言语行为指向其属性。邹春玲在此基础上,修正、完善原属性模式解释力和微观操作不明等不足,提出"属性加强联想"模式。本文旨在为该模式的确立添砖加瓦,从感受质角度论证... Panther提出言外转喻是自然的推理模式之一,其假设为间接言语行为指向其属性。邹春玲在此基础上,修正、完善原属性模式解释力和微观操作不明等不足,提出"属性加强联想"模式。本文旨在为该模式的确立添砖加瓦,从感受质角度论证"属性强加联想"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性强加联想模式 言外转喻 感受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