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5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原世系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建忠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24,共24页
鉴于屈氏世系与楚国族源、楚国君王的部分叠合又逐步分离的历史因素,在"源远流长"的框架内,本文力图寻求"点"的拓宽与突破。对出土文献、传统文献中的"屈氏"家族成员,全面梳理,全力考证,并进而考述昭、... 鉴于屈氏世系与楚国族源、楚国君王的部分叠合又逐步分离的历史因素,在"源远流长"的框架内,本文力图寻求"点"的拓宽与突破。对出土文献、传统文献中的"屈氏"家族成员,全面梳理,全力考证,并进而考述昭、屈、景三姓渊源以及"与楚王同姓"的过程。通过研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屈氏在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均为大姓,历久不衰。第二,战国三大姓昭、屈、景均源于楚王族,"与楚同姓",昭氏源于楚昭王,屈氏源于楚武王,景氏源于楚平王。第三,屈氏家族成员往往执掌要职,建功立业,有较高社会威望;对楚国、对楚君恪守忠诚;娴于辞令,有理有节,有鲜明而强烈的传统与家风。第四,所谓屈原时代"屈氏势力较弱"的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屈氏家族在战国时代,尤其是楚怀王时期还是职务较高、势力较大、责任较重、人数较多的,其中屈匄、屈原、屈昜都是身负国家重要职务的屈氏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世系 楚王 三姓
下载PDF
汉代祠太一的方位与“东皇太一”名称的来源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富宏 《云梦学刊》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屈原《九歌》所祀之"太一"称谓前应无"东皇";西汉武帝之后太一之祠的方位在不断变化。从武帝时开始的东南方,然后到西北方;成帝时或在长安南方,或在西北方,其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在"阳位"祭祀,祭祀太一都与&... 屈原《九歌》所祀之"太一"称谓前应无"东皇";西汉武帝之后太一之祠的方位在不断变化。从武帝时开始的东南方,然后到西北方;成帝时或在长安南方,或在西北方,其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在"阳位"祭祀,祭祀太一都与"阳"有关;"东皇"也是在阳位享祠;"东皇太一"名称当是汉代人据汉祠太一的方位所加,始作俑者当是刘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九歌 祭祀 东皇太一
下载PDF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略论屈原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延 多洛肯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77-80,共4页
屈原思想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儒家的孔孟之“义”,道家的老庄之“道”,又有法家的“法治主张”,还与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有相通之处。他的思想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启发。试从屈原与诸子的关系入手,对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屈... 屈原思想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儒家的孔孟之“义”,道家的老庄之“道”,又有法家的“法治主张”,还与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有相通之处。他的思想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启发。试从屈原与诸子的关系入手,对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屈原思想作一简略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诸子 思想
下载PDF
论西汉士人对屈原自沉意义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曾祥旭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5-87,91,共4页
屈原的自沉对西汉士人心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文章以纵向为经,动态地描述屈原自杀对汉代士人文化心理塑造和嬗变过程;以横向为纬,结构性地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的思想文化资源。为集中主题,我们选取贾谊、司马迁、扬雄这三位分别代表西... 屈原的自沉对西汉士人心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文章以纵向为经,动态地描述屈原自杀对汉代士人文化心理塑造和嬗变过程;以横向为纬,结构性地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的思想文化资源。为集中主题,我们选取贾谊、司马迁、扬雄这三位分别代表西汉初、中、后期的文化巨人为参照,多方位地表现西汉士人对屈原自沉意义的文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贾谊 司马迁 扬雄
下载PDF
试论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内在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陆跃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1-43,共3页
屈原在那士人们朝秦暮楚的战国时代,屡遭本国群小的迫害、怀王的疏远,却仍然有着"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忠君爱国思想,这与他的身世、学识及楚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楚地奇特而秀美的山水对屈原忠君爱国思... 屈原在那士人们朝秦暮楚的战国时代,屡遭本国群小的迫害、怀王的疏远,却仍然有着"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忠君爱国思想,这与他的身世、学识及楚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楚地奇特而秀美的山水对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孕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爱国 忠君 渊源
下载PDF
试论屈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
6
作者 王亚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36-39,共4页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精神和自醒意识。它是我们认识屈原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历史中间物 楚文化 美政
下载PDF
从《哀郢》中的地名看屈原的一段流放行程
7
作者 李霁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8,28,共4页
从《哀郢》一文的地名考究中,可以看到屈原的一段流放的行程:出郢都、江夏,便过夏首;由夏首沿江向西南漂,又折向东下到洞庭;经过洞庭沿江东去到夏浦;过夏浦东流,最后到达陵阳。
关键词 屈原 哀郢 地名 流放行程
下载PDF
蒲松龄与屈原悲剧比较论
8
作者 蒋山 《贵州文史丛刊》 2007年第4期19-23,共5页
蒲松龄对屈原悲剧的主动认同并通过撷取屈赋文句和凸现"狐死首丘"悲剧原型表达对屈原悲剧性的理解。相同的生存境遇沟通了原本孤立的个体悲剧,但在文本书写和情意表达上又有不同,包括娱忧与饮酒文字、悲情宣泄与转折结构、抑... 蒲松龄对屈原悲剧的主动认同并通过撷取屈赋文句和凸现"狐死首丘"悲剧原型表达对屈原悲剧性的理解。相同的生存境遇沟通了原本孤立的个体悲剧,但在文本书写和情意表达上又有不同,包括娱忧与饮酒文字、悲情宣泄与转折结构、抑郁感伤与幻境描写以及取象、造境、文体样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悲剧形态:屈原是崇高的壮美,蒲松龄是悲深的感伤。差异的原因包括时代意绪、地位悬殊、最后的结局、后人的接受态度以及生命力感的刚韧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屈原 悲剧 比较
下载PDF
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玲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2-86,共5页
文学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文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人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 文学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文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人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重要的原因是文化重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文化重心区 南宋词 元散曲 艺术审美风格
下载PDF
透视屈赋里的楚国文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霁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21-23,共3页
古代楚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窥视、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有利于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
关键词 屈赋 透视 楚文化 彭成 秉龙 三苗
下载PDF
《九歌》里的古代荆楚神祀与祭祀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霁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S2期90-91,87,共3页
《九歌》这个名称,作为远古时代优美乐曲的代表,后为屈原加工整理成了一组神话歌舞剧。透过《九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荆楚信神的色彩很浓,神祀系统构建完整,祭神的风气很盛。
关键词 屈原《九歌》 楚神文化 祭祀
下载PDF
历代朝鲜士人对楚辞的接受及汉文学的展开
12
作者 琴知雅 《职大学报》 2012年第1期15-19,共5页
《楚辞》是由楚国艺术家如屈原发展起来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与《诗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楚辞》是通过《文选》、《楚辭集注》、《古文眞寶》和其他文献传入朝鲜半岛,同时被朝鲜诗歌文学采用,贯穿从三国时代到朝鲜王朝的整个时期。... 《楚辞》是由楚国艺术家如屈原发展起来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与《诗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楚辞》是通过《文选》、《楚辭集注》、《古文眞寶》和其他文献传入朝鲜半岛,同时被朝鲜诗歌文学采用,贯穿从三国时代到朝鲜王朝的整个时期。朝鲜诗词艺术家和学者运用《楚辞》创造出了各种朝鲜诗歌去表达变化多样的艺术观点。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研究了《楚辞》中的汉文学对朝鲜的汉文学影响力。第一方面,本文研究了《楚辞》在韩国传统文学中的运用并给出了实例验证。通过研究文献,作者认为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情境动机是楚国学者与朝鲜学者境遇的相似性。朝鲜和楚国都是不安定的,艺术家也有类似的经历。除了这个情境动机,主观动机是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更重要的原因。朝鲜学者和楚国学者的思想在不安定的腐败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超脱于社会。这些相似的情境和主观动机催化朝鲜学者采用《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歌去表达美丽的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悲情 朝鲜学者 韩国汉文学
下载PDF
胡适与苏雪林
13
作者 苏育生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49-54,共6页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关键词 胡适 苏雪林 苏梅事件 屈赋研究 老而弥笃
下载PDF
楚辞与汉代骚体赋流变 被引量:11
14
作者 易闻晓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9,共11页
汉人辞、赋不分,及王逸《楚辞章句》以书定名、南朝《文心雕龙》《文选》辞、赋二分,不害本来为一。屈原人格精神系于三代理想与楚人气性,屈《骚》等怨怼激发,以抒情为主线,重沓繁复,散语长短参差,广托名物,富于描写,多述楚地、楚物及... 汉人辞、赋不分,及王逸《楚辞章句》以书定名、南朝《文心雕龙》《文选》辞、赋二分,不害本来为一。屈原人格精神系于三代理想与楚人气性,屈《骚》等怨怼激发,以抒情为主线,重沓繁复,散语长短参差,广托名物,富于描写,多述楚地、楚物及远古三代“虚无”之事,迥异《诗》四言重章叠句的咏唱,别立一体,独守乡风,略无祖《诗》之证。汉儒将《诗》《书》等据为经典,从经义立场对屈原及其作品予以扬抑褒贬,固无所契。汉代骚体赋取效屈宋等,所祖不一,衍为弔屈与自悼、《太玄》与《思玄》、自我抒情或代为抒情、述志纪行,以及骚体叙物,或参大赋,大都系于一己进退、宠辱、生死,或“心存魏阙”,以理节情,归于经义,叙事纪行,由虚转实,结构严谨,句式整饬,多以议论抒情,名物、描写为寡,卒至不克铺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骚体赋 屈原 《文心雕龙》
下载PDF
屈原:《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兼论汉代的楚辞观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楚辞》一书编纂问题扑朔迷离,纷纭复杂,但只要抓住“屈原是《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这一核心,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另《楚辞》的编纂也反映了汉人的楚辞观,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楚辞观,才将楚辞创作引向了衰微之路。
关键词 《楚辞》 屈原 主题 楚辞观
下载PDF
离别之痛:《离骚》的意旨与篇题 被引量:9
16
作者 姚小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0-126,共7页
关于《离骚》的命篇之意,自司马迁以来有"离忧"、"遭忧"、"别愁"诸说。这些说法虽各有所据,但整体上未能密合《离骚》文意。从文本分析来看,《离骚》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决计远逝自疏、离别故国之际的心灵... 关于《离骚》的命篇之意,自司马迁以来有"离忧"、"遭忧"、"别愁"诸说。这些说法虽各有所据,但整体上未能密合《离骚》文意。从文本分析来看,《离骚》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决计远逝自疏、离别故国之际的心灵悸痛。从语言性质来说,《离骚》使用的是与中原雅言高度一致的书面楚语。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先秦其他文献的相关训解,可知"离骚"当解为"离别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篇题 意旨
下载PDF
《远游》之“韩众”必先于屈原——兼论《远游》的作者问题 被引量:9
17
作者 力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8,共7页
认为《远游》非屈原之作的"最坚"证据之一,即"韩众"为"秦始皇时之方士"。然前贤时彦辨析"韩众"所指时,多未能注意到"三个前提""汉人所说之韩众有二"等关键性因素,得出的... 认为《远游》非屈原之作的"最坚"证据之一,即"韩众"为"秦始皇时之方士"。然前贤时彦辨析"韩众"所指时,多未能注意到"三个前提""汉人所说之韩众有二"等关键性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不少漏洞。对影响该问题的诸多因素进行多维度的整体观照,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远游》中的"韩众"断非"秦始皇时之方士",而必为先于屈原的得道者无疑。通过《远游》中的"韩众"这一被学者认为"具有很强实证性的材料",无法动摇王逸提出的《远游》为屈作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游》 屈原 作者问题 韩众 整体观照
下载PDF
粽子与龙舟:日渐标准化的端午节 被引量:9
18
作者 岳永逸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61-65,共5页
端午节是由人们对自然时令转换的理解而生的一个节日,在更多的地方,它是人们面对即将来到的炎热夏天举行的一种群体性的"过关礼",有着除瘟辟邪、祝福妇幼、整合社区、纪念历史人物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因自然地理、人文历史、... 端午节是由人们对自然时令转换的理解而生的一个节日,在更多的地方,它是人们面对即将来到的炎热夏天举行的一种群体性的"过关礼",有着除瘟辟邪、祝福妇幼、整合社区、纪念历史人物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因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地方风情的差异而形成多样的社会形态。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端午节则延续了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即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宏大话语的支配下,原本多样的端午节日渐简约化为粽子和龙舟两个物象,并将其起源都指向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由此,一些地方原本意在祈福禳灾、驱瘟除恶祛病、求子联谊的端午习俗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主动添加进了屈原这一象征符号。端午节正在发生的趋同的整体性变迁似乎意味着历史演进并非从简单到复杂,而是从复杂到简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午节 粽子 龙舟 标准化 非遗
下载PDF
论《楚辞·远游》文本的组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树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71,共12页
围绕《楚辞·远游》作者是否为屈原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近年来出土大量楚地竹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材料。竹书篇卷体例中的"附益"现象对《远游》文本的解释具有启发意义。《楚辞·远游》... 围绕《楚辞·远游》作者是否为屈原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近年来出土大量楚地竹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材料。竹书篇卷体例中的"附益"现象对《远游》文本的解释具有启发意义。《楚辞·远游》以文中"重曰"二字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淮南王刘安原作《远游》,下部为扬雄《广骚》,为扬雄早年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但因为被附益在《远游》之下,因而使《远游》充满了争议。这些史料线索原本在"扬雄自序"(即《汉书·扬雄传》)中有明确说明,但后人囿于《远游》为屈原所作的成见,往往意气用事,对既有史料视而不见并曲为之说。《远游》与《广骚》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占有很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远游》 《广骚》 屈原 扬雄 刘安
下载PDF
屈原、沈从文、高行健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金介甫 彭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11,共11页
《灵山》在许多方面继承了屈原的诗词传统,又在描绘西南地域原始的多民族文化方面延伸了沈从文的现代主义传统。本文对这三位著名诗人和作家作了试探性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屈原 沈从文 高行健 楚文化 现代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