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语“药对”源流考 被引量:16
1
作者 臧文华 卞华 +1 位作者 白红霞 蔡永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1-574,共4页
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实践证明有效的2味药物的配对使用。研究药对配伍理论,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发展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药对""对药""... 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实践证明有效的2味药物的配对使用。研究药对配伍理论,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发展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药对""对药""姊妹药""对子药"等各种不同的名称散见于古今医籍著作中,少有学者对其系统梳理与归纳。鉴于此,本文通过考释"药对"术语的源流与沿革,厘清其发展脉络,对"药对""角药"等进行辨析,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术语 药对 源流 考证
下载PDF
药用植物紫草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0
2
作者 仉劲 李景宇 +3 位作者 李国清 付均惠 张攀 黄艳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199-202,共4页
中药紫草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记载紫草品种较为混乱,通过文献梳理考证,理清紫草源头,从历代医学专著搜集紫草名称、基源、植物形态、产地、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证,为紫草的正本清源、资源开发、正确使用、道地产区及炮制方法确定等... 中药紫草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记载紫草品种较为混乱,通过文献梳理考证,理清紫草源头,从历代医学专著搜集紫草名称、基源、植物形态、产地、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证,为紫草的正本清源、资源开发、正确使用、道地产区及炮制方法确定等提供了依据,利于紫草资源的更加合理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 本草考证 基源 道地产区
下载PDF
关于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及体系建立的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任北大 雷超芳 +8 位作者 纪雯婷 穆杰 杜欣 刘姝伶 张保春 程发峰 王雪茜 郝高庭 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184-1189,共6页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医家学者欲在临床疗效中有所精进,关于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及体系则不可不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等方法,从历史时期、医家著作和研究内容三个角度着手,以期能...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医家学者欲在临床疗效中有所精进,关于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及体系则不可不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等方法,从历史时期、医家著作和研究内容三个角度着手,以期能厘清金元以前脏腑辨证内容、理论形成及体系建立之脉络,明确脏腑辨证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并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形成的时间和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脏腑辨证理论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补充和完善,其体系的建立在先秦两汉到金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存在明确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脉络清晰。其次,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具体分法有三种:(一)按时期划分:先秦两汉、晋隋唐宋和金元时期。(二)按医家著作分:(1)《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等;(2)《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等;(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医学启源》等。(三)按研究内容及特点分:(1)内容零散局限不成体系期;(2)内容丰富体系初步建立期;(3)内容成熟体系完备,研究方向由系统转向专题为主。最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最终完备成熟于张元素所撰写的《医学启源》,该医著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并对易水学派及后世医家进行专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辨证 源流 体系 医学启源 文献研究
下载PDF
“标本根结”理论指导下针灸远近配穴的临床应用理论基础 被引量:4
4
作者 许纪超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28期137-140,共4页
远近配穴作为针灸治疗腧穴配穴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学目前尚未对远近配穴概念及其理论进行定义,导致中医医生和针灸医生只能从文字字面意思出发,自行领会及理解远近配穴的使用,目前较为认可的方法为以疾病病变部... 远近配穴作为针灸治疗腧穴配穴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学目前尚未对远近配穴概念及其理论进行定义,导致中医医生和针灸医生只能从文字字面意思出发,自行领会及理解远近配穴的使用,目前较为认可的方法为以疾病病变部位为中心,将其视为近端,其远端穴位则以病变部位远端为标准,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对远近配穴的深层定义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临床实践开展及应用。鉴于目前尚未有明确教材和文献对其进行阐述,认为远近配穴为穴位之关系,亦为标本兼治理论的体现,可指导临床疾病的辨证施治、选穴取穴。标本根结理论指导下选穴配穴十分灵活,根(本)、结(标)治疗可取近、取远,亦可远近结合,标本根结同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做好远近配穴标本根结同治,更好的畅通经络原气、沟通气血,补充了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心脉循环的理论,扩大了腧穴主治之范围,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标本根结 远近配穴 腧穴选穴配穴
下载PDF
探析《医学启源》和《中藏经》中脏腑辨证理论之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任北大 熊益亮 +4 位作者 钮月盈 程发峰 王雪茜 张保春 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35-39,共5页
系统论述《医学启源》与《中藏经》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差异,明晰二者在论述上的细微差别,完善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法和文献分析法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对十二脏腑论述分别进... 系统论述《医学启源》与《中藏经》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差异,明晰二者在论述上的细微差别,完善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法和文献分析法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对十二脏腑论述分别进行了详细比对,两著作在脏腑辨证体系框架建立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论述上有继承有创新,辨证分类上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为纲,明确了临证审查要点。具体而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论述相异12处、论述相近69处、论述有无1处等三方面;从脏腑而言,不同主要体现在肝10处,胆4处,心13处,小肠4处,脾10处,胃8处,肺11处,大肠1处,肾18处,大肠2处,三焦1处,心包络0处。相比《中藏经》,《医学启源》在论述上用词更为准确精炼,在辨证分类上更为全面详细。厘清二者间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易水学派的理解,对后世以脏腑辨证为专题研究也提供了先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后学者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启源 中藏经 脏腑辨证 内容 差异 分类 易水学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