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七星洞石笋记录的最近2300年气候和环境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乐 蔡演军 秦世江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基于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QX-3)8个^(230)Th年代数据和414个δ^(18)O数据建立了研究区过去2360年、分辨率约为5年的石笋氧同位素时间序列。七星洞石笋QX-3δ^(18)O记录与灰度记录高度相关,表明石笋灰度值的变化亦可作为重建古气候和古环... 基于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QX-3)8个^(230)Th年代数据和414个δ^(18)O数据建立了研究区过去2360年、分辨率约为5年的石笋氧同位素时间序列。七星洞石笋QX-3δ^(18)O记录与灰度记录高度相关,表明石笋灰度值的变化亦可作为重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一个替代指标。功率谱分析显示石笋QX-3δ^(18)O序列具有显著的24~20 a和12~10 a周期,与树轮Δ^(14)C周期有很好对应,为太阳辐射驱动气候变化假说提供又一重要证据。亚洲季风区万象洞、黄爷洞、和尚洞、七星洞和董哥洞的δ^(18)O年代序列曲线对比显示,在长时间尺度上各洞穴的δ^(18)O记录均表现出较一致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但在百年到数十年尺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指示了区域降水对亚洲季风变化的响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洞 石笋 灰度 Δ18O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贵州七星洞石笋记录的一次强降水事件的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殷建军 林玉石 +2 位作者 唐伟 程海 EDWARDS R L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6-332,共7页
全球变暖、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研究极端事件发生规律,并准确预测未来极端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目前极端事件研究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利用地质载体重建过去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是极端事件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贵州七星洞两个具有相... 全球变暖、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研究极端事件发生规律,并准确预测未来极端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目前极端事件研究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利用地质载体重建过去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是极端事件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贵州七星洞两个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文石-方解石石笋对过去发生的一次强降水事件进行了探讨。主要认识有:(1)七星洞QX1和QX6石笋分别记录的黄褐色纹(微)层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为强降水携带粘土沉积形成;(2)两个石笋黄褐色纹(微)层发生的时间经推算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发生在公元(1868±1)年;(3)此次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为:长时间的干旱导致洞顶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减小,而1869年的雨季多雨,在强降水携带下粘土沉积于石笋表面形成纹(微)层。此次事件的研究为东亚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事件 石笋 七星洞 黄褐色纹(微)层
下载PDF
贵州七星洞系统中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滴水δ^(13)C_(DIC)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世杰 罗维均 +4 位作者 刘秀明 谢兴能 周运超 黎廷宇 刘启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76,共11页
2003年4月至2004年5月,笔者对贵州七星洞(QXD)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监测,逐月采集了土壤水和洞穴滴水等样品,分别测定了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结果显示,9个滴水点同期的溶解无机碳同位素值(δ13CDIC)之间存在着大的差... 2003年4月至2004年5月,笔者对贵州七星洞(QXD)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监测,逐月采集了土壤水和洞穴滴水等样品,分别测定了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结果显示,9个滴水点同期的溶解无机碳同位素值(δ13CDIC)之间存在着大的差异,最大达6.9‰;δ13CDIC值偏重的Ⅰ组滴水,其Ca、Sr、HCO3、电导率(EC)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偏小,而Mg/Ca比值偏大,Ⅱ组则相反;不同滴水点的δ13CDIC值分别与相应滴水的Ca、Sr、HCO3、EC、Mg/Ca和SIC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土壤水δ13CDIC平均值-9.9‰相比,Ⅰ组1#、2#、6#、7#和8#滴水点δ13CDIC值偏重4.5‰~5.7‰,主要是由大量的基岩溶解以及前期方解石沉积(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PCP)共同作用的结果;Ⅱ组3#、4#、5#和9#滴水点δ13CDIC值偏重0.6‰~1.6‰,受基岩溶解和PCP过程影响较小,尤其是9#滴水点受影响最小。因此,若不考虑基岩溶解和PCP过程影响作用,将会极大地影响洞穴化学沉积物碳同位素记录的准确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稳定碳同位素 相关性 贵州七星洞
下载PDF
贵州七星洞滴水的水文水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运超 王世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9个滴水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即土壤和岩石,而大气降雨携带的物质成分较少。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导致的岩石溶解... 本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9个滴水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即土壤和岩石,而大气降雨携带的物质成分较少。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导致的岩石溶解-方解石沉淀过程所控制。QXD-1#、QXD-2#、QXD-6#、QXD-7#、QXD-8#由于水运移过程中经过的土壤较薄,水-岩作用对滴水化学特性的贡献略大。稀释作用发生在干旱条件下的QXD-2#滴水点,活塞作用在雨季对QXD-7#、QXD-9#滴水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季节,QXD-1#、QXD-3#、QXD-8#滴水点的滴率产生跳跃式变化。这些作用均受控于水的来源差异,所有这些过程对滴水点水化学产生影响但其效果较弱。滴水的Mg/Ca指示了大气降雨的变化,其值受控于洞穴顶板内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即岩石的溶解、方解石沉淀过程及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七星洞 洞穴滴水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作用 意义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tium isotop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the Qixing Cave of Guizhou, China 被引量:8
5
作者 ZHU XiaoLong WANG ShiJie LUO Wei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7期670-675,共6页
The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87Sr/86Sr) of samples including soils, bedrock, soil waters, drip water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s in the Qixing Cave (QXC), Guizhou Province, China, were systemically me... The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87Sr/86Sr) of samples including soils, bedrock, soil waters, drip water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s in the Qixing Cave (QXC), Guizhou Province, China, were systemically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r isotopic differences among samples. The mean 87Sr/86Sr ratios in drip water for the samples 1#, 4# and 9# were 0.709568, 0.709139 and 0.708761, respectively, which possibly result from different flow paths, residence times, and other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overlying QXC. Meanwhile, levels of 40.8%, 57.6% and 72.4% of Sr in drip waters for 1#, 4# and 9#, respectively, were derived from bedrock dissolution, which was calculated by the mixture model of the two end-members (soil and bedrock). There is, however, no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from bedrock dissolution (δ13C value is 1.8‰) and drip water δ13CDIC values. The mean drip water δ13CDIC value in 1# is the heaviest (–4.5‰) with the lowest contribution rate of bedrock dissolution, whereas the value in 9# is the lightest (–9.3‰) with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rate of bedrock dissolution. The proportion from host rock dissolution in 4# is higher than that in 1# and lower than that in 9#, while its mean drip water δ13CDIC value (–8.6‰) is higher than that of 9# and lower than that for 1#.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 (PCP) processe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overlying the cav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δ13CDIC valu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drip waters, and not bedrock dissolu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87Sr/86Sr ratios of speleothems in the 1# and 4# mainly reflect the variation i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from the soil system (soil water) and bedrock dissolution overlying the cave. It is, therefore, feasible to use the strontium isotopic signals of speleothems as an indicator for soil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consequently as a monsoon proxy in the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同位素特征 贵州省 中国 洞穴堆积物 同位素组成 流动路径 停留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