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太古宙基底的新信息 被引量:87
1
作者 沈其韩 耿元生 +1 位作者 宋彪 万渝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6-627,共12页
本文根据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出露的各种岩石中发现的继承性锆石的测年数据,报道了太古宙基底和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并简要地论述其地质意义。华北陆块东北缘、东南缘、北缘、西北缘共6个地区的深部都存在新太古代... 本文根据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出露的各种岩石中发现的继承性锆石的测年数据,报道了太古宙基底和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并简要地论述其地质意义。华北陆块东北缘、东南缘、北缘、西北缘共6个地区的深部都存在新太古代和中、古太古代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南缘深部也存在古太古代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在华北陆块早前寒武纪同位素年龄直方图(以太古宙岩浆事件为主)上,最高峰值位于2.45-2.6 Ga区间,而以2.5-2.55 Ga最为突出,显示该区间岩浆事件最为强烈,可能代表一次重要的碰撞事件。此外还见有2.7 Ga,2.8 -2.85 Ga,2.95-3.0 Ga,3.1-3.15 Ga,3.3-3.4 Ga,3.45-3.5 Ga,3.6 Ga和3.8 Ga等较高峰值,反映了岩浆事件不同活动阶段的演化趋势。扬子陆块北缘地表和深部有与华北陆块相似的太古宙古老基底信息。扬子陆块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缘相当于江南古陆的地区以及扬子陆块西南缘地区在地壳深部均保留有新太古代和/或古太古代岩浆锆石的年龄信息。秦岭-大别造山带从东到西,多处(主要是深部)也发现有新-中太古代残余岩浆锆石的年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性锆石 华北陆块 扬子陆块 秦岭-大别造山带 岩浆事件 地壳深部 太古宙 信息 基底 地表
下载PDF
中国中部蓝片岩的形成时代 被引量:57
2
作者 李曙光 刘德良 +4 位作者 陈移之 王松山 裘冀 胡世玲 桑海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1-27,共7页
报道了皖中张八岭群中蓝片岩的^(40)Ar/^(39)Ar年龄为245.1±0.5Ma。该年龄与扬子陆块北缘的其它高压变质岩及高压变质矿物的年龄一致,说明中国中部蓝片岩带与榴辉岩带一样形成于三叠纪。动力学分析表明,Sr同位素在干的高压变质过... 报道了皖中张八岭群中蓝片岩的^(40)Ar/^(39)Ar年龄为245.1±0.5Ma。该年龄与扬子陆块北缘的其它高压变质岩及高压变质矿物的年龄一致,说明中国中部蓝片岩带与榴辉岩带一样形成于三叠纪。动力学分析表明,Sr同位素在干的高压变质过程中均一化尺度很小(<1m),因此该带含蓝片岩地层的元古代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指示的是它经历的第1次区域变质时代,不是后来发生的高压变质时代。此外,还对榴辉岩K-Ar年龄与Sm-Nd年龄的矛盾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同位素 年代学 变质作用
下载PDF
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36
3
作者 赵宗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8,共10页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 造山带 陆内型 造山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瑞利波频散与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34
4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1 位作者 胡家富 王光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63-677,共15页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 .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 4°× 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 .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 4°× 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使用Harkrider的面波反演程序求得了该区剪切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1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 3 0— 40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 2 5— 2 8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2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 6 0— 1 5 0km ,变化幅度较大 ,这与深部断裂分布及深层过程有关 ,但NS向剖面上各界面的起伏变化均比EW向剖面平缓 .3 .东南陆缘是东亚大陆的海陆过渡带 ,在深部表现为Moho界面埋深和地壳平均速度降低的地带 ,地幔深部界面的起伏形态充分表明 ,深浅介质结构和物质耦合的不均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面波 三维速度结构 软流层 秦岭-大别造山带 深层动力过程 华南大陆 瑞利波频散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9
5
作者 杨志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6,共7页
秦岭造山带具有复杂和长期演化的历史。本文对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期、结构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构造体制和发展演化等进行了综合和讨论。
关键词 秦岭 造山带 板块构造 板块碰撞
下载PDF
我国的一些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二七 苏哲 许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6-1288,共23页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律极其困难,但是人类正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朝这个目标前进。地块的侧向挤出是大陆构造的主要形式。尽管大规模的地块侧向挤出是否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有证据显示地块的侧向挤出广泛地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我国其它的一些造山带内,呈现出不同的规模、位移量和变形特征。位于滇西三江断裂带内的兰坪—思茅盆地在印度和华南第三纪的压扭性相互作用下向南挤出;沿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早第三纪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南北向碰撞,最新的挤出地体是塔里木盆地;雪峰地块向南的侧向挤出受控于华南地区北西—南东向区域性扭性构造作用;沿扬子地块北缘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晚期的南北向挤压,造成四川盆地发生向西的侧向挤出;沿秦岭—大别山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发生在中生代,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下地壳随扬子地块的挤入向东运动,最后在桐柏—大别山隆升到地表,而中上地壳包括留风关复理石沉积和碧口地块向西挤出。桐柏—大别山和青藏高原均形成于大陆的碰撞,地壳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增厚。因此,有理由相信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桐柏—大别山的下地壳结构和构造是一样的,要研究两者物质组成和赋存状态以及运动和变形特征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对高原下地壳流变的关注和争论。上述桐柏—大别山中生代下地壳的侧向挤出就是通道流,由此证明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是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侧向挤出构造 青藏高原 秦岭-大别山 华南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西段构造单元 被引量:17
7
作者 徐备 王长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89-395,共7页
将大别造山带西段划分为 7个二级构造单元 ,从北向南依次为 :(1)马畈褶皱带 ;(2 )凉亭混杂岩带 ;(3)牢山褶皱带 ;(4 )苏家河滑覆席 ;(5)熊店 -浒湾韧性剪切带 ;(6 )卡房片麻岩穹窿和(7)彭店韧性剪切带。其中马畈褶皱带属华北板块南缘 ,... 将大别造山带西段划分为 7个二级构造单元 ,从北向南依次为 :(1)马畈褶皱带 ;(2 )凉亭混杂岩带 ;(3)牢山褶皱带 ;(4 )苏家河滑覆席 ;(5)熊店 -浒湾韧性剪切带 ;(6 )卡房片麻岩穹窿和(7)彭店韧性剪切带。其中马畈褶皱带属华北板块南缘 ,凉亭混杂岩带可能代表碰撞缝合带位置。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反映有 4期依次发生的构造作用 :(1)近南北向的褶皱作用 ;(2 )从南向北的韧性推覆剪切作用 ;(3)右旋走滑韧性剪切作用 ;(4 )垂向隆升作用和与其有关的伸展滑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西段 构造单元 变形作用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河南桐柏地区三叠纪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冯庆来 杜远生 +1 位作者 张宗恒 曾宪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87-794,共8页
本文描述了采自河南南部桐柏地区蔡家凹大理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共计7属8种(其中1新属2新种), 包括 Archaeospongoprunum compactum Nakaseko et Nishimura, Yangia chinensis Feng,Shengia yini (Feng), Cenosphaera sp., Triassocampe... 本文描述了采自河南南部桐柏地区蔡家凹大理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共计7属8种(其中1新属2新种), 包括 Archaeospongoprunum compactum Nakaseko et Nishimura, Yangia chinensis Feng,Shengia yini (Feng), Cenosphaera sp., Triassocampe ? sp., Pactarentinia sp., Triassomitra zhangi n. gen. etsp.和Triassomitra litangensis n. gen. et sp..该动物群形成于三叠纪早期半深海环境,这是在桐柏-大别地区首次发现海相三叠纪地层,据此推论,二叠纪至三叠纪早期,古秦岭洋贯通秦岭-大别地区,是沟通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印支运动使秦岭-大别洋盆最终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放射虫 构造演化 动物群 地层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被引量:13
9
作者 黄泽光 高长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1,39,共8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存在多个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中已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近年来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主要发育6个世代的盆地序列,分别是: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C1—O2);2)弧后盆地(O2—C1);3)残余盆地(C2—T...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存在多个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中已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近年来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主要发育6个世代的盆地序列,分别是: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C1—O2);2)弧后盆地(O2—C1);3)残余盆地(C2—T2),其中可分为残余盆地第1阶段(C2—P12)和残余盆地第2阶段(P12—T2);4)陆内前陆盆地(T3—J2);5)张扭性盆地(J3—K1);6)断—拗盆地(K2—E)。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层系,分别是古近系、下白垩统、下侏罗统、上三叠统、石炭—二叠系和下古生界,并进行了相关烃源岩层系的成藏特征分析。东秦岭—大别山北侧主要勘探层系第一位的是石炭—二叠系,第二位是下白垩统,第三位是上三叠统,第四位是古近系,而中—下侏罗统及下古生界可列为第五位。建议勘探选区是一类盆地为周口盆地、济源盆地和洛—伊盆地。有利区带是谭庄—沈丘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舞阳凹陷、孟县—温县凹陷和洛阳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成藏特征 盆地序列 油气前景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湖北段)重力场特征与造山带构造 被引量:12
10
作者 梁学堂 毛新武 +3 位作者 曾春芳 胡正祥 杨廷安 余文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6-457,共12页
利用区域重力资料,通过位场分离、转换技术,揭示了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正的线状重磁异常带及各阶小波细节,清晰地反映了桐柏—大别及东秦岭造山带南缘缝合带的位置,特别是重力异常小波四阶逼近,深部构造特征更加醒目。在鄂西北地区岩... 利用区域重力资料,通过位场分离、转换技术,揭示了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正的线状重磁异常带及各阶小波细节,清晰地反映了桐柏—大别及东秦岭造山带南缘缝合带的位置,特别是重力异常小波四阶逼近,深部构造特征更加醒目。在鄂西北地区岩石圈所呈现出的"立交桥式"双层结构中,自由空间、均衡重力、剩余重力异常及小波各阶细节明显地反映出相对浅部的造山带近东西向延伸的构造特征;各阶逼近结果则反映了相对深部的地壳-岩石圈地幔南北向伸展的构造特征。应用地球物理资料来研究地球岩石圈结构、构造,除深层地震外,区域重力也是最有效方法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二维小波变换技术日趋成熟,为应用区域重力资料解决诸如造山带深部构造等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重力场特征 小波多尺度分析 勉略缝合带 立交桥式构造
下载PDF
大别山北部卢镇关群变质火山岩和共生变质的花岗岩全岩和锆石氧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景波 张灵敏 +2 位作者 叶凯 苏文 程南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1-1524,共14页
分布在大别山北部的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形成在新元古代。2个卢镇关群变质流纹岩SIMS锆石U-Pb给出了757Ma岩浆结晶年龄,3个变质花岗岩给出了757~770Ma岩浆结晶年龄。全岩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经受了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 分布在大别山北部的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形成在新元古代。2个卢镇关群变质流纹岩SIMS锆石U-Pb给出了757Ma岩浆结晶年龄,3个变质花岗岩给出了757~770Ma岩浆结晶年龄。全岩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经受了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用。锆石SIMS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少量锆石边部存在岩浆期后的氧同位素改造,然而锆石的氧同位素的改造部分没有明显的U-Pb重置,因此,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用时间无法通过锆石的U-Pb年龄来测定,只能限定在757Ma以后。研究样品中存在δ18O值2.8‰~4.0‰岩浆锆石,它们从低δ18O岩浆中结晶而来。低δ18O岩浆是早期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岩石再熔融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早于770Ma的地表流体参与的蚀变应该存在。这些时间上的证据表明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记录了早于770~757Ma之后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这从时间上看,岩石发生的地表流体参与的蚀变与扬子地台上新元古代冰川事件不能简单的关联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镇关群 锆石U-Pb年龄 氧同位素 花岗岩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大别及邻区背景噪声的瑞利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11
12
作者 丁文秀 付媛媛 +4 位作者 高原 廖武林 何亚娟 蔡永建 申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59-2968,共10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西起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至郯庐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本文收集陕、豫、皖、赣、湘、鄂、渝等区域地震台网的16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连续两年地震背景噪声数据,用双台站互相关算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 秦岭—大别造山带西起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至郯庐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本文收集陕、豫、皖、赣、湘、鄂、渝等区域地震台网的16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连续两年地震背景噪声数据,用双台站互相关算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根据面波层析成像反演得到秦岭—大别及邻区周期8~35 s范围内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大别地块在14 s相速度分布图中呈现低速异常,与8 s相速度分布图中的高速异常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大别HP/UHP(high pressure/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影响仅存在于上地壳.25 s相速度图中,大致以太行一武陵重力梯度带为界,东部以高速异常为主,西部以低速异常为主,反映了地壳东薄西厚的结构特征.14~35 s相速度分布图显示郯庐断裂带南段东西两侧的显著差异,佐证了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行平移运动时,其南段可能切入壳幔边界.同时,郯庐断裂带南段可能存在一个热物质上涌的通道,熔融的热物质通过该通道上升,混入大别地区的中下地壳,造成了红安一大别造山带的差异隆升.南秦岭与四川盆地东北部表现为低速异常,是否与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或者南秦岭的拆沉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秦岭-大别造山带 郯庐断裂带南段 瑞利波层析成像
下载PDF
秦岭—大别勉略结合带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赖绍聪 张国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062-1071,共10页
秦岭—大别勉略结合带乃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大陆最后拼合的主要具体结合带之一,该带是一个复杂的、包括不同成因岩块的蛇绿构造混杂带。带内蛇绿岩主要出露在南秦岭略阳—勉县—五里坝一带以及大别山南缘随县—京山一... 秦岭—大别勉略结合带乃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大陆最后拼合的主要具体结合带之一,该带是一个复杂的、包括不同成因岩块的蛇绿构造混杂带。带内蛇绿岩主要出露在南秦岭略阳—勉县—五里坝一带以及大别山南缘随县—京山一带。带内超基性岩类主要为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稀土特征为轻稀土亏损,铕富集型;辉绿岩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变质火山岩可区分为3种类型:一为轻稀土亏损的洋脊拉斑玄武岩,Ti/V、Th/Ta、Th/Yb、Ta/Yb值表明其为MORB型玄武岩,代表本区消失了的洋壳岩石;第二类为初始洋壳型变质玄武岩,以黑沟峡和大别南缘周家湾岩片为代表;第三类为岛弧火山岩组合。这表明勉略洋盆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曾经历过一个较完整的有限洋盆的发生、发展与消亡过程,这期间秦岭已成为一独立的岩石圈微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大地构造 结合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吉让寿 高长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9-454,461,共7页
印支期以来,中国大陆在三面受挤的缩合构造环境下,经历了4期构造变格作用(T3—J2,J3—K1,K2—E,E3/N—Q),秦岭—大别两侧发育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并形成了复杂的原型并列叠加关系。在第一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原型为主;... 印支期以来,中国大陆在三面受挤的缩合构造环境下,经历了4期构造变格作用(T3—J2,J3—K1,K2—E,E3/N—Q),秦岭—大别两侧发育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并形成了复杂的原型并列叠加关系。在第一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二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三构造变格期,以发育伸展断陷盆地原型为主;在第四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坳陷盆地原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格 盆地原型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华北聚煤区南缘(豫皖)逆冲推覆构造带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代勇 高文泰 王昌贤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8-35,共8页
华北聚煤区南缘发育一条由叠瓦扇分支断层和逆冲岩席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其成因与秦岭——大别山碰撞型造山带紧密相关,属造山带北麓燕山期逆冲断裂系的前锋部分。逆冲推覆作用破坏改造了聚煤区的原始沉积边界,在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前... 华北聚煤区南缘发育一条由叠瓦扇分支断层和逆冲岩席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其成因与秦岭——大别山碰撞型造山带紧密相关,属造山带北麓燕山期逆冲断裂系的前锋部分。逆冲推覆作用破坏改造了聚煤区的原始沉积边界,在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前缘逆冲岩席中和缓波状起伏的主滑脱面下,可望找到新的含煤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煤区 逆冲 推覆构造 华北 煤系
下载PDF
Lower crustal delamination in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山 张本仁 金振民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lower crustal delamination in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is presented and a chemical geodynamic model for lower crustal delamination is developed. The synthet...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lower crustal delamination in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is presented and a chemical geodynamic model for lower crustal delamination is developed. The synthetic results suggest that eclogite from the Dabie-Sulu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is the most likely candidate as the de-laminated material, and that a cumulative 37-82 km thick eclogitic lower crust is required to have been delaminated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deficits in Eu, Sr, Cr, Ni, Co, V and Ti in the present total crust composition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Delamination of the lower crust can well interpret many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MINATION of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兴山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盛贤才 郭战峰 刘新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兴山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较为发育。在野外露头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常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物性分析等测试手段,认为该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有效储层主要为泥粉晶云岩、颗粒云岩和细晶—中晶云岩...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兴山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较为发育。在野外露头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常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物性分析等测试手段,认为该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有效储层主要为泥粉晶云岩、颗粒云岩和细晶—中晶云岩等。泥粉晶云岩的有效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颗粒云岩主要包括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砾屑云岩等,有效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细晶—中晶云岩非选择性溶孔和晶间孔较为发育。储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决定了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尽管平坦的沉积底形以及频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导致储层多呈薄层状,但储层厚度较大,而且白云石化和埋藏阶段的选择性溶蚀使得颗粒云岩以及细晶—中晶云岩孔隙度变高,连通性变好,成为中上寒武统较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寒武统 白云岩 储集空间 孔隙类型 兴山地区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地学开合律及其在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巍然 邓清禄 《湖北地质》 1994年第1期1-12,88,共13页
本文将地质运动概括为“开”与“合”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称为“开合律”,总结出“开合律”具有互补性、旋回性、层次性、不均一性、方向性的特点。以“开合律”为指导思想,应用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 本文将地质运动概括为“开”与“合”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称为“开合律”,总结出“开合律”具有互补性、旋回性、层次性、不均一性、方向性的特点。以“开合律”为指导思想,应用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将秦岭—大别山构造演化归纳为前震旦纪、古生代(含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四个“开”“合”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开合特点,开合机制,相应也有不同的开合类型,总的反映了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律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盆—山体系演化及其区域环境效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宝清 刘顺生 王世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0-456,共7页
造山带和盆地,作为在时—空演化和构造动力学系统中有关联的构造体,不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而且在深部结构、物质迁移及动力学机制上密切相关。首先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手段,分析了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隆升与剥露速率,运用构造变形组... 造山带和盆地,作为在时—空演化和构造动力学系统中有关联的构造体,不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而且在深部结构、物质迁移及动力学机制上密切相关。首先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手段,分析了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隆升与剥露速率,运用构造变形组合分析和构造—热模拟相结合得出主要地质事件,并着重揭示出中新生代秦岭—大别造山带存在多阶段的差异隆升与剥露现象,得出一个定性和定量后造山剥露过程的区域演化模式。然后,在综述中新生代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过程及其区域环境效应的基础上,以长江三峡的形成和长江水系变迁的关系,以及三峡工程的兴建及其导致洞庭的变迁为例,探讨了盆—山体系演化过程对地貌景观的变化、水系变迁、生态环境演替以及流域系统演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盆-山体系 演化 区域环境效应 磷灰石裂变径迹 剥露 隆升 构造变形组合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区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琬蓉 李桂生 李光惠 《安徽地质》 2019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属浅海或泻湖相富镁碳酸盐岩区域变质型饰面石材(大理岩)矿床。本次工作对其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勘查,详细查明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 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 秦岭-大别造山带 区域变质型饰面石材(大理岩)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