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水沟、刁口河联合运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雄波 邱卫国 钱裕 《中国水利》 2013年第21期12-14,共3页
提出黄河入海流路运用的约束条件和方案集,依据顶层设计的理念,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清水沟、刁口河联合运用的模式,提出流路选择、行河方式、流路运用方案、流路运用工程措施的约束条件或边界条件,设置刁口河作为分洪通... 提出黄河入海流路运用的约束条件和方案集,依据顶层设计的理念,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清水沟、刁口河联合运用的模式,提出流路选择、行河方式、流路运用方案、流路运用工程措施的约束条件或边界条件,设置刁口河作为分洪通道或生态调水通道、刁口河与清水沟同时行河三个方案,提出应分析各方案的工程措施,并分析其对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影响,研究流路的管理模式及调度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入海流路 清水沟 刁口河 联合运用 顶层设计 生态调水
下载PDF
南祁连清水沟一带奥陶纪盐池湾组岩石地层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国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2,共7页
在南祁连清水沟一带,盐池湾组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为一套深灰绿色细碎屑浊积岩系夹深海泥岩。主要岩性有变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细砂质长石石英粉砂岩、长石杂砂岩、绢云石英千枚岩等。岩石中粒序层理、交错层理不太发育,... 在南祁连清水沟一带,盐池湾组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为一套深灰绿色细碎屑浊积岩系夹深海泥岩。主要岩性有变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细砂质长石石英粉砂岩、长石杂砂岩、绢云石英千枚岩等。岩石中粒序层理、交错层理不太发育,指示该组岩层层序是倒转的,即北老南新。该组发育不完整鲍玛层序,有3种类型,即ABCD型、韵律型和均一型。综合研究盐池湾组的宏观岩性特征、基本层序、沉积构造、浊流沉积岩石学特征、粒度曲线特征、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指数等蕴藏在沉积岩中的各种地质信息,指示该组形成于次深海至深海相浊流沉积中端相和远端相区。浊积岩与深海泥岩以不同比例重复组合,构成复理石沉积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 清水沟 盐池湾组 浊积岩 次深海-深海相 奥陶纪
下载PDF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演变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文永 张广泉 +2 位作者 姜明星 谷源泽 赵树廷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7-10,共4页
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改道以来的水沙特点、演变规律以及河口淤积延伸的特点。1996年清8人工出汊工程实施后,在减轻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和淤海造陆变海上石油开采为陆上开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同时对入海流路... 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改道以来的水沙特点、演变规律以及河口淤积延伸的特点。1996年清8人工出汊工程实施后,在减轻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和淤海造陆变海上石油开采为陆上开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同时对入海流路规划改走北汉的海域条件和改走北汊的行水年限进行了分析和详细计算。通过分析认为:只要辅以必要的治理措施,清水沟流路还有一定的行河潜力,预计改走北汉后,可行水15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沟 黄河 河口 流路演变
下载PDF
四川冕宁箐水沟稀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3
4
作者 宋绍华 《四川地质学报》 2013年第2期181-184,共4页
该论文对箐水沟稀土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含矿地层、控矿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矿体特征、矿石矿物组成、矿石化学成分及伴生元素、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区内氟碳铈矿型稀土矿的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 该论文对箐水沟稀土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含矿地层、控矿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矿体特征、矿石矿物组成、矿石化学成分及伴生元素、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区内氟碳铈矿型稀土矿的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等。矿区及其外围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通过进一步工作可望找到较大的稀土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 碱性杂岩 断层破碎蚀变带 箐水沟
下载PDF
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苗苗 卢晓宁 +1 位作者 孙志高 洪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5-192,共8页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减少其变化明显减缓;1995年以后,黄河改道清8汊且2002年以来调水调沙增加了黄河的输沙能力,三角洲岸线变迁的幅度较2000年前增强;刁口河附近区域(Ⅰ、Ⅱ区),因黄河改道清水沟和清8汊流路,入海水沙补给显著减少,总体上处于蚀退状态;神仙沟流路区域(Ⅲ区),1986年以后除入海口处有变化外,其它区域因修建堤坝成为人工岸线而少有变化;莱州湾西侧区域(Ⅵ区),淤进和蚀退量很小,总体向海推进。可见,岸线变迁主要受入海泥沙量的影响,改道致使不同时期三角洲岸线变迁出现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 冲淤面积 刁口河 清水沟 清8汊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和清八汊河口表层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 赵心怡 +6 位作者 于淼 于洋 杨继松 栗云召 周迪 王安东 于君宝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8-722,共5页
于2015年10月28~29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清水沟和清八汊河口,分别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土样中17种金属(V、C... 于2015年10月28~29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清水沟和清八汊河口,分别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土样中17种金属(V、Cr、Co、Ni、Cu、Zn、Ga、Pb、Sr、Mn、Ti、Na、Mg、K、Fe、Ca、Al)的含量,并对两个河口土壤中的各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清八汊和清水沟河口表层土壤中,与其它金属元素含量相比,Co质量比都相对最小,分别为7.97 mg/kg和8.35 mg/kg;Al质量比都相对最大,分别为86664.06 mg/kg和102319.51 mg/kg;除Na外,清水沟河口表层土壤中的其它金属元素(V、Cr、Co、Ni、Cu、Zn、Ga、Sr、Pb、Mg、Al、K、Ca、Ti、Mn、Fe)含量都高于清八汊河口;在清八汊河口,芦苇盐沼表层土壤中的各金属元素含量较高,而在清水沟河口,柽柳盐沼表层土壤中的各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在清八汊河口,表层土壤中Mg含量与Co、Ni、Zn、Ga、Pb、Al、Ca、Mn和Fe含量显著正相关,在清水沟河口,表层土壤中Co含量与Ni、Cu、Zn、Ga、Pb、Mg、Al、K、Ca、Mn和Fe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金属元素可能具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表层土壤 清八汊 清水沟 河口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I——黄河口治理方向与措施 被引量:22
7
作者 胡春宏 曹文洪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4,共6页
1986年以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在对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影响黄河口来水来沙的因素及水沙变异造成河口演变新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新时期黄河口治理的方向。分析了稳... 1986年以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在对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影响黄河口来水来沙的因素及水沙变异造成河口演变新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新时期黄河口治理的方向。分析了稳定黄河口流路的思路与方案,采用数学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及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方案进行了研究,认为长期使用清水沟流路(3汊或4汊)是可能的,把钓口河流路作为长远的备用流路和分洪道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沙变异 河口治理 清水沟流路 稳定流路
下载PDF
青海省祁连县清水沟—白柳沟矿田含矿火山岩系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余吉远 李向民 +2 位作者 马中平 孙吉明 王建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60,共6页
研究区位于北祁连山西段,区内出露有南北2个火山穹窿,分别为南侧的清水沟—香子沟火山穹窿和北侧的大柳沟—白柳沟火山穹窿;北侧穹窿中已发现的矿床均产出于穹窿周边,而南侧穹窿中目前发现的矿床产出于穹窿的中心,研究认为矿床与火山穹... 研究区位于北祁连山西段,区内出露有南北2个火山穹窿,分别为南侧的清水沟—香子沟火山穹窿和北侧的大柳沟—白柳沟火山穹窿;北侧穹窿中已发现的矿床均产出于穹窿周边,而南侧穹窿中目前发现的矿床产出于穹窿的中心,研究认为矿床与火山穹窿关系十分密切。矿田中铜多金属矿床均产出于酸性火山岩中,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测年,获得含矿酸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502.6±3.1)Ma,表明清水沟—白柳沟矿田成岩成矿时代为中寒武世,含矿火山岩系形成环境为大陆裂谷环境,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床 LA—ICP-MS定年 清水沟-白柳沟矿田 北祁连山
原文传递
黄河清水沟流路水沙组合和河口三角洲发育的宏观特性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福林 庞家珍 +2 位作者 姜明星 李凡 李炳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9,共8页
黄河清水沟流路1976~1995年期间入海水沙偏少,年际和年内变化丰枯交替,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与入海水沙大小密切相关;分析其剖面淤积形态、洲面淤积造陆情况和泥沙淤积的空间分布,表明河口三角洲发育存在着初期迅速增长、... 黄河清水沟流路1976~1995年期间入海水沙偏少,年际和年内变化丰枯交替,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与入海水沙大小密切相关;分析其剖面淤积形态、洲面淤积造陆情况和泥沙淤积的空间分布,表明河口三角洲发育存在着初期迅速增长、中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缓增长的宏观特性和规律,根据水沙变化与河口三角洲增长面积的定量关系以及对未来入海水沙的预估,认为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将继续维持平缓增长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清水沟流路 水沙条件 海水沙 泥沙淤积 河口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口尾闾河道近40年河床断面及平面形态调整特点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诗媛 夏军强 +1 位作者 万占伟 李洁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4,共12页
清水沟改道及龙羊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河床形态发生了显著调整。黄河口尾闾河道河床调整过程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76—1980年淤滩成槽阶段,1980—1984年单股入海阶段,1984-1999年主槽萎缩阶段,1999—2016年河... 清水沟改道及龙羊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河床形态发生了显著调整。黄河口尾闾河道河床调整过程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76—1980年淤滩成槽阶段,1980—1984年单股入海阶段,1984-1999年主槽萎缩阶段,1999—2016年河床冲刷阶段。研究发现:清水沟改道初期,河床平面形态宽浅散乱,河口迅速延伸,河长从75.1 km增加到93.2 km。1980年后,河道逐渐形成单一顺直的河型,入海口逐渐南偏,河口延伸速率减小。1984—1999年,主槽萎缩严重,平滩面积减小了61%;深泓摆动剧烈,其摆动距离及强度分别为102 m及0.17。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床剧烈冲刷,平滩水深增加了41%;深泓摆动幅度减小,其摆动距离及强度分别减小至37 m及0.09。此外还建立了1999年后平滩形态参数及深泓摆动强度与前4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一定条件下可用于反演河床形态随水沙条件的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沟河道 河床调整 平面形态 断面形态 黄河口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湿地三次生态补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波 彭相楷 +2 位作者 束龙仓 彭勃 王瑞玲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地下水是影响湿地中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状况,从2010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有计划地对湿地生态恢复区进行生态补水。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的影响,利用实测资料,基于Visual MODFLOW建立黄... 地下水是影响湿地中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状况,从2010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有计划地对湿地生态恢复区进行生态补水。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的影响,利用实测资料,基于Visual MODFLOW建立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着重分析2010年、2011年和2013年补水期间清水沟湿地生态恢复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沟湿地生态恢复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包括降水入渗、河流入渗和湿地地表水体入渗(简称湿地入渗),其中,降水入渗为最主要的补给项,并受年内气象条件影响;在补水总量不变,补水面积扩大的情况下,湿地入渗量增加,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湿地入渗量分别为2.80×104m3/d、6.12×104m3/d和9.06×104m3/d;地下水储存量增加明显,三年的增加量分别为1.54×104m3/d、8.18×104m3/d和14.5×104m3/d;生态补水期间,湿地入渗速率不断增加,补水结束后,入渗速率减缓;湿地入渗补给使生态恢复区地下水水位抬升,最终达到稳定,三年湿地生态恢复区的地下水水位分别约抬升0.6 m、0.52 m和0.41 m,补水范围增大,湿地水位降低,补水对湿地内地下水的抬升幅度略有减小;三年的生态补水对湿地周边地下水水位的侧向影响范围分别为约1 000 m、900 m和800 m,补水范围越大,湿地周边地下水的侧向影响范围越小而影响面积越大。相关结论能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调水及补水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补水 地下水动态 数值模拟 清水沟湿地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增长面积预测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福林 姜明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22,共7页
根据历年卫片解译和海区实测水深资料,结合利津站水沙系列,建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与水沙关系的模拟模型,经过效果检验,选择出理想的预测模型,然后,根据未来河口地区水沙变化特点,预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增长。
关键词 清水沟流路 水沙 河口三角洲 面积预测 黄河
下载PDF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演变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文永 张广泉 +1 位作者 姜明星 韩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共7页
自1947年黄河归故,黄河河口流路先后经历了1953年小口子裁弯、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堤和1976年人工截流改道清水沟流路3次较大的改道。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的演变特点及与其它流路的不同点,分析认为... 自1947年黄河归故,黄河河口流路先后经历了1953年小口子裁弯、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堤和1976年人工截流改道清水沟流路3次较大的改道。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的演变特点及与其它流路的不同点,分析认为:清水沟流路时期的年平均来水来沙量较神仙沟、钓口河时期明显减少,且更加集中于汛期,就来水来沙总量看,上述三条流路已经相当,但清水沟流路行水历时最长。清水沟流路经历了改道初期的游荡摆动后,逐渐归股,至1980年汛后,已形成比较单一顺直的河型,一直维持至今。清水沟流路的冲淤变化经历了淤积———冲刷———淤积的过程,同流量水位的变化与之对应。目前,清水沟流路正处在回淤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清水沟流路 河口造陆 演变分析
下载PDF
北祁连清水沟-白柳沟矿田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1
14
作者 彭素霞 程建新 +3 位作者 余吉远 张海东 肖朝阳 黑欢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42-150,共9页
主要通过清水沟-白柳沟矿田与白银厂矿田的火山岩成分、微量元素特征成矿蚀变特征、地质特征等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从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角度,分析和讨论了清水沟-白柳沟矿田与典型的白银厂矿田的某些相似性或可比性,以期指出清水... 主要通过清水沟-白柳沟矿田与白银厂矿田的火山岩成分、微量元素特征成矿蚀变特征、地质特征等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从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角度,分析和讨论了清水沟-白柳沟矿田与典型的白银厂矿田的某些相似性或可比性,以期指出清水沟—白柳沟一带进一步找矿的潜力和远景地段。结果表明,2矿田无论是在成矿时代、赋矿岩石组合方面,还是在火山机构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皆有一定的可比性。由此提出在清水沟-白柳沟地区还有发现白银厂式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潜力,并提出尕大坂是最具找矿潜力的远景区,值得进一步投入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 清水沟-白柳沟矿田 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 找矿潜力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情景模拟——以甘肃省静宁县清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潘竟虎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7-584,共8页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强于工程措施,不同退耕还林(草)方案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差异较大。组合情景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情景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 黄土丘陵沟壑区 清水沟流域
原文传递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冲淤发展与使用年限预测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崇浩 安催花 +1 位作者 曹文洪 张世奇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9-713,共5页
本文利用作者开发的一、二维连接的黄河口整体冲淤数学模型,根据有、无古贤水库二种情况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对未来黄河口清水沟流路的淤积发展过程进行了计算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流路使用年限、河道向海域延伸的安全距离、淤... 本文利用作者开发的一、二维连接的黄河口整体冲淤数学模型,根据有、无古贤水库二种情况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对未来黄河口清水沟流路的淤积发展过程进行了计算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流路使用年限、河道向海域延伸的安全距离、淤积量和淤积分布、海域容沙量及海洋动力输沙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为黄河口的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各流路组合运行方案的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为53~77年,古贤水库的修建和不同流路的交替组合使用皆有利于延长清水沟流路的可使用年限。有、无古贤水库条件下河口的人海输沙能力均较为稳定,海域年均输沙量分别为2.53亿t和2.71亿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清水沟流路 使用年限 海域容沙量 海域排沙比
下载PDF
关于黄河河口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晓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共4页
围绕黄河河口流路安排、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口流路安排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河口地区防洪、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长期固定入海流路不利于保障河口和下游防洪安全、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解... 围绕黄河河口流路安排、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口流路安排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河口地区防洪、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长期固定入海流路不利于保障河口和下游防洪安全、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途径是有计划地使入海流路摆动。来水来沙量的减少、河口附近海域条件相对较好、人类已经探索出一些控制河口淤积的措施、防洪工程建设的加强等为稳定流路提供了条件,延长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年限是可能实现的,但要充分认识“少水少沙”条件下河口河道仍然会严重淤积的事实,充分认识河口各种减淤措施的可能潜力和局限性。如何保护好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是黄河水资源未来能否在河口得到优化配置的核心,为此,要研究人类希望保障和可能保障的生态环境规模和目标、生态恢复到相应目标最少需要多少淡水等课题。河口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水资源紧缺的基础上,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冲淤演变 生态环境保护 防洪 水资源
下载PDF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世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6,共9页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于特定的岸边界,海洋输沙能力的变化取决于入海水沙搭配关系,在入海沙量相同条件下,来沙系数越小,输送至外海沙量越多,反之亦然。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指出:黄河口海洋输沙十分复杂,涉及岸边界、各种持续和偶发的动力等诸多因素。实测的冲淤分布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离出某种因素单独所起的作用。实测数据显示,河口泥沙冲淤分布与来水来沙条件相关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1977-2000年间,来沙量偏少,输入外海泥沙的比例比其它流路时期偏大,排沙比达54%,平均每年输入外海泥沙的绝对量为2.83亿t。但具体到各个年份,不论是排沙比还是绝对量,年际间差异都很大,每年输入外海的沙量并不局限在2-3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清水沟 海洋动力输沙 排沙比
下载PDF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雄波 陈松伟 +2 位作者 窦身堂 师长兴 魏剑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5,共6页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机制及效应、治理方案综合效益评估技术、稳定百年的流路运用方案与优化、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百年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效应,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黄河河口三角洲演变对其上游河道的反馈机制、流路运用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估技术。最后,分析了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机制 刁口河 清水沟 行河方案 入海流路 河口三角洲 黄河
下载PDF
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平 王涛 高文永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5-171,共7页
根据1989年5月和8月枯、洪水两个季节黄河拦门沙区及河口海区地质和水文调查资料,结合黄河利津水文站近几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对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来沙量渐少是清水沟流路... 根据1989年5月和8月枯、洪水两个季节黄河拦门沙区及河口海区地质和水文调查资料,结合黄河利津水文站近几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对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来沙量渐少是清水沟流路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河口向南转向海动力作用较弱的莱州湾,海水沿河上溯力逐渐减弱,河流泥沙得以更顺利地入海,并在口门外沉积;现流路河口海域的水动力作用虽然较弱,但涨、落潮流的分布格局非常有利于泥沙的向外输送,这对减轻河道内和河口区的淤积强度、稳定和延长流路寿命极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沟 流路 稳定性 黄河 泥沙 洪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