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4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区的总云量——地面观测、卫星反演和同化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1
1
作者 王可丽 江灏 陈世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257,共6页
了解云的气候学特征 ,对于深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有重要意义 ,而良好的资料质量是其前提和保障。为了充分了解地面观测总云量、卫星反演总云量和资料同化总云量这三种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利用 1984— 1990年的青藏高原... 了解云的气候学特征 ,对于深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有重要意义 ,而良好的资料质量是其前提和保障。为了充分了解地面观测总云量、卫星反演总云量和资料同化总云量这三种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利用 1984— 1990年的青藏高原地面测站的总云量资料、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中的ISCCP C2总云量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对比分析了三者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ISCCP C2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它们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间分布形势相似、年变化和年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在量值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探测手段的不同 ;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其固有的缺陷 ,除夏季之外在高原中部地区始终有一个异常的强高值中心 ,由此导致其对时空分布特征和量值的描述与ISCCP C2和地面观测值相差较大 ,因此在有关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不宜直接或单独使用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总云量 地面观测 ISCCP-C2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空间分布 卫星反演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被引量:56
2
作者 马林 李锡福 +3 位作者 张青梅 赵春宁 马元仓 王文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季雪灾 雪灾预报 北冰洋 低压槽 气流波动 东亚大槽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地震纵波速度的层析成像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文采 瞿辰 +3 位作者 任浩然 黄连捷 胥颐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4,共13页
本次研究利用地方地震台站的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地壳纵波三维速度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内部地壳波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P波波速随深度产... 本次研究利用地方地震台站的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地壳纵波三维速度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内部地壳波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P波波速随深度产生巨大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层间拆离和水平剪切,用传统的地块运动不能准确地描述地壳物质运动。从P波波速扰动图上看到,青藏高原上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波速扰动为大范围正异常区,可以认为青藏高原在同碰撞和后碰撞期频繁的岩浆活动和结晶作用,造成了现今相对比较坚固的上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使青藏高原保持一个整体。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的高钾质和钾质火山岩带,反映为青藏高原地壳的P波波速扰动负异常带,从上地壳到下地壳都有分布。说明由于大陆碰撞使三叠纪的东昆仑缝合带重新破裂,造成大量地幔流体物质上涌和火山爆发,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都有一定的贡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取得的三维地壳波速图像,进一步证实了由密度扰动三维成像指出的存在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和新生代裂谷深部到达了中地壳底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P波 三维层析成像 地壳拆离 火山岩带 下地壳流 新生代裂谷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其东北侧干旱形成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咏青 陈联寿 罗哲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9-535,共7页
应用再分析资料 ,指出高原边界层内存在北高南低偶极子型涡旋对的独特气候现象。根据当雄站 1998年 5月 31日至 6月 4日感热通量的连续观测资料 ,确定了高原热力作用的时变特征 ,分别用不同的理想高原初始涡度场加定常热源强迫和时变热... 应用再分析资料 ,指出高原边界层内存在北高南低偶极子型涡旋对的独特气候现象。根据当雄站 1998年 5月 31日至 6月 4日感热通量的连续观测资料 ,确定了高原热力作用的时变特征 ,分别用不同的理想高原初始涡度场加定常热源强迫和时变热源强迫代入正压准地转涡度模式 ,研究了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形成。认为有三种过程在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是 :基流对上游反气旋涡旋的平流输送、南侧气旋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高原热力强迫引起的频散生成高值系统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试验 青藏高原 热力作用 反气旋涡旋 干旱 感热通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的能量收支 被引量:10
5
作者 沈志宝 成天涛 王可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6-551,共6页
利用CCM3中的辐射模式CRM ,计算了 1月和 7月地 -气系统、地面 -对流层系统和地面辐射能收支 ,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 -对流层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冬、夏季节特征及其与地面和地 -气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关系 ,并与东部平原地区和高原北侧干旱地... 利用CCM3中的辐射模式CRM ,计算了 1月和 7月地 -气系统、地面 -对流层系统和地面辐射能收支 ,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 -对流层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冬、夏季节特征及其与地面和地 -气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关系 ,并与东部平原地区和高原北侧干旱地区比较。文中还讨论了云和高原冬季地面积雪对辐射能收支的影响 ,比较了大气辐射加热和地面感热通量对夏季高原对流层大气加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对流层系统 能量收支 冬季 夏季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全新世泥石流与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建力 王勇 师玉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2-456,共5页
根据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研究和野外考察资料并结合放射性14 C测年 ,初步确定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流域全新世泥石流共分三期 ,时代分别为 70 0 0 -60 0 0aBP、4 0 0 0aBP和 2 0 0 0aBP .研究表明 ,泥石流频繁爆发于古气候由寒冷向温暖转... 根据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研究和野外考察资料并结合放射性14 C测年 ,初步确定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流域全新世泥石流共分三期 ,时代分别为 70 0 0 -60 0 0aBP、4 0 0 0aBP和 2 0 0 0aBP .研究表明 ,泥石流频繁爆发于古气候由寒冷向温暖转换的波动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全新世 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19种马先蒿属植物种皮纹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学林 景国海 郭辉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60-68,共9页
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19种常见的马先蒿属植物的种皮纹饰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该属植物种子表面纹饰有4种不同类型,即网纹型、膜质网纹、海绵质网纹和条纹型;膜质网纹可能是最进化的类型,海绵质网纹次之;网底为... 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19种常见的马先蒿属植物的种皮纹饰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该属植物种子表面纹饰有4种不同类型,即网纹型、膜质网纹、海绵质网纹和条纹型;膜质网纹可能是最进化的类型,海绵质网纹次之;网底为平滑的膜、膜下为精细网状,可能是网纹中较进化的类型,网底为精细网状结构的网纹次之,网底为密集不规则突起的网纹是网纹中的原始类型。条纹是原始特征,并向网纹演化;种皮纹饰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膜质的结构可能对种子有保温作用;另一方面海绵质网状结构及网纹中网底的精细网状结构可能还有利于种子在萌发时吸收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先蒿属 种皮纹饰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生物学意义
下载PDF
Petrogenesi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被引量:4
8
作者 赖绍聪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9年第4期361-371,共11页
Based on electron probe analyses of the minerals and bulk composition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Yumen and Hoh Xil lithodistricts,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form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temperature and... Based on electron probe analyses of the minerals and bulk composition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Yumen and Hoh Xil lithodistricts,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form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those rock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results of mineral\|melt equilibrium, the depth of the asthenosphere superface (about 75-130 km) fo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 is suggested. Finally,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mainly consist of shoshonite series. Their forming temperature is 630-1039℃ and forming pressure is between 2.3-4.0 GPa. The rocks were form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of which the primary magma was originated from a particular enrichment upper mantle and accreted crust\|mantle belt or directly from asthenospheric superface as a result of partial melting of pyrol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火山岩 青海 西藏 岩石成因
下载PDF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154
9
作者 李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19,共15页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笔者1987年首次提出,作为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界线,20年来一直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羌塘地区完成了1∶25万地质填图的全...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笔者1987年首次提出,作为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界线,20年来一直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羌塘地区完成了1∶25万地质填图的全面覆盖,第三代青藏高原地质图已经面世,资料空前丰富,高原神秘的面纱进一步揭开。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与冈瓦纳北界的研究历史与过程、认识分歧和研究现状。笔者以羌塘地区为基础总结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两侧的基底性质与构成、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生物地理区系、蛇绿岩、高压变质带、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分期和地球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笔者认为作为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缝合带,已经进行的工作只是深入研究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龙木错 双湖 澜沧江 缝合带 冈瓦纳北界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董安祥 罗琦 周陆生 《甘肃科学学报》 2001年第3期43-46,共4页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 1 996年 1月 1 6日~ 1 9日青藏高原东部大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降雪前期 ,暖湿空气发展 ,降雪时从 50 0 h Pa到 2 0 0 h Pa有强烈深厚的垂直涡旋运行和湿空气斜压性强是雪量大的重要原因。大降雪中心位于...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 1 996年 1月 1 6日~ 1 9日青藏高原东部大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降雪前期 ,暖湿空气发展 ,降雪时从 50 0 h Pa到 2 0 0 h Pa有强烈深厚的垂直涡旋运行和湿空气斜压性强是雪量大的重要原因。大降雪中心位于MPV1 零线西侧强梯度带的正值区内 ,它也位于 MPV2 零线北侧强梯度带的负值区内。冬季在对流稳定层结下 ,当 MPV2 值为负时 ,垂直涡度才能得到较大的增长 ,导致上升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大雪 湿位涡 分析 发生机制 垂直涡度 暖湿空气发展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巩俊成 张菀漪 +3 位作者 张成君 李军 樊荣 赵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6-642,共7页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有机质母源、沉积环境等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可可西里不同盐度的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中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分布主要受陆生植被、水生植物和水体盐度的...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有机质母源、沉积环境等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可可西里不同盐度的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中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分布主要受陆生植被、水生植物和水体盐度的控制。结果表明,有机质以眼子菜为主的沉水植物来源的正构烷烃有较高的C23正构烷烃峰和高丰度中等链长正构烷烃,以及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而没有C23正构烷烃峰,仅有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代表了陆生草本植物来源的特征。咸水、微咸水还原环境有明显高Ph丰度。C17的高丰度代表了藻类植物来源特征。不同的中等碳数正构烷烃、高盐度沉积物中未见偶碳数正构烷烃特征表明有机母质的差异是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组成和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C27、C29的存在不一定就是陆生木本植物来源有机质,水生植物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现代沉积 有机质 正构烷烃分布 生源与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刻痕与地壳分层构造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艳云 杨文采 +1 位作者 侯遵泽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的科学问题,讨论多尺度刻痕分析结果的地质和大地构造含义。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和构造变形带,取得的反映上、中和下地壳结构的3套图件,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的科学问题,讨论多尺度刻痕分析结果的地质和大地构造含义。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和构造变形带,取得的反映上、中和下地壳结构的3套图件,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了有深度标定的定量的约束。方法应用到青藏高原后,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结晶基底的图件与地表观察的地质构造吻合图件,而得出的中、下地壳图件提供了地表观察难以准确辨识的大量信息。例如,青藏高原内密度较高的地体包括喜马拉雅地体、克什米尔地体、察隅河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是青藏高原中有壳根的核,而密度最高的克什米尔和察隅河地体在大陆碰撞时不易碎裂,对东西两个构造结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青藏高原地壳大尺度强烈的低密度扰动反映了下地壳流的源区或者侧向挤出管道流,下地壳流可分为垂向管道流和侧向管道流两种。反映地壳变形带的脊形化参数图标明了现今地壳不同深度构造的位置,这些包括古地体拼合缝合带、古俯冲变形带、走滑剪切变形带等。结合边界刻痕参数图,可以绘制出中、下地壳构造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尺度刻痕分析 地壳变形带 地壳缩短 下地壳 地体划分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水系发育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指示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奋生 赵国华 +6 位作者 李勇 颜照坤 梁明剑 闫亮 李敬波 邵崇建 郑立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5-355,共11页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最大的山脉,也是构造活动和地貌景观塑造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区域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场。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5条基岩河...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最大的山脉,也是构造活动和地貌景观塑造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区域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场。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5条基岩河道的纵剖面,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分析龙门山不同位置的地形特征。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①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②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尚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③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④龙门山不同地区的水系发育特征,表明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龙门山北段则具有较弱的构造活动性、较低的隆升速率,并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侵蚀模型 河流纵剖面 地形均衡 构造运动 龙门山造山带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特大型滑坡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保 彭建兵 +3 位作者 殷跃平 李小林 魏刚 马小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8-144,共7页
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共发育特大型滑坡116处,群尖盆地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上都占到了绝对优势,这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和昆黄运动时期各大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直接相关;高原掀斜式隆升过程导致各大支流水系特大型滑坡西岸多发于... 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共发育特大型滑坡116处,群尖盆地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上都占到了绝对优势,这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和昆黄运动时期各大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直接相关;高原掀斜式隆升过程导致各大支流水系特大型滑坡西岸多发于东岸。研究区特大型滑坡有明显的4个群发期,各期都有其不同的触发因素,50 ka和30 ka属构造和气候的耦合成因,10 ka为构造触发,5 ka为降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河上游 特大型滑坡
下载PDF
从西宁盆地新生代变形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1 位作者 李智敏 李文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7-472,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生代早期该盆地顺时针的转动在西宁盆地中的基底中产生或复活了一些北北西向的左行走滑断裂。晚期(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边缘断裂持续强烈活动并伴随着一定的顺时针...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生代早期该盆地顺时针的转动在西宁盆地中的基底中产生或复活了一些北北西向的左行走滑断裂。晚期(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边缘断裂持续强烈活动并伴随着一定的顺时针旋转,在盆地中形成一系列切割盆地基底的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盆地中不同方向次级断裂不同时间的发育与边界左行斜向剪切造成的变形类似。同时盆地中薄皮与厚皮构造共同发育为特征,不仅盆地盖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褶皱变形,而且沿着切割盆地内部的断裂,往往基底被抬升至地表,形成比较明显的基底卷入型褶皱。西宁盆地因此被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更小的次级盆地。而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变形同样具有以上特征,斜向挤压是该地区变形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长期的斜向挤压,造成了盆地内部与边界之间的应变分配,盆地内部基底隆起,并逐渐分割原先的大盆地。而热水—日月山断裂以及温泉断裂发育在海原断裂与昆仑山断裂之间的阶区,它们的活动和发育与边缘大型走滑断裂有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压剪作用的重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压剪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缘上地幔构造特征——穿越西昆仑造山带的接收函数反演 被引量:7
16
作者 薛光琦 钱辉 姜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8-712,共5页
塔里木岩石圈和青藏高原岩石圈汇聚于空喀山断裂一带,推测塔里木岩石圈在向南俯冲,而青藏高原岩石圈也在持续地向北推进;位于空喀山断裂带北侧的甜水海地体下方存在一深达200 km的S波低速异常,描绘了由于多期的造山运动使得昆仑地体的... 塔里木岩石圈和青藏高原岩石圈汇聚于空喀山断裂一带,推测塔里木岩石圈在向南俯冲,而青藏高原岩石圈也在持续地向北推进;位于空喀山断裂带北侧的甜水海地体下方存在一深达200 km的S波低速异常,描绘了由于多期的造山运动使得昆仑地体的深度发生了巨大的形变,形成软流层和地幔物质的通道,产生了局部范围的熔融;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叶城下方,存在一条明显的深达上地幔的低速带.这条连接表层与深部的低速带被推测为塔里木南缘的隐伏深断裂.另外,地幔中尖晶石型向方镁石型结构转变的过渡层有可能出现在670~700 km深度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塔里木 青藏高原 局部熔融 转换界面 俯冲
下载PDF
PERMAFROST DEGENERATION IN THE EAS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17
作者 朱林楠 吴紫汪 +1 位作者 刘永智 李东庆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6年第3期231-238,共8页
The zoning' boundaries of permafrost are theoretically determined fromthe rela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modern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boundary elevations are given in a profile. There are many phenomena demo... The zoning' boundaries of permafrost are theoretically determined fromthe rela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modern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boundary elevations are given in a profile. There are many phenomena demonstrating a commondegeneration, such as buried frozen soil, pseudo--permafrost land forms,variations ofpatchy permafrost table, multigelation, and vegetation changing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is that a basic trend of the permafrost changing in theplateau is d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PERMAFROST DEGENERATION
下载PDF
Ocean Ridge Granite and It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We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18
作者 姜耀辉 周珣若 +3 位作者 芮行健 郭坤一 贺菊瑞 杨万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1年第2期177-183,共7页
In our work, ocean ridge granite, i.e., Oytag plagiogranite massif, was discovered in we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t intruded into the basic lava of the Oytag ophiolite suite and it was formed a little later than... In our work, ocean ridge granite, i.e., Oytag plagiogranite massif, was discovered in we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t intruded into the basic lava of the Oytag ophiolite suite and it was formed a little later than the (ultra) mafic rocks of the Oytag ophiolite suite. The Oytag plagiogranite possess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source granite and was formed in the \!supra\|subduction zone" (SSZ) ocean ridge environment, like the ocean ridge granite of Troodos, Cyp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青海 西藏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被引量:503
19
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5 位作者 邓晋福 董国臣 周肃 郭铁鹰 张双全 王亮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5-148,共14页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在西藏南部 )的构造火成岩新证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Nd Sr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林子宗火山岩早...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在西藏南部 )的构造火成岩新证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Nd Sr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林子宗火山岩早期带有较多陆缘弧火山岩特征 ,中期开始出现标志陆内岩浆活动的钾玄岩 ,晚期更多地显示了加厚陆壳条件下火山岩的特点 ,记录了由新特提斯俯冲消减末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信息。系统的40 Ar/3 9Ar同位素测年确定林子宗火山岩的年龄区间为 4 0 .84~ 6 4 .4 7Ma ;其底部年龄给出了林子宗火山岩与下伏地层间不整合形成时间的最晚时限 (~ 6 5Ma)。该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在沉积相、变形样式与变形程度上均截然不同 ,反映形成环境的重大变化 ,标志着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根据上述事实 ,结合青藏高原岩浆活动的区域时空分布 ,及西藏南部地层、古生物与沉积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于 6 5Ma左右(K/T界限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林子宗火山岩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构造—岩浆作用
下载PDF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81
20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2 位作者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1-391,共11页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2~ 0 .6MaB .P .)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 ,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 ,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 ;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 ,青海湖孤立 ,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 8MaB .P .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 ,亚洲夏季风 2 2MaB .P .已经开始 ,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亚洲古季风阶段。 3.6MaB .P .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大气环流 黄土堆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