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高原近44年来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特征 被引量:92
1
作者 汪青春 秦宁生 +2 位作者 唐红玉 陈芳 祁如英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4-239,共6页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4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降水量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4年来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年平均增...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4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降水量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4年来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年平均增温率为0.36℃/10 a,气候明显变暖的地区主要在北部,气候变暖主要是夜间气温明显上升所致,变暖的季节主要是冬季,青海高原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的变化;青海高原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不一致,高原降水日数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青海
原文传递
青海高原湿地特征及其保护 被引量:68
2
作者 陈桂琛 黄志伟 +1 位作者 卢学峰 彭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4-259,共6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是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素有“江河源”之称 .青海高原湿地类型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 ,湿地总面积约 5 5 6 6 2 .7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 7% .高原湿地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3种形式 ...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是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素有“江河源”之称 .青海高原湿地类型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 ,湿地总面积约 5 5 6 6 2 .7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 7% .高原湿地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3种形式 :1)以湖泊或浅塘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 ;2 )以河流为中心的条带状分布 ;3)河源区的斑块状镶嵌分布 .高原湿地生物种类较为丰富 ,有湿地种子植物约 4 2 8种 ;湿地动物约 15 1种 ,其中鸟类约 73种、鱼类约 5 5种、哺乳类约 14种以及两栖类 9种 .湿地植被有水生植被、沼泽植被和沼泽草甸 3大基本类型 .近几十年来 ,青海高原湿地出现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出现断流以及沼泽湿地退化等方面的明显变化 .鉴于高原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湿地 湿地生物 沼泽草甸 生态功能 水土植被 沼泽植被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及寒区环境退化 被引量:70
3
作者 罗栋梁 金会军 +3 位作者 林琳 何瑞霞 杨思忠 常晓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8-546,共9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强,处于季节冻土向片状连续多年冻土过渡区的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巴颜喀拉山南坡清水河地区岛状冻土分布南界向北萎缩5km;清水河、黄河沿、星星海南岸、黑河沿岸、花石峡...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强,处于季节冻土向片状连续多年冻土过渡区的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巴颜喀拉山南坡清水河地区岛状冻土分布南界向北萎缩5km;清水河、黄河沿、星星海南岸、黑河沿岸、花石峡等岛状冻土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出现融化夹层和不衔接多年冻土,有些地区冻土岛和深埋藏多年冻土消失,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季节冻结深度变浅;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地温升高、冻土厚度减薄.1991—2010年巴颜喀拉山南北坡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分别上升90m和100m,1995—2010年布青山南北坡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分别上升80m和50m.造成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为气候变暖,使得地表年均温度由负变正,冻结期缩短,融化期延长,冻/融指数比缩小.伴随着冻土退化,高寒环境也显著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高寒沼泽湿地和河湖萎缩,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造成了地表覆被条件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中东部 多年冻土退化 多年冻土分布下界 气候变暖
下载PDF
Climatic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35 years and its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57
4
作者 赵平 陈隆勋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9期858-864,共7页
Using the 1961–1995 monthly average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48 surface station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calculation of the 35-year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Qi>) a... Using the 1961–1995 monthly average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48 surface station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calculation of the 35-year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Qi>) and an analysis on its climatic features and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 have been made. It is found that on the average,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QXP is the strongest in June (78 W / m2) and cold source is the strongest in December (?72 W/m2). The sensible heat of the surface increases remarkably over the southwest of the QXP, causing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Qi> there in February and March, which makes a center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appear over the north slope of the Himalayas. Afterwards, this center continues to intensify and experiences noticeable migration westwards twice, separately occurring in April and June. The time whe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east of the QXP becomes heat source and reaches strongest is one month later than that over the southwest of the QXP. In summer, the latent heat of condensation becomes a heating factor as important as the sensible heat and is also a main factor that makes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east of the QXP continue growing. On the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Q1) of the QXP shows an abrupt change in 1977 and a remarkable increase after 1977.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f the spring over the QXP is a good indicator for the subsequent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valleys of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s and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 There is remark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QXP heat source of summer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valley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climatic characteristic rainfall in China
原文传递
青海高寒草地施肥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47
5
作者 纪亚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4-18,共5页
通过对青海省草地进行施肥改良的综合研究分析 ,提出了青海地区各类草地施肥的最佳时间、种类及用量 ,并对现存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青海 高寒草地 施肥 综述
下载PDF
青海高原近40a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0
6
作者 汪青春 秦宁生 +3 位作者 张占峰 唐红玉 陈芳 祁如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3-158,共6页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高原东部地区10个站的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降水量、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近40 a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但夏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半年降水量呈明显...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高原东部地区10个站的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降水量、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近40 a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但夏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半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虽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所造成;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降水明显偏少,出现暖干化的气候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降水 变化特征 环境影响 近40a
下载PDF
体外产气法评价青海高原燕麦青干草与天然牧草组合效应 被引量:49
7
作者 崔占鸿 郝力壮 +3 位作者 刘书杰 柴沙驼 赵月平 张晓卫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0-257,共8页
本研究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青海高原反刍家畜补饲用燕麦青干草分别与藏嵩草、金露梅+珠芽蓼、线叶嵩草3种天然牧草均按0∶100,25∶75,50∶50,75∶25,100∶0的比例两两组合后的发酵产气特性。结果表明,48h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与NDS(P... 本研究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青海高原反刍家畜补饲用燕麦青干草分别与藏嵩草、金露梅+珠芽蓼、线叶嵩草3种天然牧草均按0∶100,25∶75,50∶50,75∶25,100∶0的比例两两组合后的发酵产气特性。结果表明,48h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与NDS(P<0.01)呈正相关关系,而与NDF(P<0.01)、HC(P<0.01)呈负相关关系;产气速率常数与HC(P<0.01)呈负相关关系;产气延滞时间与ADF(P<0.001)、NDF(P<0.05)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P(P<0.01)、NDS(P<0.05)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牧草组合在发酵12~24h的正组合效应较高,且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合均呈组合效应量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且以燕麦青干草作为补饲草进行该地区天然草地反刍家畜的冷季营养补饲时,燕麦青干草分别与藏嵩草、金露梅+珠芽蓼、线叶嵩草草地型牧草均以50∶50比例组合较为合适。因此,做好牧草间的科学搭配组合是提高青海高原天然草地冷季牧草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产气法 青海高原 牦牛 组合效应 天然牧草 燕麦青干草
下载PDF
高寒牧区燕麦播种量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42
8
作者 陈功 李锦华 时永杰 《草原与草坪》 CAS 2000年第4期29-31,共3页
对青海燕麦 4 4 4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的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播种量对青海燕麦 4 4 4的物候期、产草量、生长速度、生长速率均产生明显的影响。试验区内燕麦 4 4 4的最佳播种量为 150kg/hm2 。
关键词 青海燕麦444 播种量 生产性能 高寒牧区 人工草地
下载PDF
高寒牧区栽培禾草施氮的效应曲线及其变化 被引量:36
9
作者 车敦仁 《草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1-8,共8页
1980~1986年在青海省海拔3250~3768m的牧区设4个点,对6种常见栽培禾本科牧草进行了施氮量为0(ck)、38、75、113、150、225kg/hm2或0、38、75、113、150、225、300、4... 1980~1986年在青海省海拔3250~3768m的牧区设4个点,对6种常见栽培禾本科牧草进行了施氮量为0(ck)、38、75、113、150、225kg/hm2或0、38、75、113、150、225、300、450、600、750kg/hm2的试验。结果表明6种禾草的产量皆因施氮而显著提高。牧草增产量和施氮量的相关曲线的完整形式可区分为效应递增、效应递减和负效应三个阶段。在通常情况下的表现形式为效应递减阶段,当施氮水平过高时出现负效应阶段,只有在草地土壤中氮极缺且施氮量又相当低的情况下才出现效应递增阶段。其效应的变化,除了取决于施氮水平和草地土壤肥力之外,还取决于禾草种类、试点的气候条件(主要是牧草生长期的积温)和施肥后牧草被刚收利用的年次(高寒牧区1年只能刈收1次)等。在同一个点上且施肥水平同为0~225kg/hm2时,施氮当年高禾草的效应曲线只有递减一个阶段,而矮禾草的曲线既包括递减阶段也包括负效应阶段在内。但施氮后连续刚收2年的累积效应高、矮禾草皆为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栽培 禾草 施氮效应
下载PDF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被引量:41
10
作者 汪青春 李林 +4 位作者 李栋梁 秦宁生 王振宇 朱西德 时兴合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8-713,共6页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下界的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不衔接或岛状冻土区发生比较明显的退化。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相比,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上升约71 m,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 cm。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青海高原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冻土 年平均地表温度 气候增暖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地区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李红梅 马玉寿 王彦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0-505,共6页
将青海高原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地区,根据1983—2007年各个地区气象台站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 将青海高原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地区,根据1983—2007年各个地区气象台站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植物返青普遍期呈提前趋势,柴达木盆地返青普遍期呈推迟趋势,4个地区黄枯普遍期均呈延迟趋势,植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各地变化趋势不同,年降水量和阶段降水对植物生长关键期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与气温相比其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青海高原 物候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next 50 and 100 years 被引量:41
12
作者 NAN Zhuotong LI Shuxun CHENG Guod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6期797-804,共8页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in 2001 reported that the Earth air temperature would rise by 1.4-5.8℃and 2.5℃on average by the year 2100.Chin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ai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in 2001 reported that the Earth air temperature would rise by 1.4-5.8℃and 2.5℃on average by the year 2100.Chin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air temperatur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would increase by 2.2-2.6℃in the next 50 years.A numerical permafrost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changes of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on the QTP over the next 50 and 100 years under the two climatic warming scenarios,i.e.0.02℃/a,the lower value of IPCC’s estima-tion,and 0.052℃/a,the higher value predicted by Qin et al.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i)in the case of 0.02℃/a air-temperature rise,permafrost area on the QTP will shrink about 8.8%in the next 50 years,and high temperature permafrost with mean annual ground temperature(MAGT)higher than?0.11℃may turn into seasonal frozen soils.In the next 100 years,perma-frost with MAGT higher than?0.5℃will disappear and the permafrost area will shrink up to 13.4%.(ii)In the case of 0.052℃/a air-temperature rise,permafrost area on the QTP will reduce about 13.5%after 50 years.More remarkable degradation will take place after 100 years,and permafrost area will reduce about 46%.Permafrost with MAGT higher than?2℃will turn into seasonal frozen soils and even unfroze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scenario predict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numerical method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原文传递
青海省近45年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陈芳 汪青春 殷万秀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41,共7页
利用青海省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霜冻气候资料及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等地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5年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早(秋)霜冻初日推迟,晚(春)霜冻终日提... 利用青海省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霜冻气候资料及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等地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5年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早(秋)霜冻初日推迟,晚(春)霜冻终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东部农业区霜冻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柴达木盆地次之,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霜冻初日推迟趋势较明显,而终日提前趋势不明显;大部分地区重霜冻频数减少,强度减弱,春霜冻期低温强度变化趋势较秋霜冻期明显;气候变暖使早霜冻危害减轻,晚霜冻危害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霜冻 农作物 影响
下载PDF
近16年青海高原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及气候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39
14
作者 刘凤 曾永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8-1540,共13页
采用2000—2015年MOD13Q1—16天合成的250 m分辨率NDVI时序数据,基于CASA改进模型估算了青海高原植被NPP,分析了近16年来植被NPP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及其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不同区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①... 采用2000—2015年MOD13Q1—16天合成的250 m分辨率NDVI时序数据,基于CASA改进模型估算了青海高原植被NPP,分析了近16年来植被NPP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及其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不同区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高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242.50 gC m^(-2) a^(-1),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分布趋势;②2000—2015年,研究区年NPP分布在53.24—96.56 TgC,呈平稳增加,年增长率1.32 TgC/a;③气候的暖湿化是植被NPP增加的主要因素,降水、气温的耦合作用是青海高原植被NPP年际波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植被NPP受控因子存在差异;④不同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区域NPP时空格局及变化趋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三江源地区年NPP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地区次之,柴达木地区是最缓慢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植被NPP 时空变化 气候影响 生态成效
下载PDF
Re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human echinococcosis prevalenc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a prospective for control options 被引量:38
15
作者 Qian Wang Yan Huang +9 位作者 Liang Huang Wenjie Yu Wei He Bo Zhong Wei Li Xiangman Zeng Dominique A Vuitton Patrick Giraudoux Philip S Craig Weiping Wu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4年第1期18-25,共8页
Objective: Echinococcosis is a major parasitic zoonosis of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in western China. In 2004,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 estimated that 380,000 people had the disease in the region. The Qinghai-Ti... Objective: Echinococcosis is a major parasitic zoonosis of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in western China. In 2004,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 estimated that 380,000 people had the disease in the reg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highly co-endemic with both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and cystic echinococcosis (CE). In the pas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control the diseases in this regi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of the diseases by reviewing studies done in the region in the past decade to help policymakers design appropriate control strategies. Review: Selection criteria for which literature to review were firstly defined. Medline, CNKI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Google Scholar wer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for literature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2000 and July 2011.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und by single factor and/or multiple factors analysis were listed, counted, and summarized. Literature was examined to check the comparability of the data;age and sex specific prevalence with same data structures were merged and used for further analysis. A variety of assumed social, economical, behavioral, and ecological risk factors were studied on the Plateau. Those most at risk were Tibetan herdsmen, the old and female in particular. By analyzing merged comparable data, it was found that females had a significant higher prevalence, and a positive linearity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echinococcosis prevalence and increasing age. In terms of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playing with dogs was mostly correlated with CE and/or AE prevalence. In terms of hygiene, employing ground water as the drinking water sourc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E and AE prevalence. For definitive hosts, dog related factors were most frequently identified with prevalence of CE or/and AE;fox was 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AE prevalence only. Overgrazing and deforestation were significant for AE prevalence only. 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 options ECHINOCOCCOSIS qinghai-Tibet plateau Risk factors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 NDVI的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赵健赟 彭军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73,共7页
以2000-2014年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MVC、SG滤波、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受水资源、地形地貌类型等因素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 以2000-2014年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MVC、SG滤波、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受水资源、地形地貌类型等因素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植被生长发育周期区域差异性大,2000m以下的河湟谷地生长期最长,温度、降水量是其季节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15年间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区域占11.3%,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和青海高原东北部地区,32.1%的区域植被覆盖显著上升,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青海湖、青南高原中部等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和人类的改造活动是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G滤波 MANN-KENDALL检验 NDVI 青海高原 植被覆盖
原文传递
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水汽分布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鹏祥 王宝鉴 +2 位作者 黄玉霞 郭品文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5,共6页
通过对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空中水汽分布及演变的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来自盂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在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下向东北方向输送,与沿中纬度的西风环流输送的水汽在青海高原会合,但受高原大地形阻挡,到达该区的水汽含量较源... 通过对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空中水汽分布及演变的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来自盂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在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下向东北方向输送,与沿中纬度的西风环流输送的水汽在青海高原会合,但受高原大地形阻挡,到达该区的水汽含量较源区大大减小;(2)青海高原水汽通量场自西界向东界增加,水汽通量高值区基本分布在青海东部的边坡地带;(3)近43年青海高原净水汽通量收支有正有负,但整体上却呈增加趋势;(4)早年青海高原水汽通量比平均状况偏少10~40kg·m^-1·s^-1;涝年偏多10~20kg·m^-1·s^-1;无论旱涝年,青海高原空中净水汽通量均呈正值,但早年比平均状况偏少21.88%,涝年偏多53.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夏季 水汽分布 水汽收支
下载PDF
青海高原雪灾风险区划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李红梅 李林 +1 位作者 高歌 刘义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6-661,共6页
利用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遥感监测积雪深度资料和牲畜死亡率资料,对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进行了验证,证实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能很好的反映青海积雪状况.利用积雪指标分析青海各地致灾强度大小.结果表明:青海三江源地区和祁... 利用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遥感监测积雪深度资料和牲畜死亡率资料,对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进行了验证,证实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能很好的反映青海积雪状况.利用积雪指标分析青海各地致灾强度大小.结果表明:青海三江源地区和祁连山区的部分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最高,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和东部农业区以及环湖的部分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通过分析积雪指标和牲畜死亡率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不同雪灾等级临界气象指标,对青海地区进行了雪灾风险区划.区划结果为:轻灾主要发生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农业区的大部和环湖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发生轻灾的频率大都在50%以上;中灾和重灾在青海发生频率均不高,都在20%以下;三江源的大部尤其是囊谦、玉树和称多一带是特大雪灾的高发区,发生频率均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雪灾 风险区划 对策
下载PDF
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变化 被引量:36
19
作者 刘凤 曾永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792-5803,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能够综合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青海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及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能够综合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青海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及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土壤呼吸模型和改进的CASA模型,结合MODIS、气象数据估算了青海高原2000-2015年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植被NEP、碳汇的年际时空分布、年际动态变化、多年累积空间分布与植被NEP变异系数,定量分析了降水量、气温对植被NE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年NEP空间分布特点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趋势,年NEP多年平均值为128.40 gC m^(-2)a^(-1);2)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区植被NEP与碳汇量空间分异显著,碳汇区约占植被分布区面积的73.11%,其中,祁连山生态区和三江源生态区为主要的碳汇区;3)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碳汇功能逐步增强,年固碳量为-3.2-64.42 TgC,年际变化呈平稳上升;4)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协同影响,青海高原年NEP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平均趋势系数为1.52,NEP增加的区域占植被总面积的25.72%;5)青海高原植被NEP变异系数空间分布以较低、中等波动为主,稳定性颇高;6)降水量对植被NEP以促进作用为主,气温以抑制作用为主,气温对青海高原植被NEP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碳汇 生态区 时空变化 气象因素影响 青海高原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29
20
作者 魏捷 余辉 +1 位作者 匡廷云 贲桂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研究了生长于青海高原 3个海拔地带 (2 5 0 0 m、 32 0 0 m、 3980 m )的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 .)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 ,叶绿体结构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 2 5 0 0 m和32 0 0 m处叶绿体形...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研究了生长于青海高原 3个海拔地带 (2 5 0 0 m、 32 0 0 m、 3980 m )的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 .)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 ,叶绿体结构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 2 5 0 0 m和32 0 0 m处叶绿体形状规则 ,分布在细胞边缘。 3980 m处叶绿体膨大变形 ,且分布在整个细胞当中。海拔升高 ,类囊体膜减少 ,膜垛叠程度减小。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结构差异较大 ,特点显著。随海拔升高 ,珠芽蓼叶绿体破坏程度增加。主要表现为类囊体膜肿胀、类囊体膜溶解和叶绿体破裂。许多破裂的叶绿体中残留有发达的基粒和大而多的淀粉粒。珠芽蓼叶绿体的这些结构特征 ,既是环境胁迫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芽萝 叶绿体 超微结构 类囊体膜 高山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