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M的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63
1
作者 崔步礼 李小雁 +2 位作者 姜广辉 张思毅 黄央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1-880,共10页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00~4 500 m且坡度小于25°的河源地区,多分布在北坡和东北坡上;其它用地主要分布在4 000~4 500 m的坡度较大的斜坡或陡坡上。随高度、坡度增加,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坡向上呈现:平地〉阳坡〉阴坡。说明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分布,且这种影响比较符合当地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数字高程模型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山地丘陵区 青海湖流域
原文传递
青海湖流域植被盖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高黎明 张乐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18-1329,共12页
高寒区植被变化一直是气候和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1-2017年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探讨了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冻土退化的响应... 高寒区植被变化一直是气候和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1-2017年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探讨了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冻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近十几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增幅存在差异性,草地增幅最大,达到6.1%/10a,其它植被类型增幅在2%~3%/10a之间;②流域局部地区仍存在植被退化现象,研究期植被退化面积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2006-2011年重度退化区集中在青海湖东岸,2011-2017年重度退化区集中在流域的西北部,这些区域是青海湖流域荒漠分布区,植被覆盖度较低,是今后生态恢复需重点关注的区域;③气候变化是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流域主要植被类型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为84.21%,对草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1.84%、87.47%和75.96%;④人类活动对流域主要植被类型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为15.79%,对草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8.16%、12.53%和24.04%,环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有促进效应,在青海湖流域北部部分地区人类活动的破坏力度仍大于建设力度;⑤冻土退化对青海湖流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很小,主要影响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冻土退化造成草原植被覆盖度增长速率减小了1.2%/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NDVI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冻土退化
原文传递
青海湖流域降水和河水中δ^(18)O和δD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3
作者 吴华武 李小雁 +3 位作者 赵国琴 李广泳 李舟 李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52-1564,共13页
稳定同位素方法已被广泛用来研究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来源分析、不同水体间补给关系及水量平衡。论文基于青海湖流域2012年夏季所收集的河水和逐次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及实测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它们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稳定同位素方法已被广泛用来研究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来源分析、不同水体间补给关系及水量平衡。论文基于青海湖流域2012年夏季所收集的河水和逐次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及实测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它们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中同位素值组成变化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在8月中旬之前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值较低,而之后明显偏高,这与受夏季风和局地再循环水汽的影响有关;该流域大气降水线(LMWL)的斜率(8.69)和截距(17.5)明显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表明青海湖流域夏季大气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受夏季风所携带湿润海洋性气团的影响;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及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青海湖流域夏季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但却不存在温度效应;该流域内河水受到大气降水、地下水及冰川融水的混合和调节作用,这使得河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波动范围比降水小;通过瑞利分馏模型模拟了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降水中δ18O、δD和过量氘(d_excess)的值受青海湖湖面再循环水汽补充的影响。因此,这也将为今后展开青海湖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掌握该流域不同水体间的转化关系及水资源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降水 河水 瑞利分馏模型 青海湖流域
原文传递
近50a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陈亮 陈克龙 +5 位作者 刘宝康 侯光良 曹生奎 韩艳丽 杨龙 武彦朋 《干旱气象》 2011年第4期483-487,共5页
利用青海湖流域4个站点的观测资料,运用气温距平法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法,并结合青海湖水位变化,就近50 a来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 a来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线性升温率为0.28℃/10 a... 利用青海湖流域4个站点的观测资料,运用气温距平法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法,并结合青海湖水位变化,就近50 a来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 a来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线性升温率为0.28℃/10 a;日气温距平的30 d移动平均表明近10 a来气温波动明显;(2)近50 a来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总体上呈波动变化,没有明显的增多趋势,标准气候值为379.1 mm;(3)整个流域年蒸发量平均为895.4 mm,明显大于降水量;(4)由于青海湖流域气候的干暖化使得青海湖蒸发量阶段性升高,导致了近50 a青海湖水面高程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79 m/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基于潜在蒸散量对青海湖流域干旱气候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白爱娟 假拉 徐维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9-957,共9页
通过分析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及其水平分布与年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与中国其它流域的蒸发皿观测和估算的蒸发量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了青海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与潜在蒸散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以西干旱沙漠地... 通过分析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及其水平分布与年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与中国其它流域的蒸发皿观测和估算的蒸发量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了青海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与潜在蒸散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以西干旱沙漠地区是潜在蒸散量的高值区,流域以东是潜在蒸散量的低值区,青海湖是从干旱的高蒸发量区向半干旱的低蒸发量区的过渡地带,体现了其作为"我国西北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作用。总体而言,近37 a来青海湖流域潜在蒸散量有减弱的趋势,但在1985年以后呈上升趋势,这与黄河上游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和其它方法估算的蒸发量变化结果相似,与我国其它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也相似,与预期的随着西北地区气温显著升高,蒸发量相应增加的结论相反,与青海省西北部和东南部蒸发量的增加趋势也相反。虽然青海湖流域的潜在蒸发量与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有负相关的关系,但青海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是多个要素综合的结果,简单地从气温的升高得到蒸发量增强会引起谬误。青海湖流域潜在蒸散量减弱的趋势,以及降水量的增加,使青海湖流域的干旱气候有所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潜在蒸散量 气候 降水量 干旱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具鳞水柏枝植物水分利用氢同位素示踪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赵国琴 李小雁 +2 位作者 吴华武 张思毅 李广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1-1100,共10页
具鳞水柏枝(Myricaria squamosa)是我国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优势河谷灌木,具有维持河谷湿地系统稳定的功能。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具鳞水柏枝水分利用来源的定量研究很少。该文运用氢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具鳞水柏枝茎(木... 具鳞水柏枝(Myricaria squamosa)是我国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优势河谷灌木,具有维持河谷湿地系统稳定的功能。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具鳞水柏枝水分利用来源的定量研究很少。该文运用氢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具鳞水柏枝茎(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地下水、河水和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的季节变化,发现具鳞水柏枝在不同水文环境下的植物水分利用来源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河岸边的具鳞水柏枝在6、7月主要利用地下水与河水,分别占其所利用水分的89%、86%和55%、65%,8月主要利用0–20 cm土层的土壤水,9月水源不详。生长在离河岸约100 m处的具鳞水柏枝在6月主要利用地下水与河水(91%、70%),在7–9月以0–60 cm土层的土壤水为主要水源。这表明生长在河岸边的具鳞水柏枝对地下水和河水的依赖程度较高,而距离河岸约100 m时对土壤水的利用量较多,反映出生长在不同生境中的具鳞水柏枝对特定水分条件的特殊适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同位素 具鳞水柏枝 植物水分 青海湖流域 河谷灌木
原文传递
青海湖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1
7
作者 方健梅 马国青 +2 位作者 余新晓 贾国栋 吴秀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的时空动态深刻影响生态结构和功能,深入了解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功能的认识,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基于2000—2016年MODIS13Q1 NDV...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的时空动态深刻影响生态结构和功能,深入了解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功能的认识,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基于2000—2016年MODIS13Q1 NDVI数据集,结合该区域及周边14个气象站的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突变检验法、IDW空间插值法、偏相关分析法和R/S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近17年的NDVI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6年青海湖流域NDVI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显著和极显著改善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0.18%。(2)NDVI与年降水和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但大部分区域呈不显著相关,NDVI与年降水的相关性高于年平均气温。(3)流域NDVI未来演变多为随机状态,占比为65.07%,由改善转退化的区域占26.73%,多分布在流域上游天峻县境内的多年冻土区。青海湖流域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辅以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2000—2016年青海湖流域NDVI整体改善,由于青藏高原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仍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NDVI 青海湖流域 气候因子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人类福祉认知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蔡国英 尹小娟 赵继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9-478,共10页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多尺度、综合评估各个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的重大项目.以MA框架中对人类福祉的定义为依据,通过参与式农户评估,初步探讨了青海湖流域居民...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多尺度、综合评估各个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的重大项目.以MA框架中对人类福祉的定义为依据,通过参与式农户评估,初步探讨了青海湖流域居民对日常生活满意度的认知,采用多指标评估法综合评估了青海湖流域的人类福祉水平.结果表明: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环湖居民对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收入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差别明显;总体来看,青海湖流域人类福祉综合分值仅为0.454,收入状况和食物安全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值分别为0.074和0.147;分县域而言,共和县人类福祉得分最高,为0.483,海晏县略低,其次是天峻县,刚察县得分最低,仅为0.448.收入状况和食物安全也是制约分县域居民福祉的关键因素.因此,改善青海湖流域居民家庭层面的物质资产是提高其福祉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人类福祉 多指标评价
下载PDF
自然区域景观特征识别及其价值评估——以青海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孙乔昀 张玉钧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6-81,共6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自然区域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研究被提上日程。目前,国家公园的申报设立条件、划定准确边界和内部功能分区的标准尚在探索中。为实现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自然...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自然区域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研究被提上日程。目前,国家公园的申报设立条件、划定准确边界和内部功能分区的标准尚在探索中。为实现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需寻求一个系统的语言来识别、描述和评估区域内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特征。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试图构建一套适用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尝试对青海湖流域的特征要素进行识别、绘制、分类和描述,以及价值评估。最后阐述了景观特征识别和价值评估结果在建设国家公园过程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家公园的申报、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公园 景观特征 价值评估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和退耕恢复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春丽 李奇 +1 位作者 赵亮 赵新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5-1027,共13页
植物群落生物量反映了植被的初级生产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C)输入的最主要来源,往往受到自然界中氮(N)、磷(P)元素供应的限制。该试验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的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天然草地和退耕恢复草地植被群落生物量对N(10 ... 植物群落生物量反映了植被的初级生产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C)输入的最主要来源,往往受到自然界中氮(N)、磷(P)元素供应的限制。该试验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的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天然草地和退耕恢复草地植被群落生物量对N(10 g·m^(–2))、P(5 g·m^(–2))养分添加的响应。N、P添加显著增加了天然草地禾草的生物量,进而促使地上总生物量显著提高。退耕恢复草地禾草和杂类草的生物量对N添加均有一致的正响应,从而促使地上总生物量显著增加174%,群落地上和地下总生物量显著增加34%;而P添加对恢复草地生物量各项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回归分析显示:天然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随土壤中NO_3–-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退耕恢复草地植被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均与土壤NO_3–-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环湖地区高寒草原植物生长主要受N供应的限制,P的限制作用随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群落演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相比天然草地,恢复草地在现阶段植被初级生产力受N的限制作用更强烈,土壤中可利用N含量是限制其植被自然恢复和重建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植物群落生物量 氮添加 磷添加 退耕恢复草地 青海湖流域
原文传递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明月 赵文武 +2 位作者 靳婷 安艺明 徐海亮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2期237-242,共6页
为了明确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为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选择湿润指数、冬春季大于6m/s大风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冬春)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Arc... 为了明确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为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选择湿润指数、冬春季大于6m/s大风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冬春)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ArcGIS支持下生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叠加功能,对土地沙漠化进行综合评价。按土地沙漠化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级别。研究发现,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以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为主,分别占研究区域的34.24%、31.73%,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仅占整个流域的17.4%、0.03%。从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来看,青海湖流域中部和环湖地区是土地沙漠化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相对集中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敏感性评价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湿地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高黎明 张乐乐 陈克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6-192,共7页
利用青海湖流域小泊湖湿地和瓦颜山湿地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湿地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是太阳辐射较强的区域,反射辐射最大值出现在4月,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均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 利用青海湖流域小泊湖湿地和瓦颜山湿地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湿地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是太阳辐射较强的区域,反射辐射最大值出现在4月,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均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瓦颜山湿地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6,夏季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低于隆宝湿地、西大滩和五道梁。瓦颜山和小泊湖站比湿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2站气温和5 cm地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小泊湖站全年白天盛行西风和偏西风,夜晚盛行东风;瓦颜山站则受地形影响,全年盛行西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辐射通量 地表反照率 温度 比湿 青海湖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海湖流域冻融侵蚀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娟 沙占江 +3 位作者 王静慧 祁永发 陈晓琴 宋昌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5-381,共7页
依据1∶100万西宁幅地貌图,获取了青海湖流域冻融侵蚀界线.利用遥感和GIS方法获得了流域内地形、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类型5个评价因子数据,在GIS中通过建模及空间分析,获得了青海湖流域冻融侵蚀强度等级类型及空间... 依据1∶100万西宁幅地貌图,获取了青海湖流域冻融侵蚀界线.利用遥感和GIS方法获得了流域内地形、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类型5个评价因子数据,在GIS中通过建模及空间分析,获得了青海湖流域冻融侵蚀强度等级类型及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冻融侵蚀发生的总面积是14 875km2,其中,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居多,分别占冻融侵蚀总面积的28.75%和62.57%;剧烈侵蚀和强烈侵蚀占少部分,分别占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33%和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和GIS 青海湖流域 冻融侵蚀
下载PDF
气候变暖情景下的青海湖水位变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白爱娟 黄融 程志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2-797,共6页
采用1960—2010年青海湖及周边地区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青海湖流域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并讨论此类变化对青海湖水位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呈增暖趋势,流域上游地区大风日数减少;流域年降水量有弱增... 采用1960—2010年青海湖及周边地区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青海湖流域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并讨论此类变化对青海湖水位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呈增暖趋势,流域上游地区大风日数减少;流域年降水量有弱增加趋势,但降水日数减少,上游刚察站极端强降水发生频数增加且强度增强,出现降水集中;当年青海湖水位变化量与上年不同强度降水的累积量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湖水水位受降水量的滞后影响。近年在降水集中化的作用下,水位变幅由负值转为正值,体现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逐渐由"暖干"向"暖湿"化的方向发展。2004年以来湖水水位逐渐上升,为该地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态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气温 降水 青海湖水位 青海湖流域
原文传递
牦牛和藏羊混合放牧对放牧家畜采食量和植物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艳芬 杨晓霞 +7 位作者 董全民 张春平 俞旸 杨增增 冯斌 褚晖 魏琳娜 张小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07-1614,共8页
为探究放牧方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的采食量和植物补偿生长的影响,本试验在环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设置放牧方式(牦牛单独放牧、藏羊单独放牧、牦牛和藏羊1∶2混牧、牦牛和藏羊1∶4混牧、牦牛和藏羊1∶6混牧)控制试验,以期确定草地的... 为探究放牧方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的采食量和植物补偿生长的影响,本试验在环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设置放牧方式(牦牛单独放牧、藏羊单独放牧、牦牛和藏羊1∶2混牧、牦牛和藏羊1∶4混牧、牦牛和藏羊1∶6混牧)控制试验,以期确定草地的承载力,并为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措施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家畜的采食量在藏羊(Ovis aries)单独放牧以及牦牛(Bos grunniens)与藏羊1∶2混牧方式下,显著高于其他方式(P<0.05);在功能群水平上,藏羊单独放牧与牦牛和藏羊1∶2混牧这2种放牧方式下家畜对豆科植物的采食量较高;藏羊单独放牧与牦牛和藏羊1∶2混牧植物的补偿生长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放牧方式(P<0.05)。研究表明:藏羊单独放牧时,其采食量最高;牦牛和藏羊1∶2混牧的放牧方式对植物补偿性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因此,从放牧家畜采食量与植物补偿生长两方面考虑,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藏羊单独放牧与牦牛和藏羊1∶2混牧的放牧方式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放牧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 环青海湖流域 家畜采食量 植物补偿生长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河川径流特征及其对降水的滞后效应 被引量:17
16
作者 崔步礼 李小雁 +2 位作者 李岳坦 马育军 伊万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7-253,共7页
以青海湖流域的布哈河为例,采用变差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对青海湖流域内径流量、降水量在年代、年际、季节等时间尺度上进行分析,并用集中期来反映河川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效应。结果显示,河川径流年内主要集中在6—10月,特别是7... 以青海湖流域的布哈河为例,采用变差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对青海湖流域内径流量、降水量在年代、年际、季节等时间尺度上进行分析,并用集中期来反映河川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效应。结果显示,河川径流年内主要集中在6—10月,特别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特别是7月;径流量与降水量存在极大的相关性(r=0.746>0.443=α0.001(47)),径流对降水具有滞后效应,多年平均滞后时间为20 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降水 滞后效应 集中期 集中度 青海湖流域
原文传递
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磊 李小雁 +2 位作者 蒋志云 魏俊奇 南木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275,共13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采样,探讨了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生长季流域不同海拔的水分...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采样,探讨了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生长季流域不同海拔的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旺期达到峰值(28.79%),生长季初期(22.81%)和生长季末期(22.91%)相对较低;随海拔的升高,流域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且在生长季旺期增加最为显著(P<0.01);(2)经过一个生长季,湖滨3200~3300m海拔范围内土壤水分收支略有亏缺,减少1.24%,3300~3400m和3400~36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基本平衡,分别增加0.54%和-0.57%,3600~38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有所盈余,增加3.69%;流域海拔3800m以上地区为水分盈余区,且该区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气温升高一旦导致流域水分收支平衡区向高海拔推进,将会使青海湖流域水分盈余区大面积减小,进而对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海拔梯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海湖流域
原文传递
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舒卫先 李世杰 刘吉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9-236,共8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基础,结合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建立了青海湖水位(水量)模型,模拟了青海湖过去几十年水位变化过程。水文因子分析表明,20世纪80—90年代青海湖流域径流和湖...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基础,结合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建立了青海湖水位(水量)模型,模拟了青海湖过去几十年水位变化过程。水文因子分析表明,20世纪80—90年代青海湖流域径流和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根据不同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年径流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大,青海湖水位下降速度将会减缓甚至出现上升趋势。这一结果将会缓解青海湖流域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势,并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青海湖流域 水量变化 水文模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曹生奎 陈克龙 +4 位作者 曹广超 朱锦福 芦宝良 张涛 王记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2-490,共9页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4.73)g/kg,(17.51±3.06)g/kg,(20.79±1.30)g/kg和(14.53±1.20)g/kg,即未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0—20 cm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从(64.47±11.70)g/kg减少为(14.52±1.52)g/kg,减少了77.48%。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16±4.12)kg/m3,(14.24±3.52)kg/m3,(18.64±2.82)kg/m3和(13.27±2.28)kg/m3,即中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0—40 cm深度,从未退化到严重退化,该深度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2.06±6.41)kg/m3,(25.10±4.20)kg/m3,(22.68±3.17)kg/m3和(17.10±2.77)kg/m3,比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高出76.53%,76.25%,21.68%和28.88%。不考虑其他因素,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这一结果说明矮嵩草草甸的退化导致土壤逐渐释放有机碳,其作为储存碳的功能在减弱,必须加强对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以防止其碳库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矮嵩草草甸 退化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季节性冻土区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20
作者 潘蕊蕊 李小雁 +4 位作者 胡广荣 石芳忠 魏俊奇 丁梦凯 王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374-6384,共11页
以高寒半干旱区青海湖流域季节性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坡向和坡位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阳坡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阳坡下降的幅度(64%)明显高于阴坡(44%)。阴坡土... 以高寒半干旱区青海湖流域季节性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坡向和坡位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阳坡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阳坡下降的幅度(64%)明显高于阴坡(44%)。阴坡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81.99 g/kg,大于阳坡(61.84 g/kg);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因坡向而异,其中阴坡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坡下(89.60 g/kg)>坡中(86.52 g/kg)>坡上(69.87 g/kg),而阳坡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坡上(65.71 g/kg)>坡下(61.42 g/kg)>坡中(58.39 g/kg)。此外,坡位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坡向也存在差异。阴坡坡位因子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而阳坡坡位因子对浅层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一般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土层和坡向的影响,可解释74.52%的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季节性冻土区 土壤有机碳 坡向 坡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