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雄四赋作年新论 被引量:4
1
作者 陶成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7,共8页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和《汉书·扬雄传》的相关记载并不同时,"持《汉书》论"内部也存在分歧和争议。通过分析《汉书·扬雄传》中颜师古一则注释的错误,指出《汉书·扬雄传》并非是录自扬雄《自序》的第一手材料。"持《汉书》论"之外,《文选》李善注所引《七略》中记载的扬雄辞赋作年,与《汉书》的纪和传均有明显不同。目前学界对于《七略》的有关记载采取相对忽视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本文结合汉成帝时郊祀制度变迁的舆论背景、"预先献赋"的文学传统以及扬雄本人"归蜀葬子"的活动,论证《七略》的记载更为合理。扬雄四赋的作年,应该为永始三年(前14)完成《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绥和元年(前8)完成《长杨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四赋作年 《甘泉赋》 《长杨赋》 《七略》
下载PDF
《七略》之“略”再释——兼论《公羊传》之“甚恶”
2
作者 李若晖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8-123,共6页
《七略》一书在中国思想史与学术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但是《七略》一名的释义却有章太炎与姚名达二说歧出。如对二说寻根溯源,可知章说有理有据,姚说则出于误解《公羊传》及古代礼制。《七略》之“略”的意义当为边界,引申为部类。
关键词 《七略》 章太炎 姚名达 《公羊传》
下载PDF
《七略》中的核心文献 被引量:3
3
作者 傅荣贤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9-72,共4页
在引入核心文献这一崭新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七略》中核心文献所具有的层次性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认为具体的核心文献和抽象的分类类名相结合,维持了分类思维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辩证。最后分析了这一分类思维的时代基础。
关键词 《七略》 核心文献 文化价值 书目分类 类名
下载PDF
论刘向、刘歆父子的易学观 被引量:2
4
作者 杜亚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7-69,83,共4页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晚期重要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刘氏父子所集录的《别录》和《七略》论述古今学术的演变过程和变迁趋势,并且通过编辑目录的方式确立了《易》为六经之首,以《易》为其它五经之原。刘氏论《易》,以阴阳五行灾异为依托,...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晚期重要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刘氏父子所集录的《别录》和《七略》论述古今学术的演变过程和变迁趋势,并且通过编辑目录的方式确立了《易》为六经之首,以《易》为其它五经之原。刘氏论《易》,以阴阳五行灾异为依托,以补察时政、经世致用为旨归,其《易》学观念的形成是受汉代重儒尊孔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也反映了汉代易学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和发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刘向 刘歆 七略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刘氏父子与古文经学的兴起——以《别录》、《七略》为个案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景文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6,共5页
文章梳理了刘氏父子的治经理念,重点分析了《别录》、《七略》编纂中发散出的古文经学思想,及蕴含的浓厚的古文经治学方略与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了刘氏父子在古文经学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别录 七略 经学理念
下载PDF
《七略·兵书略》“重复”考辨——兼“别出本”、“别裁本”及“单行本”辨微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振田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92,共6页
《七略·兵书略》中著录的《伊尹》等与《诸子略》中的著录不可能是一书(本)而两著,前者是武帝时军政杨仆所整理的本子;后者则是成帝时收集而来的本子。杨仆整理本被著录于《兵录》中,任宏据《兵录》编撰《兵书略》。这些本子再被... 《七略·兵书略》中著录的《伊尹》等与《诸子略》中的著录不可能是一书(本)而两著,前者是武帝时军政杨仆所整理的本子;后者则是成帝时收集而来的本子。杨仆整理本被著录于《兵录》中,任宏据《兵录》编撰《兵书略》。这些本子再被转录于《兵书略》中。《兵书略》中还著录有杨仆《兵录》之外的书籍;《诸子略》中著录的《伊尹》等篇,没有再交由任宏整理,而是仍然留在刘向那里,与相应著者另外的著作合编在一起,并被著录于《别录》中,再被刘歆著录于《七略》、《诸子略》中。"别出本"、"别裁本"、"单行本"等称名的名实之间存在着不符之处,本文对之也进行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略》 《兵书略》 别出本 别裁本 单行本
下载PDF
浅析中国古典文献史学类目的建立与发展
7
作者 徐金铸 《贵图学刊》 2014年第3期50-53,共4页
文章从目录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史学典籍类目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比照古代典籍类分方法的演变,指出史学典籍类目的形成与完善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了解和掌握史学类目可以促进对史学文献的研究和利用。
关键词 《七略》史学 文献 类目 源流
下载PDF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8
作者 马光华 韩茜 +1 位作者 滑小莉 周怡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49-52,共4页
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本文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 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本文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编撰起止时间:约为“汉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汉哀帝建平三到四年”(公元前两年到公元前三年);并对其校书及参编人员进行了新增再探——《别录》、《七略》的又几位参编者——班斿、王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录》 《七略》 汉天禄阁 刘向与刘歆 班斿 数术略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七略大序考
9
作者 黄云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8-82,共5页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也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还是我国先秦至西汉文化的纲领性总结,通过它的七篇大序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期提纲挈领,了解《汉书·艺文志》的学术思想。其七篇大序短...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也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还是我国先秦至西汉文化的纲领性总结,通过它的七篇大序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期提纲挈领,了解《汉书·艺文志》的学术思想。其七篇大序短小精悍,各有特色,既能紧扣先秦两汉的学术脉搏,又能有所发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七略 大序 学术思想
下载PDF
近十年来《汉书·艺文志》研究综述
10
作者 张子薇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1期38-42,共5页
自2010年以来,国内对《汉书·艺文志》(下简称《汉志》)的研究不绝如缕、颇有创见。本文试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价值研究及对比研究四个方面入手,对十年来的《汉志》研究进行系统总结。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七略》 班固 综述
下载PDF
《七略》“互著”、“别裁”辨正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新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66,共11页
从古书流传与刘向、刘歆校书的具体背景出发 ,通过全面考察《汉书·艺文志》反映的《七略》中著录的同名书的情况 ,可以认定《七略》中存在的同名书是刘氏有意所为 ,这些书或因篇数不等而著录 ,或因内容不同而著录 ,不是同一书 ,所... 从古书流传与刘向、刘歆校书的具体背景出发 ,通过全面考察《汉书·艺文志》反映的《七略》中著录的同名书的情况 ,可以认定《七略》中存在的同名书是刘氏有意所为 ,这些书或因篇数不等而著录 ,或因内容不同而著录 ,不是同一书 ,所以《七略》中没有“互著” ;通过综合对比与具体分析《汉书·艺文志》中同名书以及《孙卿赋》、《贾谊赋》和《琴颂》等情况 ,可以看出刘氏校书加深了对书的内容的认识 ,在单行本的基础上 ,在对特殊关系的单行本和全本的处理时 ,采取了保留特殊单行本的做法 ,著录在《七略》里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别裁” ,这种“别裁”不成熟也不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略》 互著 别裁 刘向 刘歆 章学诚
下载PDF
姚振宗《七略佚文》对《七略》体例的复原及其得失 被引量:2
12
作者 房亮 傅荣贤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3-71,共9页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依据《汉书·艺文志》移易其体裁”的目录学洞见与疏漏。[结果/结论]姚氏《七略佚文》不仅在辑佚学意义上指向《七略》的复原,成为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也在目录学意义上,揭示了《汉志》基于“史志之例”而生成的目录学新范式,重建了目录学的框架结构,从而也改变了传统目录学动称“依刘向故事”的叙事模式。由此,姚氏《七略佚文》也超越了诸家争胜于所辑条目多寡的辑佚学层次,成为聚焦“体例”的目录学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振宗 《七略佚文》 《七略》 目录学
原文传递
《汉书·艺文志》注注者补考及其史料来源探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振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5-53,共9页
《汉书·艺文志》注可以确定为班固所为;从编撰《七略》的目的与功能上看,刘歆缺乏为《七略》所著录的书籍撰写说明或解题的必要性;基于刘向没有为相关书籍撰写"书录",或者虽撰有"书录"而仍有补充的前提,刘歆... 《汉书·艺文志》注可以确定为班固所为;从编撰《七略》的目的与功能上看,刘歆缺乏为《七略》所著录的书籍撰写说明或解题的必要性;基于刘向没有为相关书籍撰写"书录",或者虽撰有"书录"而仍有补充的前提,刘歆才会为相关书籍撰写说明或解题;以班固《汉志》注为据《七略》删减、改写而来不能成立;班固《汉志》注的史料来源,包括《别录》《七略》及其他的文献资料等,班固当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对相关书籍作了注释。弄清以上问题的意义在于:其一,可以进一步确定班固在《汉志》编撰中的地位,及其为古典目录的体式制定所做出的贡献;其二,对于《汉志》总序中所说的"今删其要"可以有新的理解,所"删其要"之对象,除了《七略》外,还当包括刘向《别录》在内;其三,对于班固为《汉志》作注释的用心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注释者 班固 史料来源 《别录》 《七略》
下载PDF
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略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傅荣贤 房亮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振宗 《七略别录佚文》 目录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之起源——兼论《汉书·艺文志》
15
作者 李昕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95-98,共4页
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起源于西汉刘向、刘歆所编撰的《七略》、《别录》,但是这两部目录从唐五代时期已经散佚了,幸运的是东汉班固在编撰《汉书》的过程中,将《七略》经过删减增补之后,较为完整地抄录其中,这为后世研究西汉... 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起源于西汉刘向、刘歆所编撰的《七略》、《别录》,但是这两部目录从唐五代时期已经散佚了,幸运的是东汉班固在编撰《汉书》的过程中,将《七略》经过删减增补之后,较为完整地抄录其中,这为后世研究西汉及西汉以前的中国古代图书传播情况与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情况保存下最为珍贵的一批目录学资料。刘歆、刘向《七略》、《别录》的成书过程、学术价值以及和《汉书·艺文志》的关系,《汉书·艺文志》保存至今的现实与其学术价值,则是本文所要论述之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国家图书馆 馆藏目录 七略别录 《汉书·艺文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