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87
1
作者 吕唤春 王飞儿 +3 位作者 陈英旭 虞左明 方志发 周根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47-1350,共4页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对千岛湖水体的叶绿素a和理化因子进行了为期 2年的逐月监测 ,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 ,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 ,同时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情况 ,并应用...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对千岛湖水体的叶绿素a和理化因子进行了为期 2年的逐月监测 ,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 ,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 ,同时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情况 ,并应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 (TSI)对各监测点位的营养状态进行了排序 .结果表明 ,湖区各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时空差异较大 ,新安江来水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大 ,在 5~ 30mg·m- 3之间 ,湖区内部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基本在 5mg·m- 3以下 ,春季和秋季含量高于冬季和夏季含量 .东南出水湖区大坝、密山和姥山点位的TSI <37,属贫营养型 ,其余湖区的TSI <53 ,为中营养型 ,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调查一致 .湖区内部各监测点位的叶绿素a与理化因子关系比较复杂 .在不同的监测点位 ,对藻类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各有不同 ,但水温、总磷表现为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叶绿素A 多元逐步回归 营养状态系数
下载PDF
千岛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 被引量:85
2
作者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9-795,共17页
立足反映恢复力属性特征的盆地模型理论,构建基于稳定性景观的恢复力评价体系。从脆弱性、应对能力两大层面以及社会、经济、生态三大子系统入手,建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测度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 立足反映恢复力属性特征的盆地模型理论,构建基于稳定性景观的恢复力评价体系。从脆弱性、应对能力两大层面以及社会、经济、生态三大子系统入手,建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测度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甄别影响恢复力的主要因子,揭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因子影响机理及曲线规律。结果表明:1 1987-2012年间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4576缓慢上升至0.5622,应对能力指数由0.0282快速上升至0.9725,恢复力指数由0.1276稳步上升至0.8669,恢复力应是脆弱性与应对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2总脆弱性受生态子系统脆弱性影响最大,总应对能力受经济子系统应对能力影响最大,总恢复力受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影响较大。总应对能力对恢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作用更加突出。3恢复力因子影响曲线可分为线性递增和递减、非线性U型/倒U型递增和递减6种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因子对系统恢复力作用方式、性质、速率具有差异性,主要以非线性影响为主,且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 恢复力 影响因子 千岛湖
原文传递
千岛湖轮虫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学评价 被引量:63
3
作者 李共国 虞左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研究了一大型深水湖泊——千岛湖轮虫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和QB/T值评价千岛湖水质和营养状况. 在一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70种,污染指示轮虫41种,其中寡污-β中污带、β中污带和β... 研究了一大型深水湖泊——千岛湖轮虫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和QB/T值评价千岛湖水质和营养状况. 在一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70种,污染指示轮虫41种,其中寡污-β中污带、β中污带和β-α中污带污染指示种类分别占总指示轮虫的41. 5%、36. 5%和22. 0%. 根据年平均密度,优势种分别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imil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 轮虫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由晶囊轮虫属(Asplanchna)的轮虫决定,以5月份的Ⅰ站和Ⅱ站生物量较高. 轮虫的E/O值变幅为0. 29-0. 62,平均0. 46;QB/T值变幅为0. 17-1. 50,平均0. 68. 相关分析表明:E/O值和QB/T值与水体透明度之间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 7182和0. 7747. 与大型浅水湖泊相比,千岛湖轮虫群落结构具有种类数较多、密度和生物量小、QB/T值低的特征. 根据指示生物法和生物指数法评价千岛湖水质和营养类型,千岛湖为寡污-β中污(贫-中营养型)水体,其中,Ⅰ站、Ⅱ站和Ⅴ站为β中污(中营养型),其余各站均为寡污-β中污(贫营养型)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轮虫 群落结构 水质生态学评价 种类 生物指数法 示生物法 营养类型
下载PDF
千岛湖水体叶绿素浓度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初报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英 王珂 +2 位作者 周斌 许红卫 沈掌泉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1-626,共6页
以千岛湖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地物光谱仪在库区进行了反射光谱测量和同步水质采样分析。通过研究水体藻类叶绿素浓度与其高光谱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叶绿素a的遥感定量模型,结果表明:光谱反射率比值R701nm/R516nm、IKONOS的红光... 以千岛湖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地物光谱仪在库区进行了反射光谱测量和同步水质采样分析。通过研究水体藻类叶绿素浓度与其高光谱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叶绿素a的遥感定量模型,结果表明:光谱反射率比值R701nm/R516nm、IKONOS的红光与蓝光波段反射率之比与叶绿素a线性相关程度都比较高,决定系数分别为0.87和0.83,可以用来估计叶绿素a浓度;而微分光谱、单波段以及其它波段比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不及前两者。所以,遥感估算千岛湖叶绿素a浓度,采用比值法最准确。由于TM波段与IKONOS波段范围几乎完全相同,而分辨率不同,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可以用TM数据对整个库区进行大范围遥感监测,而对其支流和小范围水面,用分辨率较高的IKONOS数据才能满足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水体 叶绿素 浓度 高光谱 遥感监测 遥感定量模型 水质分析
下载PDF
千岛湖叶绿素a浓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王飞儿 吕唤春 +2 位作者 陈英旭 田光明 虞左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6,共5页
通过对千岛湖各常规监测点1999~2000年叶绿素a含量及水质理化指标的逐月监测,分析了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在湖心区和出水区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流区和湖边区... 通过对千岛湖各常规监测点1999~2000年叶绿素a含量及水质理化指标的逐月监测,分析了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在湖心区和出水区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流区和湖边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明显高于湖心区和出水区.影响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有氮、磷、水温、透明度和降水等,这些生态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不同区域各影响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叶绿素A浓度 生态因子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千岛湖岛屿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种群的维持和天然更新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欣 徐高福 +4 位作者 沈栋伟 顾泳洁 高辉 罗小华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4-431,共8页
千岛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形成的,这里有1078个面积大于2500m2的岛屿和许多更小的小岛。水电站建设清库时,植被基本上被砍伐殆尽,后来受到较好保护,现在植被主要以先锋树种———马尾松为优势种,然而该群落生态效益较低,同时易... 千岛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形成的,这里有1078个面积大于2500m2的岛屿和许多更小的小岛。水电站建设清库时,植被基本上被砍伐殆尽,后来受到较好保护,现在植被主要以先锋树种———马尾松为优势种,然而该群落生态效益较低,同时易感病虫害(如松毛虫、松材线虫),因此亟需开展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工作。前期调查表明在一些岛屿上存在常绿阔叶树种,主要以苦槠为主。对岛屿上分布的苦槠进行调查,以揭示其种群结构和主要更新方式,为生态恢复提供建议。结果表明,苦槠可以分布在海拔105.4m以上的岛屿上,而最高水位为108.2m,说明苦槠能耐一定的水淹。岛屿上苦槠个体数与岛屿面积和高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从基株来看,大岛(>100hm2)和多数中岛(10~100hm2)上苦槠种群为稳定型或发展型,能够自我维持,而小岛和部分中岛上的苦槠为衰退型,难以维持下去;然而若从分株种群来看,几乎所有的种群都为稳定型或发展型。从苦槠的起源来看,大多数苦槠为无性繁殖(主要是萌条)的后代,有性繁殖的贡献小于20%。以上结果表明,无性繁殖在岛屿苦槠种群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种群在没有较大环境变化情况下,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下去;但在中小岛上,基株种群也不容易扩大,表明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结果也表明,尽管一些岛屿很小,但也满足苦槠生存和生长的条件,一些岛屿上不存在苦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种源,因此,在中大岛上开展生态恢复时,只要提供合适的种子种苗,这些岛屿上是能够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但在小岛和一些中岛上,存在制约种群扩大的因素,生态恢复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槠 岛屿 种群结构 更新 生态恢复 千岛湖
下载PDF
千岛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3
7
作者 文军 骆东奇 +1 位作者 罗献宝 方志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污染。千岛湖不同监测点底泥Cu、Zn、M n、Pb、Cd、A s、Hg等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坝...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污染。千岛湖不同监测点底泥Cu、Zn、M n、Pb、Cd、A s、Hg等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坝前、毛竹源和三潭岛监测点M n、A s和Hg含量较高。不同采样点,底泥重金属污染度有差异,表现为毛竹源>三潭岛>航头岛>茅头尖>大坝前>排岭水厂>街口,毛竹源测点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街口重金属污染风险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底泥 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千岛湖水环境质量调查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28
8
作者 韩伟明 胡水景 +3 位作者 金卫 李瑾 李峻雷 王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37-344,共8页
通过1992~1993年千岛湖水质、底质、生物和污染源调查,对其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物输入作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千岛湖水质状况良好;但局部水域水质污染逐年加重,湖泊已属中营养状态。非点源辖入量占入湖污染总量的95%,其中50%来自上游... 通过1992~1993年千岛湖水质、底质、生物和污染源调查,对其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物输入作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千岛湖水质状况良好;但局部水域水质污染逐年加重,湖泊已属中营养状态。非点源辖入量占入湖污染总量的95%,其中50%来自上游安徽来水。建立了对流扩散模型并进行水质预测,提出了千岛湖水环境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保护对策 千岛湖 湖水 污染
下载PDF
千岛湖天然次生林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余树全 李翠环 +1 位作者 姜礼元 谢吉全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根据千岛湖次生林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采用极点排序将千岛湖次生林群落划分为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 4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群落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的分析比较 ,认为随着演替的发展 ,群落... 根据千岛湖次生林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采用极点排序将千岛湖次生林群落划分为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 4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群落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的分析比较 ,认为随着演替的发展 ,群落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 ,4种群落类型的均匀度值依次为 69 6,81 6,82 8和 89 6,多样性指数依次为2 33,2 82 ,2 67和 2 75 ;生态优势度下降 ,其值从 0 30 7下降到 0 1 5 8,但并不是演替的最高阶段物种多样性最大 ;通过对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的分析 ,认为封山育林是千岛湖区森林植被进展演替的有效途径 ,目前森林植被正在向演替系列的更高阶段发展 ,同时由于立地质量的差异导致了同一空间存在着不同的演替系列。图 2表 3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次生林 植物群落 演替 植被恢复 千岛湖
下载PDF
千岛湖姥山林场不同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比较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欣欣 华超 +2 位作者 张明如 张建国 柳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6-373,共8页
为探讨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选择2010年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的晴天,对浙江淳安千岛湖姥山林场6种类型的森林群落的空气负离子、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小气候因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姥山林场空... 为探讨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选择2010年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的晴天,对浙江淳安千岛湖姥山林场6种类型的森林群落的空气负离子、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小气候因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姥山林场空气负离子浓度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②6种类型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年平均浓度均在1 000个.cm-3以上,天然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人工森林群落,常绿阔叶树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针叶树群落;③不同季节空气质量评价系数变化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④天然森林群落冬季空气清洁度为B级,其他季节均为A级,人工森林群落夏季和秋季空气清洁度为A级,春季为B级,而冬季仅为C级。综合比较不同季节单级系数和空气质量评价系数的变化差异,认为天然森林群落空气质量高于人工森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千岛湖 森林群落 空气负离子 空气质量 单优群落
下载PDF
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23
11
作者 熊能 金则新 +2 位作者 顾婧婧 王小伟 宋文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7-854,共8页
为了揭示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机理,以砍伐后自然恢复40余年的浙江千岛湖姥山岛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存活曲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达到5... 为了揭示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机理,以砍伐后自然恢复40余年的浙江千岛湖姥山岛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存活曲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达到50.47%,其后依次是石栎(Lithocarpusglabr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2)马尾松的种群结构呈纺锤型,但1、2径级个体数极少,幼龄个体储备严重不足,已呈衰退趋势;石栎、苦槠、青冈的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3)从静态生命表看,马尾松种群小径级的死亡率为负值,也说明马尾松种群幼苗严重缺乏,种群呈衰退趋势。4)马尾松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凸型,石栎、苦槠和青冈种群则近似直线型。5)4种优势种种群总体和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总体来看,马尾松种群为稳定型趋向衰退型,而石栎、苦槠和青冈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群落会继续向针阔混交林方向演替,进而演替成为常绿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种群结构 存活曲线 分布格局 次生林 千岛湖
原文传递
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植物光合特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23
12
作者 管铭 金则新 +2 位作者 王强 李月灵 左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5-1622,共8页
在林窗、林缘、林下3种自然光环境下,对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马尾松、苦槠、石栎和青冈栎在不同季节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CO2响应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探讨优势种对光环境的适应及响应的差异,以期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机制.结果... 在林窗、林缘、林下3种自然光环境下,对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马尾松、苦槠、石栎和青冈栎在不同季节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CO2响应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探讨优势种对光环境的适应及响应的差异,以期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光环境下,马尾松、苦槠的日均净光合速率(Pn)为夏季最高,石栎、青冈栎为秋季最高.在林窗、林缘中,年均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均为马尾松最高,苦槠次之,青冈栎和石栎最低;林下生境中,青冈栎的年均A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最高,其次是石栎和苦槠,马尾松最低.3种生境中,马尾松的年均最大羧化速率(Vc 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优势种.马尾松、苦槠4个季节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为林窗最高,石栎、青冈栎为林下最高;马尾松、苦槠的Fv/Fm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石栎、青冈栎出现在秋季.马尾松、苦槠更适合生长于林窗等高光强生境中,而石栎、青冈栎在林下等低光强生境中生长较好.随着演替的进程,群落郁闭度增大,石栎和青冈栎将取代马尾松和苦槠成为群落演替顶极阶段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光合特性 优势种 光环境 林窗
原文传递
旅游地社区恢复力认知测度与影响因子分析——以千岛湖为例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9-146,共8页
人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旅游地社区恢复力提高是旅游地可持续治理的关键。运用通径分析方法,从治理、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4个维度建立社区恢复力认知测度模型,定量测度千岛湖社区认知恢复力,识别脆弱性及应对能力认知对... 人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旅游地社区恢复力提高是旅游地可持续治理的关键。运用通径分析方法,从治理、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4个维度建立社区恢复力认知测度模型,定量测度千岛湖社区认知恢复力,识别脆弱性及应对能力认知对社区恢复力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1)社区恢复力认知可提取8个因子,政府治理在社区恢复力中的作用最为显著,是社区恢复力提高的主导力量。(2)千岛湖恢复力认知综合平均值为2.4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高,生态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低,系统发展应关注生态资本的积累与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稳定性。(3)社区脆弱性、个体和政府应对能力的各变量对社区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政府应对能力对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的影响相对最强,个体应对能力对多数恢复力认知维度未产生明显影响。需进一步发挥个体作用,促进个体和政府的共同参与,提高社区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恢复力认知 测度维度与影响因子 通径分析 千岛湖
原文传递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水质指标和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晓明 许玉 +1 位作者 王秀珍 钱翌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5年第4期130-133,共4页
介绍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千岛湖水质现状和污染来源及可行的治理措施,运用层次分析法,把相关因素分成水环境目标、监测指标、污染来源、治理措施4个层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上游来水有机物污染、农田地... 介绍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千岛湖水质现状和污染来源及可行的治理措施,运用层次分析法,把相关因素分成水环境目标、监测指标、污染来源、治理措施4个层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上游来水有机物污染、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沿岸城镇水污染、水土流失、旅游业等是千岛湖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措施并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目标 治理措施 层次分析法 淳安 千岛湖
下载PDF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景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国模 李金满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4期54-60,共7页
本文采用风景质量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利用5个旅游团体的现场评价资料,建立了5个数量化评价模型。讨论了8个风景要素对千岛湖风景质量的相对重要性,分析了千岛湖风景区6个主要景点的美景度和千岛湖风景区所属风景级,并初... 本文采用风景质量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利用5个旅游团体的现场评价资料,建立了5个数量化评价模型。讨论了8个风景要素对千岛湖风景质量的相对重要性,分析了千岛湖风景区6个主要景点的美景度和千岛湖风景区所属风景级,并初步讨论了旅游团体生活地域差异与风景审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森林公园 风景评价 风景美学 回归模型
下载PDF
氮磷比率对两种蓝藻和两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莲 周小玉 +1 位作者 赵良杰 刘其根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3-581,共9页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响,利用logistic生长方程描述四种藻生长曲线且拟合度均较高,水华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随着氮磷比的降低,最大生物量K值和内禀增长率r值均升高,蓝纤维藻则在接近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r值最高,小球藻在接近于或低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出现暴发性增殖。水华微囊藻在高氮磷比组(N/P=307.06和N/P=153.53)实验结束时藻体累积的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四尾栅藻低氮磷比组(N/P=3.84)单细胞氮含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四种藻类藻体中总磷的变化则是随着氮磷比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千岛湖 演替格局 蓝藻 绿藻 氮磷比
原文传递
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20
17
作者 管铭 金则新 +1 位作者 李月灵 王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57-2066,共10页
对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不同季节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CO2响应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群落... 对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不同季节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CO2响应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马尾松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在4个季节均呈"单峰"曲线;苦槠在8月呈"双峰"曲线,其他3个月份均呈"单峰"曲线;石栎和青冈在5月、8月和11月的Pn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月为"单峰"曲线。(2)马尾松和苦槠的Pn日积累值为8月最高,石栎和青冈为11月最高,且均与其他3个月均差异显著。4种优势种在4个季节的Pn日积累值的平均值大小为马尾松>苦槠>青冈>石栎,差异显著。(3)4个季节中,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暗呼吸速率(Rd)、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均以马尾松最高,表观量子效率(AQY)为马尾松最低。青冈在4个季节中具有最低的LSP、Rd和最高的AQY。苦槠和石栎的光合特性介于马尾松和青冈之间。(4)相对叶绿素含量以青冈最高,马尾松最低。总之,马尾松属强阳性树种,苦槠为阳性树种,石栎具有一定的耐荫性,青冈的耐荫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次生林 优势种 光合特性 季节动态
下载PDF
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5-194,共10页
以湖泊型旅游地千岛湖为例,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将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适应性循环圈、一个贫穷陷阱以及若干个适应性循环阶段,揭示出千岛湖旅游地适应性循环中的问题与特征。最后得出,从大的循环圈来看,工程建设和旅游... 以湖泊型旅游地千岛湖为例,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将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适应性循环圈、一个贫穷陷阱以及若干个适应性循环阶段,揭示出千岛湖旅游地适应性循环中的问题与特征。最后得出,从大的循环圈来看,工程建设和旅游开发是系统跨越性变革的直接动力;而从旅游地循环圈的内部发展阶段来看,区域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引导是促使其演化的主要外部扰沌力,内在经济发展的召唤和资源保护的限制是其阶段演化的内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 适应性循环 千岛湖 浙江省
原文传递
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新民 王军 朱淑君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99-103,共5页
1999—2000两个水文年度对千岛湖水域12个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及水质理化指标的逐月监测,分析了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在湖心区和出水区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受周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1999—2000两个水文年度对千岛湖水域12个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及水质理化指标的逐月监测,分析了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在湖心区和出水区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受周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流区和湖边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明显高于湖心区和出水区。影响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有营养盐、水温和降水等,这些生态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在不同湖区各影响因子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叶绿素A浓度 生态因子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千岛湖水温垂直分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20
作者 白杨 张运林 +3 位作者 周永强 施坤 刘明亮 杨桂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6-914,共9页
湖泊热力分层及热力循环深刻影响深水湖泊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热力过程会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深水水库型湖泊,千岛湖的热力过程与水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为了分析千岛湖水体水温、湖泊热力分层参数(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 湖泊热力分层及热力循环深刻影响深水湖泊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热力过程会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深水水库型湖泊,千岛湖的热力过程与水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为了分析千岛湖水体水温、湖泊热力分层参数(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的分布,探讨温跃层深度与水温、水体透明度以及水深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2014年7月份与2015年5月份对千岛湖全湖60个采样点的水体理化指标的垂向分布调查数据,计算得到千岛湖热力分层参数,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千岛湖水体水温垂直分布呈现正温分布,春夏季全湖范围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分层现象,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均从上游河口向下游敞水区逐步增大,这种空间变化的趋势在7月份比5月份更显著。水温、透明度和水深是影响温跃层深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湖泊热力分层稳定期温跃层深度与表层水温(0—2m)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透明度和水深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热力分层 空间分布 温跃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