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清阳理论与鼻渊病机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肖伊 赵吉平 +6 位作者 刘真 张亚力 刘建华 闫占峰 矫璐璐 刘思溟 李洵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6-989,共4页
五官七窍位于头面,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表里相应。官窍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清阳之气的上注,温煦濡养。清阳之气包括了起温煦作用的卫气和有濡润之功的津液。卫气生发于肾,取资于脾,源出于肺,其输布,有赖于肺的宣降,肝的升发,脾的升降功能... 五官七窍位于头面,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表里相应。官窍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清阳之气的上注,温煦濡养。清阳之气包括了起温煦作用的卫气和有濡润之功的津液。卫气生发于肾,取资于脾,源出于肺,其输布,有赖于肺的宣降,肝的升发,脾的升降功能。津液来源于脾胃,为水谷化生,其输布有赖于肺的宣发、脾的升降、肾的气化功能。清阳之气输布的通路是少阳三焦,三焦之膜,为肝所主,属于肝系。清阳之气的正常输布,需要2个条件:脏腑功能正常;三焦之道通畅。鼻居面中,属阳中之阳位,为血脉多聚之处,清阳之气流行交会之所,喜清润而恶燥浊,故鼻为清气道,有清虚之性。鼻渊的病位在窦窍,症状特点为"浊涕下不止",病机为脾胃失调、肺失宣降或肝胆郁滞,致清阳不升,窦窍失养,浊阴之邪乘虚而入,充塞窦窍而成,治疗当以调理脏腑功能,疏通三焦之道,升清降浊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窍 清阳之气 黄帝内经 清阳理论 鼻渊病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