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的层次关系 被引量:112
1
作者 喻腾云 吴艳华 +1 位作者 孙寒静 江善明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病"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查阅近代相关文献,将之概括整理,综合各医家学派的观点,认为"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qu...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病"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查阅近代相关文献,将之概括整理,综合各医家学派的观点,认为"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其病理机制,即由"虚、瘀、痰、火、风、气"六端相互作用而致。并据此论述了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的层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病因病机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虚—淤—衰老”模式初探 被引量:57
2
作者 韩明向 周宜轩 +2 位作者 李平 倪恩荣 魏江磊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3期2-6,63,共6页
本文对“虚—淤—衰老”模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气旺、阴充、血液流畅是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元气决定人的“天年”,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升降出入有常,气血流畅是生命健康的必要条件。衰老虽是全身生理机能的减退,而气虚、阴... 本文对“虚—淤—衰老”模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气旺、阴充、血液流畅是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元气决定人的“天年”,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升降出入有常,气血流畅是生命健康的必要条件。衰老虽是全身生理机能的减退,而气虚、阴亏、血淤是衰老的基本病机,随着增龄,脏腑气阴逐渐消耗,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淤滞,从而导致机体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 阴亏 血瘀 病因
下载PDF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多元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梁伟雄 温泽淮 +4 位作者 欧爱华 王奇 黄培新 刘茂才 赖世隆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293-297,共5页
收集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指标内部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揭示中风急性期的证候特点及其与相关症状、舌象、脉象的关系。从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本组病例... 收集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指标内部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揭示中风急性期的证候特点及其与相关症状、舌象、脉象的关系。从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本组病例症状、舌象和脉象等指标可归属于火证、痰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四类证候,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中风急性期证候诊断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病机 脑出血 脑梗塞 火证
下载PDF
从气、血、水关系探析心水之病机与治疗 被引量:45
4
作者 解琳莉 赵勇 +6 位作者 张为 肖珉 王亚红 谢颖桢 郭维琴 王硕仁 王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13-2115,共3页
郭维琴教授为著名中医心血管专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辨证治疗体系,尤其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方面疗效显著,在心衰病机诊断、治疗中重视"气"、"血"与"水"关系,认为心衰... 郭维琴教授为著名中医心血管专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辨证治疗体系,尤其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方面疗效显著,在心衰病机诊断、治疗中重视"气"、"血"与"水"关系,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气、血、水相关同病等病理变化在心衰病证中具有重要地位。郭维琴教授在心衰药物治疗方面重视"气"、"血"、"水"的关系,首先重用益气药,同时应用理气药,注重应用活血化瘀药,利水药改善症状,并分析验案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水 心力衰竭 病机 气虚 血瘀 水饮
原文传递
从偏颇体质论孤立性肺结节的中医辨治 被引量:42
5
作者 夏逸飞 孙子凯 +1 位作者 丁振洋 邹佳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1267-1271,共5页
通过临床观察和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常见体质类型,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的辨体论治思路。孤立性肺结节的中医病机为气虚、气郁或阴虚,导致痰瘀互结胶固难化而形成结节,患者体质以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为主,可见不同的兼夹状... 通过临床观察和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常见体质类型,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的辨体论治思路。孤立性肺结节的中医病机为气虚、气郁或阴虚,导致痰瘀互结胶固难化而形成结节,患者体质以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为主,可见不同的兼夹状态,治疗重在益气健脾、疏肝理肺、养阴润燥,并兼顾消痰散结。通过纠正偏颇体质可实现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的平衡,有助于稳定症状缺失、无证可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病灶,防止结节恶变,体现了整体治疗观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偏颇体质 气虚 气郁 阴虚 痰瘀互结
原文传递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医病机浅识 被引量:39
6
作者 谢连娣 刘洋 +1 位作者 周琨 吴旸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39-3141,共3页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病机包括气虚、血瘀、痰饮不同的病理过程。气虚导致血瘀和痰饮的形成,血瘀和痰饮导致气虚程度进一步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液供应骤然停止,失去了血液的濡养和运载;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栓堵塞血液的正常运行,邪...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病机包括气虚、血瘀、痰饮不同的病理过程。气虚导致血瘀和痰饮的形成,血瘀和痰饮导致气虚程度进一步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液供应骤然停止,失去了血液的濡养和运载;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栓堵塞血液的正常运行,邪正交争,正气损伤;再灌注时突然过多的血液等待运送到组织远端,增加心脏的负担,均导致气虚的形成。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造成微血管栓塞,形成"血瘀"。气虚血瘀可以导致水液代谢受到影响,水液留聚,形成"痰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医病机 气虚 血瘀 痰饮
原文传递
气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综述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军兰 方肇勤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56-60,共5页
查阅 1990年以来气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的相关文献 ,按限制日摄食量法、单纯泻下法、疲劳法、烟熏法、化疗药物、X线照射、偏食苦味、耗气破气、苦寒泻下加耗气破气降气、食醋、手术、失血等分类进行综述 ,为开展气虚证实验研究奠定... 查阅 1990年以来气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的相关文献 ,按限制日摄食量法、单纯泻下法、疲劳法、烟熏法、化疗药物、X线照射、偏食苦味、耗气破气、苦寒泻下加耗气破气降气、食醋、手术、失血等分类进行综述 ,为开展气虚证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侯 气虚 动物模型
下载PDF
411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探讨 被引量:35
8
作者 邓冬 李雪丽 +5 位作者 赵慧辉 王娟 王宏亮 王田 曾紫凡 王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889-4892,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对411例住院患者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病例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χ2检验分析法对中医证候要素、常见症...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对411例住院患者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病例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χ2检验分析法对中医证候要素、常见症状、舌脉象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要素血瘀占比例最大,占72.7%;其次为气虚和痰浊,分别占48.4%、22.9%。分析显示,冠状动脉不同病变支数间舌象、脉象,均以舌暗红或淡暗、苔白或薄白、脉沉、细、弦为主。结论:以血瘀为核心,以气虚和痰浊为重要致病要素为冠心病的病机所在,同时需要注意伴随症状的影响,辨证施治,且冠脉病变支数与舌象、脉象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中医证候要素 临床流行病学 血瘀 气虚 痰浊
原文传递
阴虚、阳虚、气虚证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2
9
作者 潘宇政 陈业强 +2 位作者 陈永斌 臧林泉 龙盛京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中医阴虚、阳虚、气虚证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择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病人,进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化学发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阳虚证、气虚证病人PMN化学发光...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中医阴虚、阳虚、气虚证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择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病人,进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化学发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阳虚证、气虚证病人PMN化学发光值明显降低,其程度阳虚证大于气虚证,阴虚证没有变化;阳虚证、气虚证病人CD8亚群明显降低,阴虚证没有明显变化。对于CD3、CD4亚群,阴虚、阳虚、气虚证无明显改变,3组间亦无显著差别。结论:阳虚证、气虚证PMN吞噬功能、CD8亚群比值明显降低,与阴虚证存在显著差别。PMN化学发光值、CD8亚群比值可能是阴虚、阳虚、气虚三证本质区别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功能 阴虚 阳虚 气虚
下载PDF
中医对PCI术后的病机和辨证分型探讨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洪春 张艳 解海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1期2341-2343,共3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影响PCI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预防PCI术后RS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影响PCI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预防PCI术后RS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并结合临床,提出PCI术后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并以心气虚为本,以血瘀痰浊为基本病理状态,以心肾两虚为主要病理表现,其临床辨证分型为:气阳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痰瘀互结、心肾阴虚8个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气虚 血瘀 痰浊
下载PDF
人参“大补元气”中医及生物学内涵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孙立伟 李香艳 赵大庆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969-1974,共6页
人参是"百草之王",能够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且作为治疗虚劳补益第一要药应用至今,然而其"大补元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虽然,现代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多糖等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 人参是"百草之王",能够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且作为治疗虚劳补益第一要药应用至今,然而其"大补元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虽然,现代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多糖等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内在联系还不清楚,且缺乏科学的阐释。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工作,对人参传统功效的中医学内涵及应用、现代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更深入研究人参传统功效的科学内涵及诠释其临床药效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补气 气虚 元气 药理作用
下载PDF
雷火灸对气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苏谨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观察雷火灸对气虚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111例气虚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 目的观察雷火灸对气虚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111例气虚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 d后、7 d后、14 d后简明疲乏量表(BFI)评分变化,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QLQ-C30评分及CD3﹢、CD4﹢T细胞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P<0.05)。两组治疗后BFI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FI评分有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P<0.05)。两组治疗后QLQ-C30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CD3﹢、CD4﹢T细胞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治疗气虚型NSCLC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升高CD3﹢及CD4﹢T细胞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雷火针灸疗法 气虚 肺非小细胞 癌因性疲乏
下载PDF
气虚患者太渊 太溪穴伏安特性 被引量:26
13
作者 魏建子 沈雪勇 +3 位作者 周钰 张海蒙 毛慧娟 周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7-550,共4页
目的:观察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穴位功能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对33例气虚患者和77例正常人太渊、太虚穴伏安特性进行检测,比较气虚患者和正常人穴位伏安特性的差异。结果:正常人... 目的:观察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穴位功能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对33例气虚患者和77例正常人太渊、太虚穴伏安特性进行检测,比较气虚患者和正常人穴位伏安特性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和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呈非线性特征,且增程曲线与减程曲线不重合。在2-7μA多个扫描电流处气虚患者太渊、太溪两穴电阻与正常人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气虚患者穴位电阻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0.005)。结论:穴位伏安特性可作为观察气血变化的客观指标。气虚导致的皮肤汗液分泌增多、皮下组织水肿可能是导致气虚患者穴位电阻变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 穴位 伏安特性 电阻
下载PDF
益气补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丽娜 邓虎 徐艳玲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7期957-959,964,共4页
目的评价益气补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共计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 目的评价益气补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共计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诊疗方案,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益气补肺汤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生活质量、肺功能等情况。结果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生活质量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显著(P<0.05);在肺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后FVC、FEV1以及FEV1/FVC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益气补肺汤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补肺汤 COPD 肺气虚证 生活质量 肺功能
下载PDF
肺部结节的中医认识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继法 陈宪海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1392-1395,共4页
肺部结节病因为六淫毒邪侵犯、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基本病机为肺气亏虚、痰瘀凝滞,以正气亏虚为本,痰瘀为标。肺部结节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包括益肺补气、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临证应根据患者机体正邪力量变化,动态... 肺部结节病因为六淫毒邪侵犯、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基本病机为肺气亏虚、痰瘀凝滞,以正气亏虚为本,痰瘀为标。肺部结节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包括益肺补气、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临证应根据患者机体正邪力量变化,动态调整扶正和祛邪药物配比,根据患者临床气虚、痰凝、血瘀的情况侧重给药。此外,应在立足治肺的基础上,从肝郁、脾虚论治。肝郁者重在疏肝解郁、行气散结;脾虚者当健脾益气、培土生金。肺部结节的治疗非一时之功,需要一段时间的动态用药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结节 气虚 痰凝 血瘀 肝郁 脾虚
下载PDF
基于中风“气虚生痰、瘀阻脑络”病机假说的数据挖掘 被引量:24
16
作者 于少泓 李万斌 刘昭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4-1516,共3页
目的:探讨中风与气虚、瘀血、痰湿等致病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中风病机假说。方法:通过对古今中风医案中的方药进行统计挖掘,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医案用药频率及演变特点,获得相关致病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中风与气虚、瘀血、痰湿等致病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中风病机假说。方法:通过对古今中风医案中的方药进行统计挖掘,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医案用药频率及演变特点,获得相关致病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补气、活血、化痰类中药在古今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虚、瘀血、痰湿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病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气虚生痰、瘀阻脑络"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基本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病机 气虚 血瘀 痰湿
下载PDF
三黄稳心汤治疗气虚痰浊、瘀毒互结证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柏哲 祝海毅 +4 位作者 曹晋 罗玲 何德英 李勇 任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观察三黄稳心汤治疗气虚痰浊、瘀毒互结证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因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并接受PCI治疗,中医辨证为气虚痰浊、瘀毒互结的80... 目的观察三黄稳心汤治疗气虚痰浊、瘀毒互结证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因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并接受PCI治疗,中医辨证为气虚痰浊、瘀毒互结的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三黄稳心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和血脂水平,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功能,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试验组脱落3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T-pro BNP、CRP、TC、TG、LDL-C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射血分数(EF)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试验组治疗后NT-pro BNP、TC、LDL-C水平及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下降(P<0.05),临床有效率、HDL-C水平、EF升高(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ALT、CR异常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稳心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够改善冠心病心绞痛PCI术后气虚痰浊、瘀毒互结证患者心功能,降低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气虚痰浊、瘀毒互结证 三黄稳心汤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择时针刺治疗气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凌家艳 沈霖 +1 位作者 刘庆 王凌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验证择时针刺治疗气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择时针刺组和针刺组,每组40例。两组取穴均为气海、关元、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择时针刺组在巳时(上午9∶00-11∶00)针刺,针刺... 目的:验证择时针刺治疗气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择时针刺组和针刺组,每组40例。两组取穴均为气海、关元、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择时针刺组在巳时(上午9∶00-11∶00)针刺,针刺组在非巳时针刺,得气后不行任何手法,均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采用疲劳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比例。结果:针刺组治疗后疲劳总积分及体力疲劳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择时针刺组治疗后疲劳总积分、体力疲劳积分及脑力疲劳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择时针刺组对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CD+3、CD+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择时针刺组CD+4/CD+8明显下降(P<0.05),择时针刺组优于针刺组(均P<0.05)。择时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优于针刺组的80.0%(32/40,P<0.05)。结论:择时针刺治疗气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效,尤其表现在缓解脑力疲劳方面,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CD+3、CD+4、CD+8T细胞比例提高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 气虚 针刺疗法 时间因素 T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3
19
作者 谢胜 张越 +9 位作者 周晓玲 税典奎 侯秋科 梁谊深 颜春艳 赵正孝 蒋应玲 徐宏 刘园园 韦金秀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胃电图 元气亏虚 任督二脉
下载PDF
气虚、血虚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值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少崇 李灿东 黄守清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气虚、血虚病理变化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9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证素辨证方法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气虚与血虚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1);气虚、血虚与红细胞... 目的;探讨中医气虚、血虚病理变化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9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证素辨证方法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气虚与血虚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1);气虚、血虚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值之间均存在着相关性(P<0.05);血虚不同病理改变程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能单纯依靠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来诊断气虚、血虚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素辨证 气虚 血虚 红细胞 血红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