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国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0-117,共8页
梁启超和钱穆同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在体例渊源、写作宗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它们成书的时代背景,揭示近代学风的嬗变对两书的影响,深入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原因,并以这两种学术史... 梁启超和钱穆同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在体例渊源、写作宗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它们成书的时代背景,揭示近代学风的嬗变对两书的影响,深入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原因,并以这两种学术史的写法为视角,附论近代学风的内在转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学术史 学术史研究 梁启超 钱穆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 被引量:17
2
作者 任锋 《中国政治学》 2019年第2期51-69,216,共20页
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 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生了任公中晚期的启蒙反思,对于政治学内在的历史与文明维度加以自觉维系则构成历史政治学的现代源头之一。钱穆极力表彰梁启超的所谓"晚年契悟",更加系统地依据中国历史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比较政治意味的学术思想概念和论题,形成了基于中国文明自觉的现代政治学论衡。在现代共和语境下发展历史政治学,需要在政治实践与历史传统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实现更有创获意义的二次启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现代学术传统 梁启超 钱穆 双重源头
原文传递
钱穆与新考据派关系略论——以钱穆与傅斯年的交往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58,共9页
新考据派主要是指以傅斯年为领袖、以史语所为中心、以整理和考订史料真伪为职志、以"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态度相标榜的史料学派。该派内以乾嘉史学为依托,外以西方近代实证史学为应援,曾雄霸民国史坛达20多年,是当时声势最... 新考据派主要是指以傅斯年为领袖、以史语所为中心、以整理和考订史料真伪为职志、以"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态度相标榜的史料学派。该派内以乾嘉史学为依托,外以西方近代实证史学为应援,曾雄霸民国史坛达20多年,是当时声势最盛的史学主流派。钱穆与史料学派的领袖傅斯年的交往、二人治史异同反映了20世纪中国史学曲折而又多途并进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傅斯年 新考据派
下载PDF
钱穆的学术史方法与史识——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被引量:9
4
作者 徐国利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70,共10页
钱穆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其中,关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是最核心和基本的。他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出发,吸收继承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相关思想成果,从学(科)术分类和研究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义理、考据和辞... 钱穆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其中,关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是最核心和基本的。他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出发,吸收继承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相关思想成果,从学(科)术分类和研究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作了许多新的阐释。他的这些思想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既有重要价值,也有不少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义理 考据 辞章
下载PDF
大国礼治何以重要?——政制崇拜、治体论与儒学社会科学刍议 被引量:10
5
作者 任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99,156,共13页
在中国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纷纷推进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资源的深层蕴积无法绕开儒学传统。钱穆代表了现代中国学人处理现实政治与学术传统关系的一个典型进路,其学思的社会科学潜能值得我们积极发掘。对于现代流行的政制崇拜,钱穆强... 在中国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纷纷推进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资源的深层蕴积无法绕开儒学传统。钱穆代表了现代中国学人处理现实政治与学术传统关系的一个典型进路,其学思的社会科学潜能值得我们积极发掘。对于现代流行的政制崇拜,钱穆强调应将其置于立国思维中予以安顿,警惕变革论调下的反传统激情,注重与立国大传统相贯通,并紧密结合人类的整体现代命运来思考自身发展道路。中国政治制度围绕大一统秩序形成了系统与古今两个维度上的通贯性,我们应从宪制体系中审视其得失利弊,注重治体论对于政治主体、政治原则和制度方略三者关系的均衡安排。钱穆由此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权力、制度、组织和理性化等要素展开了深刻反思,显示出传统转型中基础原理层面的替代性路向。而他对礼治和法治的不断探析,则提醒我们重估礼治的现代价值,在大国宪制之外重视大国礼治对于治理体系之秩序优化乃至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方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政制崇拜 治体论 钱穆 儒学 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钱穆的“明夷待访录” 被引量:9
6
作者 任锋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8年第4期1-17,197,共18页
在现代西潮冲击下如何重续华夏文明的立国之道,是钱穆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学术志业之中的关怀。他围绕立国宪制的一系列学术和政论作品可视为现代儒者的"明夷待访录"。在《明夷待访录》的现代阐释中,钱穆既承继了梨洲的儒家理想... 在现代西潮冲击下如何重续华夏文明的立国之道,是钱穆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学术志业之中的关怀。他围绕立国宪制的一系列学术和政论作品可视为现代儒者的"明夷待访录"。在《明夷待访录》的现代阐释中,钱穆既承继了梨洲的儒家理想精神,在宪制架构下高度评价学校论的现代价值,又对其激进趋向进行了保守化的平实处理,正视秦汉以来政治传统,由此透露出近世立国思维的现代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政学私言》 立国思维 《明夷待访录》 宪制
下载PDF
立国之道的新和旧:钱穆与中国政治学的自觉 被引量:8
7
作者 任锋 《中国政治学》 2018年第1期208-225,275-276,共19页
中国文化传统极重政治,却未发展独立分科的政治学,这一现象在钱穆看来是出于中西文化系统的差异。中国传统由于'政学相通'而重视与实践世界的辩证张力,强调和合会通的通人通学,政治学内在于经史之学的大传统内,与政治社会机制... 中国文化传统极重政治,却未发展独立分科的政治学,这一现象在钱穆看来是出于中西文化系统的差异。中国传统由于'政学相通'而重视与实践世界的辩证张力,强调和合会通的通人通学,政治学内在于经史之学的大传统内,与政治社会机制形成了精妙的动态关系。钱穆强调现代立国必须以学术自觉独立为前提,政治学须配合文化传统自创自造,自适国情。探索立国之道与政学传统之间的机制,构成钱穆终生学思的一个中心关怀。以分科而论,钱穆可谓20世纪学人中最具原创性的政治学家、政治思想家。他瞩目的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源自中国文化系统的大政治学,以人道为根基,主张大群主义,推崇政治一统,重视以保守安足维系开创之业,倡导传统本位的现代化。在激活并更新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重建中国政治学的起点应是回到钱穆,承续其理性反思意识与传统维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中国政治学 立国之道 政学相通 经史之学
原文传递
君道再还:钱穆宪制思维中的元首论 被引量:8
8
作者 任锋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52,9,共18页
钱穆在抗战末期的《政学私言》中专文论述元首问题,直指民国初年来数次制宪时刻民主心智的一大迷思,呼吁正视元首的独立价值与复杂性。在政体革命之后,如何确保国家政治体的稳定团结与持续发展,这是钱穆论元首制度所触及的根本秩序问题... 钱穆在抗战末期的《政学私言》中专文论述元首问题,直指民国初年来数次制宪时刻民主心智的一大迷思,呼吁正视元首的独立价值与复杂性。在政体革命之后,如何确保国家政治体的稳定团结与持续发展,这是钱穆论元首制度所触及的根本秩序问题。思考现代中国的政制构造需要将其内置于以立国之道为中心的文化与政治大传统。钱穆强调立国规模中文化积业的惯性力量,这一方面表现在“政民一体”下的宪制平衡之中,涵括国民一体和“君相一体”,另一方面展示在以政治家风度为驱动的宪制演进中,二者揭示出元首制度以尊严和活力为职分的双重蕴涵。在时贤以欧美政制为法的窠臼外,钱穆的元首论开辟出一个传统本位的保守化进路,同时又显示出吸收民主共和精神的新君道气质,潜涵了辩证开放的历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首 君道钱穆 宪制 政民一体
原文传递
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述评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冬君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88-96,127,共10页
本文就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中国文化的出路两大问题对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进行了探讨和评析。
关键词 钱穆 儒家本位文化观 文化比较 文化出路
下载PDF
钱穆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以“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勇 孟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40,共14页
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研究见解独到,得出了自秦以来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专制的结论。此一观点在学界颇多质疑和批评。其实,在研究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看法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钱穆的"非专制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 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研究见解独到,得出了自秦以来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专制的结论。此一观点在学界颇多质疑和批评。其实,在研究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看法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钱穆的"非专制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近现代哪一派思想主张而言的?面对各方面的批评、责难,他为何一以贯之地坚持而不变初衷?依据儒家理念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台谏制、封驳制、铨选制是助长了君权,还是限制了君权?中国传统政治是否仅可用"专制黑暗"一语来加以概括?这种观点是否有简单化、片面化之嫌?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研究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如果有,怎样去发掘、整合,作出合理的解释?他对传统政治理解的失误又在何处?怎样去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钱穆的研究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及其失误作出客观的叙述和评说。钱氏的这一观点既可以引发学界反思常论,对中国传统政治做进一步的思考,也可为今后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将中国传统政治这一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传统政治 专制 历史意见
下载PDF
宋代“平民社会”论刍议——研习钱穆论著的一个读书报告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邦炜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16,共6页
称宋代为"第一个平民社会",据说出自钱穆。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其原意。钱穆认为,平民社会始于秦汉,宋代只是更纯粹。他另有以士人为中心的四民社会一说,便与其平民社会论有所抵牾。尤须注意,钱穆所说的平民社会,其含义为无封建... 称宋代为"第一个平民社会",据说出自钱穆。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其原意。钱穆认为,平民社会始于秦汉,宋代只是更纯粹。他另有以士人为中心的四民社会一说,便与其平民社会论有所抵牾。尤须注意,钱穆所说的平民社会,其含义为无封建贵族、无特权阶级、无特殊势力的平等社会。然而钱穆对东汉至唐代的门阀士族、明清时代的绅士这两大特殊势力均有或深或浅的论述。何况在可视为"无定型时期"的西汉与宋代,同样不乏特殊势力。特殊势力在中国古代从来未曾缺位,平民社会即平等社会论之不妥是显而易见的,如若改称权力社会,或许较为近乎实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平民社会 钱穆 四民社会 权力社会
原文传递
文化卫道与政治抉择——以徐复观、钱穆为例的讨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剑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102,共8页
在西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保守主义思潮中,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的文化保守主义构成了“文化卫道”景观。当保守主义透入到现代性政治的抉择时,则形成拒斥现代性政治的政治保守主义,文化卫道就此与政治抉... 在西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保守主义思潮中,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的文化保守主义构成了“文化卫道”景观。当保守主义透入到现代性政治的抉择时,则形成拒斥现代性政治的政治保守主义,文化卫道就此与政治抉择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徐复观从文化保守主义出发,走向了政治上的现代性道路;钱穆的文化保守主义落到现实政治层面,衍生出政治保守主义。前者是局部意义的保守主义者,后者是彻底的保守主义者。仅就这个角度来看,钱穆确实不属于“现代新儒家”的阵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政治保守主义 政治现代性 徐复观 钱穆
下载PDF
论科学主义史学与民族主义史学的融合——由钱穆对“科学派”的批评展开
13
作者 谢进东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135,共9页
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立足于民族主义的立场,批评以胡适、顾颉刚和傅斯年为代表的“科学派”所为,乃一种追求纯粹客观却不关现实亦无意义的史学研究。钱穆只看到此派科学主义史学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民族主义史学的一面,因而其... 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立足于民族主义的立场,批评以胡适、顾颉刚和傅斯年为代表的“科学派”所为,乃一种追求纯粹客观却不关现实亦无意义的史学研究。钱穆只看到此派科学主义史学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民族主义史学的一面,因而其所谓“科学派”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不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同时,钱穆忽视了科学主义史学的价值与意义,亦未正视他自己在治史早期追随“科学派”时表现出来的科学主义倾向。基于历时性考察,作为现代性观念在历史学中的两种不同表现,科学主义史学与民族主义史学是融合共存于钱穆与“科学派”的著作中的。从这种融合的视角看,钱穆与被其批评的“科学派”在治史理念上同属现代史学的范畴,皆强调史学研究目标之致用与求真的结合,二者在史学思想上“大同而小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学派 科学主义 民族主义 现代性 钱穆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师道的现代践履:基于钱穆教师生涯的探析
14
作者 杜钢 李文晓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3,共10页
钱穆自十八岁初登杏坛,在执教谋生中自求长进,苦读摸索,后又走上大学讲台,成为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其教育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作为一名师者,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讲学足迹遍布南北,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学者,他以复兴中国文化为己任... 钱穆自十八岁初登杏坛,在执教谋生中自求长进,苦读摸索,后又走上大学讲台,成为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其教育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作为一名师者,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讲学足迹遍布南北,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学者,他以复兴中国文化为己任,笔耕不辍,为中国文化教育开辟新道路。钱穆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主要是靠自学苦读从最底层的乡村走向了中国学术的最高舞台,堪称“善自得师”的典范。而其不寻常的教师生涯背后,体现的是他对于中国师道传统的接续。在对中国传统师道的体悟中,钱穆以所学所教,成为对中国传统师道加以现代践履的突出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传统师道 师道践履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的汉武帝评价问题
15
作者 王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33,共14页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系列政策,不但对西汉朝局走向影响极大,而且很大程度上形塑着之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格局。在近代变局下,人们也常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评价。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之际,时人不仅从政治治理的实际效果来评价...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系列政策,不但对西汉朝局走向影响极大,而且很大程度上形塑着之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格局。在近代变局下,人们也常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评价。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之际,时人不仅从政治治理的实际效果来评价汉武帝的得失,还十分在意剖析其种种作为是否仅为了巩固个人统治、满足一己私欲。在这个意义上,近代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人们对于现实当中的为政者的评判标准与期望值。此外,伴随着新思潮的迅速普及,社会主义成为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人物思考历史与现实问题时的重要凭借,在此背景下,人们很容易基于当代立场把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政策视为近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古代的某种先声。当然,这种跨越古今的遥想,并不能替代对于汉武帝所作所为的具体分析。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堪称近代中国政治文化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康有为 章太炎 吕思勉 钱穆
下载PDF
钱穆古史地理研究述论
16
作者 陈勇 张莹 《史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2,82,共12页
钱穆是民国时期研究古史地理成绩卓著的一位学者,在他长期的考地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探检古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他把这一套理论、方法概括为“地名原始”“地名迁徙”“地名沿革”三原则、三通例,并自觉运用到古史地理的研究中,... 钱穆是民国时期研究古史地理成绩卓著的一位学者,在他长期的考地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探检古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他把这一套理论、方法概括为“地名原始”“地名迁徙”“地名沿革”三原则、三通例,并自觉运用到古史地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对于推动传统的舆地之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尤其是推动中国地名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受当时疑古思潮和中原文化中心说的影响,加之过分重视地名迁徙理论,泛用声训、训诂,缺乏对考古材料的关注,他治古史地理的一些结论不免会有诸多可商榷处。对钱穆治古史地理理论和方法得失的检讨和总结,既可加深对民国历史地理学的认识,也可为当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古史地理 地名原始 地名迁徙 地名沿革
原文传递
钱穆佚文《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开林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24-35,共12页
钱穆早年所作《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论》,对荀子、韩非思想多有抉发,并指出"秦政皆源于荀韩""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极富创见。由于原刊搜检不易,无论是钱穆生前手定论... 钱穆早年所作《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论》,对荀子、韩非思想多有抉发,并指出"秦政皆源于荀韩""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极富创见。由于原刊搜检不易,无论是钱穆生前手定论文集,还是死后门人编定其全集,均未收录此文,以致其学术价值湮没无闻。兹据原刊加以整理,以补全集之缺,并对其学术价值略加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论》 荀子 韩非
下载PDF
钱穆论王官学与百家言的政教意蕴 被引量:6
18
作者 秦际明 《政治思想史》 2015年第3期66-82,198,共17页
钱穆通过考察王官学与百家言的关系,阐发政、学合一的传统,揭示出中国历史上立国必立教(文教而非宗教)的意义。钱穆将王官学与百家言的用法从战国秦汉扩大到整个中国历史,也就将原指诸子的百家言扩大到所有民间学说,从而在王官学与百家... 钱穆通过考察王官学与百家言的关系,阐发政、学合一的传统,揭示出中国历史上立国必立教(文教而非宗教)的意义。钱穆将王官学与百家言的用法从战国秦汉扩大到整个中国历史,也就将原指诸子的百家言扩大到所有民间学说,从而在王官学与百家言之间建构了一种动态的政治政教结构。钱穆考察了经学作为王官学在中国历史上屡次重建华夏政教的历史经验,这对我们今天重新理解经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政治与文教的关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经学 王官学 百家言 政教关系
下载PDF
同致而殊途:钱穆与胡适的两条通往现代之路
19
作者 楼庭坚 《理论界》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钱穆与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各自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之路。钱穆以绵延的文化传统为民族的“生命”,强调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精神;胡适则盛赞先秦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中古宗教的蒙昧成分,希望建立接触西方现代... 钱穆与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各自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之路。钱穆以绵延的文化传统为民族的“生命”,强调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精神;胡适则盛赞先秦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中古宗教的蒙昧成分,希望建立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后恢复理性传统的人本主义的中国。某种程度上,传统在钱、胡理论中分别是绵延与断裂的。钱穆又强调中国文化之特殊性,倾向于在中西不同处建立“特殊性”认同,要求世界各民族之传统步入现代化后,仍能各美其美。胡适追求的“现代”则是西方殊相发展出来的共相,他认为世界文化有渐渐朝混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倾向于建立“普遍性”认同。可以说,二氏的两条现代化道路所致为一,其途则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胡适 现代性 传统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