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病灶中抗痨药物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46
1
作者 戈朝晖 王自立 魏敏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椎各部位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方案与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应用2SHRZ/2.5H2R2Z2(4.5个月)方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有无病椎骨硬化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化疗第4周手...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椎各部位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方案与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应用2SHRZ/2.5H2R2Z2(4.5个月)方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有无病椎骨硬化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化疗第4周手术,依据手术取材时间分为术晨服药后120~130、180~190 min两个时相点,取硬化组的病椎硬化壁、硬化壁外'亚正常骨'、硬化壁内结核病变组织和非硬化组的病椎结核病变组织、病变组织外'亚正常骨'以及两组患者的血浆、髂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样本的药物浓度.结果(1)吡嗪酰胺(PZA)和异烟肼(INH)各时相血药浓度与文献报道健康人单次服药的药时数据相近,利福平(RFP)则低25%,各药血药浓度高于髂骨及病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2)两组中'亚正常骨'与髂骨内的INH和RFP均达到了各自的杀菌浓度水平,PZA超过其细胞内酸性条件下MIC的5倍.三种药物各自在'亚正常骨'与自身对照的髂骨之间浓度相近.(3)硬化组中硬化壁的药物浓度仅为各药的最小抑菌浓度水平(MICs),远低于壁外围'亚正常骨',壁内的结核病变组织中未检出上述三种药.(4)非硬化组结核坏死、干酪组织中RFP及PZA的浓度相当于各自的MICs,远低于其他组分,而INH却达到细胞内杀菌浓度.结论INH、RFP和PZA在脊柱结核患者正常骨与病椎'亚正常骨'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在硬化壁极低,远低于治疗浓度水平;硬化壁内的病变组织无药物分布.硬化骨的存在成为抗结核化疗药物难于在椎体病灶内渗透的主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脊柱结核 INH 髂骨 病变组织 RFP 患者 药物浓度 杀菌浓度 取材时间
原文传递
吡嗪酰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高慧 施理 +4 位作者 吴涛 吴彪 张秀春 符娟 林锋 《中国医药》 202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究吡嗪酰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50例。左氧氟沙... 目的探究吡嗪酰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50例。左氧氟沙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服左氧氟沙星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在左氧氟沙星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吡嗪酰胺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观察统计治疗后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痰菌转阴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PEF、FEV1、FEV1%、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IgA、IgG、IgM水平、PEF、FEV1、FEV1%均升高,且联合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3.5±0.6)g/L比(3.2±0.5)g/L、(14.9±4.2)g/L比(12.2±3.8)g/L、(1.28±0.30)g/L比(1.12±0.19)g/L、(7.6±1.4)L/s比(6.4±1.3)L/s、(1.46±0.42)L比(1.18±0.25)L、(85±11)%比(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提升,且联合治疗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92.0%(46/50)比76.0%(38/50)]、空洞闭合率[88.0%(44/50)比70.0%(35/50)]、痰菌转阴率[92.0%(46/50)比76.0%(38/50)]均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94.0%(47/50)比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2)。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左氧氟沙星组[6.0%(3/50)比2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4)。结论吡嗪酰胺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多药肺结核 吡嗪酰胺 左氧氟沙星
下载PDF
拉曼光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3
作者 王玉 李忠红 +1 位作者 张正行 安登魁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64-768,共5页
自1928年发现拉曼现象和随之建立拉曼光谱法以来,经过近八十年来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拉曼光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光纤样品探头、组合光学设计、计算机以及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等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仪... 自1928年发现拉曼现象和随之建立拉曼光谱法以来,经过近八十年来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拉曼光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光纤样品探头、组合光学设计、计算机以及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等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仪器的一些局限,从而使拉曼光谱仪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使其更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一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吡嗪酰胺 异烟肼 异烟酰胺
下载PDF
主要抗结核药物肝脏毒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查月芳 曾文 +4 位作者 胡建军 张广宇 李欣 袁志芳 佟晓旭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肝药酶活性改变与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INH(isoniazid,H)组、RFP(rifampicin,R)组、PZA(pyrazinamide,Z)组、HR组、RZ组、HRZ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灌药10 d后... 目的探讨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肝药酶活性改变与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INH(isoniazid,H)组、RFP(rifampicin,R)组、PZA(pyrazinamide,Z)组、HR组、RZ组、HRZ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灌药10 d后处死大鼠,取肝脏切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制备肝匀浆测定MDA(Maleic Dialdehyde)、SOD(Superoxide Dismutase)、GSH(reducedglutathione)和P450含量。结果各实验组MDA和P450均有不同程度升高,SOD和GSH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病理变化与脂质过氧化反应、肝药酶有相关性。结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可引起大鼠的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改变及肝脏细胞的病理损害,多种药物联用比单用改变明显;抗结核药物肝脏毒性与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关系密切,吡嗪酰胺组比其他单用药组肝脏毒性大。利福平有明显肝药酶诱导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肝损伤 脂质过氧化 细胞色素P450 肝药酶
下载PD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 review 被引量:23
5
作者 Udhaya Lavinya Baskaran Evan Prince Sab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7-36,共10页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s the common adverse effect seen in patients receiving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TDs). There are sever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toxicity in such patients. Tho...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s the common adverse effect seen in patients receiving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TDs). There are sever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toxicity in such patients. Though there have been appreciable efforts taken by carrying out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efficacy of several natural and synthetic compounds in minimising this effect, the only choice available for clinicians is withdrawal of drugs. This review would give a precise idea of ATD-induced hepatotoxicity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 for the sa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tubercular agents ISONIAZID RIFAMPICIN pyrazinamide oxidative stress complementarytherapies
原文传递
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中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邓彬 刘海燕 +1 位作者 孙纪英 黄玉红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209-212,216,共5页
目的分析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中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6例)和... 目的分析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中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痨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吡嗪酰胺治疗,观察组给予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空洞闭合有效率以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6、12、24个月后,观察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63.04%、78.26%和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46%、56.10%和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个月后,观察组空洞闭合有效率分别为77.27%和84.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26%和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个月后,观察组病灶吸收有效率分别为76.09%和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66%和68.29%(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CD3^+、CD4^+T细胞以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促进了病灶吸收、痰菌阴转以及空洞闭合,增强了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中期疗效,且未加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多药肺结核 吡嗪酰胺 胸腺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909例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少晨 朱慧 +6 位作者 郭超 王彬 刘忠泉 徐建 付雷 陈效友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44-749,共6页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9例;其中,服用INH者909例,服用EMB者783例,服用PZA者...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9例;其中,服用INH者909例,服用EMB者783例,服用PZA者587例,服用RFP者503例。患者服药剂量:INH300mg/d、RFP450mg/d或600mg/d、PZA1500mg/d、EMB750mg/d。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并发糖尿病情况,以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服用INH、EMB、PZA和RFP(450mg/d和600mg/d)2h后,患者血药浓度低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分别占57.3%(521/909)、82.2%(644/783)、29.8%(175/587)、51.6%(190/368)和36.3%(49/135)。其中,男性患者中INH、EMB、PZA、RFP(450mg/d)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67.2%(396/589)、85.9%(451/525)、39.9%(153/383)、60.0%(135/225),均高于女性患者[39.1%(125/320)、74.8%(193/258)、10.8%(22/204)、38.5%(55/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26、14.59、54.10、16.24,P值均〈0.01)。体质量≥50kg的患者,INH、EMB、PZA、RFP(450mg/d)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61.7%(428/694)、83.3%(513/616)、35.3%(159/451)、55.6%(154/277),均高于体质量〈50kg者[30.3%(40/132)、72.4%(76/105)、4.7%(4/86)、37.1%(2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44、7.12、32.00、6.95,P值均〈0.05)。结核病并发糖尿病患者,INH和PZA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72.6%(143/197)和53.8%(71/132),高于未并发糖尿病者[53.1%(378/712)和22.9%(104/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3.98和46.78,P值均〈0.01)。结论结核病患者服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后出现低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药物监测 药代动力学 利福平 异烟肼 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下载PDF
吡嗪酰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亚飞 金利群 +1 位作者 柳志强 郑裕国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7-312,共6页
目的介绍吡嗪酰胺的研究进展。方法本文对吡嗪酰胺的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催化转化法进行了综述,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吡嗪酰胺的应用也作了探讨。结果与化学法生产吡嗪酰胺相比,微生物法催化转化2-氰基吡嗪生产吡嗪酰胺,具有反应... 目的介绍吡嗪酰胺的研究进展。方法本文对吡嗪酰胺的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催化转化法进行了综述,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吡嗪酰胺的应用也作了探讨。结果与化学法生产吡嗪酰胺相比,微生物法催化转化2-氰基吡嗪生产吡嗪酰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产率高和纯度高等优点。结论吡嗪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抗结核药物。由于在医药和化工方面的广泛应用,其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嗪酰胺 化学合成 微生物法 腈水合酶 2-氰基吡嗪
原文传递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利福烟胺片中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含量 被引量:16
9
作者 庞青云 陆岩 +2 位作者 余立 代红 田洪昭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9-261,共3页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pherisorbCN柱,001mol/L庚烷磺酸钠溶液(pH20)—乙腈(44∶56)为流动相,盐酸萘唑啉为内标,254nm检测,建立了同时测定利福烟胺片中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pherisorbCN柱,001mol/L庚烷磺酸钠溶液(pH20)—乙腈(44∶56)为流动相,盐酸萘唑啉为内标,254nm检测,建立了同时测定利福烟胺片中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可同时分离出主要杂质醌式利福平、3甲酰利福霉素—异烟肼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异烟肼 吡嗪酰胺 HPLC 利福烟胺
下载PDF
吡嗪酰胺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噬菌体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敖军平 陈季武 +6 位作者 胡忠义 李建农 王洁 王庆 崔振玲 张文宏 翁心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5-628,共4页
目的建立噬菌体生物扩增法(PhaB)快速测定吡嗪酰胺耐药性,并探讨其在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性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建立的 PhaB 测定10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吡嗪酰胺耐药性,并与绝对浓度法的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对不符合... 目的建立噬菌体生物扩增法(PhaB)快速测定吡嗪酰胺耐药性,并探讨其在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性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建立的 PhaB 测定10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吡嗪酰胺耐药性,并与绝对浓度法的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对不符合的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PhaB 检测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最佳测定条件为 pH 值5.5、药物浓度200μg/ml、37℃作用48 h。用绝对浓度法检测10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其中吡嗪酰胺敏感33株、耐药75株;用 PhaB 检测该10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若以噬菌斑减少95%为判断标准,则吡嗪酰胺敏感32株,耐药76株。2种方法检测均为敏感的为28株,均为耐药的为71株,符合率为91.7%;2种方法检测结果不符的为9株,其中5株的 PhaB 结果与 MIC 结果相符,4株的结果不符,测序结果表明9株中有7株的 PhaB 结果与测序结果相符。如以绝对浓度法药敏结果为判断标准,PhaB 检测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84.8%,阳性预测值为93.4%,阴性预测值为87.5%,准确性为91.7%。结论 PhaB 测定吡嗪酰胺耐药性简便、快速,3 d 即可获得药敏结果,可作为吡嗪酰胺耐药性的快速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分枝杆菌噬菌体 吡嗪酰胺
原文传递
标准耐多药结核病化疗方案中是否对吡嗪酰胺耐药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吴碧彤 邝浩斌 +7 位作者 刘志辉 蔡杏珊 覃红娟 孟繁荣 巫丽兰 林兆原 彭德虎 谭守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证实对异烟肼、利福平和PZA耐药的MDR-TB患者(Z^R-MDR组)60例;采用1:1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治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PZA敏感、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MDR-TB患者(Z^S-MDR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方案6Am-Lfx(Mfx)-PZA-Pto-Cs(PAS)/18Lfx(Mfx)-PZA-Pto-Cs(PAS)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治愈率及失败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Z^S-MDR组患者在2、6、12、24个月末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0.00%(42/60)、90.00%(54/60)、86.67%(52/60)、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46.67%(28/60)、66.67%(40/60)、70.00%(42/60)、70.00%(4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6.720、9.624、4.910、4.910,P值均<0.05);疗程结束时Z^S-MDR组患者病灶吸收率为81.67%(49/60),高于Z R-MDR组的65.0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4,P=0.019);Z^S-MDR组患者空洞缩小率为76.92%(40/52),与Z^R-MDR组的62.00%(31/50)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1,P=0.098);Z^S-MDR组的治愈率为86.67%(52/60),高于Z^R-MDR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16)。Z^S-MDR组的失败率为13.33%(8/60),低于Z^R-MDR组的30.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16)。结论 PZA表型耐药的MDR-TB患者使用全程含PZA的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其疗效较PZA敏感者差,建议对耐PZA的MDR-TB患者尽量选择不含PZA的耐多药化疗方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吡嗪酰胺 药物疗法 联合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pncA基因突变特征及与吡嗪酰胺耐药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洪创跃 王峰 +1 位作者 桂静 刘小立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了解耐多药MTB的pnc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吡嗪酰胺(PZA)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2009年深圳市耐多药MTB共127株,采用BACTECMGIT960系统检测其PZA耐药性,并用Wayne法检测吡嗪酰胺酶(PZase)活性;对pncA基因进行测序,分... 目的了解耐多药MTB的pnc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吡嗪酰胺(PZA)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2009年深圳市耐多药MTB共127株,采用BACTECMGIT960系统检测其PZA耐药性,并用Wayne法检测吡嗪酰胺酶(PZase)活性;对pnc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突变情况和分布特征,对PZA药物敏感性与PZase活性、pncA基因突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7株耐多药菌株中有62株对PZA耐药,耐药率为48.8%。耐PZA菌株中有55株PZase阴性。62株耐药株中有48株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突变率为77.4%,突变形式包括碱基置换(33株)、移码突变(12株)和整码突变(3株)。48株pncA突变的耐药菌株中,PZase阴性为45株。全部65株敏感株酶活性均为阳性,其中1株菌株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N11D)。pneA基因突变分析中发现了5个新的突变类型位点:H57P、P62Q、G108R、D110Y、G162V。耐多药菌株对PZA的敏感性与PZase活性(r=0.895,P〈0.05)、pncA基因突变(r=0.779,P〈0.05)存在相关。结论pncA基因突变类型多样,突变随机分布整个基因片段,发现了5个此前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类型,所有突变主要分布于PZase活性位点和金属结合位点及其相邻区域上,且与PZA耐药存在较高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吡嗪酰胺 抗药性 细菌 pncA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利福平片中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含量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亮 杭太俊 毕宝英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1-43,共3页
目的:建立复方利福平片中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乙酰苯胺为内标,色谱柱为弹性石英毛细管柱25m ×0 .32m m ×0 .52μm (DB1) ;柱温170 ℃;气化室温度250... 目的:建立复方利福平片中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乙酰苯胺为内标,色谱柱为弹性石英毛细管柱25m ×0 .32m m ×0 .52μm (DB1) ;柱温170 ℃;气化室温度250 ℃;检测器温度250 ℃;载气为高纯氮。结果: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 .426 ~2 .13mgml 和1 .23 ~6 .13m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 .81 % 和99 .63 % 。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 异烟肼 吡嗪酰胺 利福平
下载PDF
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郑兰 汪洁 +2 位作者 钟辉 金水忠 顾其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对10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与肺结核病变范围大小、有无并发症的关系,并指导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PZA)的临床合理运用。方法采用日本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仪尿酸测定试剂盒(酶... 目的通过对10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与肺结核病变范围大小、有无并发症的关系,并指导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PZA)的临床合理运用。方法采用日本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仪尿酸测定试剂盒(酶法)对102例患者抗结核(含PZA)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及停用PZA后2、4、6周的血尿酸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与肺结核病变范围、有无并发症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用药2周后血尿酸上升幅度最大,用药6周后上升到最高值,停用PZA后逐渐回到正常水平。其中有11例因血尿酸过高或关节肿痛提前停用PZA。结论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抗结核治疗(含PZA)时应每2周监测血尿酸1次,血尿酸水平在正常参考值2倍以下,且无关节肿痛者是安全的;超过此值要及时停用PZA,避免引起严重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抗结核治疗 吡嗪酰胺 血尿酸
下载PDF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抗结核方案治疗肺结核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疾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方刚 顾小燕 尹小芳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501-504,共4页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抗结核方案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2例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另选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均于入院后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抗结核方案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2例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另选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均于入院后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对照组给予2HRZE/4HR(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方案;观察组在与对照组同样抗结核基础上,给予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比两组入院时一般资料及治疗4周后病灶吸收率、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并与健康组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对比。结果(1)入院时肺结核患者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健康组(P均<0.01);(2)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均衡(P均>0.05);(3)治疗4周后观察组病灶吸收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4)治疗4周后观察组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0.01);(5)治疗4周后观察组血清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抗结核方案应用于肺结核患者,可调节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灶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 异烟肼 利福平 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光谱法研究吡嗪酰胺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卢雁 高胜华 +3 位作者 王运来 王公轲 闫长岭 陈得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071-2075,共5页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PZ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初步确定PZA对H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测定了二者之间形成基态化合物的结合常数K和作用位点数n.根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力学函数,确...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PZ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初步确定PZA对H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测定了二者之间形成基态化合物的结合常数K和作用位点数n.根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PZA与H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确定了PZA与HSA的结合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猝灭 吡嗪酰胺 人血清白蛋白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初治结核病患者吡嗪酰胺血药浓度与肝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亮 林霏申 +2 位作者 周秋云 丁红梓 王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 分析吡嗪酰胺血药浓度与肝损伤的关系,探讨初治结核病患者药源性肝损伤(DILI)的早期预测方法.方法 收集2016年1至12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胸科医院接受2HREZ/4HR方案[前2个月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 目的 分析吡嗪酰胺血药浓度与肝损伤的关系,探讨初治结核病患者药源性肝损伤(DILI)的早期预测方法.方法 收集2016年1至12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胸科医院接受2HREZ/4HR方案[前2个月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后4个月异烟肼、利福平]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均为初治,无其他并发症和基础疾病)的病历资料,根据用药第6天吡嗪酰胺血药浓度将患者分为〈20 mg/L组、20~40 mg/L组和〉40 mg/L组,比较3组患者的DILI发生率. 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5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8~50岁,平均(34±10)岁;肺结核36例,结核性胸膜炎9例,结核性脑膜炎5例;吡嗪酰胺血药浓度为16~51 mg/L,平均(35±9)mg/L;〈20 mg/L组4例,20~40 mg/L组28例,〉40 mg/L组13例.45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DILI,发生率为24.4%.发生DILI的患者吡嗪酰胺血药浓度为26~51mg/L,其中≤40 mg/L者4例,〉40 mg/L者7例.吡嗪酰胺血药浓度〈20 mg/L组、20~40 mg/L组和〉40 mg/L组DILI发生率分别为0/4、14.2%(4/28)和53.8%(7/13).20~40 mg/L组和〉40 mg/L组之间DIL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8,P=0.008). 结论 初治结核病患者DILI发生率随吡嗪酰胺血药浓度而增高.用药早期检测吡嗪酰胺血药浓度对于后期是否发生DILI有一定预测作用,有助于减少或避免DILI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嗪酰胺 药物性肝损伤 结核病
原文传递
益生菌补充改善吡嗪酰胺致大鼠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效果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园园 郝海波 +2 位作者 刘加洪 葛冰 马爱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59-165,共7页
目的:吡嗪酰胺作为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可引起患者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本研究拟探讨益生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 S))补充对吡嗪酰胺致大鼠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 目的:吡嗪酰胺作为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可引起患者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本研究拟探讨益生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 S))补充对吡嗪酰胺致大鼠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吡嗪酰胺组(L0组)、低剂量Lc S组(L1组)、高剂量Lc S组(L2组)。L0组、L1组和L2组均给予吡嗪酰胺处理,以建立肝损伤模型;L0为阳性(药物肝损伤)组;L1组和L2组大鼠每天分别给予10、20 m L/(kg·d)Lc S(10~8 CFU/m L)灌胃,持续10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速率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大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16S r DNA V3可变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经吡嗪酰胺处理10周后,L0组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显示肝细胞中度水肿,出现明显的气球样变,肝索结构消失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病理学评分达到3.20分,血清ALT及AST水平分别升高到95.90 U/L和188.60 U/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3.90 U/L和139.20 U/L,说明肝损伤造模成功。经过不同剂量的Lc S干预10周后,大鼠肝小叶结构均较L0组得到明显改善,病理学评分、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降低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实验菌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经过不同分组及干预时间的延长,3种代表菌株在组间及组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从分组来看,高剂量Lc S组大鼠在干预第6周末及干预第10周末,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量均较L0组明显升高,大肠杆菌的量明显降低(P<0.05);从干预时间来看,高剂量Lc S组大鼠在干预第10周末,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量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分别达到干预前的1.18倍和1.03倍。结论:Lc S对吡嗪酰胺诱导的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嗪酰胺 益生菌 肝损伤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抗结核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田洪英 王洪星 姚明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26期2485-2487,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抗结核药血药浓度的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0年12月164例结核病住院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测定患者连续服药1个月后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分析不同血药浓... 目的:建立测定抗结核药血药浓度的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0年12月164例结核病住院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测定患者连续服药1个月后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分析不同血药浓度的临床疗效及肝损害情况。结果: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高于正常浓度范围者分别占9.1%、12.8%、24.4%,低于正常浓度范围者分别占54.3%、9.8%、6.7%。临床疗效以完全改善和明显改善者居多,占92.1%。药物性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1个月内,以老年人多见。49例肝损害患者中血药浓度高于正常者占73.5%。结论:HPLC法可用于抗结核药血药浓度监测,其结果是临床调整用药剂量的重要依据,对结核病患者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血药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原文传递
尿酸排泄不良型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3
20
作者 沈桂芹 于世家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构建尿酸排泄不良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可靠方法,为尿酸排泄不良型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案的优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氧嗪酸钾(300 mg/kg)分别与吡嗪酰胺(300 mg/kg)、乙胺丁醇(250 mg/kg)联合造模。连续给药1周、... 目的探讨构建尿酸排泄不良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可靠方法,为尿酸排泄不良型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案的优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氧嗪酸钾(300 mg/kg)分别与吡嗪酰胺(300 mg/kg)、乙胺丁醇(250 mg/kg)联合造模。连续给药1周、3周、5周,检测大鼠血、尿、便中尿酸水平,同时检测肝、肾功能,并进行组织学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氧嗪酸钾与乙胺丁醇联合造模组大鼠血尿酸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而氧嗪酸钾与吡嗪酰胺联合造模组在连续给药期间血尿酸和尿液中尿酸升高平稳。两种方法对肝脏、肾脏均无明显损害。结论氧嗪酸钾与吡嗪酰胺联合能有效建立尿酸排泄不良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且模型稳定性好,其发病过程更符合临床尿酸排泄不良型高尿酸血症的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氧嗪酸钾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 大鼠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