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in northern Korean Peninsula
1
作者 JON Guk Pu LYANG To Jun +2 位作者 LIU Yongjiang KIM Sung Hyon LIU Chengxian 《Global Geology》 2009年第2期94-99,共6页
Since Late Proterozoic era,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been evolved into a state with relatively stable regions and orogenic belts which were developed differently each other. The Late Paleozoie (Late Carboniferous-Ear... Since Late Proterozoic era,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been evolved into a state with relatively stable regions and orogenic belts which were developed differently each other. The Late Paleozoi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Triassic) sediment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called the Pyongan System. The Pyongan System from Late Carboniferous to Lower Triassic is distributed in the Pyongnan and Hyesan-Riwon Basins, and Rangrim Massif, and divided into Hongjom ( C2 ), Ripsok ( C2 ), Sadong ( C2-P1 ), Kobangsan and Rokam (Taezhawon) (P2-T1) sequences. The sediments of the Tumangang Orogenic Belt are called Tuman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Amgi Series, consisting of elastic formation with mafic effusive material, overlaid by the Kyeryongsan Series, consisting mainly of marie volcano sediments. The Songsang Series which rests on the Kyeryongsan Series mainly consists of elastic formation with minor felsic effusive material. In the Tumangang Orogenic Belt the tectonic movement, called Tumangang Tectonic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Lower Permian-Lower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ean Peninsula Upper Paleozoic pyongnam Basin Tumangang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朝鲜半岛与华北地质之对比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28
2
作者 朴贤旭 翟明国 +8 位作者 杨正赫 金正男 郑哲珠 吴福元 金胜贤 韩龙渊 朴雄 金明哲 侯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33-3044,共12页
华北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传统上称为中朝克拉通或中朝地块。但是中朝的地质对比研究并不深入。作者所在的研究组有幸同时与南北朝鲜半岛双方展开了合作研究达十年以上,内容涉及到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沉积盆地、造山带演化、以及中生代... 华北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传统上称为中朝克拉通或中朝地块。但是中朝的地质对比研究并不深入。作者所在的研究组有幸同时与南北朝鲜半岛双方展开了合作研究达十年以上,内容涉及到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沉积盆地、造山带演化、以及中生代岩浆活动。本文是对我们最新研究成果的一个简要总结,并提出一些仍未解决的或具争议的相关地质问题,希望以此能推动中朝地质和东北亚地质的研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朝鲜半岛可划分为三个陆块,从北到南分别为狼林、京畿和岭南陆块,分别被临津江和沃川构造带分割;(2)三个陆块的前寒武纪基底虽有差别,但本文认为它们是相似的,并可与华北克拉通基底对比;(3)狼林地块的平南古生代盆地以及位于京畿陆块和岭南陆块之间的太白山古生代盆地与华北古生代盆地可对比;(4)临津江和沃川构造带的演化还有待深入研究,它们并不具有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特征;(5)在京畿陆块西南部发现了含榴辉岩的三叠纪变质杂岩(洪城杂岩),其变质时代和岩石组合都可以和苏鲁造山带对比,不含超高压变质矿物。这表明苏鲁造山带东延到朝鲜半岛,并在半岛的京畿陆块西南缘登陆。但是洪城杂岩出露有限,没有穿越切割半岛的证据,因此可能沿半岛西部断裂局部分布或在半岛西缘尖灭,其空间分布需进一步研究;(6)中生代岩浆岩在朝鲜半岛广泛存在,三叠纪岩浆作用可能与印支期造山作用有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岩浆岩分布与华北在时代和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别,晚白垩世岩浆岩在朝鲜半岛集中出露于庆尚盆地。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朝鲜半岛以及中朝对比研究中有争议的和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平南盆地 瓮津期花岗岩 黄海群 中元古代
下载PDF
朝鲜平南盆地古元古界-下古生界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正赫 彭澎 +4 位作者 郑哲寿 朴雄 文正根 金哲贤 苟贤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55-3179,共25页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平南盆地面积~25000km^2,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发育从中元古界到下古生界地层,但经历了低级变质作用(绿片岩相及以下)。变质基底岩石中有一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的古元古界地层。本文根据盆地不同时代沉积岩碎屑锆...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平南盆地面积~25000km^2,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发育从中元古界到下古生界地层,但经历了低级变质作用(绿片岩相及以下)。变质基底岩石中有一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的古元古界地层。本文根据盆地不同时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变质锆石U-Pb LA-ICP MS年龄数据讨论沉积源区的变化,并对区域演化进行制约。甑山群/杂岩为盆地基底岩系,变质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出现ca.2500~2100Ma的年龄峰值。另外,36.5亿年的碎屑锆石是朝鲜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碎屑锆石;夕线榴片麻岩样品记录了~1850Ma(1859±9Ma)的变质年龄;推测甑山群沉积于ca.2100~1900Ma,变质于1850 Ma。黄海群局限分布于朝鲜半岛中部,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1850 Ma的峰值,可见~1250 Ma的年龄,推测对应物源为古元古代基底岩浆岩和变质岩系;结合其上覆直岘群的沉积时代,推测地层沉积于ca.1250~1000Ma。直岘群是平南盆地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底部长峰组样品显示明显的~1850Ma的峰值,而其上第二个和第三个组则显示明显的ca.1400~1600Ma和ca.1000~1200 Ma年龄峰值,~1850 Ma年龄很少;推测直岘群开始沉积时,物源主体是盆地基底岩系,但之后出现大量中元古代物质;推测其沉积时代为ca.1000~900Ma。黄州群有~1850Ma和~2500Ma的峰值,另外,还有较少的ca.1000~1200Ma及1400~1600 Ma年龄,表明沉积物源主体仍是基底岩系,可能有中新元古代沉积岩(黄州群-直岘群)的再沉积。这些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辽东和山东半岛沉积地层相似,并且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均有大量1000~1200Ma及1400~1600Ma的物质,推测可能来自华北古陆之外,如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 平南盆地 碎屑锆石年龄 元古宇 下古生界
下载PDF
朝鲜平南盆地祥原超群的沉积时代与拉伸纪早期碳同位素负漂移 被引量:9
4
作者 朴贤旭 翟明国 +6 位作者 杨正赫 彭澎 金正男 张艳斌 金明哲 朴雄 冯连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81-2195,共15页
朝鲜平南盆地与东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盆地的对比存在争议,准确厘定相关沉积建造的沉积时限是解决这些争议的关键。朝鲜平南盆地的地层主体为祥原超群,从下往上依次为直岘群、祠堂隅群、默川群、灭恶山群和燕滩群。直岘群... 朝鲜平南盆地与东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盆地的对比存在争议,准确厘定相关沉积建造的沉积时限是解决这些争议的关键。朝鲜平南盆地的地层主体为祥原超群,从下往上依次为直岘群、祠堂隅群、默川群、灭恶山群和燕滩群。直岘群是祥原超群的最下部层位,大部分由陆源碎屑岩组成。从平南盆地"北部型"和"南部型"直岘群碎屑岩中分选锆石,测得LA-ICP-MS U-Pb年龄,限定祥原超群沉积时代晚于1100Ma,并且得出所谓的"北部型"和"南部型"地层没有时代和物源差异。鉴于默川群的基性岩床时代为~900Ma,祥原超群的沉积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1000~900Ma),燕滩群的时代可能稍晚。这说明平南盆地与华北徐淮盆地和旅大盆地等同时。祥原超群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值数据表明,默川群时期碳同位素发生了负漂移(δ^(13)C值为-6‰^-5‰)。鉴于侵入到默川群的基性岩床的时代为~900Ma,我们认为该碳同位素(δ^(13)C值)负漂移略早于~900Ma,可能与同一时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平南盆地 祥原超群 碎屑锆石年龄 碳同位素 沉积时代
下载PDF
朝鲜平南盆地寒武系黄州群和法洞群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明哲 杨正赫 +6 位作者 彭澎 张志越 朴贤旭 卞创男 朴雄 郑哲寿 翟明国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96-4108,共13页
朝鲜平南盆地寒武系包括黄州群和法洞群下部.为了与邻区及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地层进行对比,对黄州群(从下到上分为坪山组、中和组、黑桥组和林村组)和法洞群下部(戊辰组和古丰组)进行了生物地层学和碳酸盐岩碳和氧同位素分析.生物地层... 朝鲜平南盆地寒武系包括黄州群和法洞群下部.为了与邻区及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地层进行对比,对黄州群(从下到上分为坪山组、中和组、黑桥组和林村组)和法洞群下部(戊辰组和古丰组)进行了生物地层学和碳酸盐岩碳和氧同位素分析.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坪山组和中和组分别不早于寒武系第三阶和第四阶.坪山组δ^(13)C值变化范围为0~-3.1‰,中和组为-4.7‰~2.0‰,黑桥组为-1.0‰~2.4‰,林村组为-2.6‰~0.4‰,戊辰组为-1.3‰~0.4‰,古丰组为-1.0‰~2.4‰.综合对比分析,坪山组、中和组和黑桥组大致对应寒武系第三阶-第四阶,林村组大致对应第二统与苗岭统界线附近,古丰组大致对应芙蓉统.中和组上部-黑桥组(正漂移)、林村组下部(负漂移)和古丰组中部(正漂移)记录的3个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可能分别对应MICE(mIngxinsi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ROECE(redlichiid-olenellid extinctio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和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全球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朝鲜半岛 平南盆地 寒武系 碳同位素漂移 生物地层学
原文传递
朝鲜平南盆地叠加褶皱构造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金炳成 刘永江 +1 位作者 卞昌男 朴明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7-745,共9页
对于朝鲜平南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倒转褶皱,过去一般认为是直立褶皱的次级从属褶皱。通过对平南盆地内倒转褶皱发育区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煤炭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地质及钻探资料,提出平南盆地内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地质平面图上呈... 对于朝鲜平南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倒转褶皱,过去一般认为是直立褶皱的次级从属褶皱。通过对平南盆地内倒转褶皱发育区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煤炭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地质及钻探资料,提出平南盆地内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地质平面图上呈现不同类型的两组褶皱脊线的交叉;倒转褶皱的轴面被直立褶皱改造弯曲;直立褶皱的两翼发育的倒转褶皱表现为两组牵引褶皱。查明了平南盆地存在3个阶段的褶皱构造:第一阶段为东西向的倒转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第二阶段褶皱为东西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早燕山期;第三阶段褶皱为北北东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晚燕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南盆地 沉积盖层 叠加褶皱 倒转褶皱
下载PDF
朝鲜半岛平南盆地地质演化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澎 胡波 +3 位作者 张志越 张艳斌 郭敬辉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42,I0017-I0056,共54页
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处于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东缘;其演化历史长达10亿年,其地质记录为揭示东亚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制约。盆地发育中元古界-中生界,从下至上包括黄海群(1.3~1.1Ga)、祥原超群(1.0~0.9Ga,自下而上包括... 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处于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东缘;其演化历史长达10亿年,其地质记录为揭示东亚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制约。盆地发育中元古界-中生界,从下至上包括黄海群(1.3~1.1Ga)、祥原超群(1.0~0.9Ga,自下而上包括直岘群、祠堂隅群、默川群和灭岳山群等)、燕滩群(狗岘系,0.72~0.54Ga)、黄州系/超群(0.52~0.46Ga,包括下部黄州群和上部法洞群)和平安超群(0.33~0.24Ga)等5个构造层序;各单元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沉积跨度超过10亿年,沉积物厚度累计达到15000m。另外,平南盆地南部发育临津群(0.42~0.35Ga),该地层与中元古界上部-奥陶系很可能呈构造接触关系。平南盆地沉积中心自中元古代晚期从南部逐渐向北部转移,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均位于中部,二叠纪盆地沉积中心位于北部。平南盆地沉积碎屑锆石年龄则显示物源发生多期变化:中元古代以盆地北侧基底~1.8Ga峰期岩浆-变质作用岩石为主;中元古代晚期以同沉积就位的岩浆岩为主;新元古代以1.6~1.5Ga和1.2~1.1Ga峰期的岩浆岩为主;寒武纪以~2.5Ga和~1.8Ga峰值的变质基底岩石为主。以上变化反映了古地理格局的显著变化。推测新元古代早期及之前,华北克拉通曾与某个发育1.6~1.5Ga和1.2~1.1Ga岩浆作用的克拉通或者岩浆弧相邻(近邻或远邻);地层记录了迄今所知新元古代最早的碳同位素负漂移(默川负漂移,~0.92Ga),地层可能还记录了最晚的负漂移(燕滩负漂移,可能对应全球Gaskiers负漂移,~0.55Ga),它们可能是对新元古代全球长期多次岩浆-裂解-冰期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平南盆地 构造层序 沉积物源 碳同位素负漂移 盆地演化
下载PDF
朝鲜半岛中部的志留系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8
作者 金炳成 王训练 +4 位作者 江进建 李哲俊 李斌 许哲雄 金明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1,共9页
朝鲜半岛的志留系仅见于中朝克拉通东缘朝鲜半岛中部的平南盆地。该盆地志留系发育于谷山—新溪—遂安地区和法洞地区。谷山—新溪—遂安地区的志留系划分为碎屑-碳酸盐岩组成的谷山组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月阳里组,化石非常丰富,包括珊瑚... 朝鲜半岛的志留系仅见于中朝克拉通东缘朝鲜半岛中部的平南盆地。该盆地志留系发育于谷山—新溪—遂安地区和法洞地区。谷山—新溪—遂安地区的志留系划分为碎屑-碳酸盐岩组成的谷山组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月阳里组,化石非常丰富,包括珊瑚类、腕足类、海百合类和腹足类等,该地区谷山组中部和月阳里组上部发育以床板珊瑚为主的生物礁。法洞地区志留系主要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薄层,化石极少。将平南盆地志留系生物地层划分为5个组合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iispirifer shiqianensis带、Palaeofavosites balticus-Camarotoechia ubsuensis组合带、Favosites songrimensis-Leptostrophia guizhouensis组合带、Parastriatopora coreanicus-Pleurorima granata组合带和Pentagonocyclicus monocostatus-Pentagonopentagonalis probus组合带。据此认为谷山组时代为兰多维列世,月阳里组时代为温洛克世—罗德洛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 谷山组 月阳里组 平南盆地 中朝克拉通
下载PDF
朝鲜平南盆地泥盆纪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9
作者 金炳成 刘永江 杨卫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5,共7页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平南盆地中部平壤之东原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发现了Chaetetes cf.nantanensis,Calceolasp.,Thamnoporasp.,Cladoporasp.等指示泥盆纪的化石;该含化石层的走向延续性比较好,延伸长度2~3km。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原来的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可能为泥盆系。在中朝地台,除了西缘和西南缘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地层,只有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的地质时代被认定为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这些泥盆纪、早石炭世化石都发育在中朝地台东部,说明古生代时期中朝地台西部和东部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有差别,因而对于中朝地台古生代古地理和构造演化需要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地台 平南盆地 晚达组 泥盆纪 化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