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兽面纹饰的母题及其演变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磊 《艺术探索》 2007年第1期12-13,共2页
兽面母题纹饰由新石器时代玉制礼器中的“神徽”,历经饕餮兽面纹最终演化为瓦当、铺首等实用物的兽面装饰,其纹样载体经过了由礼器至实用器物的转化。兽面母题的产生是祖神崇拜的产物,伴随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其内涵由浓重的原始宗教... 兽面母题纹饰由新石器时代玉制礼器中的“神徽”,历经饕餮兽面纹最终演化为瓦当、铺首等实用物的兽面装饰,其纹样载体经过了由礼器至实用器物的转化。兽面母题的产生是祖神崇拜的产物,伴随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其内涵由浓重的原始宗教与王权色彩演化为简单的辟邪祈福主题,其社会功用也从为原始宗教和王权服务向为大众的审美装饰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面纹 母题 演变 饕餮纹 铺首
下载PDF
战国至六朝古陶瓷的铺首装饰艺术流变 被引量:3
2
作者 常艳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88,共5页
战国至六朝,铺首是陶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战国时期存在于模仿青铜礼器造型的硬陶和原始瓷中;到两汉时期,它同时用于礼器与小型日用器皿的装饰;再到六朝时期,又被大量贴塑在日用陶瓷器皿装饰中。装饰规律由繁冗复杂向简约、由多样... 战国至六朝,铺首是陶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战国时期存在于模仿青铜礼器造型的硬陶和原始瓷中;到两汉时期,它同时用于礼器与小型日用器皿的装饰;再到六朝时期,又被大量贴塑在日用陶瓷器皿装饰中。装饰规律由繁冗复杂向简约、由多样化向模式化发展,逐渐丧失其功能性而转变为装饰符号。不仅反映出铺首纹饰的变化和发展,更映射出中国古陶瓷的装饰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铺首 装饰艺术 流变
下载PDF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朴寿
3
作者 杨文超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5-60,共6页
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形势复杂,福州将军朴寿在辛亥前即着手整顿福州驻防旗务,以期提高八旗武力。朴寿在革命中对革命军采取一定的抵抗的措施,最终被俘虏后被革命党人所杀,对当时福建革命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厘清朴寿的仕宦经历、并... 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形势复杂,福州将军朴寿在辛亥前即着手整顿福州驻防旗务,以期提高八旗武力。朴寿在革命中对革命军采取一定的抵抗的措施,最终被俘虏后被革命党人所杀,对当时福建革命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厘清朴寿的仕宦经历、并进一步探究辛亥前朴寿在福州将军任上整顿旗务以及朴寿在辛亥革命中的结局,以期为审视清末民初的民族关系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朴寿 福州将军 八旗
下载PDF
“铺首”“鈇钺”“鈇锧”新释——兼论金属铜的名称嬗变
4
作者 李建西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6,共5页
本文基于金文中金属名称的考释研究,推断传世文献中的“铺首”“鈇钺”“鈇锧”以及楚简中的“鈇首”均为偏正式名词,其中的“铺”和“鈇”实际上是金文多见的铜的古称“”的借字。战国中晚期,随着金属铜的新名称“铜”的出现和流行,金... 本文基于金文中金属名称的考释研究,推断传世文献中的“铺首”“鈇钺”“鈇锧”以及楚简中的“鈇首”均为偏正式名词,其中的“铺”和“鈇”实际上是金文多见的铜的古称“”的借字。战国中晚期,随着金属铜的新名称“铜”的出现和流行,金属铜的古称“”及其借字“铺”和“鈇”等都逐步消失,只在个别名词中孑遗。“”的借字“铺”和“鈇”的原始含义被遗忘,在战国以后逐渐转变为指称器物的个体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首 鈇钺 鈇锧 金文
下载PDF
五台山佛教僧人养老模式研究——以普寿寺所办清泰安养园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秋菊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30-134,共5页
五台山普寿寺兴办的清泰安养园,引进现代的"安养院养老"模式,一改佛教界传统的"居寺养老"模式,以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持久化、人性化,为山西佛教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传统救济模式向现代公益模式转化提供参考经验... 五台山普寿寺兴办的清泰安养园,引进现代的"安养院养老"模式,一改佛教界传统的"居寺养老"模式,以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持久化、人性化,为山西佛教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传统救济模式向现代公益模式转化提供参考经验。清泰安养园作为山西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完善补充,不仅可以解决普寿寺僧人群体的养老问题,也为正在兴办的山西佛教慈善养老事业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泰安养园 养老模式 五台山 普寿寺
下载PDF
“溥首”来历补说
6
作者 谭兴富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首"为"文殊师利"的译名之一,"溥首"中的"溥"是"■"之讹字。
关键词 溥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