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曹关义 李泉 +1 位作者 朱红岩 邢顺鹏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应用于重症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SAP并发ARDS的患者5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29例,采用PICCO监测下的液体输... 目的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应用于重症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SAP并发ARDS的患者5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29例,采用PICCO监测下的液体输注;对照组为28例,采用传统液体输注。对两组患者ARDS的发生率、应用血管药物的比例、气管插管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治疗0~〈6 h、6~〈24 h、24~〈48 h和48~72 h复苏液体量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ARDS发生率[17.24%(5/29)vs.42.85%(12/28),χ2=4.47,P=0.045]、气管插管率均较低[6.90%(2/29)vs.28.57%(8/28),χ2=4.63,P=0.041],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短[(5.8±2.7)d vs.(9.1±3.7)d,t=4.01,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须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4/29 vs.7/28,χ2=1.15,P=0.330)及病死率[10.34%(3/29)vs.17.86%(5/28),χ2=0.47,P=0.6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0~〈6 h复苏液体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治疗6~〈24 h、24~〈48 h和48~72 h复苏液体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 PICCO可对SAP合并ARDS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进行快速准确的指导,能充分扩容以避免其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 重症胰腺炎 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 液体管理
原文传递
重症患者肺超声B线评分用于血管外肺水评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傅小云 高飞 +3 位作者 苏德 胡杰 刘同华 杨学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91-594,共4页
目的探讨肺超声B线评分用于监测血管外肺水(EVLW)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2013—01—2013—06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其中多发伤、闭合性胸外伤7例,重症肺炎2例,各种心脏器质性原因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共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 目的探讨肺超声B线评分用于监测血管外肺水(EVLW)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2013—01—2013—06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其中多发伤、闭合性胸外伤7例,重症肺炎2例,各种心脏器质性原因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共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ARDS4例,分别用肺超声采集B线评分及脉搏分析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得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观察比较治疗前后B线评分、EVLWI及氧合指数变化,对B线评分与EVLWI及氧合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脱机拔除气管导管,治疗前后所有患者B线评分、EVLWI、氧合指数均较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初始显著改善(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B线评分与氧合指数在P=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05,P=0.028),B线评分与EVLWI在P=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08,P=0.001)。结论肺超声监测血管外肺水B线评分与PICCO获取的EVLWI具有良好相关性,肺超声B线评分可用于血管外肺水的监测及评价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肺水(EVLW) 肺超声 B线评分 脉搏分析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 氧合指数(PaO2 FiO2)
下载PDF
PiCCO指导下目标导向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吴畏 薛贻敏 +1 位作者 林风辉 陈德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35-1537,共3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重症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因重症心衰入院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重症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因重症心衰入院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运用床边PiCCO进行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目标导向进行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管理;对照组根据传统心电监测、肺部啰音、尿量进行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管理.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72 h心排血指数(C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有创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7 d总有效率、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I、M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I(mL·s^-1·m^-2):53.34±16.67比35.01±13.34,MAP(mmHg,1 mmHg=0.133 kPa):72.6±10.6比62.5±10.3,均P<0.05〕,GEDVI、EVLWI、SVRI、C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GEDVI(mL/m2):760.3±90.2比960.2±110.3,EVLWI(mL/kg):6.5±1.3比12.5±6.2,SVRI(kPa·s·L-1·m^-2):297.3±35.1比434.1±58.8,CVP(mmHg):10.1±2.6比12.2±3.4,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7 d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0.0%比80.0%),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8.2±4.5比10.3±2.5),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20.0%比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O监测对重症心衰患者进行目标导向性治疗管理,有助于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缩短ICU住院时间,改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急性心力衰竭 重症 目标导向治疗
原文传递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下脓毒性休克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伊敏 么改琦 郭向阳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病情极危重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按...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病情极危重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按是否需要PiCCO监测分为PiCCO监测组和常规监测组,应用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收缩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观察PiCCO监测组患者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1d、3d时的心排血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 max)、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清肌钙蛋白T(TnT)、B型钠尿肽(BNP)变化。比较是否使用米力农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和达标时间,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及3d液体入量的差异。比较PiCCO监测和常规监测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治疗结局。结果36例患者中PiCCO监测组15例,常规监测组21例。①使用PiCCO监测的15例患者中,入ICU 1d时心脏收缩功能指标CI、GEF、dp/dtmax降低者分别占40.0%、93.3%、33.3%;入ICU3d时,CI、GEF、dp/dt max降低者分别占60.0%、93.3%、60.0%,提示入ICU3d时CI、GEF、dp/dt max降低无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入ICU 1d时,35.7%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正常,分别有71.4%、71.4%的患者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运动速度比值(E/Em)、左心室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比值(E/A)减低;人ICU 3d时,有80%入ICU 1d LVEF低于正常的患者LVEF恢复至正常,有50%入ICU 1d舒张功能减低的患者舒张功能较前好转。人ICU 1d时,有92.9%的患者血清TnT升高,100%的患者BNP升高;入ICU 3d时,分别有71.4%的患者TnT和78.6%的患者BNP较1d时下降。②使用PiCCO监测患者中,米力农组(8例)与非米力农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心功能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原文传递
以血管外肺水指数为导向的危重患者的容量评估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军 支永乐 +4 位作者 秦英智 王志勇 王丹 徐磊 高心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以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导向,对危重患者不同状态下液体冲击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指导容量复苏。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40例,对各种... 目的探讨以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导向,对危重患者不同状态下液体冲击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指导容量复苏。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40例,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危重患者根据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与心功能分为4组:EVLWI、PVPI均正常的脓毒症患者17例,EVLWI、PVPI均增高的脓毒症患者3例,EVLWI增高、PVPI正常的脓毒症患者4例,EVLWI、PVPI均正常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16例。所有患者经颈内静脉15min内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250mL进行液体冲击治疗,然后以150mL/h的速度维持输入晶体液,研究期间机械通气条件、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维持不变。分别于液体冲击前、冲击后即刻及冲击后15、45、105min,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仪(PiCCO)监测EV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排血指数(CI)的变化。以液体冲击前后每搏量(SV)上升12%-15%、中心静脉压(CVP)上升≥2mmHg(1mmHg=0.133kPa)、CI〉15%、ITBVI变化〉10%作为容量有反应性的标准。结果4组患者液体冲击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VLWI、PVPI正常的脓毒症患者液体冲击后,ITBVI仅在15—45min轻微升高了5.4%~9.7%。EVLWI与PVPI正常的冠心病、心衰患者液体冲击后,EVLWI在15、45、105min略升高了11.9%、5.9%、14.7%;ITBVI在45min时略增加了6.4%;CI在液体冲击后即刻升高了29.5%。EVLWI与PVPI均增高的脓毒症患者液体冲击后,CVP在液体冲击后即刻升高了8mmHg;EVLWI在45min时明显升高了15.8%;ITBVI仅在45min时略减少了10.0%;CI在冲击后UPN升高了24.7%,105min时仅升高了17.0%;PVPI在冲击后15。105min升高了15.6%~28.1%。EVLWI增高、PVPI正常的脓毒症患者液体冲击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量复苏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血管外肺水指数 心排血指数 中心静脉压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原文传递
PICCO和CVP监测在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6
作者 何莲 聂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0-1035,共6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阐明PICCO和CV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37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CVP组(68例)和PICCO组(69例)。CVP组进行CVP监...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阐明PICCO和CV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37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CVP组(68例)和PICCO组(69例)。CVP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PICCO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治疗。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24和48h后乳酸及B型脑钠肽(BNP)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记录PICCO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记录2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28d死亡率。结果:与CVP组比较,PICCO组患者治疗6、24和48h后乳酸和BNP水平及HR均明显降低(P<0.05),乳酸清除率、ScvO_2、MAP和CVP均明显升高(P<0.05);PICCO组MAP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ScvO_2在治疗48h后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而2组患者CVP水平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优于CVP的监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中心静脉压 脓毒性休克 心功能不全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和无创胸阻抗法监测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法测量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7
作者 祁莉萍 刘宏伟 +2 位作者 洪昌明 白永怿 李昂 《中国医药》 2020年第5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 CCO)监测和无创胸阻抗法监测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法测量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内科监护室住院治疗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 CCO)监测和无创胸阻抗法监测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法测量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内科监护室住院治疗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共45例。分别用Pi CCO、无创胸阻抗法、TTE检测患者心功能,其中Pi CCO监测包括心排血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等。无创胸阻抗法测量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SVR)、加速指数和胸部液体含量(TFC)等。统一行TTE测量,所有患者检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几种方法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45例患者NT-proBNP 3276.5(1591.5,11372.5)ng/L,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4±8)%。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 CCO指标中CI与TTE的LVEF相关(r=0.885,P=0.022)。Pi CCO指标中CI与胸阻抗无创指标TFC相关(r=0.683,P=0.005),中心静脉压(CVP)与胸阻抗无创指标SVR相关(r=0.346,P=0.045),平均动脉压与胸阻抗无创指标收缩时间比率(STR)、预射血期相关(r=0.448,P=0.008;r=0.683,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时间与Pi CCO指标中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P=0.022),与CVP呈负相关(P=0.002),与胸阻抗法测量指标中TFC呈正相关(P=0.011);NT-proBNP与Pi CCO法测量指标中CVP呈正相关(P=0.025)。胸阻抗无创指标CI、心输出量与NT-proBNP呈负相关(P=0.007、0.006),TFC、STR与NT-proBNP呈正相关(P=0.044、0.049)。结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Pi CCO监测指标与NT-proBNP水平及TTE评价的心功能指标相关,胸阻抗监测指标与NT-proBNP水平及TTE评价的心功能指标相关,无创胸阻抗法可以作为Pi CCO的替代方法评估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功能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 胸阻抗 经胸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容量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孙昀 鹿中华 +2 位作者 耿小平 曹利军 尹路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1-575,共5页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并应用PiCCO指导容量复苏治疗...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并应用PiCCO指导容量复苏治疗的18例SAP患者为研究组;同时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未进行PiCCO监测治疗的25例SAP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液体量及临床资料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0~6、0~24、24 ~ 48 h复苏液体量及0~72h复苏液体总量均明显增多(mL:2 133±1 593比1 024±421,t=3.337,P=0.002;5 960±2 951比3 767±854,t=3.531,P=0.001:4 709±1 508比3 863±1 122,t=2.112,P=0.031; 14601±5 095比11 409±2 667,t=2.673,P=0.007);研究组需行血液净化比例明显下降[5.56%(1/18)比44.00%(11/25),x2=7.688,P=0.006],全身炎症反应持续时间明显缩短(d:3.54±2.44比5.62±3.62,t=2.113,P=0.041),液体复苏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下降显著(分:11±4比14±5,t=2.104,P=0.042),72 h血乳酸下降程度明显(mmol/L:3.10±0.55比2.40±1.12,t=2.442,P=0.019),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10±9比20±10,t=3.371,P=0.002);但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16.67%(3/18)比24.00%(6/25),x2=0.340,P=0.560]、需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50.00%(9/18)比52.00%(13/25),x2=0.017,P=0.897]、72 h尿素氮下降程度(mmol/L:-0.33±4.71比-0.09±5.37,t=0.152,P=0.880)和继发腹腔感染比例[16.67%(3/18)比16.00%(4/25),x2=0.003,P=0.953]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56%(1/18)比20.00%(5/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19,P=0.178).根据2012亚特兰大共识SAP分类标准对两组患者液体复苏48 h后重新评估,研究组转为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6/18)比8.00%(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重症 液体复苏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原文传递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9
作者 伊敏 么改琦 +1 位作者 朱曦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1~8月,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常规监测(n=12)与PiCCO监测(n=19)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1~8月,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常规监测(n=12)与PiCCO监测(n=19)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应用PiCCO监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结果2组脓毒症休克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既往病史、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和发生MODS器官数、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和入ICU后7天总的输液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iCCO组初始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常规组[(52.00±5.00)mm Hg vs.(59.58±3.42)mm Hg,t=4.603,P=0.000],而对于PiCCO组存在心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用正性肌力药治疗后达到与常规组相同的MAP达标值[(68.00±2.43)mm Hg vs.(68.58±2.88)mm Hg,t=0.607,P=0.549],2组MAP达标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PiCCO监测指导下,可以对于存在心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而不是仅应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血流动力学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搏出量检测技术对严重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钟春妍 贾文钗 +4 位作者 王征 宁辉 贺春晖 张晓燕 骆勇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搏出量检测(PiCCO)技术指导液体管理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1例,应用PiCCO技术指导液体管理的57例患者作为PiCCO组,同期选择基础情况类似的应用中心静脉压指导...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搏出量检测(PiCCO)技术指导液体管理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1例,应用PiCCO技术指导液体管理的57例患者作为PiCCO组,同期选择基础情况类似的应用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管理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PiCCO组患者的0~12 h液体出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24~48 h、48~72 h 2组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3d时,PiCCO组患者的APACHEⅡ、SOFA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但CPIS评分2组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Pi CCO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血液净化率、机械通气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均P<0.05),但2组住院期间和28d生存均无显著差别(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3)、APACHEⅡ评分(P=0.01)、SOFA评分(P=0.02)和机械通气时间(P=0.002)为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7岁、SOFA≥6分、APACHEⅡ≥23分和机械通气时间≥7 d为相应危险因素的阈值。结论:PiCCO技术可以精确指导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对短期病死率无明显影响。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机械通气时间为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心搏出量检测 重症肺炎 重度心力衰竭 液体管理 预后
下载PDF
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轮廓法血流动力学监测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梁道业 马春林 +1 位作者 黄捷敏 林正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5-658,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GDT)前后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9)。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为对照组(n=5)。于诊断即刻、6h、12h和24h监...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GDT)前后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9)。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为对照组(n=5)。于诊断即刻、6h、12h和24h监测心率(HR)、血压(BP)、尿量(UV)和中心静脉压(CVP);同时利用PiCCO监测仪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结果脓毒性休克患者人院初始GEDVI、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P〈0.01);18例CO≥7.0L/min,6例CO≤4.5L/min;SVRI均≤1700mmHg·min/(L·m^2),EVLWI、PVPI则在正常范围内;CVP≥12mmHg的患者有8例,CVP≤16mmHg有18例,余下患者CVP在8~12mmHg。经EGDT方案治疗后,各组的GEDVI、CVP值较前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h甚至12h仍未至65mlnns;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患者的CO、SVRI、EVLWI和PVPI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死亡组患者CO进行性降低、EVLWI及PVPI则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高排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即便一开始表现为低心排,经液体复苏后也会表现为高心排;持续低心排、进行性EVLWI、PVPI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地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动脉轮廓法(PiCCO) 液体复苏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后续治疗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方明 邓医宇 +7 位作者 江稳强 詹文锋 胡北 柳学 黄伟平 李辉 蒋文新 曾红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对完成初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后续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74例需呼吸机支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达到6h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目标后,在PiCCO监测下继续复苏治疗,根据72h...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对完成初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后续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74例需呼吸机支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达到6h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目标后,在PiCCO监测下继续复苏治疗,根据72h后的复苏效果分为复苏成功组与复苏失败组。比较两组第0、6、24、72h SOFA评分、EGDT目标参数[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PiCCO参数[心脏泵功能指标:心排量(CO)、心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容量指标: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肺水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后负荷指标: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净液体量的差异。结果 0h和6h时两组EGDT目标参数和PiCCO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及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时两组MAP、尿量、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复苏成功组,复苏失败组的PiCCO容量指标(ITBI、GEDI)和EVLWI较高(P<0.05),ScvO2较低(P<0.05),乳酸水平较高(P<0.05),SOFA评分较高(P<0.05),液体负荷量较大(P<0.05)。72 h两组EGDT目标参数及PICCO参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复苏成功组,复苏失败组的容量指标(ITBI、GEDI、CVP)和EVLWI显著增高(P<0.01),尿量(P<0.05)、心脏泵功能指标(CO:P<0.05;CI:P<0.01;GEF:P<0.05)和后负荷水平(SVRI:P<0.01;MAP:P<0.05)及ScvO2(P<0.01)较低,乳酸水平(P<0.01)、SOFA评分(P<0.01)和液体负荷量(P<0.01)更高。结论对于完成EGDT后的感染性休克患者,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及时全面和敏感地反映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功能水平和液体负荷程度,较准确地分析评价治疗策略和疗效,有望帮助临床实现最佳容量与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提高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液体复苏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下载PDF
PiCCO监测下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血清学指标变化及预后相关性的分析评估 被引量:19
13
作者 周林 王吉文 +4 位作者 陈亮 周明根 邹子俊 李伟超 何志捷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0-603,共4页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血清学指标变化及预后相关性的分析评估。方法 选取2012-05~2016-03收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Pi...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血清学指标变化及预后相关性的分析评估。方法 选取2012-05~2016-03收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PiCCO监测为指导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集束化方法,而对照组则采用单纯传统EGDT集束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差异,同时将PiCCO监测及相关血清学指标与死亡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经过72 h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Cys C及β2-MG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患者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和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在72 h后复苏液体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28 d,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脓毒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清Cys C及β2-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体外循环阻力指数(S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PVPI、血清Cys C及β2-MG与病死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752、0.818、0.729、0.804,P均〈0.05),而CI与病死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273,P<0.05)。结论 PiCCO监测下指导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PiCCO监测及血清学相关指标对判断早期感染性休克的预后及转归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 血清学指标 预后相关性
下载PDF
床旁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守君 翟萍 王世富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1709-1712,共4页
目的以床旁超声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下腔静脉内径(IVC)、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指导患者液体复苏,探讨床旁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采用床旁超声指导液体管理,容量控... 目的以床旁超声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下腔静脉内径(IVC)、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指导患者液体复苏,探讨床旁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采用床旁超声指导液体管理,容量控制机械通气下行床旁超声测量呼气末、吸气末下腔静脉最大内径(IVCmax)、最小径(IVCmin),计算出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RVI),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测CVP,PiCCO导管法测定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液体复苏后再次行床旁超声、PiCCO测定上述数值,比较液体复苏前后IVC、RVI、LVEDV、ITBVI、EVLWI变化,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液体复苏后超声测得IVCmax(1.69±0.31)cm、IVCmin(1.44±0.23)cm、LVEDV(122±41)ml较复苏前(1.24±0.23)cm、(0.65±0.18)cm、(106±34)ml增高,RVI(15.8±4.3)%较复苏前(46.9±6.5)%下降,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VC、LVEDV与ITBVI、EVLWI显著正相关(r=0.786、0.826、0.693、0.735、0.679、0.694、0.614、0.629、0.647、0.703、0.584、0.598,P均<0.01),RVI与ITBVI、EVLWI负相关(r=-0.635、-0.487、-0.527、-0.469,P均<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IVC、LVEDV可有效评估患者血容量,为临床液体复苏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 下腔静脉内径 呼吸变异指数 左心舒张末期容积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血管外肺水指数
原文传递
心肺超声联合PiCCO监测在重症肺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伟 韩锦 +3 位作者 李仁爱 王青伟 王宇 高劲松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935-938,共4页
目的观察心肺超声联合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在重症肺炎(SP)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SP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心肺超声联合PiCCO监测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VP)... 目的观察心肺超声联合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在重症肺炎(SP)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SP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心肺超声联合PiCCO监测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VP)联合PiCCO监测进行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序贯器官衰竭量表(SOFA)评分和液体平衡量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VP、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Cst)及液体平衡量增加,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SOFA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氧合指数和Cst增加(P<0.05),EVLWI、SOFA评分及液体平衡量减少(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8-d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SP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中,心肺超声联合PiCCO监测较CVP联合PiCCO监测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感染性休克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 超声 中心静脉压
原文传递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黄业清 谭奕东 +6 位作者 谢桥 罗红伟 甘斌 黄伊明 罗毅沣 陈月城 马恒巨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60例,按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者组,每组各30例...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60例,按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者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后进行指导治疗,观察组行PICCO及CVP测定后进行指导治疗,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在24 h内的总输液量、尿量、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值、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乳酸值(Lac)、氧合指数(Pa O2/Fi O2)及28 d病死率指标。结果两组入院时NT-pro BNP、CI、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4 h内的NT-pro BNP值为(2 591.0±1 257.8)ng·L-1(P=0.038)和28 d病死率为50.0%(P=0.032),均较对照组的(3 048.0±1 640.3)ng·L-1和76.7%明显降低(均P<0.05),同时两组24 h内总输液量(P=0.003)、尿量(P<0.001)、CI(P=0.033)及LVEF(P=0.008)均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值(P=0.486)及Pa O2/Fi O2(P=0.79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早期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的改善,进而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血流动力学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邓宁 常为民 +2 位作者 王春全 杨进军 郭伟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与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预后,将23例ARDS患者分为存活组(n=13)及死亡组(n=10)。连续3 d利用PiCCO监护仪测定入选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患...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与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预后,将23例ARDS患者分为存活组(n=13)及死亡组(n=10)。连续3 d利用PiCCO监护仪测定入选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时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除血乳酸水平外,其他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ICU时EVLWI均较高[(13.9±3.45)mL/kg比(14.87±5.75)mL/kg,P>0.05],但无明显差异。在强化治疗的第2 d,存活组患者EVLWI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组患者的EVLWI轻度上升,两组间EVLWI出现明显差异[(11.07±2.51)mL/kg比(15.63±5.05)mL/kg,P<0.05]。治疗后第3 d两组患者EVLWI间差别更加明显[(10.32±1.57)mL/kg比(16.6±4.33)mL/kg,P<0.01]。结论 ELVW的动态变化可用于评估ARDS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也提示EVLWI可能是客观评价肺毛细血管渗漏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外肺水指数 脉搏指示持续心排出量监测
下载PDF
PICCO和床旁超声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邹红 陈柯宇 +3 位作者 邹赟 王晓平 张春燕 王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8-702,共5页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床旁超声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指导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7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O组53例及床旁超声组49...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床旁超声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指导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7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O组53例及床旁超声组49例,分别根据PICCO、床旁超声监测情况进行液体管理治疗,比较复苏后血氧参数、心功能指标,统计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PICCO组治疗后心输出量指数(C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升高,床旁超声组治疗后每搏输出量(SV)、C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升高,下腔静脉扩张指数(dIVC)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水平升高(P<0.05),乳酸(Lac)水平降低(P<0.05),PICCO组患者治疗48 h时Lac水平低于床旁超声组(P<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心功能标志物指标水平降低(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感染例数、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30 d内病死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ICCO及床旁超声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 床旁超声监测 心功能
原文传递
PiCCO容量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韦妍飞 曹莉 《医学综述》 2015年第7期1223-1225,共3页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技术是一项经肺温度热稀释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联合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尤其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传统容量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相比,其容量性指标胸腔内血容积...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技术是一项经肺温度热稀释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联合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尤其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传统容量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相比,其容量性指标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能更准确、可靠地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从而实施精细、优化的液体管理,在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方面展现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液体复苏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血管外肺水指数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监测——动脉轮廓法和肺动脉导管法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鲁金胜 王智勇 +1 位作者 张华伟 方明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33-934,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轮廓法(PiCCO)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30例危重患者因不同病因入住ICU,每例患者均同时行PiCCO和肺动脉导管法(PAC)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于同一时间点采集两种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探讨动脉轮廓法(PiCCO)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30例危重患者因不同病因入住ICU,每例患者均同时行PiCCO和肺动脉导管法(PAC)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于同一时间点采集两种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所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体循环阻力(SVR)有很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是0.865、0.879、0.824、0.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iCCO可以及时、快捷、连续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轮廓法 肺动脉导管法 血流动力学 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