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诊信息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汪南玥 于友华 +4 位作者 黄大威 闪增郁 陈岩 李同达 陈燕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呼吸、说话、咳嗽、肢体运动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对脉诊信息的影响,并寻求排除上述影响因素干扰的数据处理方法。方法分别在安静自然呼吸状态,以及说话、轻微咳嗽、上肢有规律上举和听快节奏音乐时记录12名正常人脉搏波,观察... 目的研究正常呼吸、说话、咳嗽、肢体运动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对脉诊信息的影响,并寻求排除上述影响因素干扰的数据处理方法。方法分别在安静自然呼吸状态,以及说话、轻微咳嗽、上肢有规律上举和听快节奏音乐时记录12名正常人脉搏波,观察人体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脉搏波变化。数据处理时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CT)方法将上诉影响因素所造成的低频信号过滤,然后进行反DCT变换将数据还原,以达到数据预处理的目的。结果说话、咳嗽、肢体运动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对脉诊信息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以咳嗽最为显著,说话、运动次之,呼吸的影响是最有规律并且在采集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通过DCT处理后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上述干扰,为脉诊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提供稳定性保障。结论脉诊信息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DCT变换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信息 影响因素 处理方法 离散余弦变换
下载PDF
张仲景脉学特色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杨运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47-1248,共2页
以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依据,阐述了其脉学精华,包括诊脉当取太过不及、以脉辨证、凭脉用药,以脉言病机、病证,以脉定六经、脏腑,以脉断预后、难易,脉有真假等内容。
关键词 脉诊 诊法 脉学 张仲景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张仲景的创作方法
3
作者 赵东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5期83-86,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等书籍的考察中也可看出,其与早期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的联系,对于脉象、症状的重视与详细描述及对疾病本源——病因病机的探讨。正是这些内容,将详尽的脉证与病因病机相对应,才让后人能够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脉法 症状 病因病机
下载PDF
《伤寒论》脉法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梦茜 杨必安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744-748,共5页
《黄帝内经》有"能和色脉,可以万全""微妙在脉,不得不察",说明脉诊在古典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对于脉诊尤为重视,形成了独特的脉法体系,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梳理... 《黄帝内经》有"能和色脉,可以万全""微妙在脉,不得不察",说明脉诊在古典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对于脉诊尤为重视,形成了独特的脉法体系,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梳理分析近三十年有关《伤寒论》脉法研究的文献,并对其分类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主要对仲景脉法的源流考证争议比较大,对脉法的内涵,尤其是阴阳的定义以及平脉、变脉的诠释说法不一,对《伤寒论》中单脉和兼脉的解读也存在不同观点。此外,对脉与病机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还有结合现代技术对仲景脉法进行分析研究,期望更好地还原仲景脉法的科学内涵。本文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详细分析《伤寒论》脉法研究现状,从而论证仲景脉法真实内涵,以求更好地指导张仲景脉法体系的研究和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脉法 研究现状 分类研究 平脉 变脉
下载PDF
陶汉华脉诊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姚鹏宇 王光泽 吕翠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23-26,共4页
脉诊之道,意蕴深刻。陶汉华教授受仲景脉法影响深刻,临证取脉辨证颇具特色。陶教授强调客观认识脉诊价值,认为分辨脏腑阴阳气血是脉诊的目的,在脉诊上既细致划分脉位,又强调整体脉象,把握"明显脉象",脉证合参,在脉势、脉体、... 脉诊之道,意蕴深刻。陶汉华教授受仲景脉法影响深刻,临证取脉辨证颇具特色。陶教授强调客观认识脉诊价值,认为分辨脏腑阴阳气血是脉诊的目的,在脉诊上既细致划分脉位,又强调整体脉象,把握"明显脉象",脉证合参,在脉势、脉体、脉位等要素下,综合分析,重视趺阳脉、少阴脉。凭脉用方是将诊断与治疗结合的重要环节,脉证合参,重视脉诊,辨证用方,是陶师脉诊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汉华 脉诊 仲景脉法 凭脉用方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张仲景趺阳脉诊法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霞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9期51-52,共2页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浮、滑、数、伏、芤、涩、大、数、紧、微、弦、迟、沉等13种趺阳脉脉象,为使张仲景趺阳脉诊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中医临床,就仲景趺阳脉诊法作一整理和分析,以期能探究其...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浮、滑、数、伏、芤、涩、大、数、紧、微、弦、迟、沉等13种趺阳脉脉象,为使张仲景趺阳脉诊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中医临床,就仲景趺阳脉诊法作一整理和分析,以期能探究其意义,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趺阳脉 诊法 脉诊
下载PDF
初识脉诊 被引量:3
7
作者 付文倩 齐向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4S期168-169,共2页
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疾病诊治意义重大,就脉诊的历史沿革、原则、操作、方法及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 脉诊 沿革 原则 操作 方法 意义
下载PDF
中医脉诊客观化发展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洪光 高丹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10期869-871,共3页
结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对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目的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不同角度、方法、理论研发脉诊仪的应用价值。通过阐述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影响脉诊客观化发展应用的原因及... 结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对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目的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不同角度、方法、理论研发脉诊仪的应用价值。通过阐述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影响脉诊客观化发展应用的原因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 脉诊客观化 提取方法
原文传递
黄元御脉诊刍议
9
作者 冯宇 周曼丽 +2 位作者 罗晓欣 俞赟丰 简维雄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5期71-73,共3页
黄玉璐(字元御)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其倾尽毕生精力研读中医古代典籍,继承与发展前人之医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脉诊方面,黄元御首次将“象”思维与四时五行理论融入其中,文章从脉诊方... 黄玉璐(字元御)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其倾尽毕生精力研读中医古代典籍,继承与发展前人之医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脉诊方面,黄元御首次将“象”思维与四时五行理论融入其中,文章从脉诊方法、脏腑脉象、病理脉象三方面阐述脉诊,以期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方法 脏腑脉象 病理脉象
下载PDF
人迎寸口脉诊法针刺应用初探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增华 施文秀 沈玉杰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903-906,共4页
人迎寸口脉诊法本质是辨别阴阳的脉法,"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治病的准则或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辨阴阳的虚实显得更为重要,进而知晓阴阳虚实的部位,病位明确才能有的放矢。《灵枢·四时气》记载:"气口候阴,人迎候... 人迎寸口脉诊法本质是辨别阴阳的脉法,"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治病的准则或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辨阴阳的虚实显得更为重要,进而知晓阴阳虚实的部位,病位明确才能有的放矢。《灵枢·四时气》记载:"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灵枢·禁服》云:"气口主中,人迎主外。"内属阴,外属阳,此阴阳为人体整体的阴阳,而且两处脉象极容易体会,让全身的阴阳信息集中在两处的三指之下,能直接确定病位,也能通过脉象来验证疗效,让医者对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效果心中明了。人迎寸口脉诊法,是独取寸口脉诊法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对经络辨证和针刺的临床应用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当然人迎寸口脉诊法也是有争议的脉法,其中的奥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迎寸口脉诊法 针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脉诊信息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超 周灵运 +4 位作者 刘佳 魏昊 尹俊县 张佳琪 汪南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3期34-36,40,共4页
脉诊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就脉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压力脉图为着眼点,梳理脉象信号获取后滤波、划分周期、参数提取、统计学分析等阶段的常用方法和研究进展,望在后续研究工作中找到路... 脉诊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就脉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压力脉图为着眼点,梳理脉象信号获取后滤波、划分周期、参数提取、统计学分析等阶段的常用方法和研究进展,望在后续研究工作中找到路径,避免重复,加快建立标准体系,推进客观化脉象诊断系统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客观化研究 脉诊信息 统计学 分析方法
下载PDF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体会
12
作者 于海 张微 +1 位作者 于子洋 董静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9期53-57,共5页
失眠对老年人危害较大。运用好中医辨证方法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失眠问题。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提出治疗失眠的六点思辨方法: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入领悟经典相关论述,可拓宽思路,指导... 失眠对老年人危害较大。运用好中医辨证方法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失眠问题。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提出治疗失眠的六点思辨方法: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入领悟经典相关论述,可拓宽思路,指导实践;要胸有全局,通盘分析;辨证时首分虚实;辨证论治方法以脉诊为中心;动态地辨证论治,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崇尚经方,博采众长。学习李士懋教授的临床思辨方法有助于掌握关于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运用,进而有益于掌握其他病证的思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失眠 平脉辨证 思辨方法 李士懋 国医大师
下载PDF
仓公诊籍脉法考证
13
作者 赵艳 蔡超产 杨必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120-3123,共4页
既往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的仓公淳于意的25个医案研究较少。仓公淳于意是扁鹊学派的杰出传人,对脉法颇为重视,文章依据部分医案对仓公的脉诊法进行解读,试论其脉法与有历史记载的寸口脏腑分布诊法、扁鹊阴阳脉法的关系,... 既往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的仓公淳于意的25个医案研究较少。仓公淳于意是扁鹊学派的杰出传人,对脉法颇为重视,文章依据部分医案对仓公的脉诊法进行解读,试论其脉法与有历史记载的寸口脏腑分布诊法、扁鹊阴阳脉法的关系,并论述其内涵。研究结果表明仓公的脉诊具有综合性,融合了寸口脏腑分布诊法、扁鹊阴阳脉法、全息脉法等体系,并吸取了部分《黄帝内经》脉法的精华,精确地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公淳于意 仓公诊籍 寸口脉诊法 扁鹊阴阳脉法 全息脉诊
原文传递
基于长桑君脉法“动脉”与高血压病对应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潘小霞 李树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786-3788,共3页
目的:探讨长桑君脉法中的“动脉”和高血压病对应性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诊中,“动脉”出现于寸关尺六部脉的情况。结果:9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出现二级“动脉”者85例,占94.44%。二级“动脉”出现在2个以上脉位者59... 目的:探讨长桑君脉法中的“动脉”和高血压病对应性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诊中,“动脉”出现于寸关尺六部脉的情况。结果:9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出现二级“动脉”者85例,占94.44%。二级“动脉”出现在2个以上脉位者59例,占65.56%;“双关”出现“动脉”44例,占48.89%;三级“动脉”33例,占36.67%。结论:高血压病及其合并症患者,近95%有“动脉”,其病机为腑热脏寒。长桑君脉法通过“动脉”,可以精准确定高血压病的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长桑君脉法 动脉 高血压病
原文传递
《脉法赞》有关术语及脉法内容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超 吴琼 +2 位作者 宋文鑫 刘舒悦 徐世杰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6期103-106,共4页
《脉法赞》首见于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篇章,是关于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对“官”与“府”之义,“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及其所主,以及“人迎”与“... 《脉法赞》首见于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篇章,是关于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对“官”与“府”之义,“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及其所主,以及“人迎”与“气口”的具体位置及其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官”当对应阳,“府”当对应阴;“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为关前寸后的分界线,所主阴阳的分界点;《脉法赞》收录的人迎气口脉法当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候外因,气口候内因。通过此脉法可以辨清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状态,辨别病邪的表里、内外位置,有助于把握疾病的六经传变状态,指导经络辨证,高效判断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精准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法赞》 《脉经》 脉法 寸口脉诊法 人迎 气口
下载PDF
回医汤瓶脉诊疗法配合手诊疗法防治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贺晓慧 贾孟辉 +6 位作者 唐利龙 杨华祥 刘耀龙 王佩佩 刘丽 于凌志 左艳丽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7-49,51,共4页
目的:观察回医汤瓶脉诊疗法配合手诊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每晚服用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回医汤瓶脉诊疗法配合手诊疗法治... 目的:观察回医汤瓶脉诊疗法配合手诊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每晚服用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回医汤瓶脉诊疗法配合手诊疗法治疗。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TC、LDL-C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G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HDL-C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例治疗后降低TC、TG、LDL-C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升高HDL-C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回医汤瓶脉诊疗法配合手诊疗法可有效治疗高脂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回医汤瓶脉诊疗法 辛伐他汀
下载PDF
连建伟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浅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海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071-1074,共4页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收集病案,从病因病机、脉诊、用药探讨连建伟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附胃痞、腹胀、失眠、血精属肝郁脾虚证的病案以佐证。[结果]连...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收集病案,从病因病机、脉诊、用药探讨连建伟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附胃痞、腹胀、失眠、血精属肝郁脾虚证的病案以佐证。[结果]连建伟教授认为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依据四诊合参,只要病机符合,均可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连教授善于通过左右关脉诊断肝郁脾虚证,肝郁多为左关弦、小弦,脾虚多为右关虚、缓;用药轻灵,如疏肝之柴胡多不过6g,若肝郁甚,则加香附、佛手等;健脾多以白术、茯苓,用量的多少视肝郁与脾虚病机的轻重,法度严谨。所选胃痞、腹胀、失眠、血精等四则病案,皆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健脾法,方以逍遥散灵活化裁,取得较好疗效。[结论]连建伟教授运用疏肝健脾的临床经验丰富,临证以患者情志以及左、右关脉为依据,辨证为肝郁脾虚证者,皆可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方以逍遥散化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老中医经验 连建伟 情志 脉诊 肝郁脾虚证 疏肝健脾法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下载PDF
基于脉象信号处理的肝硬化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宫树杰 陈明锐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71,共3页
脉象信号中含有反映一个人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信息,因此可以通过脉象信号诊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近年来,脉诊这一无创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脉诊的客观化与现代化研究。尝试使用脉诊的客观化方法对肝硬化进行... 脉象信号中含有反映一个人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信息,因此可以通过脉象信号诊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近年来,脉诊这一无创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脉诊的客观化与现代化研究。尝试使用脉诊的客观化方法对肝硬化进行研究。首先对采集的脉象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装箱方法进行特征提取,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实验结果显示,使用以上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区分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装箱方法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三维辨证脉法在月经病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军 陈燕芬 +2 位作者 张伯涛 黄金海 詹建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9期11-12,共2页
为了提高学生脉诊临床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思维能力,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探索脉诊教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三维辨证脉法,结合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论治的特点,切实提高学生脉诊技能和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思维,是学生从理... 为了提高学生脉诊临床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思维能力,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探索脉诊教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三维辨证脉法,结合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论治的特点,切实提高学生脉诊技能和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思维,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病 实践教学 脉诊 中医诊断学 三维辨证脉法
下载PDF
辨肝脉论治肝之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聪 杨洪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7-18,25,共3页
通过对中医脉学文献研究及病案分析,发现肝未病时,其脉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肝病时,其肝脉有脉微、不弦、沉而不起或盈实而滑或绷急紧张、无柔和感等程度的不同。分析肝脉失常的方法为:结合兼脉兼症从肝失调为起始病机分析,或考虑是... 通过对中医脉学文献研究及病案分析,发现肝未病时,其脉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肝病时,其肝脉有脉微、不弦、沉而不起或盈实而滑或绷急紧张、无柔和感等程度的不同。分析肝脉失常的方法为:结合兼脉兼症从肝失调为起始病机分析,或考虑是由其他脏腑失调,导致肝脏失调所引起的脉象变化,此时的脉象为肝脏为恢复其他脏腑生理功能而奋起疏泄、疏泄不及等于肝脉中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脉辨证 肝脉 弦脉 治肝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