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发生交界性后凸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易红蕾 韦葛堇 +3 位作者 魏显招 王飞 蓝思彬 段明阳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 目的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钉钩混合手术,翻修手术,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共有88例纳入,分为三组,PJK(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DJK(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对照组。PJK定义为融合节段最上端的椎体(UIV,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的下终板和其近端相邻第二个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的夹角改变大于10°。DJK定义为远端融合椎(LIV,lowest intrumented vertebrae)上终板到远端融合椎相邻一个椎体的下终板之间的角度改变大于5°。选择没有其他任何并发症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年龄、Risser征、上胸弯、主胸弯、矢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远端融合椎和矢状面骶骨铅垂线(SSVL,sagittal Sacral Vertical Line)的距离。结果其中15例在随访中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列为PJK组。8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列为DJK组。将3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的随访超过2年的病人作为对照组。PJK组、DJK组和对照组三组在术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术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矢状面矫正度数的差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PJK组年龄及Risser征均较对照组小,冠状面主胸弯及近胸弯角度均较对照组小,而且术前矢状面近端后凸角度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和SSVL在术后和末次随访之间的距离PJK,DJK和C组之间是明显不同的。当LIV的中点落于SSVL线腹侧容易出现PJK,而LIV位于SSVL线的背侧时,则容易出现DJK。结论如果下端椎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腹侧,可能增加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相反,如果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背侧,容易继发远端交界性后凸。所以,术后下端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 远端融合椎 近端交界性后凸 远端交 界性后凸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赵师州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1,共7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PJA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O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Smith-Petersen截骨术
下载PDF
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庆达 贺宝荣 +9 位作者 惠华 高林 杨俊松 刘团江 郑博隆 昌震 黄云飞 赵志刚 都金鹏 郝定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2239-2245,共7页
目的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全身麻醉下后路矫形术治疗的98例Lenke 5型... 目的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全身麻醉下后路矫形术治疗的98例Lenke 5型AIS患儿的病历资料。98例患儿中,男23例,女75例,年龄(14.5±2.2)岁(10~18岁)。根据末次随访时,交界性后凸角(PJA)是否大于10°且较术前增加大于10°以上,将患儿分为PJK组和非PJK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与术后PJK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术后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98例行后路矫形术治疗的Lenke 5型AIS患儿中,PJK组35例,非PJK组63例。PJK组和非PJK组分别随访(35.6±7.3)和(36.4±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上端固定椎(UIV)位置和交界区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UIV位于T_(10)~T_(12)、交界区PLC损伤、术前冠状位胸弯角(TC)、术前及末次随访交界性后凸角(PJA)、术前及末次随访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均与术后PJK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OR=2.50、5.37、0.92、1.12、1.32、1.06、3.3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UIV位于T_(10)~T_(12)(OR=2.346,95%CI:1.582~3.481,P=0.001)、交界区PLC损伤(OR=5.112,95%CI:1.283~20.418,P=0.023)及末次随访PI‑LL(OR=1.826,95%CI:1.558~24.745,P=0.012)是Lenke 5型AIS患儿术后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 5型AIS患儿术后UIV固定至胸腰段、交界区的PLC损伤及术后PI‑LL过大可能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建议UIV避免选至胸腰段、术中保护位于UIV附近的PLC及恢复良好的PI‑LL关系可降低PJK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骨折固定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经骶2骶髂螺钉固定的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上端固定椎HU值对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孙幸 李劼 +6 位作者 许彦劼 胡宗杉 汤子洋 徐辉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0-739,共10页
目的探讨经骶2骶髂(second sacral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的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HU值对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 目的探讨经骶2骶髂(second sacral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的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HU值对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的66例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62例,年龄(61.9±7.3)岁(范围43~78岁),随访时间为(18.4±14.3)个月(范围6~60个月)。术后随访期间PJK发生率为26%(17/66),根据是否发生PJK将患者分为PJK组(17例)及非PJK组(49例)。在术前CT上测量UIV及其上位椎体(UIV+1)以及L3和L4椎体的HU值。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PI与LL匹配程度(the mismatch between pelvic incidence and lumbar lordosis,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U值,对L3和L4平均HU值与骨密度及骨密度T值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固定节段数量、骨密度及其T值、L3和L4平均HU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JK组UIV和UIV+1平均HU值为104.3±32.9,而非PJK组为133.7±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1,P=0.001)。L3和L4平均HU值与骨密度及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530,P<0.001;r=0.537,P<0.001)。PJK组与非PJK组患者的术后TK、术前LL、LL矫正值,术前PI-LL和PI-LL改变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IV和UIV+1平均HU值[OR=0.960,95%CI(0.933,0.987),P=0.004]、LL矫正值[OR=1.049,95%CI(1.007,1.092),P=0.023]是PJK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确定UIV和UIV+1平均HU值临界值为106,LL矫正值的临界值为22.5°。结论应用S2AI螺钉骨盆固定的退行性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盆 成人脊柱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亨氏单位
原文传递
基于MRI或CT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5
作者 王哲 陈骞 +5 位作者 黄勇 吴锐邦 赵一泽 刘立岷 宋跃明 丰干钧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8-755,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和CT评估患者椎体骨密度进而预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且具有完整术前全脊柱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基于MRI和CT评估患者椎体骨密度进而预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且具有完整术前全脊柱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资料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68例,男16例、女52例,年龄(66.87±6.65)岁(范围54~80岁)。采用术前腰椎MRI T1WI进行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采用CT测量L_(1)椎体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并根据术后影像学评估是否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分为PJK组和非PJK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症、腰椎VBQ值、L_(1)HU值,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轴向距离、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上端固定椎螺钉朝向),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分析腰椎VBQ值、L_(1)HU值及二者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PJK组17例、非PJK组51例。术前PJK组的VBQ值、L_(1)HU值分别为3.10±0.43、99.76±16.34,非PJK组分别为2.62±0.37、115.27±13.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96,P<0.001;t=4.482,P<0.001)。VBQ值和L_(1)HU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73[95%CI(0.633,0.914)]和0.814[95%CI(0.680,0.949)]、灵敏度分别为82.4%和76.5%、特异度分别为70.6%和76.5%、最大约登指数和临界值分别为0.530、2.895和0.530,111.0,二者联合指标AUC为0.895[95%CI(0.795,0.99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1%、82.4%,最大约登指数和临界值为0.765,0.734。结论VBQ值和L_(1)HU值均可有效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L_(1)HU值准确率略高于VBQ值,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骨密度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萧霖 曾岩 +6 位作者 陈仲强 于淼 袁磊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2-621,共10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PJ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最上端固定椎(UIV)位置、最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1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_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_2≥5°例数(100.0%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例数(90.9%vs 46.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_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发生率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载PDF
骨水泥增强对胸腰脊柱后路长节段固定手术的影响
7
作者 刘子轩 杨强 +3 位作者 都承斐 刘春杰 任亚楠 张泓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36-143,共8页
临床研究表明,不同节段骨水泥增强椎体能够有效预防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然而其中的生物力学影响尚不清楚。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基于正常人体脊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通过临床手... 临床研究表明,不同节段骨水泥增强椎体能够有效预防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然而其中的生物力学影响尚不清楚。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基于正常人体脊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通过临床手术方案构建了T10-S1骨质疏松症胸腰脊柱后路固定(Posterior Thoracolumbar Spinal Fixation,PTSF)T11-S1及PTSF分别联合T10、T11或T10&T11节段椎体骨水泥增强(Vertebral Body Cement Augmentation,VBCA)构建的PTSF+T10VBCA,PTSF+T11VBCA,PTSF+T10&T11VBCA 4种手术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骨水泥增强椎体对于预防PJK有明显效果,单节段椎体增强会产生较大的松质骨骨折风险,因此,双节段椎体增强术对PJK的预防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骨质疏松 近端交界性后凸 有限元研究 长节段固定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5 位作者 关立 孙祥耀 刘玉增 刘铁 王云生 韩超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贺宝荣 许正伟 +3 位作者 闫亮 郝定均 刘团江 郭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术,观察其近...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术,观察其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6.4年。87例中,24例(27.6%)术后发生PJK(PJK组),且在随访过程中,有加重的趋势,其中3例局部疼痛明显,1例再次手术;余63例归入非PJK组。末次随访时,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17.5°±2.6°,非PJK组为7.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PJK发生率为27.6%,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后路矫形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旭 陈曦 +7 位作者 陈忠辉 朱泽章 朱锋 刘臻 钱邦平 王斌 乔军 邱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 探讨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 目的 探讨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61例;年龄3~10岁,平均(5.0±1.7)岁.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局部后凸角(SK)及近端交界角(PJA).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截至2016年6月,术后平均随访(32.8±10.3)个月(24~ 73个月).19例患儿发生了PJK,其中15例于术后3个月内发生,最常见类型为Ⅰ型(后方韧带破坏).PJK组患者术前TK>40°(9/19)、融合节段>4个(13/19)和SK矫正>30°(9/19)的发生率均高于非PJK组(22.2%、37.6%、13.7%)(x2=7.259、6.375、12.368,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术前PJA、腰椎前凸角、最上端固定椎位置及SVA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JK组术前PJA为7.5°±2.9°,术后3个月PJA为21.3°±4.3°,10例患儿接受支具治疗,至末次随访时PJA为20.6°±3.7°,未见后凸进行性加重.结论 低龄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PJK可能主要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术前后凸畸形、后凸过度矫正及后方韧带损伤是其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畸形 脊柱 半椎体切除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锐 于海洋 +5 位作者 张伟 柴子豪 郑国辉 胡晓明 张浩然 陆海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0~77岁,平均62.5岁。均接受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治疗;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位置:T_(5)1例,T61例,T_(9)13例,T_(1)012例,T_(11)4例;最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位置:L13例,L_(2)3例,L_(3)10例,L_(4)7例,L55例,S13例。基于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获得脊柱矢状面序列,分别测算以下指标。①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计算上述指标术前不同体位差值(回复值);②脊柱后凸柔韧度;③过伸位矢状面垂直轴(hyperextension sagittal vertical axis,hSVA);④T_(2)~L5过伸位C_(7)-椎体矢状位偏移(hyperextension C_(7)-vertebral sagittal offset,hC_(7)-VSO),记为hC_(7)-节段;⑤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末次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末次随访时根据PJA判断患者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和非PJK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T值、UIV位置、LIV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矫形截骨分级以及相关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异。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段椎体的hC_(7)-VSO,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其预测PJK发生的准确性。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30.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PJA为1.4°~29.0°,平均10.4°;其中8例(25.8%)发生PJK。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伸位CT定位像 成人脊柱畸形 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超 崔赓 +4 位作者 宋凯 苏晓静 张恒 齐鹏 王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548-553,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2月本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33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目的分析影响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2月本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33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末次随访时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较术前增加>10°的患者纳入近端交界性后凸组(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其他患者纳人非近端交界性后凸组(non-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Non-PJK)。分析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参数的差异性,及PJA与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中PJK组12人,男性3人,女性9人,平均年龄为13.58±3.2岁;Non-PJK组21人,男性5人,女性16人,平均年龄15.19±6.4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JK组TK、PJA、LL、LIF、PI-LL、TL/LC、TC,Non-PJK组TK、TLK、LIF、TL/LC、TC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PJK组与Nmi-PJK组TK、PJA、LL、PI-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PJA与TK(r=0.805,P=0.000)、TLK(r=0.397,P=0.022)、LUF(r=-0.357,P=0.042)、PI-LL(r=-0.528,P=0.002)、LL(r=-0.364,P=0.037)相关。结论术后TK、PI-LL过大可能是发生PJK的因素;可以通过术中减少TLK、根据PI将LL调整在合适的范围内防止术后PJK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NKE 5分型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近端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盾 史本龙 +4 位作者 朱泽章 李洋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6例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手术时年龄23.1±19.7岁。记录患者体重指数、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置及置钉密度等。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局部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主弯Cobb角(main curve,MC)、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非PJK组和PJK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24~63个月(36.9±13.4个月),其中11例(23.9%)发生PJK,以Ⅰ型PJK(8/11)最为常见,8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和非PJK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融合节段、骨密度、置钉密度、UIV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JK组患者术前TK>40°(6/11)和SK矫正>30°(7/11)的比例均高于非PJK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PJA、LL、MC、PI、SVA和术后及末次随访时TK、LL、MC、SK、PI、SVA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K矫正>30°(OR=7.000,95%CI=1.591-30.800,P=0.01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组术前PJA为7.5°±3.0°,术后3个月为20.8°±4.1°,末次随访时为22.0°±4.5°,交界性后凸未见明显加重。结论: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PJK发生率为23.9%,其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脊柱后凸畸形过度矫正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后凸 SRS-Schwab四级截骨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脊柱矫形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建军 邢文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45-2552,共8页
背景:随着脊柱矫形技术的飞速发展,脊柱的后路选择性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近端交界性后凸和近端交界性失败是脊柱畸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目的:详细阐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进展因素,总结了预防策略以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和近... 背景:随着脊柱矫形技术的飞速发展,脊柱的后路选择性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近端交界性后凸和近端交界性失败是脊柱畸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目的:详细阐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进展因素,总结了预防策略以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和近端交界性失败的发生率。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1994年1月至2018年10月的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排除陈旧、重复的观点,对检索的文献进行整理,共纳入59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与结论:①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多倾向于20%-40%;②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低骨密度、术前矢状位失衡、合并多种疾病、前后路联合手术、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及过度矫正等;③椎体成形术、横突钩、韧带增强等策略可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后方韧带复合体 近端交界性失败 近端交界后凸畸形严重程度评分量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爱星 海涌 +1 位作者 陈小龙 郭徽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68-672,共5页
青少年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而对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来讲,由于多合并有躯干的失平衡,重建脊柱平衡显得尤为重要[1],尤其以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意义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和保留脊柱运动节段的需要,骨科医... 青少年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而对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来讲,由于多合并有躯干的失平衡,重建脊柱平衡显得尤为重要[1],尤其以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意义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和保留脊柱运动节段的需要,骨科医师越来越多地采取选择性后路节段性融合的手术策略,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2],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和近端交界性失败(proxi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脊柱弯曲 脊柱后凸 近端交界性后凸 近端交界性失败
原文传递
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和骶髂固定对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鑫 鲍虹达 +3 位作者 舒诗斌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458-1463,共6页
目的分析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与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C_(2)-FH)以及骶髂固定的关系, 为ASD患者术前决策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术的34例成人... 目的分析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与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C_(2)-FH)以及骶髂固定的关系, 为ASD患者术前决策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术的34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远端有无固定至骶骨将纳入的ASD患者分为两组:骶髂固定组(16例)和非骶髂固定组(18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评估的脊柱骨盆参数, 并记录PJK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ASD患者34例, 其中男3例, 女31例, 年龄(58±6)岁, 随访(2.9±1.0)年(2.0~4.0年)。骶髂固定组与非骶髂固定组的年龄、随访时间等一般情况及各项脊柱骨盆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骶髂固定组术后即刻的C2-FH小于非骶髂固定组[(-69.46±30.85)mm比(-31.62±15.31)mm, P<0.001]。骶髂固定的患者中半数(8/16)发生PJK, 而骶髂未固定组仅有4例(4/18),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末次随访时, 两组C2-FH均>-20 mm且均接近于-15 mm(P=0.976), 说明两组C2-FH均发生了代偿。由于骶髂以及大部分腰椎的固定, 两组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为了代偿C2-FH, 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TK)和颈椎前凸(CL)均较术后即刻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2-FH<-2 cm和骶髂固定是ASD患者术后发生PJK的高风险因素。建议在决策和矫正手术时应同时考虑整体矢状面的平衡和骶髂固定两方面因素, 而非仅关注脊柱骨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成人脊柱畸形 矢状面平衡 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修正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对国人成人脊柱畸形术后发生PJK/PJF预测能力的研究
17
作者 李博 王兆瀚 +3 位作者 吴兵 薛原 张楚阅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9-775,共7页
目的:评价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sagittal age-adjusted score,SAAS)和以国人年龄匹配脊柱为基线修正的SAAS评分(M-SAAS)预测国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 目的:评价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sagittal age-adjusted score,SAAS)和以国人年龄匹配脊柱为基线修正的SAAS评分(M-SAAS)预测国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的能力.方法:收集来自我院影像学系统66例年龄匹配脊柱-骨盆序列的受试者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8例,年龄54.7±6.2岁,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以及T1骨盆角(Tl-pelvic-angle,TPA)并统计分析年龄与PI-LL、PT以及TPA的线性回归方程,将公式记为M-SAAS.回顾性分析68例于2017~2021年在我院行脊柱矫形术的ASD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8例,年龄64.0±8.1岁,术后PJK/PJF发生12例.测量PI、LL、PT以及TPA,计算SAAS评分并观察PJK/PJF发生率与评分的匹配程度.将68例ASD患者术后影像学参数代入M-SAAS,计算M-SAAS评分并观察PJK/PJF发生率与评分的匹配程度.结果:SAAS评分为1.9±2.6分(-4~6分),术后即刻评估为"矫正不足""匹配"及"过度矫正"的患者分别为5例(7.4%)、25例(36.7%)和38例(55.9%),PJK/PJF发生率分别为40.0%(2/5)、20.0%(5/25)和13.2%(5/38),匹配组PJK/PJF发生率与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据正常脊柱-骨盆序列得M-SAAS线性回归方程为:理想Pl-LL=0.47x(年龄-55)+0.3、理想PT=0.44×(年龄-55)+14和理想TPA=0.37x(年龄-55)+9.ASD患者最终M-SAAS分数为0.2±2.8分(-5~5分),术后即刻被评估为"矫正不足""匹配"及"过度矫正"的患者分别为17例(25.0%)、31例(45.6%)和20例(29.4%),术后PJK/PJF发生率分别为11.8%(2/17)、6.5%(2/31)和40.0%(8/20),"过度矫正"组PJK/PJF发生率高,与"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SAAS不适用于对国人ASD患者术后发生PJK/PJF的预测评价,根据国人中老年年龄匹配脊柱-骨盆序列参数关系修正的M-SAAS可预测ASD患者术后发生PJK/PJF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SAAS评分 近端交界性后凸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长志 孙旭 +5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王斌 朱泽章 钱邦平 邱勇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比较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后路内固定矫形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60例休... 目的比较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后路内固定矫形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60例休门病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年龄为13~24岁,平均(17.6±4.1)岁。根据后凸顶椎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胸椎组(顶椎位于T9及以上)和胸腰椎组(顶椎位于T10及以下),其中胸椎组25例,胸腰椎组35例。于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s角(global kyphosis,GK)、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rsis,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C7矢状面距离参数,对比两组间PJK发生率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31.1±11.9)个月。胸椎组和胸腰椎组GK矫正率分别为(39.8±10.5)%和(48.6±14.4)%(P=0.012),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丢失分别为(4.2±7.1)%和(9.3%±8.6)%(P=0.018)。术后随访中,19例发生了术后PJK,发生率为31.7%,最常见的原因为PJK I型(后方韧带破坏型)。其中胸腰椎组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胸椎组(42.9%vs.16.0%,P=0.027)。2例因进展性PJK接受支具治疗,1例因PJK伴顽固性背痛进行翻修手术。自术前至术后,胸腰椎组UIV-C7矢状面距离绝对值始终大于胸椎组。胸腰椎组的UIV位置和融合节段均显著低于胸椎组[T(6.0±1.9)vs.T(2.7±1.1),(10.2±1.8)vs.(12.4±0.9),P<0.001]。UIV使用钩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椎弓根螺钉患者(80%vs.27.3%,P<0.001),使用卫星棒者无一例发生PJK。结论休门病后凸畸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31.7%,主要发生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UIV位置低及使用钩、过大的后凸矫正率和UIV-C7矢状面距离等可能是胸腰椎后凸患者并发PJK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SCHEUERMANN病 脊柱融合术 危险因素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旭 李波 孙泽宇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69-73,共5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矫形手术是AIS的常规治疗手段。随着矫形手术的广泛应用,术后并发症也逐渐被临床医师关注。一直以来,关于术后并发症的病因无统一共识。尤其是手术相关的病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矫形手术是AIS的常规治疗手段。随着矫形手术的广泛应用,术后并发症也逐渐被临床医师关注。一直以来,关于术后并发症的病因无统一共识。尤其是手术相关的病因对于矫形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种并发症进行阐述评价,以明确其手术相关的病因并指导临床防治。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术后颈部倾斜、远端叠加现象、近端交界性后凸、远端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AIS患者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脊柱侧凸 术后颈部倾斜 远端叠加现象 近端交界性后凸 远端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Spin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for fixed sagittal imbalance patients 被引量:1
20
作者 Seung-Jae Hyun Yongjung J Kim Seung-Chul Rhim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3年第8期242-248,共7页
In addressing spinal sagittal imbalance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 the surgeon now may choose from among a variety of osteotomy techniques. 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ies such as the facetectomy or Ponte or Smith-Pet... In addressing spinal sagittal imbalance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 the surgeon now may choose from among a variety of osteotomy techniques. 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ies such as the facetectomy or Ponte or Smith-Petersen osteotomy provide the least correction, but can be used at multiple levels with minimal blood loss and a lower operative risk.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ies provide nearly 3 times the per-level correction of Ponte/Smith-Petersen osteotomies; however, they carry increased technical demands, longer operative time, and greater blood loss and associated significant morbidity, including neurological injury. Th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for fixed sagittal imbalance patients is reviewed. The longterm overall outcomes, surgical tips to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ir proper application are also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ITTAL imbalance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Clinical outcome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Compl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