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内固定方法(PFNA、LPFP、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15
1
作者 赵洪普 徐秋玉 +2 位作者 吕玉明 曾勉东 钟志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锁定板(LPFP)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 目的比较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锁定板(LPFP)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功能恢复方面的差异。结果 PFNA组较其他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方面优势明显(P<0.05);LPFP组优于DHS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PFNA组(17.77±5.30)d;LPFP组(19.90±6.58)d;DHS组(25.72±10.85)d;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PFNA组84.62%;LPFP组85.00%;DHS组78.57%。结论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PFNA、LPFP两组在住院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DHS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 LPFP DHS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翻修方法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66
2
作者 茹江英 丛宇 +1 位作者 仓海斌 杨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翻修方法及效果分析。方法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11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内固定松动退出、主钉断裂,4例行人...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翻修方法及效果分析。方法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11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内固定松动退出、主钉断裂,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翻修,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翻修;5例股骨粗隆采用钛缆钢板系统(CPS)固定,6例予以1或2股钢丝(SW)捆扎固定。结果11例翻修术后平均随访26.9(13~51)个月,无切口深部感染、假体松动、脱出及断裂、假体周围骨折、骨水泥界面出现透亮区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3.5(70~92)分,其中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扩髓前股骨近端骨折块复位不良、进钉点选择与螺旋刀片放置位置不当、远端锁钉应用不规范与锁定后骨折端分离、PFNA设计的缺陷与手术指征把握不严格、术后康复计划不合理等因素可能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内固定失败,选用恰当的翻修手术仍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失败
原文传递
PFNA与AL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6
3
作者 贾真 林涨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6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2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诊治的7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PFNA组和ALP组,分别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2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诊治的7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PFNA组和ALP组,分别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结果 71例均获得随访12~24(16.8±2.6)个月。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PFNA组优于A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股骨头颈切割及髋内翻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ALP组则出现1例股骨头颈切割、髋内翻2例,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ALP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33
4
作者 石永新 李富琴 +1 位作者 谭文甫 刘金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9-1203,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9例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FNA 36例(PFNA组),LCP 33例(LCP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AO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术后患者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早期(3个月内)、晚期(12个月以上)并发症发生情况。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PFN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均显著优于LCP组(P〈0.05),但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LCP组(P〈0.05);两组总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6,P=0.09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PFNA组随访时间12-24个月,LCP组15-30个月。X线片复查示,PFNA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667±2.527)周;LCP组1例骨折未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364±1.19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3,P=0.154)。术后12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为(84.611±7.076)分,LCP组为(81.785±7.50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6,P=0.109)。PFNA组6例(16.7%)发生早期并发症、2例(5.6%)发生晚期并发症,LCP组分别为3例(9.1%)、3例(9.1%),两组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71,P=0.481;χ2=0.320,P=0.665)。结论 PFNA及LCP治疗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两种内固定方式各有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锁定加压接骨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牵引床与手法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32
5
作者 徐俊杰 李业海 +3 位作者 梁俊升 刘庆 唐浩然 刘和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比较牵引床与手法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1-12—2016-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3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采用手法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手法牵引组),19例... 目的比较牵引床与手法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1-12—2016-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3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采用手法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手法牵引组),19例采用牵引床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牵引床组)。比较2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股骨大粗隆顶点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12)个月。与牵引床组进行比较,手法牵引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更短,X线暴露次数更少,术中出血量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股骨大粗隆顶点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采用侧卧位手法牵引闭合复位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而且不需要使用牵引床,术者掌握一定技巧后就可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手法牵引复位 闭合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富仁杰 徐晓峰 +2 位作者 曹兴兵 陈奇 付海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分析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10诊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57例,按照内固定失效与否分为A(内固定失效组)、B(内固定成功组)2组。观察指标:外侧壁厚度、外侧壁... 目的分析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10诊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57例,按照内固定失效与否分为A(内固定失效组)、B(内固定成功组)2组。观察指标:外侧壁厚度、外侧壁分型、尖顶距(TAD)、螺旋刀片头所在区域、正侧位X线片上远近端皮质对位差。结果 157例获得平均14.6(12~18)个月随访,24例(15.3%)出现内固定失效。11例髋内翻,2例退钉,2例内固定切割,18例复位丢失,4例股骨颈短缩。A组外侧壁厚度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AD〉30 mm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6,P=0.003)。2组螺旋刀片头所在区域及正侧位X线片上远近端皮质对位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Ⅱ、Ⅲ型外侧壁骨折占87.5%,而B组仅为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05,P=0.001)。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股骨近端外侧壁的厚度过小,Ⅱ、Ⅲ型不稳定外侧壁骨折,以及TAD〉30 mm可能是发生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失效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其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7
作者 杨中锋 陈洪亮 郑强 《医学综述》 2015年第4期757-75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5年7月至2011年9月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Evans-JensonⅢ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5例,其中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22例(关节置换组),...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5年7月至2011年9月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Evans-JensonⅢ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5例,其中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22例(关节置换组),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23例(PFNA内固定组)。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疗效。结果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关节置换组,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多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81.8%,PFNA内固定组为8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情况:关节置换组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PFNA内固定组有效随访期内无髋内翻、螺钉切割及退钉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骨折、骨质疏松者,较人工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牢固及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骨折内固定术 人工关节置换 老年患者
下载PDF
MIPPO重建外侧壁联合PFNA固定与单纯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不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漳鑫 胡翠玉 +5 位作者 郑振华 江惠祥 高明明 吴本文 黄国锋 丁真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5-1090,共6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重建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与单纯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不完整的...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重建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与单纯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不完整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AO/OTA 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锁定钢板MIPPO重建外侧壁联合PFNA内固定,24例)和B组(单纯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致伤原因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2 d、2个月及1年测量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术后12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计算合格率(Harris评分>70分)。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切口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术后开始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9~20个月,平均14.7个月;B组9~19个月,平均13.8个月。两组间术后2 d、2个月及1年TA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TAD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出现1例感染、1例退钉、2例螺钉切出、1例骨不连,并发症发生率为16.7%;A组仅出现1例退钉合并螺旋刀片退出,并发症发生率为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9,P=0.146)。术后12个月,A组Harris评分的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优于B组(P<0.05)。其中A组合格率为95.83%(23/24),B组合格率为76.67%(23/30),两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外侧壁 闭合复位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Intertan髓内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PFNA和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炎 汪海滨 +3 位作者 史法见 王斌 张磊 丁志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223-2227,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FNA组和DHS组各50例,PFNA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FNA组和DHS组各50例,PFNA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DHS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PFNA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0.0%(5/50),而DHS组为24.0%(1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PFNA组2例,DHS组3例患者骨不连合并内固定物松动,均实施二期翻修手术。术后3、6、9个月时,PFN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PFNA组50例中,解剖复位35例,功能复位12例,复位不良3例;DHS组50例中,解剖复位28例,功能复位17例,复位不良5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除骨不连患者外,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82±1.46)周,DHS组为(14.23±1.61)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FNA固定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DHS固定,可使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早期行康复训练,而DHS仅适合治疗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接受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疗效评价 被引量:23
10
作者 胡牮 张文雅 +2 位作者 张沿洲 尹毅 朱建民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670-1673,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37例确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且进行手术治疗患者资料。按照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FNA组...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37例确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且进行手术治疗患者资料。按照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FNA组(20例)与DHS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结果 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均小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显示,PFNA组治疗优良率达85%,DHS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PFNA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GQOLI-74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人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19
11
作者 殷振华 陈轲 +2 位作者 韩健 刘一海 董辉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6期715-717,共3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60例)和PFNA(72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60例)和PFNA(72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4.29±3.42)个月。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下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评分(89.37±7.19)分,优40例,良28例,中4例,优良率为94.44%;DHS组Harris评分(81.16±6.54)分,优30例,良21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为85.0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4.17%,DHS组1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较好的效果,但PFNA更利于术后恢复,且安全性高,临床可考虑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PFNA-Ⅱ与PFLCP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春成 刘勇 +5 位作者 高浩 李文龙 陈长春 兰天亮 邵川强 魏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1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Ⅱ)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FLCP)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2月宝鸡市中心医院9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采...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Ⅱ)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FLCP)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2月宝鸡市中心医院9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采用PFNA-Ⅱ内固定(PFNA-Ⅱ固定组),47例患者采用PFLCP内固定(PFLCP固定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0.23±4.26)个月。PFNA-Ⅱ固定组在手术时间(f=24.88,P〈0.01)、术中失血量(t=77.72,P〈0.01)、术后下地时间(t=14.73,P〈0.01)及相关并发症(x2=4.44,P〈0.05)方面均优于PFLCP固定组,而在骨折愈合时间(t=1.82,P〉0.05)及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x2=1.15,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Ⅱ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靠、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并发症少及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尤其适合高龄不稳定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PFNA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6
13
作者 戴兵 孟祥德 +3 位作者 骆洪涛 张浩 司庆华 崔世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82-285,共4页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H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66例分别接受了PFNA和HA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年。对住...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H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66例分别接受了PFNA和HA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年。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H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PFNA组(P<0.05),而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HA组均多于PFNA组(P<0.05)。HA组的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FNA组(P<0.05)。PFNA组并发术后股骨干骨折1例,无伤肢短缩等并发症;HA组全部一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一个月Harris评分比较,HA组优于PFNA组。结论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一定优势,各种固定各有其自身特点,PFNA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骨折和合并症较多患者,但人工关节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更适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内固定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切割失效的有限元仿真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郑利钦 陈心敏 +4 位作者 张彪 李木生 梁子毅 郑永泽 林梓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5794-5799,共6页
背景:螺旋刀片切割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失效的主要类型。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有限元研究主要通过分析静态受力分布(VonMises应力云图)预测内固定失效发生的起始部位,但不能直观展示内固定失效的过程。单元删除法可直观展示构... 背景:螺旋刀片切割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失效的主要类型。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有限元研究主要通过分析静态受力分布(VonMises应力云图)预测内固定失效发生的起始部位,但不能直观展示内固定失效的过程。单元删除法可直观展示构件断裂的扩展过程,将此方法应用于内固定失效的有限元研究具有实际意义。目的:仿真模拟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后切割失效的生物力学过程。方法: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的原始股骨CT数据导入Mimics19.0中,经过区域增长、腔隙填充、编辑蒙罩、包裹、光滑等步骤初步建立三维模型,并在GeomagicStudio进行优化处理,得到股骨的仿真三维模型。在SolidWorks中按照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规格参数构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三维模型,装配组件,然后导入优化的股骨仿真三维模型,根据临床手术操作技术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到到股骨近端,建立股骨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装配模型。将装配模型导入Hypermesh对模型进行四面体网格划分,构建AO31-A2.1型骨折,设置材料参数及摩擦系数,导出K文件在LS-DYNA求解。结果与结论:①股骨颈骨折块向远端骨折块滑移与小转子、股骨干相接触,螺旋刀片周围松质骨开始断裂、压缩,而后股骨头开始内翻、旋转,小转子阳性支撑使得内翻速度大于旋转速度,当小转子失去支撑后股骨颈旋转速度大于内翻速度,最终导致内固定失效;②起始时应力主要集中在外侧壁及转子下,随着载荷增加,小转子骨块的应力逐渐增大,并逐渐分散分布于转子间及转子下;③失效应变主要集中在接触界面,如与螺旋刀片相接触的外侧壁、股骨颈骨折端与小转子接触处、小转子与股骨干接触处;④股骨颈与小转子骨块是主要的不稳定部分,在失效过程中位移最明显,其中股骨头后方位移最大;⑤结果提示,AO31-A2.1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失效 螺旋刀片 生物力学 有限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手术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牛国庆 吴峰 +2 位作者 彭智浩 卢国良 霍志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8-734,共7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手术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09~2018.09期间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的病例,筛选出内固定失效且病历资料...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手术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09~2018.09期间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的病例,筛选出内固定失效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4例;观察其术前、术后及内固定失效复诊X线片,分析其术前外侧壁是否骨折,术后股骨粗隆内侧皮质的复位质量、正侧位X线片上螺旋刀所在区域并测量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等指标。结果失效的24例病例,术前外侧壁骨折13例(54%),外侧壁有骨折倾向5例,外侧壁无骨折6例;内侧皮质复位阴性支撑16例(67%)、阳性支撑6例、中性支撑2例;TAD>25 mm 16例(67%),10~25 mm 6例,<10 mm 2例;X线正位片螺钉位于偏上19例(79%),中偏下3例,偏下2例;侧位片螺钉位于偏前17例(71%),偏后5例,中间2例。结论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如存在术前外侧壁骨折或骨折倾向、内侧皮质复位欠佳、TAD过大以及螺旋刀片位置不良等因素,均会增加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失效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6
作者 谢行思 黄永辉 吴兴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对比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PFLP组(n=32),PFNA组(n=36),对比分... 目的:对比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PFLP组(n=32),PFNA组(n=36),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种手术方法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PFNA组手术时间(53.8±10.1)min,PFLP组为(73.6±6.9)min;PFNA组术后骨折愈合率为97.2%,PFLP组愈合率为100%;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2/36),PFL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2/32),PFNA组术后髋关节评分(83.41±3.87),PFLP组术后髋关节评分(84.69±3.51),两组术后3项随访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LP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良好的疗效,具体应根据骨折类型及解剖结构,临床上针对不同患者合理选择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邵季超 马永强 +2 位作者 李静 刘俊辉 柴雪娇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9期43-46,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滑动加压髋螺钉系统(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滑动加压髋螺钉系统(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PFNA组)65例和对照组(DHS组)59例。依据Harris评分对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优良率观察组为89.23%,对照组为7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稳定骨折优良率观察组为92.31%,对照组为9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Ⅴ型不稳定骨折优良率观察组为87.18%,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平均14个月,两组均无感染、断钉及死亡病例。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平均16周,DHS组平均18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内置物松动:PFNA组1例(Ⅳ型),DHS组4例(Ⅲ型1例,Ⅳ型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内翻:PFNA组2例(Ⅳ型),DHS组6例(Ⅲ型2例,Ⅳ型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DHS治疗Ⅰ、Ⅱ型稳定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相当,但针对Ⅲ、Ⅳ、Ⅴ型不稳定骨折的治疗PFNA效果明显优于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滑动加压髋螺钉系统 内固定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8
作者 隋聪 刘德宝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474-476,481,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Gamma3组和PFNA组,每组2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等手术指标,采用Harris评...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Gamma3组和PFNA组,每组2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等手术指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PFNA组少(小)于Gamma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短于Gamma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Gamma3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两种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 Gamma3钉固定 老年人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失败原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窦茂鑫 尚剑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期122-126,共5页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在治疗方面,由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创伤较小及生物力学较为稳固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认可。但随着手术病例的增多,其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也随之明显提高,一旦...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在治疗方面,由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创伤较小及生物力学较为稳固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认可。但随着手术病例的增多,其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也随之明显提高,一旦固定失败,将面临严重后果,值得引起重视。PFNA固定失败的类型主要有螺旋刀片切割及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螺旋刀片退钉、内固定物断裂、主钉远端股骨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以及髋内翻等。其固定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患者的骨质疏松状况、骨折的稳定性、骨折的复位、手术技术及患者的功能锻炼密不可分。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减少畸形发生及尽快恢复肢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固定失效
下载PDF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斌 徐春程 +4 位作者 王兴瑶 陈俊武 吴孩超 屠春晖 杨建成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92-193,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3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8周。无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3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8周。无感染、脂肪栓塞、肺栓塞、深静脉血栓、髋内翻、刀片切割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为88~96(92±3.6)分,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稳定,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并发症少,患者可早期坐起、下地负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老年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