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帕霉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给药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梁刚 牛育苗 +3 位作者 李一涵 魏安怡 董静尹 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3-449,共7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给药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04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建模后6 h雷帕霉素给药组(6 h给药组)和建模后24 h雷帕霉素给药组(24 h给药组)。采用Longa法...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给药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04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建模后6 h雷帕霉素给药组(6 h给药组)和建模后24 h雷帕霉素给药组(24 h给药组)。采用Longa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SS)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 Fluoro-Jade B(FJB)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S6蛋白表达。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NSS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加,FJB阳性细胞增多,半暗带磷酸化S6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6 h和24 h给药组大鼠NSS均降低,脑梗死体积缩小,FJB阳性细胞减少,半暗带磷酸化S6蛋白表达量减少(均P<0.05或P<0.01),且24 h给药组各项指标变化与6 h给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后24 h给予雷帕霉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仍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药物疗法 再灌注损伤/药物疗法 神经元 细胞凋亡 蛋白激酶类/生理学 西罗莫司/药理学 信号传导
下载PDF
癫痫鼠外周血磷酸化S6蛋白检测及意义
2
作者 范苗 董淑敏 +4 位作者 邹心怡 郑博远 黄玉润 王健达 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309,共7页
目的:明确癫痫发作后外周血与脑组织中核糖体磷酸化S6蛋白( P-S6 )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取出生后5~6周龄的C57BL/6小鼠30只和SD大鼠22只,采用红藻氨酸腹腔注射诱导癫痫发作。建立P-S6蛋白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用以检测小鼠及大鼠外... 目的:明确癫痫发作后外周血与脑组织中核糖体磷酸化S6蛋白( P-S6 )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取出生后5~6周龄的C57BL/6小鼠30只和SD大鼠22只,采用红藻氨酸腹腔注射诱导癫痫发作。建立P-S6蛋白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用以检测小鼠及大鼠外周血中mTOR信号通路下游P-S6蛋白的变化,同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脑组织中P-S6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脑组织与外周血中P-S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对大鼠外周血P-S6蛋白的表达与癫痫发作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癫痫小鼠外周血和脑组织中 P-S6 的含量明显增高,其表达量分别升高至对照组的(1.49±0.45)倍( P <0.05)和(2.55± 0.66 )倍( P <0.01);外周血中P-S6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均 P <0.01),与脑组织中P-S6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 r = 0.8474 , P <0.01)。大鼠自身致痫前后外周血中P-S6含量明显增加,由14.89±9.75增加至52.35±21.72( P <0.01),与大鼠脑组织P-S6蛋白表达变化一致( r =0.9385, P <0.01),且外周血P-S6含量的变化与癫痫发作等级呈正相关。结论:癫痫鼠外周血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与脑组织中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通过检测外周血P-S6的表达水平可准确反映脑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病理学 癫痫/血液 脑/解剖学和组织学 蛋白激酶类/生理学 磷蛋白磷酸酶类/代谢 流式细胞术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对慢性脑缺血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和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斌斌 吴美玲 +3 位作者 刘露娜 竺杨彬 开洁静 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探索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在慢性脑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周龄的ICR小鼠通过右颈总动脉结扎诱导慢性脑缺血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造模后不同时期(1、3、6、24 h,3、7 d,2、4、6周)小鼠大脑皮层和... 目的:探索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在慢性脑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周龄的ICR小鼠通过右颈总动脉结扎诱导慢性脑缺血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造模后不同时期(1、3、6、24 h,3、7 d,2、4、6周)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mTOR、S6K和S6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造模24 h后腹腔注射雷帕霉素(3.0 mg/kg),经FluoroJade 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和对细胞自噬的影响,并采用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试验测定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结果:模型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从6 h开始一直持续到6周,表现为mTOR、S6K和S6蛋白磷酸化增加。雷帕霉素可逆转由慢性脑缺血所致的mTOR信号通路激活,并显著减少细胞凋亡(146.1±16.3与84.5±9.6,P<0.05)。雷帕霉素还能显著逆转慢性脑缺血所导致的Beclin1和LC3-Ⅱ蛋白的表达。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试验结果显示,雷帕霉素组较模型组平台潜伏期缩短[(11.1±2.3)s与(8.1±1.8)s,P<0.05]、游泳距离延长[(672.8±128.5)cm与(558.2±124.9)cm,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2.8±0.9与5.2±0.8,P<0.05)、正确反应率提高[(38.5±9.2)%与(64.9±7.9)%,P<0.05]。结论:抑制mTOR信号通路能改善由慢性脑缺血所致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药理学 蛋白激酶类/生理学 信号传导/生理学 自噬 细胞凋亡 脑缺血/药物疗法 记忆/药物作用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阻断对糖尿病鼠早期血视网膜屏障和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永浩 吕林 +4 位作者 陈凌燕 黄新华 张静琳 李石毅 王祥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 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上caspase-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荧光表达.糖尿病鼠建模后2周,对实验组行玻璃体腔注射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注射后6周检测caspase-3和VEGF的荧光表达,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法计数RGC凋亡数量.采... 目的 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上caspase-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荧光表达.糖尿病鼠建模后2周,对实验组行玻璃体腔注射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注射后6周检测caspase-3和VEGF的荧光表达,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法计数RGC凋亡数量.采用SPSS 13.0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中,IgG染色局限于血管腔内,几乎没有渗漏的迹象.糖尿病鼠建模后8周,IgG渗漏明显增加.SB203580璃体腔注射6周后的糖尿病鼠IgG渗漏减少明显.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B203580玻璃体腔注射6周后的糖尿病鼠视网膜上VEGF荧光表达呈下降趋势,VEGF相对荧光量从糖尿病鼠8周时较正常对照组高2.9倍减少到仅高于正常对照组1.8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3,P〈0.01).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法RGC凋亡计数结果显示,SB203580玻璃体腔注射6周后,caspase-3-阳性节细胞凋亡数与未注射SB203580相比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1,P〈0.01).结论 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能够减轻糖尿病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节细胞的调亡,提示p38 MAP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早期对DR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生理学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生理学 血视网膜屏障/生理学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理学 糖尿病 实验性
原文传递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小鼠中ephrin A家族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杜玮 邓爱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 观察ephrin A家族的基因是否参与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方法 利用氧诱导新生小鼠C57BL/6J制备氧诱RNV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T)检测ephrin A1~A5在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和同龄正常小鼠(对照组)视网... 目的 观察ephrin A家族的基因是否参与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方法 利用氧诱导新生小鼠C57BL/6J制备氧诱RNV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T)检测ephrin A1~A5在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和同龄正常小鼠(对照组)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ephrin A1~A5mRNA均在正常视网膜发育的某一阶段或者发育的全程表达.在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中,ephrin A1 mRNA的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小鼠明显上调(t=3.19,P=0.019);ephrin A2 mRNA的表达量在15日龄的模型组小鼠中相对于对照组小鼠显著上调(t=3.71,P=0.033);ephrin A3~A5 mRNA在12、13日龄的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中相对于对照组小鼠表达下调或者缺失,而在15日龄的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相对于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显著上调(t=3.785,P=0.002).结论 ephrin A家族的基因参与视网膜的发育和视网膜病理性血管生成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生理学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生理学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PKC、PKCI及红细胞PKC活性变化的研究
6
作者 葛晓莉 《医药世界》 2009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87例心绞痛(AP)患者、9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0例健康对照(HC)者的血小板胞膜、胞浆PKC、胞浆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活性和红细胞膜、胞浆PKC活性。结果:AP组和AM...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87例心绞痛(AP)患者、9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0例健康对照(HC)者的血小板胞膜、胞浆PKC、胞浆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活性和红细胞膜、胞浆PKC活性。结果:AP组和AMI组血小板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高于HC组,而胞浆中PKC活性明显低于HC组;AP组和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I活性明显低于HC组;AP组和AMI组红细胞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高于HC组,而胞浆中PKC活性低于HC组。结论:PKC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酶学 蛋白激酶C/生理学 蛋白激酶C/拮抗剂和抑制剂 血小板/酶学 红细胞/酶学 人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