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性选择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文 周成斌 郭惠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61-365,共5页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是严重瓣膜病变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之一。机械瓣膜因耐久性好、无需再次手术等优点而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物瓣膜因无需终身抗凝、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冲击着机械瓣的应用地位。然而,如何正确地选择人工瓣膜种...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是严重瓣膜病变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之一。机械瓣膜因耐久性好、无需再次手术等优点而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物瓣膜因无需终身抗凝、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冲击着机械瓣的应用地位。然而,如何正确地选择人工瓣膜种类,尤其是对于55~65周岁的患者如何把握生物瓣的使用仍是困扰外科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如何理性选择人工瓣膜种类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机械瓣膜 生物瓣膜 主动脉瓣置换术 二尖瓣置换术
原文传递
国人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随访和抗凝治疗现状 被引量:38
2
作者 祁国奇 朱晓东 +2 位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周玉燕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 通过对 4 5 0 5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随访 ,全面评价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远期疗效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抗凝治疗现状 ,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 4 5 ... 目的 通过对 4 5 0 5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随访 ,全面评价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远期疗效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抗凝治疗现状 ,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 4 5 0 5例 ,共置换人工机械瓣膜 5 72 9枚。总随访率为 87% ,平均随访 5 5 6年 ( 0 80~ 2 0 17年 ) ,随访总人年数为 2 0 882 4 7病人 年。结果  30d死亡 173例( 3 84 % )。 5 8例发生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 ( 0 2 8%病人 年 ) ,2 73例 ( 1 31%病人 年 )发生出血事件 ,5例再手术 ( 0 0 2 %病人 年 )。远期随访死亡 15 2例 ( 0 73%病人 年 ) ,5年生存率 ( 96 4 9± 0 33) % ,10年 ( 92 6 9± 0 75 ) % ,15年 ( 90 78± 1 5 4 ) %。 88 8%病人了解换瓣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 ,11 2 %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抗凝知识的掌握、抗凝治疗检测等与病人文化水平和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结论 远期随访结果表明 ,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具有良好远期生存率。部分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抗凝治疗方面存在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 远期随访 抗凝治疗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原文传递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30
3
作者 祁国奇 朱晓东 +2 位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周玉燕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 随访 5 5 0 6例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 ,全面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手术 5 5 0 6例次 ,共 5 2 79例病人 ,其中男 2 76 8例 ,女 2 5 11例 ;... 目的 随访 5 5 0 6例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 ,全面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手术 5 5 0 6例次 ,共 5 2 79例病人 ,其中男 2 76 8例 ,女 2 5 11例 ;平均年龄 (39 86± 10 73)岁。共置换人工瓣膜 6 816枚。总随访率为86 8% ,平均随访 6 5 9年 (0 80~ 2 2 5 8年 ) ,随访总人年次为 2 86 0 8 94病人 年。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为5 98%。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坏发生率 1 5 7%病人 年。全组血栓栓塞发生率 0 2 2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0 2 8%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0 7%病人 年 ,P =0 0 0 0 0 )。出血事件发生率 1 0 0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1 34%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15 %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为 0 4 5 %病人 年 (机械瓣组 0 0 2 %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1 6 1%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原因以生物瓣衰坏为主 ,占再手术 96 35 %。远期死亡率 0 79%病人 年 ,5年生存率 (96 34± 0 31) % ,10年生存率 (92 4 8± 0 5 8) % ,15年生存率 (87 97± 1 13) % ,2 0年生存率 (82 5 1± 2 94 ) %。远期瓣膜相关死亡率 0 6 0 %病人 年 ,5年免除瓣膜相关死亡(97 2 1± 0 2 7)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远期随访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血管病
原文传递
单纯二尖瓣置换术341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宝仁 徐志云 +5 位作者 邢建洲 邹良建 梅举 于伟勇 王志农 郝家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复习197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3416例的病例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近、远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高危因素。结果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占91.80%,合... 目的探讨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复习197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3416例的病例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近、远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高危因素。结果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占91.80%,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或器质性病变达50.32%,合并慢性疾病者为8.92%。手术死亡率为3.25%,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总随访时间24735.83病人·年,20年累计生存率为(86.36±0.74)%;晚期病死率为0.84%病人·年,心力衰竭仍是主要死因。血栓栓塞为0.18%病人·年,与抗凝有关出血为0.68%病人·年;手术前心功能IV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显著影响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重视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处理、积极防治风湿病复发有助于改善二尖瓣病变的手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假体植人/副作用 二尖瓣置换术 疗效分析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单纯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多脏器功能衰竭 远期病死率
原文传递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19
5
作者 肖学钧 张镜芳 +3 位作者 吴若彬 黄焕雷 卢聪 李忠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0-262,共3页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 (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 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 ,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 (A组 )者中行二尖瓣置换 (MVR) 4例 ,主动脉瓣...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 (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 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 ,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 (A组 )者中行二尖瓣置换 (MVR) 4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 (DVR) 6例 ;4 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 (B组 )者中MVR 36例 ,主动脉瓣置换 (AVR) 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 ,4 6例第 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 ,10例第 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 (TVP) ,第 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 3例 ,缝线撕脱 7例。 5 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 9例行三尖瓣替换 (TVR) ,其中 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 ;4 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 1例 ,病死率 36 %。 5 4例获随访 ,随访时间 6~ 132个月 ,平均 (794±348)个月。 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 ,4 6例TVP者 4 0例为轻度TR ,5例出现中度TR ,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 ,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 外科处理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人工瓣膜功能
原文传递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祁国奇 朱晓东 +2 位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周玉燕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 ,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  1998年2月至 6月对 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 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 ,尤其户外活动... 目的 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 ,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  1998年2月至 6月对 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 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 ,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 ,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 84 %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 ,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 ,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 0 0 )。 6 4 %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 ,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 39% ,两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34) ;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 ,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 (86 %对 5 5 % ,P =0 0 0 6 )。结论 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术前 术后 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疾病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时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瓣膜病 被引量:9
7
作者 范瑞新 吴若彬 +3 位作者 肖学钧 张镜芳 郑少忆 卢聪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 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期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94 1例病人进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2 4例同期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 ,占瓣膜置换病人的 2 5 5 %。 2 4例... 目的 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期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94 1例病人进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2 4例同期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 ,占瓣膜置换病人的 2 5 5 %。 2 4例病人中女 17例 ,男 7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6岁 ;体重 37~ 5 6kg。其中 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例合并左房血栓、16例病人合并有肝肿大 (肋下 2~ 8cm)和下肢水肿、8例合并有腹水。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为 0 6 6~ 0 91。超声检查示三尖瓣均有严重反流 ,反流面积为 4 2~ 34 0cm2 ,平均 (16 8± 9 3)cm2 。术前心功能III级 9例 ,VI级 15例。 6例病人因药物不能控制心衰而行急诊换瓣手术。结果 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4 2 %。术后 1周、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出院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 2 0~ 36个月 ,平均 2 6 4个月。术后心功能I~II级2 0例 ,III级 4例。术后 3~ 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机械瓣功能障碍及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联合瓣膜病变 ,三尖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 ,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 ,能更好地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改善心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风湿性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病 人工心脏瓣膜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原文传递
1137例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宝仁 徐志云 +4 位作者 邹良建 王志农 王连才 王尔松 韩庆奇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总结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1 137例施行三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早、晚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等。结果早期死亡98例(8.62%),死因包括心... 目的总结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1 137例施行三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早、晚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等。结果早期死亡98例(8.62%),死因包括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纵隔感染、颅内出血、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或左心室破裂等。晚期死亡81例,死因主要是慢性心衰和抗凝相关性并发症。术后5、10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4%与65%。84%的病人心功能(NYH)恢复至Ⅰ~Ⅱ级。结论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心肌保护方法的改善,三瓣膜手术的疗效已经显著改善。虽然早期病死率偏高,但只要维持术后心功能的良好状态和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术后远期病人心功能改善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假体植人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阿地力江·阿不都热苏力 孙寒松 +5 位作者 马维国 龚丁旭 王巍 许建屏 常谦 胡盛寿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总结41例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PHVD)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 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1例采取股动脉插管左侧开胸,40例均经原切口,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38例行瓣膜置换术,使用... 目的 总结41例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PHVD)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 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1例采取股动脉插管左侧开胸,40例均经原切口,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38例行瓣膜置换术,使用机械瓣35枚(二尖瓣位23枚,主动脉瓣位11枚,三尖瓣位1枚),生物瓣6枚(二尖瓣位3枚、主动脉瓣位2枚、三尖瓣位1枚);2例行瓣膜角度矫正术;1例行异物清除术.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28例.结果 全组气管插管5.1~243.0 h,平均63.3 h,中位时间15.3 h;气管切开5例.全组死亡6例,病死率14.6%,均发生于急诊手术后,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衰竭2例及恶性心律失常1例.并发症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顽固性呃逆及切口感染各1例.结论 对急性PHVD,无论是生物瓣或机械瓣,均应立即进行急诊手术.对慢性PHVD亦应强调及早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主动脉瓣置换术中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预防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忠 周庆 +2 位作者 王强 潘俊 王东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53-455,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中预防人工心脏瓣膜一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措施和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357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参照人工心脏瓣膜的有效开15面积(EOA)和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15面积指数(EOA...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中预防人工心脏瓣膜一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措施和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357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参照人工心脏瓣膜的有效开15面积(EOA)和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15面积指数(EOAI),将EOAI〉0.85cm2/m2定义为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PPM,0.65≤EOAI≤0.85cm2/m2定义为中度PPM,EOAI〈0.65cm2/m2定义为重度PPM。术中采用“三步法”预防PPM。若患者主动脉瓣环过小,则采用以下3种方法:(1)主动脉瓣置换采用单针单线不带垫片间断缝合技术;(2)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3)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结果357例AVR,置换机械瓣272例、生物瓣85例。本组49例AVR采用单针单线间断缝合法。38例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11例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357例手术的PPM总发生率为6.4%,但无重度PPM发生。置换机械瓣的PPM发生率为1.8%,而生物瓣为21.2%。结论AVR术巾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PPM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瓣膜 人工 人工心脏瓣膜一患者不匹配
原文传递
有支架与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华平 熊利华 +1 位作者 Bical O Deluze Ph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6-227,共2页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支架组和有支架组病人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支架组跨瓣压差 (18 0± 3 7)mmHg(1mmHg =0 133kPa)明显低于有支架组(33 7± 8 3)mmHg;左室射血分数 0 6 5± 0 0 5 ,明显高于有支架组 0 5 6± 0 0 8;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 (3 8± 0 8)cm和 (4 5± 0 4 )cm ,明显低于有支架组 (4 2± 1 4 )cm和 (5 1± 0 9)cm ;无支架组瓣环内径 (2 2 1± 1 8)mm大于有支架组 (19 5± 1 7)mm。结论 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较有支架生物瓣具有较低的跨瓣压差和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能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生物瓣膜 主动脉瓣置换 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瓣疾病
原文传递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月平 罗德源 +3 位作者 黄淼龙 龙荣尊 万仁平 陈翀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 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 mm宽的...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 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 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 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 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 mm和25~27 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主动脉瓣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细小主动脉根部 双瓣膜置换 术中 扩大成形 二尖瓣前叶 二次开胸止血
原文传递
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机械瓣膜型号的选择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孟旭 张海波 +3 位作者 白涛 韩杰 许春雷 孙凌波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选择大口径机械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将左室舒张末径小于40 mm 进行单独二尖瓣置换手术者分为小口径 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和大口径 M-2二尖瓣25号组。每组病人手术后均测定各瓣膜跨瓣压差、流速和肺动... 目的探讨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选择大口径机械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将左室舒张末径小于40 mm 进行单独二尖瓣置换手术者分为小口径 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和大口径 M-2二尖瓣25号组。每组病人手术后均测定各瓣膜跨瓣压差、流速和肺动脉压,应用 SPSS 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口径 M-2二尖瓣组和小口径 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相比,跨瓣压差小[(5.9±1.6)mm Hg 对(10.7±3.2)mm Hg],在体瓣口面积大[(2.9±0.2)cm^2对(2.6±0.2)cm^2)],瓣膜匹配指数大[(1.92±0.23)cm^2/m^2对(1.73±0.18)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注意心肌保护和围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左室舒张末径较小者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时也应置入较大口径的机械二尖瓣瓣膜,以取得良好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瓣膜 人工 二尖瓣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生物瓣膜失功能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平 卢聪 +3 位作者 张镜芳 吴若彬 肖学钧 刘菁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对植入人体内1年以上损坏的生物瓣膜作损坏原因的临床分析。方法 1993年6月至2004年6月,共41例(47只)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行再次手术换瓣。两次换瓣间隔时间1~16年,平均(9.7±4.1)年。对失功能生物瓣膜进行标本观察及... 目的 对植入人体内1年以上损坏的生物瓣膜作损坏原因的临床分析。方法 1993年6月至2004年6月,共41例(47只)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行再次手术换瓣。两次换瓣间隔时间1~16年,平均(9.7±4.1)年。对失功能生物瓣膜进行标本观察及病理学检测。结果 47只带支架生物瓣膜中,瓣架无一损坏,42只瓣膜发生瓣叶撕裂或穿孔,35只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且在瓣环表面和瓣脚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2只瓣膜有赘生物及血栓形成;47只生物瓣膜中损坏较重的瓣膜送病理学检查发现大量吞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结论 生物瓣膜早期损坏以破损撕裂为主,晚期以钙化和破损撕裂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病损结果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生物假体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再手术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韩涛 谢维泉 +3 位作者 杨三德 陈同 刘文林 翁国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 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 2 0 0 1年 12月 ,行瓣膜置换手术 2 14 1例 ,同期随访 16 81例 ,计 80 2 1 1人·年 ,平均 4 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 ,观察术后病人心... 目的 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 2 0 0 1年 12月 ,行瓣膜置换手术 2 14 1例 ,同期随访 16 81例 ,计 80 2 1 1人·年 ,平均 4 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 ,观察术后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 ,病死率及并发症等 ,采用t检验 ,多因素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9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 5年为 (92 3± 2 2 ) % ,10年生存率为 (90 1± 2 7) %。并发症有血栓栓塞、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瓣周漏、溶血、机械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心功能 (NYHA)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1.机械瓣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 ,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与术前心功能和手术种类直接相关 ;2 .使用保留瓣下结构及三尖瓣成形术对术后心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3.术中良好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中远期疗效分析 术后 心脏瓣膜疾病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评价小主动脉瓣环者机械瓣置换术后的心功能改变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东 王敏生 +1 位作者 王春生 洪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 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功能改变。方法  1996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间 ,2 1例主动脉瓣置换外径≤ 2 0mm机械瓣的病人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 ,并与 2 1例置换外径≥ 2 3mm机械瓣病人... 目的 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功能改变。方法  1996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间 ,2 1例主动脉瓣置换外径≤ 2 0mm机械瓣的病人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 ,并与 2 1例置换外径≥ 2 3mm机械瓣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小主动脉瓣环者行瓣膜置换术后的左心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 ,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心室间隔厚度与后壁厚度之比有所上升 ,左室重量指数、左室壁厚度与左室腔半径之比及主动脉跨瓣压差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与置换较大外径主动脉瓣病人的指标仍有差别。结论 置换较小外径的主动脉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瓣膜 超声心动描记术 彩色多普勒 心脏功能 人工瓣膜
原文传递
用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经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春生 丁文军 +3 位作者 赵东 洪涛 赵强 王宜青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2-273,共2页
目的 探讨无支架生物瓣的置入技术及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 12例平均年龄 6 5岁的主动脉瓣病变病人 ,选用St.Jude公司提供的TorontoSPV瓣膜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1例 ,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 (95 0± 12 3)mi... 目的 探讨无支架生物瓣的置入技术及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 12例平均年龄 6 5岁的主动脉瓣病变病人 ,选用St.Jude公司提供的TorontoSPV瓣膜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1例 ,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 (95 0± 12 3)min ,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者为 (74 0± 9 2 )min。术后 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无主动脉瓣反流 ,跨瓣压差明显较其他人工瓣膜小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 ,无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尽管无支架生物瓣膜置入有一定难度 ,但其优良的血液动力学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瓣膜 人工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HancockⅡUltra生物瓣行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宗涛 王辉山 +4 位作者 汪曾炜 金岩 韩劲松 宋恒昌 张南滨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20-723,共4页
目的HancockⅡUltra有支架生物瓣膜在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行单一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HancockⅡUltra生物瓣膜和HancockⅡ生物瓣膜,术中测量实际瓣环直径,术后30天内及... 目的HancockⅡUltra有支架生物瓣膜在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行单一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HancockⅡUltra生物瓣膜和HancockⅡ生物瓣膜,术中测量实际瓣环直径,术后30天内及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测量跨瓣血流峰速、跨瓣压差、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及左室重量指数。结果HancockⅡUltra生物瓣组患者术后3个月左心室重量指数、跨瓣血流峰速及跨瓣压差均有显著改善。实测瓣环直径为23~25mm和≥26mm的患者,术后3个月跨瓣血流峰速、有效瓣环面积指数、左室流出道直径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实测瓣环直径≤23mm的患者,血流峰速[(2.26±0.05)nr/s对(2.57±0.06)m/s,t=2.07,P〈0.05]、平均压差[(11.40±1.30)mmHg(1mmHg=0.133kPa)对(13.10±1.50)mmHg,t=2.09,P〈0.05]、有效瓣环面积指数[(0.79±0.13)cm2/m2对(0.71±0.02)cm2/m2,t=2.06,P〈0.05]、左心室重量指数[(119.10±11.10)g对(133.20±16.40)g,t=2.67,P〈0.05]、左心室流出道直径[(20.40±0.30)mm对(18.90±0.20)mm,t=2.23,P〈0.05],HancockⅡUltra瓣组指标均优于HancockⅡ组。结论Han—cockⅡUltra有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结果满意,尤其适用于主动脉根部狭小患者,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瓣膜 人工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