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芎嗪注射液对实验性屈肌腱粘连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沈霖 杜靖远 +2 位作者 杨家玉 杨艳萍 高兰 《中国骨伤》 CAS 1994年第2期8-10,共3页
本实验观察了川芎嗪注射液对鸡屈深肌腱粘连模型的影响,并与具有抗组织粘连作用的二甲基硅油及生理盐水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川芎嗪与硅油组的损伤肌腱滑动功能好且粘连面积小,与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本实验观察了川芎嗪注射液对鸡屈深肌腱粘连模型的影响,并与具有抗组织粘连作用的二甲基硅油及生理盐水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川芎嗪与硅油组的损伤肌腱滑动功能好且粘连面积小,与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在肌腱的修复方面,川芎嗪又明显优于硅油组。表明:在损伤肌腱的鞘管内局部运用川芎嗪注射液既可减轻其腱周粘连,又不影响肌腱自身的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唪注射液 屈肌腱粘连 影响
下载PDF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Reactivation in the Biologic Era 被引量:2
2
作者 Lizza Bojito-Marrero Nikolaos Pyrsopoulos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SCIE 2014年第4期240-246,共7页
Hepatitis B (HBV) and hepatitis C (HCV) reactivation may occur after the use of biologic agents. During the last decade, utilization of biologics has changed the fate of many treated for cancer, autoimmune and connect... Hepatitis B (HBV) and hepatitis C (HCV) reactivation may occur after the use of biologic agents. During the last decade, utilization of biologics has changed the fate of many treated for cancer, autoimmune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mainte-nance of transplanted organs, and the prevention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mong others. HBV reactivation has been reported in up to 50% of HBV carriers undergoing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and there is emerging data pointing towards an increased risk for HCV reactivation. If reactivation of HBV and HCV occurs, the spectrum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an range from asymptomatic hepatitis flares to hepatic decompensatio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and death. Therefore, identifying patients at risk and early diagnosis are imperative to decrease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biologic therapies and the approaches used to diagnose, prevent, and treat HBV and HCV reac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Hepatitis C reactivation BIOLOGICS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prophylactic antiviral treatment
原文传递
Long-term effect of prophylactic laser treatment for bilateral soft drusen
3
作者 HUANG Ying-xiang XIANG Li-nan WANG Yan-ling LI Ming-min HU Yong-xi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41-545,共5页
Background Large drusen is a known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complications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and drusen reduction has been found by our previous study. To prospectively evaluate... Background Large drusen is a known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complications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and drusen reduction has been found by our previous study. To p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phylactic laser treat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soft drusen, we examin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macula 8 years after treatment.Methods Ten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10 soft drusen (〉125 mm) an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20/25 in each ey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One eye, with relatively more drusen, was exposed to an argon laser (514 nm) to achieve a barely visible retinal lesion. The contralateral eye was used as a control.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msler tests,Fourier-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8 years later.Results No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was seen in the laser-treated eyes or control ey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sual acuity or P100 latency and amplitude between the laser treated eyes and contralateral eyes (t=1.685,1.184; P〉0.05). The thickness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of the treated eye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alateral eyes (t=-4.540; P 〈0.05). The full retinal thickness in treated eyes was slightly, but insignificantly, reduced relative to contralateral eyes (t=-1.746; P 〉0.05).Conclusions The treat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thickness elev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eyes. Macular function was not impa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SEN prophylactic laser treatment macular thickness
原文传递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麻醉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宵寒 张羽冠 黄宇光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18年第6期313-316,共4页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危害患者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导致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作为围术期医生,预防SSI,我们义不容辞。首先,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是清洁手术和清洁-污染手术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的首...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危害患者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导致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作为围术期医生,预防SSI,我们义不容辞。首先,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是清洁手术和清洁-污染手术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的首选,推荐在切皮前120 min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根据药物半衰期具体考虑。其次,需遵从无菌原则,严格执行个人手卫生,注意注射安全,维护设备及环境的清洁,并在有创性操作中注意无菌规范。最后,需完善术中管理,采取体温保护措施,加强围术期血糖控制,倡导限制性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 麻醉 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无菌原则 围术期管理
下载PDF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抗痨治疗前后PPD试验结果的分析
5
作者 杨建功 王继成 +3 位作者 黄兵 何永康 邵菊香 尹艳霞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10期823-825,共3页
目的研究PPD试验结果强阳性作为潜伏性结核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8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痰涂片抗酸杆菌(+)且PPD试验强阳性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抗痨治疗前行PPD试验检查,并记录其结果;抗痨满疗程,... 目的研究PPD试验结果强阳性作为潜伏性结核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8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痰涂片抗酸杆菌(+)且PPD试验强阳性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抗痨治疗前行PPD试验检查,并记录其结果;抗痨满疗程,且临床判断肺结核治愈,在停药前再次行PPD试验,并记录结果,与抗痨前进行比较。结果15例痰涂片阳性,且PPD试验强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痨治疗前PPD平均直径为22.35 mm。抗痨治疗满疗程,且临床判断治愈,停药前PPD试验结果,15例均为强阳性,平均直径为25.46 mm。结论PPD试验强阳性通常见于活动性结核患者,本研究提示PPD试验强阳性也可发生于已治愈稳定的肺结核人群。故根据PPD试验强阳性诊断潜伏性结核感染推广预防性抗痨治疗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结核感染 PPD试验 预防性抗痨治疗
原文传递
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发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9
6
作者 袁庆 刘得龙 +1 位作者 余力生 张庆丰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VM)预防性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的VM患者,将同意参与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甲、乙2组,建议所有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甲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睡前口服,连续用...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VM)预防性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的VM患者,将同意参与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甲、乙2组,建议所有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甲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睡前口服,连续用药3个月,在眩晕发作时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3次/d,持续用药48h对症治疗;乙组仅在眩晕发作时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3次/d,持续用药48h对症治疗。治疗开始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3个月眩晕发作次数、累计发作天数、眩晕发作强度,对比2组不同方案对患者上述3项指标的影响,并纪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3例VM患者完成随访,3个月后甲、乙2组患者的累计眩晕发作次数和累计眩晕天数均减少(P<0.05),眩晕发作强度均减轻(P<0.05);与乙组相比,甲组使用氟桂利嗪后能更加有效减少患者眩晕发作次数(P<0.05),但对减少累计眩晕天数、眩晕发作强度的影响与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氟桂利嗪对于VM的预防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桂利嗪 前庭性偏头痛 预防性治疗
原文传递
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预防性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8
7
作者 王登杰 殷红兰 +2 位作者 陈红艳 卢东 吴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76-78,81,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VM)预防性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60例V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与实验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各80例。随访3个月,比较2组总有效率、眩晕累计发作...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VM)预防性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60例V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与实验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各80例。随访3个月,比较2组总有效率、眩晕累计发作时间、眩晕累计发作次数、眩晕强度评分、脑血流速度、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实验组治疗后眩晕累计发作时间、眩晕累计发作次数、眩晕强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VM患者实施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有效减少眩晕发作次数及强度,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预防治疗 盐酸氟桂利嗪 甲磺酸倍他司汀 眩晕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 被引量:34
8
作者 吴远美 刘英 余喜亚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5期55-57,共3页
目的 评价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恰当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期医学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 ,临床发现住院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特别是具有... 目的 评价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恰当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期医学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 ,临床发现住院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特别是具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给患者带来痛苦 ,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 ,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 ,低剂量肝素和小分子量肝素的应用安全、有效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应加强护理 ,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 ,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性治疗 护理 高危因素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地西泮与左乙拉西坦间歇短程治疗预防热性惊厥发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9
作者 林泽鸿 蔡晓莹 林广裕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56-60,共5页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惊厥最常见的原因。虽然热性惊厥大多预后良好,但长时间的热性惊厥可以引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如果患儿病情反复发作,可影响其远期的智力发育,导致患儿的认知能力、学习及记忆力下降等...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惊厥最常见的原因。虽然热性惊厥大多预后良好,但长时间的热性惊厥可以引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如果患儿病情反复发作,可影响其远期的智力发育,导致患儿的认知能力、学习及记忆力下降等,甚至可能成为日后难治性癫痫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作为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而备受关注。如何安全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一直是儿科临床工作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已有各种版本相关的预防性治疗指南或规范,对于其最佳预防方法仍存有争议。本文就热性惊厥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及整理,旨在提高儿科医生对儿童热性惊厥预防性治疗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惊厥 地西泮 左乙拉西坦 预防性治疗
原文传递
预防产妇会阴侧切缝合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玉青 刘冰雁 +2 位作者 张敏 高爱荣 李振荣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4028-4029,4035,共3页
目的分析预防性治疗产妇会阴侧切缝合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指导提升产妇临床预后。方法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行顺产分娩且会阴侧切缝合术产妇8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6例与对照组4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产妇... 目的分析预防性治疗产妇会阴侧切缝合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指导提升产妇临床预后。方法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行顺产分娩且会阴侧切缝合术产妇8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6例与对照组4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手术缝合后将珍珠粉均匀撒布于切口缝合处;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程度及会阴切口疼痛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45%、2.29%(P<0.05);两组愈合程度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h、1、2、3d切口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缝合后给予珍珠粉预防治疗会阴侧切缝合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切口愈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侧切缝合术 切口感染 预防治疗
原文传递
抗抑郁剂在脑卒中患者中的预防性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许晶 王俊平 刘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应用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帕罗西汀与安慰剂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脑卒中患者治疗前... 目的观察预防性应用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帕罗西汀与安慰剂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结束时评定患者的PSD发生率。结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在治疗结束时,帕罗西汀组患者的MESS、ADL得分分别为11.1±4.3,27.6±4.8,低于安慰剂组的13.6±3.2及32.8±4.1;帕罗西汀组患者的PSD发生率为10.7%,亦低于对照组的4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抑郁剂可以降低PSD发生率,并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干预研究 抗抑郁剂 预防性治疗
下载PDF
托吡酯与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根茹 徐瑾 +4 位作者 周晓闻 吴士松 尹又 庄建华 李斐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4-787,795,共5页
目的:探讨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20年8月—2021年4月接受神经内科眩晕门诊治疗的47例确诊或可能的VM患者,最终纳入42例,分为托吡酯组22例和盐酸氟桂利嗪组20例。两组分别给予托吡... 目的:探讨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20年8月—2021年4月接受神经内科眩晕门诊治疗的47例确诊或可能的VM患者,最终纳入42例,分为托吡酯组22例和盐酸氟桂利嗪组20例。两组分别给予托吡酯50 mg/d和盐酸氟桂利嗪10 mg/d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VM患者的眩晕强度视觉模拟量表、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记录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以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可以有效地减少VM患者的眩晕强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P<0.05),同时DHI总评分、DHI-P、DHI-E、DHI-F、PHQ-9、GAD-7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托吡酯在减少眩晕强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DHI-P、DHI-F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而两种药物在改善患者情绪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对VM的预防安全有效,且托吡酯50 mg/d优于盐酸氟桂利嗪10 mg/d治疗。两种药物在情绪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预防性治疗 托吡酯 盐酸氟桂利嗪
原文传递
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预防性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细胞免疫机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照平 刘辉 +2 位作者 李静 陶立峰 桂向东 《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微卡)在预防性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中的细胞免疫学作用机理。方法对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PPD筛检和X线透视检查,确定潜伏结核感染人群,随机分为对照组、化学药物治疗组和微卡治疗组,每组中各随机选择30例,于用药前、... 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微卡)在预防性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中的细胞免疫学作用机理。方法对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PPD筛检和X线透视检查,确定潜伏结核感染人群,随机分为对照组、化学药物治疗组和微卡治疗组,每组中各随机选择30例,于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用药后6个月分别采集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项细胞免疫学指标,动态观察三组免疫前后细胞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微卡组外周血中CD3+、CD4+、CD8+、NK、NKT和γδT各细胞亚群的比例较之对照组普遍升高,各组IL4+、IFNγ+表达也显著升高;治疗6个月后,微卡组CD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和化疗组;CD8+、γδT各细胞亚群的比例与用药后一个月相比呈下降趋势,其中CD8+T细胞与同期对照组比较下降显著;微卡组IL4+表达与同期化疗组、对照组比较显著性降低,同时IFNγ+表达较用药前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微卡能显著提高潜伏结核感染者固有和获得性细胞免疫水平,尤其是增高并维持CD4+细胞的比例,降低CD8+细胞的比例,并能够调节Th1/Th2平衡,提示微卡对潜伏性结核感染有预防性免疫治疗作用,避免潜伏结核感染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牛分枝杆菌 潜伏性结核感染 预防性治疗 细胞免疫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半夏白术天麻汤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康紫厚 许可可 杨海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0期86-87,共2页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发作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2组患者在眩晕发作时均口服甲磺酸倍...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发作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2组患者在眩晕发作时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 mg,3次/d,连续用药72h对症治疗;观察组另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日1剂,水煎服,连续用药2个月。观察记录治疗前后2个月累计眩晕发作次数及发作天数,对比2组不同方案对患者上述2项指标的影响,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5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完成随访,2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2组患者的累计眩晕发作次数和累计眩晕天数均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后能更加有效减少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天数(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眩晕发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白术天麻汤 前庭性偏头痛 眩晕 预防性治疗 治未病
下载PDF
针灸治疗偏头痛关键结局指标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崔硕 王小语 +6 位作者 刘亚平 胡静 陈仲杰 霍金 高琪 马淑骅 王京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13-1420,共8页
目的:明确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关键结局指标。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共识会议法筛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结局指标,并进行优先度排序。结果:偏头痛发作期治疗“至关重要”的结局指标包括6项疗效指标(头痛强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 目的:明确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关键结局指标。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共识会议法筛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结局指标,并进行优先度排序。结果:偏头痛发作期治疗“至关重要”的结局指标包括6项疗效指标(头痛强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缓解时间、2 h内是否起效及头痛缓解程度、头痛相关生活质量、24 h内头痛缓解程度)及1项安全性指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预防性治疗“至关重要”的结局指标包括6项疗效指标(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强度、有效率、头痛相关生活质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1项安全性指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应区分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选择不同的结局指标,并优先选择可直观体现偏头痛病情的结局指标。评价发作期治疗疗效首选头痛强度,评价工具首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时点首选治疗后2 h。评价预防性治疗疗效,首选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强度,评价时点首选治疗12周后,随访时点首选治疗后12周;如进行生活质量评价,首选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无论发作期治疗或预防性治疗,均应增加对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的关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偏头痛 发作期治疗 预防性治疗 结局指标
原文传递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治疗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伟国 刘春萍 +4 位作者 王丽 邹德非 马向科 张欣 左焕琮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738-740,共3页
目的评估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结合穿戴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2例,术后第1天至14天皮下... 目的评估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结合穿戴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2例,术后第1天至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0.2ml/d,同时穿戴弹力袜。对照组28例,未行抗凝措施和穿戴弹力袜。两组患者于术后1d,7d和14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1d和7d复查头颅CT,术后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结果预防组32例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8.6%),其中6例(21.4%)发生在瘫痪侧,7例(25.0%)发生在腘静脉以下,有症状者2例(7.1%),经溶栓或抗凝治疗好转;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3.6%)。两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颅内出血各1例,经再次手术,病情均稳定。两组间术后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深静脉血栓28.6%vs0,P<0.01;肺栓塞3.6%vs0;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和使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应该加以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预防性治疗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应用布地奈德预防性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宁显会 邢志敏 +1 位作者 王旻 高志红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633-635,共3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临床上确诊为秋季蒿属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布地奈德组10例,生理性海水组10例,空白对照组10例。按照每个患者前1年发病时间提前2周开始用药,布地奈德组患者每侧... 目的:观察预防性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临床上确诊为秋季蒿属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布地奈德组10例,生理性海水组10例,空白对照组10例。按照每个患者前1年发病时间提前2周开始用药,布地奈德组患者每侧鼻腔喷一喷(每喷为64μg),早晚各一次。生理性海水组每侧鼻腔喷一喷,早晚各1次,空白对照组发作前不予任何处理。随访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间及发作时症状评分。结果:布地奈德组发作2例(发作百分比为20%),生理性海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全部发作(发作百分比为100%),3组总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组分别与后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时症状总评分布地奈德组低于其他2组,发作时间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提前2周使用布地奈德预防治疗秋季蒿属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可减轻、推迟甚至避免临床症状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鼻炎 变应性 预防用药
原文传递
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与预防性治疗 被引量:11
18
作者 袁勇贵 孙小媛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6期21-23,27,共4页
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PSD的预防性治疗已成为神经科、精神科和康复科医生关注的热点。PSD的发生可能与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均有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已发现早... 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PSD的预防性治疗已成为神经科、精神科和康复科医生关注的热点。PSD的发生可能与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均有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已发现早期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PSD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PSD的病因学研究和预防性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障碍 病因学研究 预防性治疗
下载PDF
王会仍应用“治未病”理论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 被引量:10
19
作者 骆仙芳 张长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44,共3页
王会仍主任医师系第2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40余载,善于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开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治,强调风险因素管理,力求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传变,瘥后防复。
关键词 王会仍 名老中医 治未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学术经验
原文传递
西比灵与丙戊酸钠预防性干预偏头痛患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柴毅明 周水珍 张林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研究偏头痛儿童的预防性药物干预,探讨安全而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采取前瞻、随机、对照、开放性的研究,将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200例需要干预治疗的中度偏头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 目的研究偏头痛儿童的预防性药物干预,探讨安全而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采取前瞻、随机、对照、开放性的研究,将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200例需要干预治疗的中度偏头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西比灵(氟桂利嗪)和丙戊酸钠,干预2个月后,采用《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Ql4.0》和头痛指数两项指标来考核疗效。结果生活质量得分情况:西比灵组总分从干预前(68.27±11.06)升至干预后(82.07±5.36),丙戊酸钠组总分从(71.82±9.03)升至(82.74±5.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P>0.05)。头痛发作指数改变情况:西比灵组从(10.45±7.25)降至(2.20±2.75);丙戊酸钠组从(9.81±7.58)降至(2.0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改善效果相似(P>0.05)。结论合理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将大大改善偏头痛患儿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头痛指数,西比灵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儿童的预防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儿童生活质量量表4.0 预防性干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