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生物学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9 位作者 陈信忠 洪玉梅 苏忠伟 刘丕宗 陈生邦 任文蔚 魏露生 李万宏 袁海树 张勇 《武夷科学》 1992年第1期7-18,406,共13页
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 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观察和分析,指出它是阐明蛉口动力学、预报和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指征。饲血测试表明中华白蛉吸犬血率为61.5%(198/322),当地犬感染内脏利什曼病是与当地中华白蛉吸犬血的习性密切相关。不同垂直高度中华白蛉的发育史比较观察,证明其发育期长短是受自然因素的严格制约。提高温度和增加光照并不能使滞育幼虫提前解除滞育;相反,在自然室温和自然光下饲养的滞育幼虫是实验室饲养越冬幼虫的理想方法。中华白蛉人工感染试验和自然感染调查数据表明,本区中华白蛉是传播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唯一媒介。同时证明本区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说明了媒介生态习性与其传病有直接的关系,并可表达在相互间传播,它们是怎样起着不同的传播作用,因此,研究媒介的生物学及其传病的各种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蛉 性营养周期 自体生殖 垂直分布 野栖 野外吸血 前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 野生动物自然疫源地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XIV.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鉴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5 位作者 许永湘 瞿靖琦 左新平 王革 吕洪刚 钟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感染 自然感染 利什曼原虫 鉴定 克拉玛依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敬保迁 邓世山 +1 位作者 张仁刚 张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蛋白质表达状况。方法分别提取和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前鞭毛体与纯培养无鞭毛体的总蛋白,分别经pH3~10的预制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图像...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蛋白质表达状况。方法分别提取和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前鞭毛体与纯培养无鞭毛体的总蛋白,分别经pH3~10的预制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图像以PDQuest1.0软件分析,并对主要差异表达蛋白点用电喷雾质谱法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前鞭毛体与纯培养的无鞭毛体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均可获近700个蛋白点,其中超过90%的蛋白点的分布和相对强度基本一致。与前鞭毛体比较,6个蛋白点在无鞭毛体蛋白中明显高表达,3个蛋白点低表达。6个明显高表达的蛋白点中有5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Reiske铁硫蛋白前体、α微管蛋白、过氧化物酶1、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前体和甘露糖-1-磷酸瓜氨酸转移酶;3个低表达的蛋白点中有2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和β微管蛋白。这些差异调节表达蛋白与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膜和细胞骨架形成相关。结论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无鞭毛体 比较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 Ⅸ.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7 位作者 杨元清 瞿靖琦 包意芳 吴嘉彤 杨玥涛 左新平 王革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3期9-16,共8页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生态和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证实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为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鉴定 克拉玛依地区 利什曼病
下载PDF
In vitro anti-leishmanial activity of methanolic extracts of Calendula officinalis flowers, Datura stramonium seeds, and Salvia officinalis leaves 被引量:2
5
作者 Banafsheh Nikmehr Habib Ghaznavi +2 位作者 Amir Rahbar Samira Sadr Saeed Mehrzadi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23-427,共5页
AIM: The anti-leishmanial activity of methanolic extracts of Calendula officinalis flowers, Datura stramonium seeds, and Salvia officinalis leaves against extracellular(promastigote) and intracellular(amastigote) form... AIM: The anti-leishmanial activity of methanolic extracts of Calendula officinalis flowers, Datura stramonium seeds, and Salvia officinalis leaves against extracellular(promastigote) and intracellular(amastigote) forms of Leishmania major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METHOD: In the first stage, promastigote forms of L. major,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the plant extracts in a 96-well tissue-culture microplate and IC50 values for each extract were measured with colorimetric MTT assay. In the second stage, macrophage cells were infected with L. major promastigotes. Infected macrophages were treated with plant extracts. Then the macrophages were stained with Gimsa and the number of infected macrophages and amastigotes were counted with a light microscope.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lant extracts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promastigotes and amastigotes of L. major.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IC50) for promastigote assay were 108.19, 155.15, and 184.32 μg·mL-1 for C. officinalis flowers, D. stramonium seeds and S. officinalis, respectively. The extracts also reduced the number of amastigotes in macrophage cells from 264 for control group to 88, 97, and 102 for test groups. Although the anti-leishmanial activity of the extracts were not comparable with the standard drug, miltefosine; but they showed significant efficiency in reducing the number of amastigotes in macrophag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P < 0.001). These plant extracts had lower toxicity compared with miltefosine.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efficacy of the methanolic extracts of C. officinalis flowers, D. stramonium seeds, and S. officinalis leaves to control of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shmania major promastigote Amastigote Calendula officinalis Datura stramonium Salvia officinalis
原文传递
河南省1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与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素华 高丽君 +8 位作者 张雅兰 周瑞敏 杨成运 钱丹 刘颖 赵玉玲 鲁德领 张红卫 许汴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9-342,共4页
患者,男,2017年6月到乌兹别克斯坦务工,7月2日发现左胸臂部有2个小红疹,回国后于10月15日前后发现红疹变大,有少量脓液。用利什曼病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患者血清利什曼原虫抗体结果为阴性。取皮损处组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患者,男,2017年6月到乌兹别克斯坦务工,7月2日发现左胸臂部有2个小红疹,回国后于10月15日前后发现红疹变大,有少量脓液。用利什曼病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患者血清利什曼原虫抗体结果为阴性。取皮损处组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取皮损处组织置NNN培养基培养,培养至第8天镜检查见大量前鞭毛体。提取前鞭毛体DNA,用利什曼原虫属特异性引物K13A/K13B和L5.8S/LITSR分别扩增出120和350 bp的片段,片段序列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Gen Bank登录号:EU370906.1和FN677342.1)的同源性分别为90%和98%。确诊患者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为硕大利什曼原虫。患者经过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治疗2个疗程(总剂量7.2 g,每个疗程6 d,两个疗程间隔1周),病情得到控制,现已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病 前鞭毛体 硕大利什曼原虫 诊断
原文传递
新疆不同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抗原制备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侯岩岩 崔新春 +4 位作者 康金凤 茹孜古丽 左新平 张松 麦丽开 《地方病通报》 2006年第2期11-14,共4页
目的用从新疆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提取抗原,观察ELISA法检测黑热病病人和疫区健康人血清抗体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制备ELISA诊断试剂盒和进一步提高这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黑热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 目的用从新疆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提取抗原,观察ELISA法检测黑热病病人和疫区健康人血清抗体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制备ELISA诊断试剂盒和进一步提高这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黑热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抗原提取:收集新疆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常规方法提取抗原,滴定出抗原工作浓度。(2)检测:用提取的3株抗原,测定黑热病病人和疫区健康人血清抗体。结果3株抗原检测24份肺结核病人血清,均为阴性;3株抗原分别检测60份非疫区健康人血清801株和951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901株检测出1份阳性(临界值);3株抗原分别检测131份黑热病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01株(80.9%)、801株(92.3%)、951株(89.9%)。801株明显高于901株。3株抗原分别检测334份疫区健康人血清,901株(10.5%)明显高于801株(6.0%)和951株(5.1%),有显著差异。按不同地区人群阳性率比较,3株抗原检测巴楚县人群阳性率有显著差异,901株(18.8%)与951株(8.5%)有显著差异,乌什县人群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按不同年龄组的人群阳性率比较,3株抗原在每个年龄组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抗原有较好的稳定性,耐热性极好;901株、801株抗原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好,可做为新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所用的抗原株;801株的特异性更好,可用于黑热病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黑热病 前鞭毛体抗原 ELISA法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蛉体内的前鞭毛体 被引量:2
8
作者 瞿靖琦 许永湘 +1 位作者 管立人 包意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74-276,共3页
以杜氏利什曼前鞭毛体为靶抗原的L12G9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人工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当空腹雌蛉吸取病鼠血液后,分别饲养4、6、8和10d后解剖。吸血后4d,前鞭毛体较少。阳性率仅为15.9%;而10d,其感染程度较重,可获100%的阳性... 以杜氏利什曼前鞭毛体为靶抗原的L12G9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人工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当空腹雌蛉吸取病鼠血液后,分别饲养4、6、8和10d后解剖。吸血后4d,前鞭毛体较少。阳性率仅为15.9%;而10d,其感染程度较重,可获100%的阳性检出率。其阳性率与白蛉的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另外又证明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时,原虫数不能低于11×10~7/ml,宜选择胃血完全消化后的白蛉,方可得到良好的效果。如捕获的白蛉,胃内前鞭毛体较少,则可经NNN基培养后,再进行检测,亦可获得同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前鞭毛体 白蛉
下载PDF
核糖体小亚基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Ⅱ基因在中国利什曼原虫系统发育学分析中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得萍 廖琳 +1 位作者 陈达丽 陈建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比较核糖体小亚基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Ⅱ(cytochrome oxidaseⅡ,COXⅡ)这2种分子标志在中国利什曼原虫系统发育学分析中的不同。方法提取利什曼原虫各虫株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目的比较核糖体小亚基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Ⅱ(cytochrome oxidaseⅡ,COXⅡ)这2种分子标志在中国利什曼原虫系统发育学分析中的不同。方法提取利什曼原虫各虫株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PCR方法扩增中国不同地区利什曼原虫SSUrRNA和COXⅡ基因.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序列碱基通过Clustal X软件比对,用DAMBE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Mega4软件计算遗传距离,Mrbayes3.1.2软件构建贝叶斯进化树。结果COXⅡ分析结果表明.流行于中国的利什曼原虫虫株未形成一个单系群:GS7和XJ771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10株利什曼原虫形成的6个单倍型(MHOM/CN/93/GS7,IPHL/CN/77/XJ771,MHOM/CN/84/JS1和MGER/CN/60/GS.GER20除外)形成1个单系群:而SSUrRNA分析结果表明:11株利什曼原虫(IPHL/CN/77/XJ771,MHOM/CN,93/GS7,MRH0/CN/88/KXG-2,MHOM/CN/84/JS1.MGER/CN/60/GS.GER20除外)形成一个独立枝;江苏株JS1和热带利什曼原虫聚在一起,不与杜氏利什曼原虫聚在一起。结论SSUrRNA和COXⅡ得出的结果较一致.但COXⅡ基因在分析利什曼原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时.可能是一个更可靠的遗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系统发育学 核糖体小亚基RNA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Ⅱ
原文传递
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工感染家犬血清中IgG动态观察
10
作者 刘佩娜 王子龙 +1 位作者 阚兵 林芳清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CAS 1994年第4期32-34,共3页
本文采用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前出毛体人工感染家犬11只,按不同感染剂量(1×104~1×108/只)分组并设未感染对照犬2只,骨髓涂片法感染组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感染成功。感染前犬血清IgG含量均... 本文采用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前出毛体人工感染家犬11只,按不同感染剂量(1×104~1×108/只)分组并设未感染对照犬2只,骨髓涂片法感染组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感染成功。感染前犬血清IgG含量均数为126.59Iu/ml,15周时达192.54Iu/ml,(P<0.05)。说明本试验人工感染L.d前毛体导致了犬IgG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IGG
下载PDF
四川汶川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及犬分离株培养观察
11
作者 李国茹 吴远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7-19,共3页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汶川地区分离的两株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分离株和犬分离株)前鞭毛体在培养中的生物学特征。犬株的生长迟缓期较长,为6~7天,人株仅2天。人株和犬株前鞭毛体达到增殖高峰的时间分别在培养6天和10天。人株梭状前鞭毛体大小(...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汶川地区分离的两株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分离株和犬分离株)前鞭毛体在培养中的生物学特征。犬株的生长迟缓期较长,为6~7天,人株仅2天。人株和犬株前鞭毛体达到增殖高峰的时间分别在培养6天和10天。人株梭状前鞭毛体大小(长×宽)为6.68~10.02×1.17~1.84μm(平均8.77×1.59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1.69~18.37×1.17~1.67μm(平均14.41×1.59μm)。犬株梭状前鞭毛体为8.35~11.69×1.67~2.00μm(平均10.25×1.93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3.36~21.71×1.50~2.17μm(平均15.97×1.85μm)。两株原虫前鞭毛体的大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者的生长曲线亦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体外 培养
下载PDF
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蓖麻蛋白A链结合物的制备及对前鞭毛体的毒性初试
12
作者 刘佩娜 吕洪刚 胡孝素 《地方病通报》 1991年第4期19-22,共4页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纯化抗体。方法一,经DE-52阴离子层析纯化获IgG;方法二,采用Sepharose-4B-Protein A亲和层析抗体,用纯化的McAb 2H_6-E_3与蓖麻毒蛋白A链偶连形成免疫毒素。体外将免疫毒素加入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培养,经...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纯化抗体。方法一,经DE-52阴离子层析纯化获IgG;方法二,采用Sepharose-4B-Protein A亲和层析抗体,用纯化的McAb 2H_6-E_3与蓖麻毒蛋白A链偶连形成免疫毒素。体外将免疫毒素加入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培养,经计数测定,可见免疫毒素对前鞭毛体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毒素 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沙鼠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蛋白质组成与抗原特性的分析
13
作者 詹斌 王捷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63-66,143,共4页
对沙鼠利什曼原虫及其他5种寄生于人体内常见的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及巴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可溶性抗原进行SDS-PAGE,并用抗沙鼠利什曼原虫免疫兔血清进行免疫印渍。结果... 对沙鼠利什曼原虫及其他5种寄生于人体内常见的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及巴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可溶性抗原进行SDS-PAGE,并用抗沙鼠利什曼原虫免疫兔血清进行免疫印渍。结果表明:尽管沙鼠利什曼原虫与其它人体利什曼原虫间的蛋白质及抗原组成存在广泛交叉,但也存在明显差异。于沙鼠利什曼原虫中65KD、33KD及31.5KD蛋白质含量较丰富,并寻找到68KD、65KD、43KD及33KD4条种特异性抗原成分,从生化特性上进一步说明了该原虫是一种独立的虫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鼠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Ⅶ.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14
作者 沈炳贵 管立人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1期23-25,共3页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农场,从大沙鼠耳组织内查见的利什曼原虫,经NNN基培养11天,对原虫的前鞭毛体作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80±9(68~111)个,微管直径为24nm,间距为15~28nm,质膜厚度为8nm,与吴传芬...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农场,从大沙鼠耳组织内查见的利什曼原虫,经NNN基培养11天,对原虫的前鞭毛体作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80±9(68~111)个,微管直径为24nm,间距为15~28nm,质膜厚度为8nm,与吴传芬等和王捷等报道的甘肃沙鼠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有明显差别;在胞质内广泛分布着内质网,线粒体发达,高尔基体常见于线粒体一动基体复合体附近。在鞭毛基体上部有基板1和基板2。在胞质内还可看到脂滴和空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哈密沙虎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15
作者 沈炳贵 管立人 《地方病通报》 1996年第3期6-7,共2页
对内蒙古额济纳旗从哈密沙虎(Teratoscincusprzewalskii)肝组织内培养分离的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57±8(47~82),微管直径为2... 对内蒙古额济纳旗从哈密沙虎(Teratoscincusprzewalskii)肝组织内培养分离的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57±8(47~82),微管直径为24nm,微管间距为18~22nm,质膜厚度为7~8nm。该原虫的膜下微管数和微管间距均较Leishmaniaagamae和L.adleri两种蜥蜴利什曼原虫为少和窄。线粒体发达,在胞质内可见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鞭毛基体上方有基板1和基板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RT-PCR检测亚马孙利什曼原虫P-4和GP-46基因表达
16
作者 王华民 Soong Lynn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证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方法用RNA分离试剂盒,分别提取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由小鼠模型皮损组织获得的无鞭毛体、由前鞭毛体培养转化而来的无鞭毛体,以及来自J774.G8巨噬细胞株的无鞭毛体)的总R... 目的证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方法用RNA分离试剂盒,分别提取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由小鼠模型皮损组织获得的无鞭毛体、由前鞭毛体培养转化而来的无鞭毛体,以及来自J774.G8巨噬细胞株的无鞭毛体)的总RNA,以及前鞭毛体总RNA,然后用SuperScripⅡ逆转录聚合酶将其逆转录为cD-NA,再经PCR扩增无鞭毛体特异核酸酶(P-4)和前鞭毛体特异膜糖蛋白(GP-46)的特异片段,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特异性条带(273bp),且密度相似,但在前鞭毛体中未观察到;在前鞭毛体中观察到高表达的GP-46特异性条带(325bp),但在3种无鞭毛体中弱表达。结论由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能高水平表达亚马孙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P-4特异基因,可为其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研究提供无鞭毛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马孙利什曼原虫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阶段特异性蛋白
下载PDF
利什曼原虫胞内寄生相关基因的研究
17
作者 曹得萍 陈建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无鞭毛体 毒力基因 胞内基因
原文传递
不同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观察
18
作者 程芳洲 杨玥涛 +1 位作者 高春花 汪俊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4-298,共5页
目的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 L NNN培养基、1... 目的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 L NNN培养基、1 m L M199+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 L M199+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 L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M199+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20%马血清培养基(P均<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内脏利什曼病 前鞭毛体 培养基 体外培养
原文传递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垂直分布及其与黑热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地方病通报》 1989年第4期15-21,共7页
陇南、川北是我国目前黑热病高发区,病人与病犬颇为常见。中华白蛉是本区常见的、分布广泛的优势种,也是本区山野唯一昼夜吸取人、畜血的蛉种。中华白蛉随海拔高度递增蛉体大小差异显著,大个体多见于海拔2000米或以上,小个体则常见于海... 陇南、川北是我国目前黑热病高发区,病人与病犬颇为常见。中华白蛉是本区常见的、分布广泛的优势种,也是本区山野唯一昼夜吸取人、畜血的蛉种。中华白蛉随海拔高度递增蛉体大小差异显著,大个体多见于海拔2000米或以上,小个体则常见于海拔1600米以下。 给311只中华白蛉饲吸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背纹仑鼠,结果有229只白蛉感染了前鞭毛体,感染率为69.2%。前鞭毛体不仅见于白蛉中胃内,也见于食道、咽喉和啄部等。前鞭毛体见于白蛉食道的有104只(54.4%),见于咽喉和啄部的分别为40只(17.5%)和5只(2.2%)。 在海拔2000米以上山野剖检吸血雌性中华白蛉440只,其中有1只(0.23%)发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其病原鉴定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海拔1600米以下剖检吸血雌性中华白蛉1293只,发现3只(0.23%)白蛉有自然前鞭毛体感染,其中一只阳性白蛉经斑点ELISA检侧确定为杜氏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前鞭毛体在白蛉体内的分布与人工感染所见结果相似。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区黑热病患者和病犬主要见于海拔1600米以下地带,在海拔2000米以上山野系无人居住,既无病人又无病犬,显然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来自野生动物,这一山野为黑热病自然疫源地。 根据流行病学和生态学资料论证结果,作者认为大个体中华白蛉主要在海拔2000米以上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蛉 黑热病 垂直分布 感染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表膜的制备及保护性McAb识别膜抗原的研究
20
作者 刘佩娜 胡孝素 +3 位作者 阚兵 吕洪刚 王远萍 杨志梅 《单克隆抗体通讯》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9-22,共4页
本文用匀浆及超声波破碎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犬分离株前鞭毛体,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其表膜,电镜观察见所得样品是单位膜和膜下微管组成的表膜,测得微管直径平均为23.3nm,微管间距巨平均为15.7nm,经SDS-PAGE分离显示1条主带,次带约15条,... 本文用匀浆及超声波破碎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犬分离株前鞭毛体,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其表膜,电镜观察见所得样品是单位膜和膜下微管组成的表膜,测得微管直径平均为23.3nm,微管间距巨平均为15.7nm,经SDS-PAGE分离显示1条主带,次带约15条,再转移到硝化纤维膜上,用单克隆抗体2H6-E3识别,仅见有一条区带,分子量为63kDa,该单克隆抗体是己经被证实定位于前鞭毛体表膜,并具有免疫保护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虫 前鞭毛体表膜 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