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癌胚抗原125(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125,CA125)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癌胚抗原125(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125,CA125)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以及与距离癌组织5 cm以上的癌旁正常肝组织,进行连续切片作免疫组化标记以及革兰染色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D-1、PD-L1、CA125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后进行结果判定。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CA125、PD-1、PD-L1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PD-1、PD-L1、CA125阳性表达与患者TNM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转移、腹水有关。Ⅲ-Ⅳ期、肿瘤>5 cm、有肿瘤转移、有腹水的患者癌组织PD-1、PD-L1、CA125阳性表达率均较高(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PD-1、PD-L1、CA125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PD-1、PD-L1、CA125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具有相关性,PD-1、PD-L1、CA125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发展,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展开更多
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是造成肿瘤进展的关键原因,其分子机制也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是造成肿瘤进展的关键原因,其分子机制也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其中,PD-1是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PD-1结合,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从而抵抗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最终造成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本文对PD-1和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基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通路探讨补肾解毒散结方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目的分析基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通路探讨补肾解毒散结方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25)采用mFOLFOX6化疗+PD-1抑制剂,研究组(n=25)在此基础上给予补肾解毒散结方,服用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化疗4个周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D-1、PD-L1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疗效及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4.0%,明显高于对照组36.0%(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CD4^(+)/CD8^(+)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细胞亚群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体液免疫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Ig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外周血PD-1、PD-L1水平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有效组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及IgA、IgG、IgM水平明显升高,PD-1、PD-L1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解毒散结方可调节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微环境,改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方法针对现有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合理研究,取45个新型o-(联苯-3-基甲/氧基)硝基苯抑制剂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包括使用分...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方法针对现有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合理研究,取45个新型o-(联苯-3-基甲/氧基)硝基苯抑制剂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包括使用分子力场分析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CoMSIA),并且对分子对接,观察小分子与5J89蛋白的结合效果。结果Co MFA模型(q^(2)=0.644,r^(2)=0.950)和CoMSIA模型(q^(2)=0.622,r^(2)=0.998)具有一定预测能力。TYR:56、GLN:66氨基酸是影响这些抑制剂活性的主要氨基酸。结论该研究是计算机辅助药物方法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可为开发PD-1/PD-L1抑制剂作为抗癌药物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癌胚抗原125(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125,CA125)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以及与距离癌组织5 cm以上的癌旁正常肝组织,进行连续切片作免疫组化标记以及革兰染色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D-1、PD-L1、CA125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后进行结果判定。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CA125、PD-1、PD-L1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PD-1、PD-L1、CA125阳性表达与患者TNM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转移、腹水有关。Ⅲ-Ⅳ期、肿瘤>5 cm、有肿瘤转移、有腹水的患者癌组织PD-1、PD-L1、CA125阳性表达率均较高(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PD-1、PD-L1、CA125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PD-1、PD-L1、CA125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具有相关性,PD-1、PD-L1、CA125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发展,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文摘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是造成肿瘤进展的关键原因,其分子机制也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其中,PD-1是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PD-1结合,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从而抵抗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最终造成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本文对PD-1和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文摘目的分析基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通路探讨补肾解毒散结方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25)采用mFOLFOX6化疗+PD-1抑制剂,研究组(n=25)在此基础上给予补肾解毒散结方,服用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化疗4个周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D-1、PD-L1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疗效及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4.0%,明显高于对照组36.0%(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CD4^(+)/CD8^(+)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细胞亚群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体液免疫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Ig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外周血PD-1、PD-L1水平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有效组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及IgA、IgG、IgM水平明显升高,PD-1、PD-L1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解毒散结方可调节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微环境,改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相关。
文摘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方法针对现有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合理研究,取45个新型o-(联苯-3-基甲/氧基)硝基苯抑制剂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包括使用分子力场分析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CoMSIA),并且对分子对接,观察小分子与5J89蛋白的结合效果。结果Co MFA模型(q^(2)=0.644,r^(2)=0.950)和CoMSIA模型(q^(2)=0.622,r^(2)=0.998)具有一定预测能力。TYR:56、GLN:66氨基酸是影响这些抑制剂活性的主要氨基酸。结论该研究是计算机辅助药物方法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可为开发PD-1/PD-L1抑制剂作为抗癌药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