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调经方和逍遥丸对体外培养小鼠卵泡排卵率及PR-A/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亚华 杜惠兰 +3 位作者 李丽 范丽洁 贺明 段彦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010-5014,共5页
目的:探讨补肾调经方、逍遥丸诱发排卵的作用机制与调控孕激素受体A(PR-A)及其下游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方法:144只12日龄雌性昆明乳鼠,机械法分离窦前卵泡,随机分为空白组(不加血清)、正常组(加正常大鼠血清)、补肾组(序... 目的:探讨补肾调经方、逍遥丸诱发排卵的作用机制与调控孕激素受体A(PR-A)及其下游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方法:144只12日龄雌性昆明乳鼠,机械法分离窦前卵泡,随机分为空白组(不加血清)、正常组(加正常大鼠血清)、补肾组(序贯加入补肾调经Ⅱ、Ⅲ号方高剂量大鼠含药血清)、疏肝组(序贯加入逍遥丸高、低剂量大鼠含药血清),体外培养12d,第12天时加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16h,观察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和卵母细胞逸出率。RT-PCR法、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12天时加入hCG后0、8、12、16h,卵泡和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中PR-A、HIF-1α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卵泡生长过程中卵泡直径不断增长,见窦腔形成、COCs排出、卵母细胞逸出。补肾组和疏肝组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及卵母细胞逸出率较正常组和空白组均升高(P<0.05),补肾组优于疏肝组(P<0.05);加入hCG后,补肾组与疏肝组卵泡和COCs中PR-A、HIF-1αmRNA及蛋白8h、12h、16h表达较正常组和空白组升高(P<0.05),8h疏肝组高于补肾组(P<0.05),12h补肾组高于疏肝组(P<0.05)。补肾组PR-A、HIF-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峰高于疏肝组。结论:补肾调经方、逍遥丸诱发排卵的机制与上调PR-A及其下游的HIF-1α的表达,从而有效调节排卵乏氧微环境有关,补肾法优于疏肝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调经方 逍遥丸 排卵 孕激素受体A 乏氧诱导因子1Α 机制 乏氧微环境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原文传递
电针肋间神经干预大鼠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郭新荣 张晶晶 +1 位作者 马晓军 马小卫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的发挥与肋间神经调节途径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组(C组)和肋间神经切断后干预组(D组),A、B组各12只,C、D组各13只。B、C、D组均制备...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的发挥与肋间神经调节途径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组(C组)和肋间神经切断后干预组(D组),A、B组各12只,C、D组各13只。B、C、D组均制备乳腺增生模型,造模成功后,手术将D组大鼠左侧第7肋间神经切断。C、D组选背组穴:"天宗""肝俞""肾俞";胸组穴:"屋翳""合谷""膻中",进行电针干预,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选用,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干预20次。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乳头高度和直径、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及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变化。结果:(1)大鼠乳头高度和直径:干预后,与B组比较,C组乳头高度和直径明显较小(均P<0.05);与C组左侧乳头比较,D组左侧乳头高度和直径较大(均P<0.05)。(2)血清E_2、P:干预后,与B组比较,C、D组血清E_2、E_2/P含量下调,P含量上调(均P<0.05);与C组比较,D组血清E_2、E_2/P含量上调,P含量下调(均P<0.05)。(3)乳腺组织中ERα、PR:与B组比较,C组ERα含量下调、PR含量上调(均P<0.05);与C组比较,D组ERα含量上调、PR含量下调(均P<0.05)。结论:电针干预乳腺增生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肋间神经通路具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E_2、P含量及乳腺组织中ERα、PR蛋白含量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电针 肋间神经 雌二醇(E_2) 孕激素(P) 雌激素受体α(ERα) 孕激素受体(pr)
原文传递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25羟维生素D_3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慧芳 龚华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774-776,共3页
目的检测25羟维生素D3[25(OH)D3]在浸润性乳腺癌外周血中的水平,探讨其在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22例(乳腺癌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4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健康体检者40... 目的检测25羟维生素D3[25(OH)D3]在浸润性乳腺癌外周血中的水平,探讨其在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22例(乳腺癌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4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对照组),乳腺癌组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采集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25(OH)D3的水平;同时收集12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染色法测定组织的石蜡切片中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2)和p53蛋白(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25(OH)D3的关系。结果 (1)乳腺癌组、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的25(OH)D3的水平分别为(34.9±12.8)nmol/L、(46.9±11.3)nmol/L和(51.4±13.2)nmol/L,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25(OH)D3的水平明显低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健康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25(OH)D3水平与年龄、PR、VEGF和临床分期有显著性相关(P<0.05),而与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大小、ER、Cerb-2和p53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25(OH)D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3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抑癌基因P53
下载PDF
安坤种子丸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田莉 王磊 +1 位作者 杜敏 胡树名 《新中医》 CAS 2016年第7期286-289,共4页
目的:观察安坤种子丸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筛选有规律动情周期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25只。用安坤种子丸先期对中药... 目的:观察安坤种子丸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筛选有规律动情周期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25只。用安坤种子丸先期对中药组小鼠进行灌胃,雌、雄合笼后观察雌鼠阴栓情况,之后各组选取有阴栓者20只并计为妊娠第1天(D1),雄鼠及其余雌鼠刎除。妊娠第4天对中药组和模型组注射米非司酮进行干预,制成胚泡着床障碍模型;于妊娠第5、6天处死小鼠,留取子宫标本。检测子宫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同时统计分析各组间妊娠率、平均着床胚泡数及胚泡着床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安坤种子丸可以提高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妊娠率、平均着床胚泡数及胚泡着床率等指标虽低于正常组(P<0.05),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安坤种子丸可以提高雌鼠子宫内膜上ER、PR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胚泡着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坤种子丸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子宫内膜容受性 胚泡着床
原文传递
复方积雪草片联合西药对乳腺小叶增生患者ER、PR、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大为 吴丽娟 《新中医》 CAS 2016年第7期142-144,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积雪草片联合西药对乳腺小叶增生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9例乳腺小叶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组各43例,西药组给予枸橼酸... 目的:观察复方积雪草片联合西药对乳腺小叶增生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9例乳腺小叶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组各43例,西药组给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中药组给予复方积雪草片治疗,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给予复方积雪草片加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3组ER、PR、Ki-67的阳性率。结果:总有效率中西药联合治疗组为95.35%,高于西药组的79.07%和中药组的8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乳痛、乳房肿块、经期紊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的3项指标值均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西药组的3项指标值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ER、PR、Ki-67阳性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中西药联合治疗组各指标的阳性率均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各指标阳性率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积雪草片联合西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疗效确切,能够降低ER、PR、Ki-67的阳性表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小叶增生 复方积雪草片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抗原Ki-67
原文传递
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中的分布特点
6
作者 王克礼 张晓杰 +3 位作者 林春荣 王守忠 滕志宏 齐国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1-4,51,共5页
应用亲和酶标检测法(E_2-HRP法及P_g-HRP法)测定了35例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这些病例包括子宫平滑肌瘤15例,子宫肥大症14例,功能失调性出血6例。文中报告了ER及PR在子宫内膜中分布的一般特点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表... 应用亲和酶标检测法(E_2-HRP法及P_g-HRP法)测定了35例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这些病例包括子宫平滑肌瘤15例,子宫肥大症14例,功能失调性出血6例。文中报告了ER及PR在子宫内膜中分布的一般特点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子宫内膜 子宫平滑肌瘤 功能失调性出血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英华 杨丽春 丁云川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年第7期452-454,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术前超声检查按超声征像将肿块分为毛刺组、周边强回声晕组、后方回声衰减组及微力钙化组,且术后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R...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术前超声检查按超声征像将肿块分为毛刺组、周边强回声晕组、后方回声衰减组及微力钙化组,且术后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R、PR、c-erbB2的表达水平,分析超声征象与其表达的关系。结果ER、PR的表达在毛刺组、周边强回声晕组、后方回声衰减组高于不具有上述征象的肿块;ER、PR的表达在肿块大于2cm组低于小于2cm组,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而c-erbB2的表达则正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的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结合可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及预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超声检查 ER pr c—erbB2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ER、P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田慧玉 王心佳 +2 位作者 赵筱丹 刘春媛 蒋薇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9年第5期1521-1523,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ER、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癌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及测定ER、PR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ER、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癌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及测定ER、PR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ER、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与肿块大小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变化趋势;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组织学分级与血流分级呈正相关变化趋势。毛刺征组、周边强回声晕组、后方回声衰减组ER、PR表达的阳性率较无毛刺组、无周边强回声晕组、无后方回声衰减组高;ER、PR的表达与血流丰富程度无明显相关性;随着肿块体积的增大,ER、PR表达的阳性率越低。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ER、PR的表达密切相关,对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提示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R、PR的表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征象 病理组织学分级 ER p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