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金绘 王军 武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9期39-43,共5页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通气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时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出生的,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且需要机械通气58...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通气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时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出生的,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且需要机械通气58例新生儿,分为PRVC组(32例,采用PRVC通气)和SIMV组(26例,采用SIMV通气)。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动脉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酸血症、碱血症、低碳酸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1、12、24、48、72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BP)、气道峰压(PIP)、氧合指数(OI)等变化。结果①58例RDS新生儿均治愈出院。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气胸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支气管发育不良发生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的HR和RR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在机械通气72 h时接近正常范围。两组平均动脉血压变化均在正常范围。③两组PIP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RVC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PIP比较、SIMV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PI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PIP在机械通气1、12、24、48、72 h均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OI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RVC组内各个时间点OI值比较、SIMV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O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在机械通气1、12、24、48 h的OI值与SIM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OI在机械通气72 h时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机械通气时pH值〈7.35发生率(PRVC组为16.5%、SIMV组为13.5%)和pH值〉7.45发生率(PRVC组为7.8%、SIMV组为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损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庄载受 梁艳 +2 位作者 薛盛东 方春 李友军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就诊的各种心源性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35例,采用PRVC模式通气(PRVC组),同时回顾分析前期研究同类患...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就诊的各种心源性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35例,采用PRVC模式通气(PRVC组),同时回顾分析前期研究同类患者70例,其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通气35例(PCV组),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通气35例(VCV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行SNK法多重比较;ROSC例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PRVC组ROSC例数高于PCV、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3,P<0.05)。(2)PRVC组的PaO_2、OI高于PCV、VC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601、31.562,P均<0.05),而CVP、PIP低于PCV、VC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45、8.340,P均<0.05),PaCO_2、HR、MA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RVC模式在心肺复苏中ROSC较高,ROSC成功后对患者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能较好改善呼吸功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机械通气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原文传递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胡金绘 武荣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34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PRVC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采用肺保护性策略。观察呼吸、心率、动脉血气(PaO2)、氧合指数(OI)等变...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PRVC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采用肺保护性策略。观察呼吸、心率、动脉血气(PaO2)、氧合指数(OI)等变化。结果 15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转为高频通气后治愈。平均通气时间为(6.60±5.73)d,平均吸氧时间为(10.93±8.46)d,平均住院时间为(19.73±14.63)d。机械通气后,患儿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渐接近正常或者正常;患儿各个时间点pH值、PaCO2值和PaO2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OI均随着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VC通气模式治疗NRDS时,可减少肺气压伤的发生,是一种肺保护性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机械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与容量控制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海燕 胡金绘 武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4期111-115,共5页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和容量控制(VC)两种通气模式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时的相关参数变化,评估PRVC在NRDS治疗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3月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和容量控制(VC)两种通气模式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时的相关参数变化,评估PRVC在NRDS治疗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3月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3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机模式选择不同分为PRVC组(PRVC模式通气,n=17)和VC组(VC模式通气48 h后改PRVC模式通气,n=15),其他的呼吸机参数设置相同。观察两组患儿的出生体重、胎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观察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6、24、48 h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血压,机械通气1、6、2、48 h的气道峰压和氧合指数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时PH值〈7.35、pH值〉7.45、低碳酸血症(PCO2〈35 mmHg)和高碳酸血症(PCO2跃60 mmHg)的发生率。结果3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两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心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机械通气48 h时接近正常范围(120~140次/min),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4.381,P〈0.01);呼吸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机械通气48 h点接近正常范围(35~60次/min),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10.390,P〈0.01);平均动脉血压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RVC组气道峰压在机械通气1、6、24 h时均低于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指数数值整体呈下降趋势,机械通气1 h时,PRVC组与V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6、24、48 h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两组pH值〉7.45和pH值〈7.3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两组PCO2〉60 mmHg和P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容量控制 肺损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PRVC模式和压力控制SIMV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军 台晓燕 《淮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控制SIMV)模式对新生儿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住我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50例患有RDS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新生儿...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控制SIMV)模式对新生儿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住我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50例患有RDS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随机分为SIMV(PSV+PCV)组和PRVC组,观察2组患儿年龄、性别、机械通气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 H值,机械通气的气道峰压,氧合指数以及机械通气后相关并发症,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2组患儿胎龄,体重,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如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通气后呼吸力学方面:机械通气的气道峰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气道压和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结果 p H,Pa O2,Pa CO2PRVC组均低于SIMV(PSV+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使用PRVC模式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低于使用压力控制SIMV模式,且改善氧合的作用优于容控SIMV模式,故PRVC模式较压力控制SIMV模式更为安全有效的一种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下载PDF
两种通气模式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郭惠梅 吴薇 +1 位作者 屠文娟 李红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期194-196,178,共4页
目的:评估高频振荡(HFOV)和压力调节的容量控制(PRVC)两种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选取NICU病房2014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气胸患儿,其中高频振荡通气(HFOV)30例、压力调节的容量控制通气(PRVC)30例... 目的:评估高频振荡(HFOV)和压力调节的容量控制(PRVC)两种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选取NICU病房2014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气胸患儿,其中高频振荡通气(HFOV)30例、压力调节的容量控制通气(PRVC)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胸腔闭式引流,观察两组患儿在不同时期的血气指标、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前后血气PaO 2、PaCO 2、OI值比较:两组PaO 2在2h、12h、24h及48h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0h)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 2水平除12h与治疗前(0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时间点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I除PRVC组2h、12h较治疗前(0h)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12h、24h PaO 2、PaCO 2,HFOV组较PRVC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24h氧合指数(OI)HFOV组明显低于PR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闭式引流时间HFOV组较PRVC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应用时间HFOV组较PRVC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PRVC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均有效。HFOV对气胸愈合、肺功能改善优于PRVC,能够缩短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及呼吸机应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胸 高频振荡通气 压力调节的容量控制通气 胸腔闭式引流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救治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陆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23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治疗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53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28例)和B组(25例),A组予PRVC通气,B组予SIMV+PS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ABGs)、呼吸力学、通气时间及住IC...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治疗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53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28例)和B组(25例),A组予PRVC通气,B组予SIMV+PS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ABGs)、呼吸力学、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A组患者在使用MV后,ABGs明显改善(P<0.01),PIP、Pplat较B组降低,Cdyn优于B组,MV时间和住ICU时间均短于B组(P<0.05)。结论PRVC在治疗老年重症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的PIP和Pplat,改善ABGs和C,缩短MV时间以及住ICU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哮喘 机械通气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下载PDF
两种通气模式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承惇 李浩 +2 位作者 杨来智 王婴云 黄晨达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34期7403-7404,共2页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压力限制通气(PCV)对心率、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并比较哪种通气模式更利于患者氧合的改善以及更利于降低气道压。方法:43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PRVC组、PCV组,持续通气4...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压力限制通气(PCV)对心率、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并比较哪种通气模式更利于患者氧合的改善以及更利于降低气道压。方法:43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PRVC组、PCV组,持续通气48 h,期间记录0 h、12 h、24 h、48 h心率、呼吸力学、血气指标,48h后分别给予CT或胸片检查。结果:与PCV组比较,PRVC组氧合指数有(OI)明显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及PaCO2无明显差异。PCV组通气12 h、24 h较PRVC组平台压有明显差异(P<0.05),通气48 h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VC改善氧合似乎优于PCV,PCV限制短期平台压优于PRVC。提示PRVC与PC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各有优缺点,模式的选择应因人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压力控制通气 呼吸力学 血气分析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时改良的护理措施 被引量:1
9
作者 胡金绘 张熠昕 +2 位作者 戴艳 刘娟 武荣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565-567,578,共4页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PRVC)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时改良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PRVC)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时改良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的RDS新生儿作为研究组(n=80,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改良的护理措施);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RD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n=93,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机械通气时间为(76.45±36.35)h,住院时间为(15.87±8.44)d,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15.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RVC治疗RDS新生儿时,改良的护理措施能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RDS新生儿的救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改良护理措施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余剑华 张民伟 +3 位作者 陈金龙 郭峰 宁耀贵 吴焱琼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6期813-814,共2页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和容量控制(VC)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先后予以PRVC和VC两种通气模式各通气2h,更改模式时呼吸机设置参数不变,...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和容量控制(VC)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先后予以PRVC和VC两种通气模式各通气2h,更改模式时呼吸机设置参数不变,并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PRVC模式与VC模式比较,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st)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平均气道压、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RVC通气模式可明显降低PIP,改善Cst,符合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肺保护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晓 王强 +3 位作者 马福国 孙立新 王明山 韩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PRVC)模式下肺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的肺保护效...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PRVC)模式下肺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的肺保护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年龄52~70岁,BMI<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者均伴有中度COPD。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LPV组)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组(PRVC组),每组25例。于诱导前(T0)、插管后10 min(T1)、气腹后60 min(T2)、气腹结束后10 min(T3)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PA-aO2),并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于T1、T2、T3时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Pplat),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pulmonary compliance,Cdyn)。测量患者术后1、3、5 d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RV/TLC)。记录术中及术后7 d内并发症(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的发生率,术后2、7 d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及术后出院时间。结果T3时PRVC组PaO2较LPV组升高(P<0.05),PA-aO2、RI较LPV组降低(P<0.05)。T1、T2、T3时PRVC组Ppeak、Pplat较LPV组降低(P<0.05),Cdyn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1 d时,PRVC组FEV1、FVC较LPV组升高(P<0.05),RV/TLC较LPV组降低(P<0.05),术后3 d时FEV1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2、7 d时CPIS评分PRVC组较LPV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模式下LPV策略能改善合并COP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肺氧合功能和Cdy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PRVC和容控SIMV对ARD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启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0期1598-1599,1699,共3页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容控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容控SIMV)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从2009年9月—2013年1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的住院患者中选取31例诊断为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容控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容控SIMV)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从2009年9月—2013年1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的住院患者中选取31例诊断为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容控SIMV组和PRVC组,2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前的血压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患者通气6 h后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并对患者行血气分析检查测定PaO2、PaCO2和SaO2,并测量2组患者的血压,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PRVC组患者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均低于容控SIM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VC组的PaO2、SaO2均高于容控SIM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的PaCO2、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来说,使用PRVC模式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和平台压可能较使用容控SIMV模式低,且改善氧合的作用可能优于容控SIMV模式,对血压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故PRVC模式或许是较容控SIMV模式更为安全有效的一种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容控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应用PRVC和VC模式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刚 王国彬 陆志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年第3期30-31,共2页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pressureregulatedvolumecontrol)和容量控制通气(VCV,volumecontrolventilation)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应用的效果。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先后予以VC模式及PRVC模式、VC模式通气各30分...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pressureregulatedvolumecontrol)和容量控制通气(VCV,volumecontrolventilation)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应用的效果。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先后予以VC模式及PRVC模式、VC模式通气各30分钟,更改模式时呼吸机设置参数不变,观察两种模式机械通气时的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PRVC模式和VC模式比较PIP更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指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RVC模式结合了定压和定容模式的优点,降低了PIP过高导致气压伤的风险,可安全应用于体外循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VC 体外循环 术后患者 临床比较 心脏 血流动力学参数 容量控制通气 平均气道压 压力调节 设置参数 吸气峰压 机械通气 分析指标 模式比较 指标比较 血气分析 安全应用 PIP 显著性 呼吸机 气压伤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费忠化 刘宏生 仇杰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CABG术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予机械通气,4 h后开始进入实验步骤,依次设置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VC)-压力控制(PC)-压...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CABG术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予机械通气,4 h后开始进入实验步骤,依次设置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VC)-压力控制(PC)-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容量控制(VC),各模式通气30 min后记录气道平均压(MAP)、气道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通过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分别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连续心排量。结果与VC、PC模式比较,PRVC模式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与VC模式相比,PRVC及PC模式下的PIP显著降低,Cdyn显著升高(P<0.01),A-aDO2和RI明显降低(P<0.05),PRVC模式下OI明显升高(P<0.05)。结论PRVC通气模式能明显降低PIP,提高Cdyn,改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CABG术后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肺顺应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NPPV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秀英 陈希妍 +3 位作者 牛丽丹 杨飞云 任芳 李广鹏 《临床肺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2159-2162,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辅助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辅助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潮气量、平均分钟通气量、平均呼吸频率、平均漏气量、人均带机时间/日及人均带机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应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治疗,有助于降低呼吸肌做功,改善人机协调性,价值优于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正压通气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