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型网络犯罪独立性的教义学分析及司法实证 |
皮勇
|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6
|
|
2
|
立法论与解释论的顺位之争——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为例 |
车浩
|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
2023 |
29
|
|
3
|
中国刑法语境中的“共谋罪”考辨 |
林俊辉
|
《北方法学》
|
2009 |
9
|
|
4
|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适用问题研究——“被虚置”与“口袋化” |
胡莎
|
《法治社会》
|
2019 |
8
|
|
5
|
我国刑法分则犯罪模式不应为既遂模式 |
彭文华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6
|
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与英美法系国家刑法中犯罪未完成形态比较研究 |
黄开诚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7
|
共犯的实行从属性说在我国的困境与出路 |
秦雪娜
|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8
|
我国预备犯的应然处罚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
郑洋
|
《刑法论丛》
|
2021 |
0 |
|
9
|
也谈“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基于共犯从属性的本土化改造 |
肖鹏
|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0
|
普遍处罚模式下预备行为的类型建构 |
王鹏飞
|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1
|
预备犯处罚模式之思考 |
凤为武
|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2
|
预备行为实行化立法模式之否定——兼议预备罪处罚范围的双重限制路径 |
刘天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
2020 |
1
|
|
13
|
论犯罪预备的立法模式 |
陈宇
|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4
|
浅谈阴谋犯与预备犯的关系 |
肖涵
黄欢
|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1
|
|
15
|
论独立教唆犯之犯罪预备性——以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为视角 |
朱道华
|
《行政与法》
|
2010 |
0 |
|
16
|
持有型犯罪的罪数认定疑难问题探究 |
刘亚娜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7
|
海峡两岸预备犯(犯罪预备)问题研究——以世界范围内预备犯(犯罪预备)的处罚模式为背景 |
刘丽萍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8
|
论《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恐怖犯罪的规定 |
张明楷
|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99
|
|
19
|
风险泛在语境下间接危险犯的扩张逻辑与教义限缩——以信息散布型网络犯罪为视角 |
刘双阳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2020 |
8
|
|
20
|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抽象危险犯性质的规范展开 |
李想
|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