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岱地区与东北亚史前玉器文化交流——以野店遗址所出璧环类玉器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强 邓聪 栾丰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7-120,共14页
前言本文所称的东北亚泛指海岱文化区以北的广大区域,主要包括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其以东的范围。
关键词 海岱地区 东北亚 史前玉器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的演变 被引量:4
2
作者 石荣传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1,共7页
在中国古玉发展的历程中,史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了几千年来中国古玉与人们思想意识相结合的历史,也就是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从自然美过渡到寓意美的阶段。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史前古玉在同一时期有其发展的统一... 在中国古玉发展的历程中,史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了几千年来中国古玉与人们思想意识相结合的历史,也就是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从自然美过渡到寓意美的阶段。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史前古玉在同一时期有其发展的统一性,以及不同时期上发展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在同一时期,虽然非理性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玉器里所积淀的社会观念和意识即理性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据此,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发展的滥觞期、玉神灵崇拜寓意性功能阶段、玉“神人”崇拜寓意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玉器 寓意美 玉神灵崇拜 玉“神人”崇拜
下载PDF
史前玉器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之一——不同线切割方式的痕迹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闯 李海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线切割技术是史前玉器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明确了线切割的三种不同切割方式,即单人双手拉切、双人对拉和弓锯切割,遗留在玉器表面的痕迹特征以及切割效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史前考古出土玉器... 线切割技术是史前玉器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明确了线切割的三种不同切割方式,即单人双手拉切、双人对拉和弓锯切割,遗留在玉器表面的痕迹特征以及切割效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史前考古出土玉器进行比对,以此验证史前时期人们在制作玉器过程中,不仅使用了三种线切割方式,而且能够根据玉料特点来选择采用哪种适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玉器 实验考古 线切割技术 痕迹特征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史前玉器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田广林 蔡憬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本区玉器的起源,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始于仰韶时代的大溪文化。其实早在距今约8 000年前,长江中上游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玉器,到了距今7 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时期,随着玦、璜、坠、璧和环等各种器类的相继出现,本区史前...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本区玉器的起源,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始于仰韶时代的大溪文化。其实早在距今约8 000年前,长江中上游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玉器,到了距今7 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时期,随着玦、璜、坠、璧和环等各种器类的相继出现,本区史前玉器获得了重要发展。丰富的玉器考古材料表明,长江中上游一带也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基此,本文拟在对已有文献资料作进一步分析整理基础上,就本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及初步发展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有补于这一学术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史前玉器 起源与发展
下载PDF
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2年的发掘 被引量:24
5
作者 阿如娜 李雪欣 +1 位作者 胡春柏 吉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5-45,共21页
哈民忙哈遗址位于内蒙古科左巾旗舍伯吐镇东偏南约20公里处,西南距通辽市区约50公里。遗址位于西辽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之间,地处西辽河平原东部科尔沁沙地腹心地带(图一)。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通(辽)-霍(... 哈民忙哈遗址位于内蒙古科左巾旗舍伯吐镇东偏南约20公里处,西南距通辽市区约50公里。遗址位于西辽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之间,地处西辽河平原东部科尔沁沙地腹心地带(图一)。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通(辽)-霍(林河)铁路复线建设而开展的文物踏勘期间,发现了已被破坏的哈民忙哈遗址。2010、2011年相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2012年7~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哈民忙哈遗址进行第三次抢救性考古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民忙哈遗址 史前聚落 玉器 双环壕 文化面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