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妊娠相关乳腺癌(pregnancy 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烟台市毓璜顶医院2015年1月至2023年8月57例PABC患者作为PABC组,根据年龄按1∶1频数匹配同期来我院查体的57例健康人群作...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妊娠相关乳腺癌(pregnancy 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烟台市毓璜顶医院2015年1月至2023年8月57例PABC患者作为PABC组,根据年龄按1∶1频数匹配同期来我院查体的57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月经生育史、二手烟史、恶性肿瘤家族史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B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妊娠年龄、初潮年龄与首次妊娠年龄的间隔、流产史、二手烟史、恶性肿瘤家族史与PABC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首次妊娠年龄的间隔(OR=1.461,95%CI:1.006~2.122)、流产史(OR=2.775,95%CI:1.109~6.942)、二手烟史(OR=2.857,95%CI:1.111~7.351)、恶性肿瘤家族史(OR=5.424,95%CI:1.215~24.212)是PAB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潮年龄与首次妊娠年龄的间隔、流产史、二手烟史及恶性肿瘤家族史是PAB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识别PABC高危人群,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诊疗措施。展开更多
在妊娠期至产后1年内诊断的原发性乳腺癌,统称为妊娠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文献中PABC病人占所有乳腺癌病人的0.2%~3.8%,文献报道占所有乳腺癌的1%~8%,约占全部妊娠妇女的1/3000。其是...在妊娠期至产后1年内诊断的原发性乳腺癌,统称为妊娠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文献中PABC病人占所有乳腺癌病人的0.2%~3.8%,文献报道占所有乳腺癌的1%~8%,约占全部妊娠妇女的1/3000。其是仅次于宫颈癌的妊娠哺乳期的合并肿瘤,是孕期妇女及胎儿的一大威胁。展开更多
生育被认为是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保护因素,生育史对乳腺癌发病类型和预后转归的影响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显示,生育不仅影响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对乳腺癌的预后结局也有影响。在妊娠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的...生育被认为是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保护因素,生育史对乳腺癌发病类型和预后转归的影响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显示,生育不仅影响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对乳腺癌的预后结局也有影响。在妊娠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的研究基础上,国外学者最近提出了末次生育至乳腺癌确诊时间间隔(time since last birth to breast cancer diagnosis,TSBB)的概念,发现TSBB<5年的乳腺癌病人生存结局较差,建议强化此类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亦有研究认为,这并非是导致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与肿瘤自身生物学特征相关。生育对乳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本文将此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为妊娠相关乳腺癌(PA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例PABC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等进行分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6年1月-2019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包括"Breas...目的:为妊娠相关乳腺癌(PA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例PABC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等进行分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6年1月-2019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包括"Breast cancer and pregnancy""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Breast cancer during pregnancy""Breast carcinoma during pregnancy""Case reports"等的病例报告,排除不符合PABC定义的病例报告,对其中患者的基本资料、肿瘤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案、母胎/婴预后等信息进行汇总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我院2例患者均于哺乳期确诊,经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获得共36篇病例报告,共45例患者(39例患者在妊娠期间确诊,6例患者在哺乳期间确诊)的临床资料。排除未报道相关信息的病例后,35.0%(14/40)的病例应用了新辅助化疗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59.5%(22/37)的病例进行了择期剖腹产手术,37.8%(14/37)的病例经阴道分娩,1例终止妊娠;患者存活率为80.8%(21/26),婴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 407 g(1 015~3 830 g)。分别有6例和9例患者在妊娠期和产后使用了紫杉烷类药物。PABC化疗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需要全面权衡母亲及婴儿的受益风险,尽量避免在妊娠早期进行化疗,尤其要兼顾化疗对胎儿的影响。化疗方案仍以蒽环类药物为主导,可在此基础上制订个体化方案,且使用紫杉醇类药物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并进行严密监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妊娠相关乳腺癌(pregnancy 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烟台市毓璜顶医院2015年1月至2023年8月57例PABC患者作为PABC组,根据年龄按1∶1频数匹配同期来我院查体的57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月经生育史、二手烟史、恶性肿瘤家族史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B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妊娠年龄、初潮年龄与首次妊娠年龄的间隔、流产史、二手烟史、恶性肿瘤家族史与PABC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首次妊娠年龄的间隔(OR=1.461,95%CI:1.006~2.122)、流产史(OR=2.775,95%CI:1.109~6.942)、二手烟史(OR=2.857,95%CI:1.111~7.351)、恶性肿瘤家族史(OR=5.424,95%CI:1.215~24.212)是PAB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潮年龄与首次妊娠年龄的间隔、流产史、二手烟史及恶性肿瘤家族史是PAB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识别PABC高危人群,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诊疗措施。
文摘在妊娠期至产后1年内诊断的原发性乳腺癌,统称为妊娠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文献中PABC病人占所有乳腺癌病人的0.2%~3.8%,文献报道占所有乳腺癌的1%~8%,约占全部妊娠妇女的1/3000。其是仅次于宫颈癌的妊娠哺乳期的合并肿瘤,是孕期妇女及胎儿的一大威胁。
文摘生育被认为是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保护因素,生育史对乳腺癌发病类型和预后转归的影响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显示,生育不仅影响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对乳腺癌的预后结局也有影响。在妊娠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的研究基础上,国外学者最近提出了末次生育至乳腺癌确诊时间间隔(time since last birth to breast cancer diagnosis,TSBB)的概念,发现TSBB<5年的乳腺癌病人生存结局较差,建议强化此类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亦有研究认为,这并非是导致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与肿瘤自身生物学特征相关。生育对乳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本文将此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目的:为妊娠相关乳腺癌(PA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例PABC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等进行分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6年1月-2019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包括"Breast cancer and pregnancy""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Breast cancer during pregnancy""Breast carcinoma during pregnancy""Case reports"等的病例报告,排除不符合PABC定义的病例报告,对其中患者的基本资料、肿瘤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案、母胎/婴预后等信息进行汇总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我院2例患者均于哺乳期确诊,经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获得共36篇病例报告,共45例患者(39例患者在妊娠期间确诊,6例患者在哺乳期间确诊)的临床资料。排除未报道相关信息的病例后,35.0%(14/40)的病例应用了新辅助化疗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59.5%(22/37)的病例进行了择期剖腹产手术,37.8%(14/37)的病例经阴道分娩,1例终止妊娠;患者存活率为80.8%(21/26),婴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 407 g(1 015~3 830 g)。分别有6例和9例患者在妊娠期和产后使用了紫杉烷类药物。PABC化疗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需要全面权衡母亲及婴儿的受益风险,尽量避免在妊娠早期进行化疗,尤其要兼顾化疗对胎儿的影响。化疗方案仍以蒽环类药物为主导,可在此基础上制订个体化方案,且使用紫杉醇类药物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并进行严密监测。